?

非遺戲曲保護傳承現狀、問題和建議

2024-03-01 06:32林潔
劇作家 2024年1期
關鍵詞:梨園戲南戲院團

林潔

戲曲是中國獨有的傳統戲劇形式,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昆曲、京劇、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務院迄今五次公布的1557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傳統戲劇有171項,占比近10%;在文化部先后公布的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傳統戲劇類國家級傳承人有787位,占傳承人總數近25%。

據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文化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的地方戲曲劇種普查,以2015年8月31日為統計標準時間的普查結果顯示,全國共有348個劇種。普查反映出,由于國家大力倡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各地政府積極推進地方戲曲劇種申報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有近半數劇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國家政策、資金的大力扶持下,戲曲生存環境得到較大改善,戲曲保護傳承工作取得長足進步。

2023年4月27日—5月3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戲劇家協會、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泉州市人民政府等主辦,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靜萍工作室等作為執行單位的首屆海絲泉州戲劇周——2023年全國南戲展演在泉州舉行,16個劇種、18個演出單位參加了此次展演。參演劇種中除昆曲、粵劇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其余劇種包括梨園戲、提線木偶戲、打城戲、弋陽腔、莆仙戲、湘劇、潮劇、甌劇、贛劇、川劇、柳子戲、蒲劇、南音、高甲戲,均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彩的南戲展演反向折射出非遺戲曲保護傳承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值得深思。

一、2023年全國南戲展演概況

“南戲,是宋元時期發源并傳播于中國東南地區的戲劇表演藝術形式的總稱,是中國古典戲曲的源頭之一,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具有巨大而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在歷史發展中,南戲衍傳下莆仙戲、梨園戲等‘南戲活化石劇種,并廣泛影響了中國的許多古老劇種?!盵1]此次南戲展演,集中呈現了南戲代表劇目、“南戲活化石”劇種、明代四大聲腔的演出形態,主要亮點如下:

第一,南戲四大劇目《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殺狗記》和南戲后期杰作《琵琶記》的多劇種折子戲演出。

《荊釵記》先有江西省贛劇院以青陽腔演出《雕窗投江》一折,后有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表演《十朋猜》一折。前者以明刊本《王狀元荊釵記》為藍本,唱做并重,旦角運用丈二水袖、椅子釣魚搶背等高難度技巧表達人物及劇情;后者選自梨園戲上路流派傳統劇目《王十朋》,一整套“猜”的程式表演集中體現了梨園戲善于描摹古代人物心理的劇種特長。

《白兔記》有梨園戲、莆仙戲、柳子戲三個劇種各演出一折,特別是梨園戲《井邊會》一折,風格古樸獨特、表演亦莊亦諧,體現了古南戲以喜劇演繹悲劇的藝術風貌?!栋菰掠洝贩謩e有湘劇、梨園戲、贛劇三個劇種演出,其中湖南省湘劇院演出《搶傘》《雙拜月》兩折,江西省贛劇院以青陽腔演出《幽閨拜月》一折。湘劇和贛劇對“拜月”這折的演繹,故事內容一樣,角色設置相同,湘劇的角色演繹更火爆潑辣,鮮明地傳遞出劇種風格差異?!稓⒐酚洝分挥衅蜗蓱蛞粋€劇種演出,所演的《迎春牽狗》一折,舞臺上只有丫頭迎春,狗、拴狗繩都是虛擬的,“三下拖,三下扭”牽出身后的狗,“粗踏、搖步、快步千金墜”緊追狂奔的狗,充分展現了戲曲的虛擬性美學特征。

《琵琶記》有湖南省湘劇院演出的一折《描容上路》和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演出的一折《真女行》,相同的劇目題材,不同的藝術表現。19歲的湘劇演員付琴思的表演穩、細、準,讓觀眾感受到湘劇細膩優美、古典質樸的藝術特色。

第二,“南戲活化石”莆仙戲和梨園戲、“南戲閩南語系分支”潮劇的傳統折子戲演出。

中國大部分地方劇種都形成于昆曲之后,且深受昆曲、京劇大劇種影響,唯有福建一帶受外來影響較少,莆仙戲、梨園戲、潮劇里仍較多保留了南戲的舞臺演出形態。如莆仙戲傳統折子戲《千里送》,趙匡胤的特定手勢“龍爪手”加上鐵棒,配以激烈的“雙槌”鑼鼓經,產生一系列“鐵棒龍爪手”的套路動作;莆仙戲《梁?!分徽邸兜鯁省?,“擺椅”的重頭戲、梁山伯與祝英臺大團圓的結局亦只有莆仙戲獨有。梨園戲傳承中心演出的上路流派傳統劇目《朱文》之一折《贈繡篋》,在《永樂大典》中被記載為“宋元遺篇、海內孤本”。云霄縣潮劇傳承保護中心演出的潮劇傳統劇目《珍珠記》之一折《掃窗會》,音樂采用潮劇獨特的“重三六調”,是潮劇青衣行當里唱做難度較大的重頭戲;另一出潮劇傳統劇目《蘇六娘》之一折《桃花搭渡》,表演者采用的“痰火聲”尤具潮劇特色。

第三,弋陽腔、贛劇、山東柳子戲、川劇、粵劇、甌劇等古老聲腔和劇種的傳統劇目演出。

南戲從溫州向外流布后,結合當地語音、語調、民間音樂、風俗等,于明初形成四大聲腔,即余姚腔、海鹽腔、弋陽腔和昆山腔。此次的弋陽腔劇目有弋陽腔藝術保護中心演出的《孟姜女》之一折《送衣哭城》,是弋陽腔最古老的傳統戲之一;江西省贛劇院演出的弋陽腔《定軍山》是弋陽腔連臺大戲《征東傳》唯一留存的一折。

清乾隆年間將四種影響較廣的聲腔合稱為“南昆、北弋、東柳、西梆”,“東柳”即山東柳子戲。山東省柳子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演出了傳統折子戲《張飛闖轅門》,該團也是全國唯一的柳子戲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川劇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彈戲四種聲腔加上民間燈戲組成,川劇傳統折子戲《石懷玉驚夢》《刺目勸學》中的四位演員陳智林、肖德美等全部是“梅花獎”得主,變臉、噴火、褶子功、倒僵尸等功夫令人叫絕。

第四,“目連”題材傳統折子戲專場演出。

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演出《目連救母》之《四海賀壽》《速報審》兩折,其中前者是泉州傀儡戲早期目連戲文之一,系民間敬天酬神活動的常演劇目。福建省仙游縣莆仙戲鯉聲藝術傳承保護中心演出《開葷咒誓》《觀音掃殿》兩折,其中《開葷咒誓》這折最攝人心魄——梅花獎得主王少媛運用錯步叉腰顫肩、戳指逼杵等夸張兇狠的動作,表現目連母親劉四真開葷后暴虐嗔怒的性情,又以顫抖不穩的虛步,表現其六神無主、膽寒心虛,還在其身后設置一個“替身”表現起誓前天人交戰、自我掙扎的矛盾心理。目連題材演出在當下已屬少見,王少媛的表演更是少有的精彩。

持續七天共八場演出,每一場叫好的聲浪幾乎都要掀翻劇場屋頂,觀看南戲展演的嘉賓有鉆研戲曲史論數十年的專家,有長期從事演出運營的資深管理者,有媒體界的深度戲迷,都可謂見多識廣,但無論是觀看劇目或是在研討會及藝術沙龍上,時常有嘉賓無聲淚目。一位嘉賓在朋友圈中寫道:“居然看哭了,不是為劇情,而是:祖宗傳下來的寶貝怎么這么好!這得有多少代藝人創作、打磨、學習、傳承,吃多少苦、熬多少寂寞,才能讓這些寶貝不死不僵、努力活著,讓一代代后人有機會品賞??!”另一位媒體記者在文中寫道:“眼淚的觸發機制很復雜,當藝術家們聲情并茂地講戲、在舞臺上奉獻精彩的表演,思及臻此境界所付出的艱辛及與這份艱辛與精彩特別不對等的回饋,就忍不住悲從中來。有對演員的心疼,有替他們的委屈,有躬逢其盛我輩何德何能的感激,還有對自己并不能為他們做點什么的慚愧……”[2]在南戲展演上,古老劇種和劇目以中國傳統戲曲的純正風貌大放光彩,征服了觀眾。

二、非遺戲曲保護傳承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精彩紛呈的南戲展演之所以讓專家、媒體和觀眾如此激動,是因為它是當下戲曲舞臺上罕見的存在,在當下戲曲生態中是一個異數。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南戲展演是戲曲保護傳承工作的成果,但也以它的稀罕和少見折射出一個突出的問題,即地方政府和戲曲院團對非遺戲曲存在著重申報、輕保護的現象,傳統劇目的恢復傳承和排演在院團工作中并不占主要地位,院團的中心工作是排新戲、參評獎,即重新戲創作、輕老戲傳承,這是由院團目前的運行邏輯決定的。

近年來政府大幅度增加了戲曲扶持力度,包括非遺劇種在內的戲曲院團,小部分為全額撥款的一類事業單位,大部分為差額撥款的二類事業單位。財政保障資金的比例也得到大幅提高,不過由于編制數有限,甚至不增反減。一般院團都有數十位編制外人員,他們通常沒有政府撥款,需要由院團自行支付薪酬,同時由于戲曲市場的萎縮,戲曲院團從市場獲取回報的能力差,養人已經捉襟見肘,基本上沒有資金投入創作,創作經費需要向上級政府部門申請,因此大多數院團的運行邏輯就是——只有申請創作經費、排新戲,院團才有事干,才能運轉起來,否則院團這部機器就停滯下來了。而地方政府給予創作經費,都希望院團去參加上一級政府舉辦的評獎活動爭取獎項,院團獲獎后能在年終考核中加分并拿到獎金,還有利于下一次申請,所以院團的創作大多奔著評獎去,于是重金邀請名家主創搞大制作是必須的,主創報酬水漲船高、舞美制作日新月異,而演員僅能得到很少的排練費。

新劇目參加評獎后演不了幾場就“刀槍入庫”,前期投入打水漂,造成財政投入的巨大浪費,多年來一直為人詬病。究其背后原因,有劇目題材與內容迎合時政熱點與意識形態需求、傳統程式和表演技巧弱化等因素,也有來自市場的回應——獲得數十萬、數百萬創作資助的劇目,投入時很少考慮市場回報,不僅創作成本高,而且演出成本也相當高——譬如龐大的布景、燈光需要幾輛大卡車拉、裝臺需要數天,演一場虧一場,因此少有劇場和經紀公司愿意接;有些院團為完成演出場次,到各地巡演租劇場自營,但營銷能力和營銷資金都缺乏,票賣不掉,只能到處贈票或者找關系組織觀眾,甚至租大巴車來回接送,這樣的“演出”當然不可持續。而演員平時拿的基本工資很低,演出少意味著演員賺不到演出費,收入低導致不少年輕演員改行另尋他路。

政府為了解決巨資創排劇目很快“刀槍入庫”的問題,加強了對演出場次的考核。在現有的政府對國有文藝院團的考核體系中,不管是事業單位性質院團,還是轉企院團,考核都是以社會效益為重。社會效益指標下有創作、演出、藝術普及等二級指標,創作指標主要考核原創,演出指標主要考核演出場次、觀眾人次。國家藝術基金的舞臺藝術創作和傳播交流推廣資助,也都傾向于原創劇目,并對演出場次有要求。在這樣的政策導向下,原創劇目、完成演出場次是院團工作的關鍵任務,對傳統劇目恢復傳承所花精力則相對有限。

一方面,是政府將大量資源用在創作新劇目上,院團創作經費充足;另一方面,是除了京昆院團外,作為非遺項目保護單位的地方戲院團傳承經費不足,堅守傳統缺少資金保障,得不到激勵。那么多非遺劇種、那么多非遺保護單位、那么多傳統戲劇傳承人,并未將主要精力放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為主、搶救第一”上,創作有動力,傳承缺動力。南戲展演恰恰就是提醒我們,古老劇種的演出形態和傳統經典劇目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重視,搶救、整理、演出,應該是非遺戲曲院團亟需強化的工作。

三、泉州的實踐和非遺戲曲院團傳承發展建議

南戲展演折射出的,不僅是福建偏安一隅得以保留梨園戲、提線木偶戲、南音等傳統記憶的歷史因素,而且也折射出地方政府和院團合力的現實努力。泉州的實踐對全國非遺戲曲的傳承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一)非遺戲曲院團應以傳承和完善傳統劇目為工作重心。

非遺戲曲,傳承為先,它們和誕生時間較短的年輕劇種定位不同,考核也應不同。非遺戲曲院團的工作重心應該是恢復、傳承和完善傳統劇目。此次展演中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演出了《踏棚開臺》和《目連救母》中的兩折,源于秦漢的獨有劇種音樂“傀儡調”和古遠的科儀表演之美妙令人又驚又喜。據該團前團長王景賢介紹,泉州提線木偶戲《目連救母》全本演出有五十多個小時,保留了泉州傀儡調的所有音樂唱腔、所有表演的規制程式,囊括各個行當的表演方法,意義與價值非同一般。但這個劇目已經停演多年,他們這些年一直在抓緊進行唱腔整理、出版演出本、重新制作木偶造型、對劇目完整錄音錄像等工作,給劇種“留根”,為人們留下完備的資料。王團長說:“人們現在不喜歡,不等于將來不喜歡。喜歡不喜歡是他們的事,但如果他們喜歡,他們應當找得到?!备=ㄊ±鎴@戲傳承中心也在做類似的工作。陳三五娘的故事在明朝嘉靖年間就有了完整的劇本,是梨園戲傳承中心每年都會定期演出的保留劇目,但現在觀眾看到的其實是九折三個多小時的簡版,而全本有22出,要演三天三夜。梨園戲傳承中心恢復古本的工作已經默默做了十年,現在只剩下兩折尚未恢復。以后人們既可以看簡版,也會看到三天三夜的古本——它將作為鎮團之寶流傳下來[2]。

傳承不是僵化的復制。南戲展演發起人、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曾靜萍團長的發言得到了很多嘉賓的認同。她認為,傳承很重要,學習老戲很重要,這些寶貴的劇目,是數百上千年來有智慧的好演員一步一個腳印,一次次的演出、疊加,才能傳到今天讓我們受用。但是在傳承的過程中,演員一定要有思考,既要充分地認識劇種、熟悉老師,在尊重傳統的同時也要清醒辯證地看待,老藝人身上的功夫、絕活都是屬于他們自己的,都帶有個性,有時候學得到,有時候學不到[3]。當下的演員自有時代的氣息、時代的理念在,因此傳承本身就是發展。曾靜萍認為,當我們談論戲曲發展或創新的時候,最合適的詞其實是“完善”,但所有的前提是要真正地懂,而“真懂”的過程是很漫長的[2]。

正如《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對非遺概念界定所確立的“世代相傳”“被不斷創造”的原則,作為非遺的戲曲當然需要“被不斷創造”。梨園戲的靈魂人物王仁杰老師秉持“返本開新”的創作理念,他編劇的《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皂隸與女賊》《陳仲子》等劇目,以及梨園戲團年輕編劇張婧婧的《御碑亭》、謝子丑的《倪氏教子》等,劇本的古典韻味中蘊藏著現代精神,梨園戲傳統的聲腔、科步等表演手段被表演藝術家用自己的生命體驗激活。這些新編戲是老的——有劇種的古典味,同時也是活的——和現代人心意相通。梨園戲傳承中心的實踐告訴我們:傳承和完善傳統劇目應該擺在非遺戲曲院團工作的第一位,創作要在“真懂”的前提下進行,傳承是創新的基礎。

(二)促進非遺戲曲院團“場團合一”并進行常態化公益演出

戲曲市場萎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受多元文化娛樂方式沖擊等外部因素,也有新戲多、排戲快、演得少、缺打磨等內部因素,而另一個“勸退”觀眾的重要原因是票價太高,單張票價一般在兩三百元,加上交通費等成本,令愛戲人望而卻步或只能偶爾為之。

2021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國有文藝院團改革的意見》,提出了“促進國有文藝院團和劇場深度合作,支持‘團場合作‘以團帶場或‘以場帶團”,各地政府應創造條件,促進院團和劇場合作,或者為院團至少省市級院團配備劇場,或者同一城市內的數個戲曲院團共用一座劇場。

福建的省、市級國有院團基本都配備了劇場,其中泉州市除惠安縣以外的市級、縣級國有劇團都有附屬劇場。如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是獨立法人,梨園古典劇院是從屬于傳承中心的二級部門,副團長兼任劇院經理,其他泉州市國有院團的“場團合一”皆為這種形式。廈門市去年推出了新的場團合作形式,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和廈門市金蓮陞高甲戲劇團入駐新成立的閩南戲曲藝術中心,同時該中心又由廈門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管理運營。場團合一,有利于院團以演出為中心環節統籌安排劇目恢復、排練、創編新戲、演出等,院團和院團之間也可以相互邀請對方來自己的劇場演出,提高劇場利用率、豐富當地演出市場,也彼此增加了走出去的途徑。

從中直院團到地方院團,近年來政府采購公益演出所投入的經費并不少,不過主要是下鄉、進校園等,但農村日益空心化,農民觀眾群體數量快速銳減,校園演出由于設施、劇目等原因,效果并不理想。政府資助應該進行方向性調整,從資助院團創作轉向公益性演出,公益演出從鄉村轉向城市,尤其是劇場內的非遺劇種傳統劇目演出。

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下屬的梨園古典劇院從2009年起開展常態化公益低票價演出。當時政府財政對此沒有補貼,梨園戲傳承中心從創作、非遺等其他經費中擠出資金來補貼演出,全年公益低票價演出30至50場,票價只要20元,在全國首開先河。2013年開始,泉州市推出文藝精品公益性演出這一舉措,采取政府補貼、低票價運營的模式,政府按照每場八千或一萬元補貼給院團,規定院團每場演出大部分票價不能超過20元,同時可以有一小部分50元或100元票價;演出場地以劇團各自下屬劇場為主,也有進社區、校園、鄉村等方式。此后,泉州市政府補貼給梨園戲傳承中心的惠民演出場次每年在80至100場左右,其中劇場演出占八成左右,其余在社區廣場、農村、敬老院、福利院、中小學等。梨園戲傳承中心的演職人員說:以前我們每年也有幾十場下鄉演出,但那是農村草臺,演出條件簡陋,年輕演員很容易松懈,對演出不夠敬畏認真。在城市劇場里的公益演出,對藝術質量的要求高了,我們也得到了鍛煉。

梨園戲傳承中心的公益演出任務是全福建省最多的院團之一,要完成那么多場次任務,促使院團加緊搶救傳承老戲、創作新戲,培養年輕藝術隊伍,讓他們多上臺歷練。在梨園古典劇院里,每個周末有常態化演出、每年元宵節必須演《陳三五娘》、每年國慶節有演出季等,不斷地滾動演出傳統戲,保證了古本的恢復,新劇目也得以在演出中不斷打磨提高。好劇目和低票價吸引了全國各地觀眾打“飛的”來泉州,劇目一批一批地教下去,一批一批地演出來,觀眾也一批一批地多起來,曾靜萍團長相信:“我們有一個劇場,有一批人堅持不停地演傳統戲,這個劇種就絕對不會倒”[3]。

福建省實行的惠民演出專項補貼,對事業性質院團、轉企院團、民營院團的每場補貼金額都一樣,區別只在于政府給予事業性質院團的補貼場次數會多一些。南戲展演所處的今年五一期間,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下設的劇場每天上演五場,場場滿座。劇場大廳里有為外地觀眾設立的行李寄存處,除劇目精彩外,一等座80元、二等座50元、三等座30元的票價也是親民法寶。這些觀眾在欣賞藝術遺產的同時也為當地的吃住娛等文旅產業做出了貢獻。

泉州的實踐——為包括非遺戲曲院團在內的國有院團配備劇場并實行公益性演出票價補貼,已經證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對供給側的票價補貼,是政府履行保護傳統文化的責任體現,有助于傳統劇目的恢復、保護和教學傳承,有助于通過演出打磨劇目提高藝術質量,有助于磨練演員并增加演員收入留住人才,有助于培育戲曲市場擴大觀眾群體。此外,各地政府對于在本地舉行的非遺戲曲演出實行消費端補貼,即消費者在購票時只要支付一部分票費,另一部分票費由政府支付給演出的主辦單位,也是值得推廣的措施,但這可能與地方政府是否有做大當地演藝市場的決心和財力有關。相形之下,從守土有責的角度出發,地方政府對非遺劇種的演出尤其是傳統劇目演出實行公益性演出補助更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建議在給予補貼的同時,對院團的年度考核除演出場次外,增加售票率、票房收入等指標,與次年的補貼金額、補貼場次掛鉤,激勵院團在政府扶持下拓展市場。

已經結束的2023年全國南戲展演,是對戲曲源頭和流變的回望,是對非遺戲曲傳承保護工作的檢視。希望千年戲曲承載的豐富價值能被更多人看到,并在更合理的政策和機制推動下傳之更遠的將來。

參考文獻:

[1]“首屆海絲泉州戲劇周——2023年全國南戲展演”會議手冊

[2]得得:《千年古戲今何貌?莫愁前路無知己》,《北京青年報》,2023年5月19日

[3]于靜:《有一批人堅持演傳統戲 這個劇種就絕對不會倒》,《北京青年報》,2023年5月19日

(本文系浙江音樂學院藝術與文化管理高等研究院開放基金資助項目《文化強國目標下中國演藝生態重塑構建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號:ZY2022A004。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

責任編輯 姜藝藝

猜你喜歡
梨園戲南戲院團
2022年昆曲院團調查報告
“梨園戲現象”探微
甌劇高腔與南戲淵源關系考
弦管古樂是泉腔戲曲的曲庫——從梨園戲三元老論南音與梨園戲關系說起
試論戲曲手舞的視知覺形構——以梨園戲、莆仙戲科介譜式為例
一種聚焦: 上海民營院團的現狀與發展
“南戲遺響”莆仙戲:從“草臺”到課堂
國家優秀院團丑角專場演出暨丑角表演藝術學術研討會綜述
“印度戲劇輸入說”的生發與南戲研究的專門化
淺析《拜月亭記》中所體現的“南戲”藝術風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