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經開門,吳潔聰在水墨中尋“道”

2024-03-05 17:23墨言
收藏·拍賣 2024年1期
關鍵詞:易經水墨書畫

墨言

一直篤信萬事萬物都遵循能量守恒,這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定律,那些無法以數值計算衡量的世事,也遵循于此。遇上吳潔聰,在這一點上很意外地有共鳴。心中有一絲竊喜:這不是一位隨波逐流,甘于被“標簽化”的藝術家。

探尋東方文化之源

中國人信天,吳潔聰也相信上天對每個人都很公平,陰陽相生,凡事多與寡、得與失自有定數,所以,從不爭一時之長短,待人處世自然多了一分坦然平和,寧愿把更多時間用于修心,每天往返家與工作室是常態。

吳潔聰的工作室敞亮靜謐,除了用于書畫創作的案臺,工作室里擺放著他收藏的古物,佛造像、老木雕、文房雅玩,文人式情調流露著主人的質樸與淡然。當然,細節處也藏著吳潔聰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他并非單純的崇古慕古,而是借由古物追溯東方文化的源頭,思考藝術之“道”。

易經探源,以山水畫表現易經,是吳潔聰的一次創舉,運用中國水墨的形式——表現《易經》六十四卦,將易經蘊藏的哲理化為水墨丹青。

作為一名畫者,吳潔聰認為任何具象化的內容,都是以偏概全的,以山水畫表現易經內容,并非把后者具象化,而是運用藝術的方式,給讀者提供一個方向,直指易經本身,或者說提供了一個入口,讓更多人關注、研究古老的東方智慧。

《易經開門水墨演繹》一書由吳潔聰編繪,前后耗時六年,可謂苦心經營。畫中以潑墨、寫意手法營造了一幅幅高逸意境、空靈通透,介于抽象與具象間,讓人眼前一亮,也創造了給人無限遐想的天地。

回想起《易經開門水墨演繹》的創作,吳潔聰坦言當初可謂不知者無畏。多年前,友人準備出版一本白話文的《易經》專著。在飯局之上,友人提議:“干脆你用山水畫的形式來畫《易經》六十四卦如何?”吳潔聰未多想便欣然答應。事后,面對《易經》的博大精深,如何以水墨形式表現,讓吳潔聰犯起了難,甚至感到無從入手。直至他幾經鉆研,花了近一年時間去研究,掌握了《易經》的基本原理。再圍繞其中原理,吳潔聰開始潛心投入創作,他以每一卦所代表的某種人生智慧入畫,從人生智慧這一角度表現人、事、物。另一方面,因《易經》脫胎于數千年的農業文明,他又通過人物、環境的渲染出農耕文化氣質,模糊了時代感,突出前者是貫穿古今的智慧學問。他后來還將收集整理的古代各時期關于卦象的文物、圖像結集成書,上至上古時代甲骨文、青銅器金文,下至明清時期的瓷器彩繪,這份專注讓人心生敬佩。

64幅水墨的創作,每一張都經過反復推敲,為了達到最理想的效果,有時候不得不數易其稿,六年時間里吳潔聰已不記得撕下多少張畫稿,個中的嘔心瀝血只有自己知曉。

所幸,《易經開門水墨演繹》的創作最終順利完成,作品也得到了文化界、藝術界人士的廣泛認可與贊譽,由畫面蘊藏的東方智慧被水墨語言巧妙地詮釋出來,吳潔聰給出了自己作為一名當今畫者的文化擔當。在這一系列的創作中,吳潔聰也悟到了很多古老智慧,如今也深刻影響著他的日常言行。吳潔聰笑稱自己是一個“躺平”的人,不爭不顯不露,他覺得凡事得此必然失彼,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塞翁失馬焉知非?!?。

他說:“當你領悟了,面對很多事情都不再糾結,因為當你看到一件事情的一面時,也很快能看到它相反的一面,不想用成功學的方式去‘進取’,一個人成不成功、生活幸不幸福,不再用名和利去衡量,很多事情看通透了,人自然就變得淡泊名利。當然,每個人都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這本身并無高低對錯,只是對我而言,少一點功利,便多一份快樂?!?/p>

觸類旁通,以史為鑒

吳潔聰的“躺平”,并非消極懶惰、無所作為。相反,他在文化累積、藝術探索上十分進取。雖然自己創作書畫,但視野卻不局限于書畫,他在古老的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坎卦》(局部)176cm×32cm深埋其中不斷研學。

為了追溯中國美術史的源頭,吳潔聰從中國古老的陶瓷文化入手,在他看來,中國畫的歷史真正可追溯的歷史不過兩千年左右,而陶瓷是中國綿延數千年而從未出現過斷層的藝術形式,兼具實用與審美兩方面。所謂一部陶瓷史,也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國史。

在研究的過程中,吳潔聰也曾一度對中國古代工藝美術十分癡迷,不僅收藏古陶瓷,竹木牙雕也廣泛涉獵。這些對美術史的研究大大加深了他在傳統文化上的文化沉淀與眼界修養,同時又反哺于自己的書畫創作。比如,接觸收藏幾年以后,他意識到,歷朝歷代,但凡成為國寶的文物,其所有的制作,都是不計工本的,而且,當工藝水平達到極致時自然就上升到藝術的層面。放到書畫上來看,他也有了更清醒的認知:“如果想讓自己的作品青史留名,就要看是不是自己嘔心瀝血創作出來,是不是真誠地對待創作?!?/p>

“文化史上那些最厲害的先賢們,他們都在探討‘生’與‘死’的問題,什么是真正的青史留名?《道德經》已經講得非常清楚,‘死而不亡者壽’,孔子、老子、莊子、李白、杜甫、蘇東坡等這些大家們,他們的時代雖遠離我們,但他們每一位都活在我們心里,這才是真正的長存?!?/p>

站在美術史的維度對待創作,吳潔聰對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他看來,對前人創造的藝術高峰有了敬畏感、自然沒有那么多的“異想天開”。中國藝術家必須花數十年時間,研究很多問題。齊白石、黃賓虹等一眾大師無不苦練數十載,到了晚年才找到突破口,通過變法達到了更高的藝術境界?!?/p>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

如今,雖已至不惑之年,但從書畫藝術成長的軌跡來看,吳潔聰依然保持謙虛,他認為自己距離成熟、自我綻放的階段依然還有很長距離。畫畫多年后,依然保持著一顆青年藝術家的心,勇于嘗試,不給自己下定義。

吳潔聰的作品題材十分廣泛,絕不僅僅局限在山水上,觸類旁通也讓他的作品顯得不拘一格,山水與人物的邊界在吳潔聰的筆下并非涇渭分明的,而是充滿奇思妙想的有趣交融,工中有寫,寫中帶工,也許陰陽平衡之道也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他,對比強烈又和諧統一的筆墨時常帶給觀者鮮活的視覺體驗。甚至日常中瑣事、小物件或是街頭一景即可入畫,吳潔聰總能找到他們有意思的點,寥寥幾筆,題跋配上自己創作當下的想法,平易近人而又顯得意味深長。

近年來,他決定苦練書法功底,從金文到魏碑,經典依舊在源源不斷地滋養自己的創作?!皶ㄌN含了太多中國藝術的精華,所謂書畫同源,中國畫離開了書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疫情三年改變了我的作息習慣,我當下的生活很規律,學習古人四分讀書、三分寫字、三分畫畫的時間分配,每天早晚都堅持在家臨摹書法經典,中國畫的創作者要進入漢字的文字系統,文字學的內容也要懂,就像練武功的內功心法,如果不懂,到了后期進入創造的時候,內功心法不通,無法創造出自己的文化個性?!?/p>

談及藝術創新的難度,吳潔聰認為,中國藝術是博大精深的體系,是深厚的“老年”文化體系,藝術創新要推陳出新,并不同于西方藝術通過不斷革新、推翻前人進行創新?!拔覀兙拖褡鴵碡S厚財富的子弟,古人給我們留下太多家底,我不認為這是一種歷史包袱,與其說中國藝術的創新要負重前行,不如說我們生下來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p>

在萬事都求新求快、強調個性特色的當下,吳潔聰在時代洪流中難能可貴地守住自己的初心,也并不急于修成所謂的自我的風格,也許現階段,他還有很多探索,還有太多可能可以嘗試。他甘于平淡,也守得住寂寞,在尋常煙火里繼續苦練內功,跬步前行。

猜你喜歡
易經水墨書畫
水墨關東
《易經·序卦》探微
水墨
小小書畫廓
簡析《易經》文化與太極拳
《易經》不是用來算命的
當代水墨邀請展
水墨青花
《易經》里的《天演論》
書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