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匠心與民俗的非遺美,獅山“超有料”

2024-03-05 02:22陶瑾
現代蘇州 2024年3期
關鍵詞:獅山石湖紅菱

記者 陶瑾

非遺,絢麗多姿、彌足珍貴。隨歷史長河流淌至今,非遺承載著世代相承的藝術與美學。

蘇州高新區獅山商務創新區推進非遺保護、利用和傳承工作,加強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大運河、獅山、何山等自然資源得天獨厚,蘇派鳥籠、游石湖習俗、碑刻、金屬鑿刻等一批非遺文化在這里生根。

一個個傳承人和企業用現代審美對非遺進行“二次創作”,用文化衍生品拉近我們與非遺的距離。獅山的非遺文化在一代代人的堅守中,煥發新生。

四十年與石為友,刀刻里的手藝情

碑刻被稱為“石頭上的歷史”。最近,獅山橫塘街道碑拓手藝人吳建明完成一件“龍”主題的碑刻,作品以甲骨文“龍”字與左下側“龍”形方章相對應,整體以縱取勢,古拙與典雅交融,抽象與具體映襯,宛如站在摩登現代對久遠時光的一次駐足回望。

作為蘇州市工藝美術大師、高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吳建明從事碑拓已有四十年。吳建明是高新區獅山村人,兒時住在獅子山腳下,家里人經常帶他去爬山,哪里有個山洞,哪邊的摩崖石刻是哪個年代的,他都知曉。

兒時的他,喜歡刻刻畫畫,最早在家自學雕刻佛像、硯臺。那時村里人結婚,他會幫忙畫蓮花等吉祥圖案。在吳建明10歲左右,他看了一部名為《第八個銅像》的電影,影片中雕刻的銅像令他至今印象深刻。

吳建明說,愛石之人,也被石頭所愛

吳建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水泥廠,1982年被原楓橋鎮支津工藝美術雕刻廠錄用,開始跟廠里的老師傅學刻硯臺。在刻硯中,他的技藝逐步提升。1985年進入楓橋工藝美術雕刻廠,廠里主要分成兩大行,竹雕和石雕。吳建明選擇石雕,他跟著師傅們學習新技能。當時,他見有位師傅手藝精,便虛心請教,還同師傅約定,只要師傅肯教他,師傅的菜由他來買。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吳建明認識了各種石頭及其不同特性,更掌握了如何在一刀刀的雕琢下,讓石頭成為藝術品。

這么多年,他還拜過“江南第一刀”時忠德、金石篆刻家蔡廷輝為師。從學徒到獨當一面,吳建明花了40多年。從愛石到被石所愛,吳建明等了40多年。如今在他的雕刻工作室里,吳建明仍會向朋友介紹案臺上的三把刀:一把是尖刀,主要用于把字體中間部分挖掉;一把扁刀,主要用于完成勾線等工序;還有一把圓刀,用于對作品做最后的修飾。

吳建明碑刻作品

而談及他的愛石,吳建明更打開了話匣子。他說,愛石之人,也被石頭所愛。這些年與石為友,讓他活得很精彩。吳建明精通各種碑刻技藝,創作的作品獲獎無數。其作品在虎丘碑廊、穹窿山碑廊、蘇州戲曲博物館、吳江黎里景區等地都有展出。這么多年,吳建明手上的活從未斷過,他也停不下來,最近正在趕制40多幅全國著名書畫家作品的碑刻。

他還經常走進幼兒園、中小學傳播碑刻文化,教孩子們拓印?!氨匚幕m然只是非遺文化的一部分,但‘沉舟側畔千帆過’,每一幅碑拓作品都凝結著祖輩們的智慧啊?!?/p>

近年來,為挖掘和傳承蘇州本土的大運河文化,他一直有個心愿,想完成一件《滸墅關重修董公堤記》的碑刻作品,苦于找不到書法作品的高清版本,無法完成。直到去年,他委托朋友找到高清版,終于圓了心愿。

直到現在,吳建明依然不斷研究、揣摩碑刻技藝,他內心充實而滿足著。

一鑿一刻,續寫“金屬之光”

與蘇繡、宋錦、昆曲相比,敲敲打打的金屬鑿刻以其精巧雅致的特點,成為蘇州傳統手工藝中的一朵“奇葩”。

今年51歲的江揚是土生土長的獅山人,也是高級工藝美術師、高新區重點文化人才、高新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屬鑿刻(抬鑿和鏨刻)傳統技藝傳承人。早年他就接觸金屬工藝,20世紀90年代末,師從金屬鑿刻市級非遺傳承人姚士榮老師,開始鏨刻和抬鑿技藝的工藝品制作,至今已有近30年。

金屬鑿刻是按照一定的工藝流程,以特制的工具和特定的技法,在金屬板上加工出千變萬化的浮雕狀圖案。這門古老的手藝距今有2000多年歷史,廣泛用于服飾、首飾制作、建筑裝飾、器皿裝飾等領域?!敖饘勹徔?,即金屬抬鑿和鏨刻的合稱?!ц彙菍⒔饘倨ぬ饋?,再對抬起部分進行修鑿,使得花紋凸顯出來。創作‘抬鑿’作品需要經過退火、描花、勾線、抬鏨等多道工序?!Y刻’,是用小錘垂直敲擊鑿子,在金屬表面行走出現凹線條,組成圖案?!苯瓝P邊介紹邊在一旁簡單演示了一番。

江揚告訴記者,完成一件鑿刻作品,要求手藝人既要有繪畫、雕塑的功底,又要掌握鉗工、鍛工、鈑金、焊接等多種技術,對文化還有一定的理解和鑒賞力。他擅長構思設計,作品取材于生活,也將古代藝術品的精華融入其中。

江揚的作品,取材于生活,也融入古代藝術品的精華

其作品“竹節柄刀板瓣式壺”“純銀螺旋紋茶具套件”“荷塘月色純金壺”多次獲得“蘇藝杯”金獎。2015年結合蘇州博物館館藏“真珠舍利寶幢”創作的純銀“八棱柱經幢”,被定為蘇博特色文創產品并取得外觀專利。

2015年他成立蘇州尚藝山房藝術品有限公司,2016年入駐獅山橫塘街道。如今依托實體平臺和抖音賬號,進一步生產宣傳金屬鑿刻非遺文化。

石湖紅菱,印記心中

水潤勾吳越千年,萬頃碧波沁姑蘇。明代,游石湖就已十分盛行?!豆锰K繁華圖》里,濃墨重彩地描繪著石湖地區的繁華場景。

游石湖,看串月。逛非遺集市,觀江南船拳。民俗與非遺相互輝映,為蘇式生活注入更多內涵。據悉,游石湖習俗流傳于江浙地區,主要活動區域為上方山石湖地區,以農歷八月十八前后游上方山廟會、晚上欣賞石湖行春橋洞串月奇景為主,是有著近八百年歷史的傳統習俗。

2019年,游石湖習俗入選高新區非遺項目。2023年,游石湖習俗入選第八批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作為非遺保護單位之一的獅山橫塘街道石湖社區,游石湖習俗項目不斷拓展。石湖社區居民顧全根自幼受民俗傳統文化熏陶,青年時期,跟隨家中長輩學習紅菱種植及養護,每逢農歷八月十八前后上方山廟會期間便至石湖采菱賣菱,組織村民共同欣賞石湖行春橋洞串月奇景。慢慢地,他萌發了弘揚和發展游石湖民俗文化的志向,通過社區活動等宣傳方式傳承和發揚游石湖民俗文化。

2022年首屆石湖社區“石湖紅菱文化節”啟動后,反響熱烈。社區以石湖傳統文化為線索,以紅菱為載體,在石湖西側南塘河小規模探索紅菱角種植,開展種紅菱、采紅菱、賞紅菱、品紅菱活動。種植的紅菱還用于社區科普研學、公益義賣等,社區成立紅菱慈善基金,開展助學幫困、紅菱文化宣傳等活動,成為流動的“活水”,實現紅菱與愛心的雙向奔赴。2023年,社區深挖石湖紅菱歷史文化底蘊,打造文化、社會、生態多位一體的“石湖紅菱文化節”,并邀請蘇州工藝美院師生設計,推出石湖紅菱專屬IP“菱寶”。以黨建“紅”引領生態“綠”,深化文旅融合,打造系列沉浸式紅菱文化體驗文旅活動。

“脆脆的、甜甜的,好好吃呀?!薄斑@是我們本地的紅菱角哦,媽媽小時候最愛吃啦,食行生鮮上也有同步義賣呢?!痹谌ツ曛星锴昂蟮募t菱文化節市集前,市民游客紛紛停下腳步,品嘗水靈靈紅嫩嫩的鮮紅菱,享受著民俗文化帶給大家的甜美果實。

游石湖習俗被列為蘇州市非遺

猜你喜歡
獅山石湖紅菱
采紅菱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獅山實驗學校
水鮮宴,舌尖上的石湖之美
采紅菱
文徵明詩詠石湖
“愛石家在線”微信群 石湖雅集記
恣肆雄強,獨白古今——簡析王鐸《自書石湖等五首卷》
桃園,獅山春天的構想
指點江山 還看獅山
獅山這十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