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研究生 學術敬畏感教育探析

2024-03-07 01:12陳晨岳峰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 2024年2期
關鍵詞:研究生

陳晨 岳峰

[摘 要]學術敬畏感是研究生學術道德情感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其形成有助于研究生反思學術與他人、社會的聯系,形成堅定的學術信念,從而自覺規范自身的學術行為。然而,這種兼具浩大與渺小、崇敬與謙卑、痛苦與驚奇等多種矛盾情緒的情感體驗,應用在研究生情感教育過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探析研究生學術敬畏感誘發源、積極創設各種條件,是增強研究生學術敬畏感的必要環節。

[關鍵詞]研究生;學術敬畏感教育;學術道德

[中圖分類號] G44?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02-0034-04

積極道德教育從受教育者已有的積極道德品質出發,通過激發受教育者積極的情感體驗,促成其積極道德品質的培養?!凹ぐl積極的情感體驗是教育者激發受教育者最為主要的教育途徑和手段”[1]。學術情感是行為主體運用道德觀念來感知某些觀點、行為或心理時所體驗到的各種情感[2]。學術敬畏感是研究生積極道德情感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擁有學術敬畏感的研究生更容易確證社會化的學術身份,迸發出學習動力和創造性,具有更強的學術道德感。反之,研究生學術敬畏感缺失則會對學術道德、學術制度缺乏畏懼之心,不易形成積極的學術情感體驗,引發心理健康問題,做出學術失范行為,不利于研究生的學術發展。因此,隨著積極心理學發展,開展積極的學術情感教育引起眾多學者關注。敬畏感作為一種兼具積極情緒和消極效價的矛盾情感,卻往往對人們產生積極的情感調節作用,值得進一步探究其在研究生學術情感教育中的作用。因此本文在梳理已有敬畏感的基礎上對學術敬畏感進行界定,探析學術敬畏感的誘發源,發掘學術敬畏感在研究生德育中的積極作用和可能存在的局限,在此基礎上嘗試探討研究生學術敬畏感教育。

一、研究生學術敬畏感:概念內涵與生成條件

(一)研究生學術敬畏感概念內涵

康德說“有兩種東西,我對他們的思考越是深沉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對學術飽含敬畏才會虔誠而執著的追求真理,砥礪自身在學術之路沿正道前行。當前,國內外關于敬畏感的研究,主要在宗教、心理學等領域,且敬畏對象多是生命、自然、藝術等方面而現有對學術敬畏的相關研究。國外學者科克J.施耐德從宗教領域在《喚醒敬畏》一書中指出敬畏“是我們在創造之前的謙卑和驚奇;我們在創造之前的驚訝?!盵3]這種敬畏體現在學術上則表現為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扎實嚴謹的治學風格。Kelener和Haidt(2003)基于原型理論視角,將敬畏的內涵界定為“當我們面臨那些廣闊的、浩大的,以及超越我們當前理解范圍的事物時產生的驚異的情緒體驗”。有學者從道德倫理角度對認為道德敬畏實質是“一種道德情感,指道德主體內心對道德的終極價值、道德法則、善之物的強烈的崇敬和畏懼之情”[4]。目前對學術敬畏感在研究生德育教育中應用的研究更少。敬畏是“德育的基本內核”[5],把學術敬畏感作為研究生學術情感教育的基本內容十分重要?;谏鲜鰧τ诰次犯欣碚搩群说陌盐?,將其延展至學術領域,可以將學術敬畏感界定為:從事學術訓練和學術工作的人在學術研究時體驗到學術的神秘、浩大,且超出當前認知圖式,從而引發的復雜情緒體驗,是其對學術既尊敬又畏懼的心理態度,混雜超越與尊崇、恐懼與驚奇等情緒,具有自我超越性。

(二)學術敬畏感的生成條件一:浩大

Kelener和Haid提出的原型理論認為,敬畏是一種復雜的情緒體驗,往往是體驗者體驗到超出自己認知的神秘、浩大的事物時體驗到的驚奇感。學術敬畏感產生于知覺到學術的浩大,浩大感是指個體對任何超出自我認知的宏大的,復雜難以理解的事物直接的情感反映。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在科研結果尚未得出之前往往要經歷無數次的挫折和失敗,而學術的浩大感則源自于漫長的科研之旅以及對研究結果的未知當中。學術敬畏感的誘發源大體可分為四種:一是學術自身的魅力,即對真理的渴求以及對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精神等發生運轉的規律的好奇。二是學術規則的遵循。由于科學探索存在諸多風險和未知,且多與經濟利益相掛鉤,道德誠信是學術研究不可逾越的紅線,倘若失去的這條紅線,科技是否能真實造福于人尚未可知。因而,學術道德敬畏感的生成是從事科學研究的前提。三是為古往今來無數在求學之路上孜孜不倦的學術精神的折服。只有像西西弗斯般英雄式攀登“學術高峰”的人才能領會到“一覽眾山小”的喜悅,而其堅韌不拔、孜孜以求的學術精神指引著更多的后來者為此前仆后繼。四是對德才兼備的學者的向往。然而,學術敬畏感不同于驚訝、欽佩等瞬時的情緒,而是一種更加深遠、持久的學術情感。僅僅知覺到學術的浩大也難以形成學術敬畏,還需要激起“順應”的需要。

(三)學術敬畏感的生成條件二:順應的需要

順應是指為適應與自我圖式不一致的新刺激而調整已有知識結構(Piaget,1964)。浩大的事物能僅激發起人們的驚訝等情緒,敬畏感的生成還需要從認知層面的適應。 Sundararajan (2002)在原型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敬畏的擴展模型,首次提出浩大感直接引發同化。順應需求只有在同化失敗的情況下才發生。順應的需求是個體需要調整新的認知結構以適應刺激物的需要,這一提法得到了學界的廣泛認可。研究表明“若僅有浩大感且個體能順利同化,此時的情緒體驗更多以驚訝為主,還不足以達到敬畏;只有當誘發源與預期不一致且超出同化水平并引發順應需求時個體才能成功體驗敬畏,且該過程涉及對順應結果的評價。[6]”即個體所體驗到的敬畏感,不僅是沉浸式直觀的情緒體驗,還進行頭腦的自我加工,改造,調整自我認知圖式與外在刺激源之間的關系,以協調外在刺激物與內在認知結構相適應,達到認知結構的和諧。在從事學術活動過程中,受到外在刺激物的影響,激起驚訝的情緒體驗,且該刺激遠超出主體的同化水平并引發順應的需求時個體才能產生敬畏感。

二、學術敬畏感在研究生學術成長過程中的作用

“敬畏感的存在,使得教育過程不再僅僅把人當成一個物性(如容器)的存在,而是一個對人的超越性抑或神圣性的確認”[7]。當下功利思潮與功利主義泛濫,直接價值回報和周期成為衡量科研價值的重要指標,消減了人們對于科學研究的純粹性與科研的價值追求。與此同時,人們學術敬畏感的缺失延緩治學者身份確證的過程,人文精神的復歸之旅趨向滯緩。學術社會化理論認為,“角色認同是指個體居于所扮演的角色而產生的與角色相對應的行為”[8]。學術敬畏感的形成幫助學術共同體內的成員由自我認同轉向社會認同,自覺形成與共同體內約定俗成的道德規約與學術使命相符合的認知、情感、態度和行為。

(一)學術敬畏感有助于增強研究生的道德自覺

個體道德自覺是指“個體在已有道德認知和道德評價的基礎上,自覺認同與遵守主流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自覺判斷與選擇道德處境,自覺實施與反思道德實踐,從而實現自我創建和自我完善”[9]。在學術資本化背景下,多元教育觀念碰撞,使得原有的道德觀念不斷被消解,教育場域的“公序良俗”受到沖擊,部分研究生缺乏對學術的敬畏之心,學術亂象時有發生。學術敬畏感有助于幫助研究生建構起對于學術的敬畏與道德規范的認同,進而形成自覺的道德判斷與自覺的情感認同,最終轉化為自覺的道德實踐。因而學術敬畏感在研究生由道德認同轉為道德實踐自覺的過程中起到情感催化作用。

(二)學術敬畏感有助于強化研究生的專業認同

學術敬畏感是一種超出主體自我認知,探尋更深層自我動機與自我潛能的認知態度,對于強化主體的專業認同十分重要。學術社會化理論認為,研究生學術社會化指研究生獲得專業知識、技能達到標準并形成專業認同與價值觀??蒲凶晕倚芡ǔV浮耙话阕晕倚茉诳蒲蓄I域的具體體現,通常指個體對自身是否能夠順利完成科研任務的信心程度”。[10]初次踏進科研門檻,研究生的知識儲備和科研實踐經歷相對不足,難免陷入沮喪、焦慮甚至自我懷疑的消極情緒,科研自我效能感低。學術敬畏感產生自主體受外界影響,感知到學術之美產生的驚異與向往,衍生出個體的自省精神和趨近于美的動機。學術敬畏感是研究生在學術過程中伴隨的積極的學術情感。在學術敬畏感生成過程中,他人良好的科研思維和科研能力往往會刺激研究生對自身行為進行思考,反思,對他人良好的科研素質進行模仿、學習。研究生教育如不重視主體內在積極學術情感的激發,將不利于培養德才兼備的主體學術人格,降低研究生的科研興趣,滯緩研究生的專業認同,甚至影響其心理健康與學術發展。

(三)學術敬畏感有助于提升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當前,碩士研究生上博后普遍存在的問題是科研基礎儲備不足,科研思維較弱等,這一定程度上產生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態,例如為獲得獎學金等炮制低水平論文、捏造實驗數據等,而忽視內在的學習動力。學術敬畏感是感知到外界的浩大而產生的順應需求。研究表明“敬畏會導致人們對時間的充裕性感知延長”[11]。研究生科研能力可以通過延長時間感,提高專注度,增強探索欲望從而提升科研效率。有兩種理論可以解釋敬畏對于時間知覺的影響。一種是擴展理論,該理論認為人們關注當前時刻可以延長對時間的感知。學術敬畏感作為研究生在從事學術研究過程中感受到的積極的情緒體驗,很容易沉浸其中忽視掉時間的流逝。學術敬畏感幫助研究生提升科研的專注度,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效率,輔助其科研能力的提升。另一種是社會性情緒選擇理論,該理論認為當時間感延長的時候,人們會更有動機去獲得新知識?;谏鐣榫w選擇理論,擁有學術敬畏感的研究生有更為飽滿的科研熱情和創新活力,更能夠體會科研所帶來的精神酬賞。這種精神酬賞不斷激勵研究生向學術的“美”和“善”看齊,訓練與自我期待相匹配的科研能力。

(四)學術敬畏感有助于加速研究生的身份確證

學術敬畏感是主體身處“浩大”的學術場域中,感知到自身的謙卑與渺小,不自覺對該事物產生的“敬畏與順從”的情感態度。面對浩大的學術,個體從事科研置身其中才體驗到自身的渺小以及對于未知的恐懼??茖W從不是一個人的事業,而是需要同樣從事這一事業的人所構成的學術共同體來共同探索未知的世界,而學術敬畏感則是維系學術共同體的情感紐帶,處于共同體中的個人能夠更快地感知到自己在社會群體當中所處的地位、扮演的角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從而有助于塑造研究生的社會角色,有利于研究生身份的形成。研究生的學術身份認同是學術身份社會化的標志,其發展離不開研究生對于學術的敬畏感情,學術敬畏感影響著研究生在身份認同過程中的各種情緒體驗,積極的學術敬畏是研究生學術身份認同的基礎和催化劑。研究生要實現從本科到研究生身份的轉變,必須經過知識獲取、科研寫作訓練、在科研群體中的角色定位及他人評價所帶來的身份確證等多方面。學術敬畏感不僅有助于研究生知識獲取,還可以幫助其關注群體的發展前景、發展特性以及自己在科研群體中的合理定位,應承擔的各項責任和義務以及可以行使的各項權利,以順利完成研究生學術社會化身份的過程。

三、學術敬畏感在研究生學術成長過程中的局限性

(一)誘發層面:學術敬畏感發生的局限性

學術敬畏感作為一種心理反應,需要遠遠超出個體認知圖式的誘發源進行誘導。從社會意義上對具有“浩大”特質的誘發源探討,發現人格魅力、精神、歷史等會引發人們敬畏的需求。只有對“浩大”的人或事物有一定的感知力,才會產生順應的需要。反之,則會處于無感的狀態?!绊槕币膊⒎菚r時發生,該過程涉及對自身信息與社會外界是否一致的結果評價。個體成功順應則會產生“以敬為主”的敬畏感,伴隨愉快與欣喜;相較個體成功順應的情況,順應不成功則會出現“以畏為主”的敬畏感,伴隨更多的消極體驗,例如焦慮、恐懼和無力感等。盡管兩者都會產生積極的心理和行為,但是后者的不確定性會增加。

(二)應用層面:學術敬畏感在研究生德育中的局限性

研究生教育中學術敬畏感的缺失導致人們缺乏敬畏,引發學術失范、導生關系失序等社會問題。國內各高校積極構建學術不端檢測平臺,加強對學術不端行為的懲處力度。這種依靠外界約束力所引發的學術敬畏感更多以“以畏為主”。對于個體而言,此時學術敬畏感的誘發源是具有危險性特質的事物,懲戒在一定程度上會約束人們的道德行為,但也可能加大研究生個體對科研氛圍的不安全感,更容易引起個體的恐懼、焦慮、無助等消極情緒;此外,學術敬畏感作為一種高級的復合型情感認知,“以畏為主”的情感認知方式容易拉大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身份距離,不利于兩者建立主體間交流、溝通、共享的良性師生互動關系。對于學術共同體而言,研究生受到導師、學校、學術界等學術共同體的制約。學術敬畏感的高級形態作為對待學術共同體的情感態度而出現。對于學術共同體較高要求的認知引發出“以畏為主”的學術敬畏感,研究生對學術共同體的認可度越高,與之相對的是對自我的不斷否定。強烈的自我否定感、挫敗感無形中對個體造成了心理壓力,順應不成功容易導致研究生對科研“望而卻步”的行為表現,學習興趣減弱,甚至放棄進一步深造的學習道路。

四、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研究生學術敬畏感的培育路徑

(一)創設多種情境,加速研究生學術身份認同

學術敬畏感是個體某一時刻的情緒感受,往往需要誘發源的刺激誘導才會生成。誘發源發生作用一種是通過創設外界條件間接誘導內部情感變化,即通過閱讀、聽音樂等勾起個體在某一時刻對浩大感的回憶,從而生成的敬畏。另一種是外界條件直接刺激人的情感變化。即外界的人或事物、自然景觀等由于其浩大的特點其發起個體產生強烈的驚訝感。個體在從事學術實踐活動中受到誘發源的刺激引起的某一時刻或者某一階段的情緒感受。研究生身份認同是培養個體形成對學術長期穩定的敬畏感的前提。從內在視角出發,誘發研究生學術敬畏感,研究生可以主動涉獵經典書籍,主動瀏覽優秀紀錄片,體會求學之路的浩渺之感。從外在視角出發,高校在開展研究生教育,應創設多種情境,強化研究生的學術身份認同的情感體驗。

(二)調整認知方式,強化研究生學術道德認同

學術敬畏感不僅是某一時刻的情緒體驗,還是一種情感認知方式。這種情感認知方式自覺地幫助主體認知與其他客體間的關系,并引導主體作出相應的行為調整。學術道德認同是研究生在從事學術活動時自覺地對所在集體道德規范進行判斷后的順從。學術敬畏感除積極敬畏外,倘若受到威脅性的誘發源影響,如果順利完成順應過程,則會形成“以敬為主”的敬畏感,如果不能順利完成順應過程,會伴隨憂慮、恐懼等消極情緒,形成“以畏為主”的敬畏感。高??梢约訌妼W術不端懲治機制,讓學生知敬畏而不敢為。同時加強學位論文評審要求,敢于讓“不合格”的學生畢不了業等舉措倒逼研究生鉆研學術。但是這種“以畏為主”的敬畏感盡管也會使研究生傾向于服從學校紀律,但也會給學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適時對學術不端行為進行懲治,培育“以畏為主”學術敬畏感,使得研究生恪守的學術道德規范底線以及該承擔的學術道德責任與義務。此外高校也可以開展學術道德教育活動,例如開展學術道德競賽、開設相關課程、講座等以增強研究生的學術道德認同感。以教育為主,懲治為輔的研究生教育會調整研究生的情感認知方式,優化研究生的學術素養,促進學生從“以畏為主”的敬畏感向“以敬為主”的敬畏感轉化,增強研究生的道德認同。

(三)優化學術環境,增強研究生學術情感認同

學術敬畏感是一種內在的、穩定的情感生活態度,作為一種性格化、人格化的情感品質,決定著個體穩定而持久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而個體學術思維和治學風格的形成會受到周圍學術環境氛圍的影響。在學術共同體內部,學術氛圍越純粹,成員言行越規范,學術共同體內成員對其情感趨向越強烈。因而,要重視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尤其是每一個科研團隊的氛圍。導師是科研團隊的核心人物,亦是研究生的學術引路人。導師的學術理想、言行舉止對研究生有很大的教化作用。高校應重視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強化導師的學術使命與教育信念。一方面高??梢蚤_設教師論壇、師德師風培訓班等,促進導師們學習交流;另一方面需要導師不斷學習、內省,而導師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此外,導師也可以可定期開展座談會,增強研究生的情感交流,便于了解研究生的學習動態,對學生科研困惑、心理問題等進行及時的指導交流。同輩之間的知識分享、交流切磋也有助于加強團隊的核心凝聚力,增進研究生的情感認同。通過提升研究生學術情感認同度,以此來增強其對學術的敬畏之心。

參考文獻:

[1]周圍.積極道德教育——積極心理學視域中的道德教育[M],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77.

[2]肖健.研究生學術恥感教育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1(4):17-22.

[3]科克J.施耐德.喚醒敬畏[M]. 楊紹剛,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5

[4]龍靜云,熊富標.論道德敬畏及其在個體道德生成中的作用[J].道德與文明,2008(6):19-22.

[5] 豐大雙.儒家敬畏倫理思想及其對當代高校德育的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27):34-36.

[6]趙小紅,等. 敬畏的心理模型及其認知神經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21(29):520-529.

[7]張金運.教育場域中敬畏感的缺失與重塑[J].當代教育學,2017(12):26-31.

[8]鄺宏達,李林英.高校重大科研項目團隊科研訓練環境對研究生學術志趣的影響機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0(5):59-66.

[9]隋牧蓉,盧黎歌.論道德教育在個體道德自覺形成中的建構、塑造與統合功能[J].探索,2022(2):179-188.

[10]劉成科,孔燕.博士生科研自我效能感的現狀調查及提升策略[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6):41-46.

[11]葉巍嶺,周欣悅.敬畏感為什么能為個人和組織帶來好處?[J].清華管理評論,2019(6):52-58.

(責任編輯:張宏玉)

作者簡介:陳晨(1998—),女,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岳峰(1977—),男,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員,研究方向:黨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研究生
研究生美術作品欣賞
湖南師范大學研究生作品欣賞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統設計與實現
研究生會在研究生教育及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論研究生創新人才的培養
研究生就業遭拒是因為學歷太高嗎?
清退超時研究生是必要之舉
研究生“逃課”需標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個研究生
軍事科學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