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常規參數在兒童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中的診斷價值*

2024-03-07 10:28馬聰栗春香史利歡路俊鋒王平平
中國醫學工程 2024年2期
關鍵詞:血常規外周血淋巴細胞

馬聰,栗春香,史利歡,路俊鋒,王平平

(1.洛陽市婦幼保健院 醫學檢驗科,河南 洛陽 471000;2.河南省兒童醫院 血液腫瘤科,河南 鄭州 450018;3.洛陽市婦幼保健院 急診醫學科,河南 洛陽 471000 )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 由EB 病 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所致的淋巴細胞增殖性疾病,臨床主要表現為不規則發熱、淋巴結腫大、咽痛、外周血淋巴細胞顯著增多,并出現異型淋巴細胞,血清中可測得抗EB 病毒抗體等。IM 發病常見于兒童和青少年,由于兒童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善,臨床上出現不典型病例逐漸增多,給臨床的診治帶來困難,因此,快速診斷和治療對疾病的發展和預后至關重要。近些年,血細胞分析儀性能提高,其較多研究參數被證明有助于疾病的診療[1],研究顯示,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比值(monocyte to lymphocyte ratio,MLR)作為一種新型炎性指標,與心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腫瘤等多種疾病的進展性相關[2],并且在流感的檢測中也表現出較高的敏感性[3],其臨床價值日益受到關注。而關于該指標與IM 的研究甚少,基于此,本研究以IM 為研究對象,探究血常規參數中的炎性指標,以及淋巴細胞群落參數:淋巴細胞復雜程度(L-X)、淋巴細胞熒光強度(L-Y)、淋巴細胞大?。↙-Z)與IM 疾病的關系,以期發現該指標對IM 的早期診斷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1 年6 月至2022 年10 月在洛陽市婦幼保健院初診為兒童IM 患者60 例作為研究組,其中男34 例,女26 例,年齡0.61~15.02歲,平均(4.49±3.19)歲。對照組為同期健康體檢兒童40 例,其中男25 例,女15 例,年齡0~15歲,平均(5.04±3.37)歲。根據是否確診為兒童IM,將最終確診為EB 病毒感染的IM 患兒共36例作為A 組,其中男16 例,女20 例,年齡1.20~15.02 歲,平均(5.93±3.27)歲;將其他病毒感染患兒(包括巨細胞病毒感染者7 例,腺病毒或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者4 例,甲型流感病毒感染者4 例,肺炎支原體感染者5 例,其他γ 病毒感染者2 例,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者2 例)共24 例作為B 組,其中男11 例,女13 例,年齡0.80~5.63 歲,平均(2.33±1.34)歲。所有入組患者均進行血常規測定、外周血細胞形態分析,EB 病毒抗體譜或EB-DNA 測定及巨細胞病毒、流感病毒及其他病毒檢測。記錄所有受試者初診時、用藥前的檢測結果。研究組與對照組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1.1 納入標準 IM 的診斷病例滿足下列臨床表現任意3 項及非特異性實驗室檢查任一項;確診病例滿足下列臨床表現任意3 項及任一項原發性EBV 感染的實驗室證據[4]。

臨床表現:①發熱;②咽峽炎;③頸淋巴結腫大;④肝臟腫大;⑤脾臟腫大;⑥眼瞼水腫。

非特異性實驗室檢查:①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比例≥0.10;②6 歲以上兒童外周血淋巴細胞比例>0.50 或淋巴細胞絕對值>5.0×109/L。

原發性EBV 感染的實驗室證據:①抗EBVCA-IgM 和抗EBV-CA-IgG 抗體陽性,且抗EBVNA-IgG 陰性;②單一抗EBV-CA-IgG 抗體陽性,且EBV-CA-IgG 為低親和力抗體。

對照組為同時期進行健康體檢的正常兒童,均無發熱、咳嗽、肝脾腫大、咽痛、流涕等感染癥狀,既往感染已痊愈,且近期未服用過抗生素或抗病毒等藥物。

1.1.2 排除標準 ①伴有先天性免疫性疾病、腫瘤以及心、肝、腎等器質性疾病或遺傳代謝性疾病者;②伴有其他感染者;③臨床資料不全者。

1.2 儀器與試劑

采用邁瑞6800Plus 血液分析及其配套試劑檢測血常規+CRP,CRP 采用乳膠增強免疫散射比濁法,CRP 參考區間0.00~6.00 mg/L;EB 病毒抗體譜采用歐蒙醫學實驗診斷股份公司試劑盒,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SA)檢測,陽性判斷值:樣本吸光度與標準品吸光度比值≥1.1 為陽性(VCA-IgM、VCA-IgG、EBNA-IgG、EA-IgG);巨細胞病毒檢測采用FQ-PCR 法定量測定患兒尿液中CMV-DNA;采用膠體金法同時檢測患兒咽拭子呼吸道病毒抗原五聯檢,包括:甲型、乙型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體;使用Olympus CX23 雙目光學顯微鏡進行外周血涂片細胞形態分析;使用瑞特-吉姆薩復合染劑進行血涂片染色,染色過程嚴格按照相關的技術規程制作。

1.3 方法

采集患者肘靜脈血4 mL 分別置于EDTA-K2真空抗凝管和促凝管中,其中一管靜脈血用于血常規、CRP 以及外周血涂片檢測,另一管靜脈血用于檢測EB 病毒抗體譜檢測。血常規+CRP 確保在2 h 內檢測完畢;同時檢測質控品,確保未失控,保證實驗質量;取患者咽后壁及兩側扁桃體等處反復擦拭3~5 次收集黏膜細胞,立即送檢,30 min 內檢測完畢;留取患兒晨尿5 mL 做HCMV-DNA 檢測;記錄各樣本血常規及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EBV 抗體譜檢測結果,及其他病毒檢測結果,以及淋巴細胞群落參數的結果;由兩名經驗豐富的檢驗技師人工鏡檢外周血涂片,計數異型淋巴細胞比例。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 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率(%)描述,比較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及四分位間距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test,chi-square test 及Mann-WhitneyUtest,多組間兩兩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受試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用于確定最佳分界點及計算敏感度和特異度。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血常規參數比較

研究組CRP、WBC 高于對照組,NLR、MLR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研究組和對照組患兒的血常規參數比較

2.2 兩組患者的淋巴細胞群落參數比較

研究組L-Y、L-Z 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L-X 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研究組和對照組患兒的淋巴細胞群落參數比較 [M(P25,P75)]

2.3 研究組中A 組和B 組的血常規參數比較

A 組的L-Y、L-Z 高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 組的NLR、MLR 低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RP、異型淋巴細胞比例、L-X 參數A、B 兩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圖1、圖2。

圖1 A 組、B 組和對照組的NLR、MLR

圖2 A 組、B 組和對照組的L-Y、L-Z

表3 A 組和B 組及對照組的血常規參數比較

2.4 外周血常規參數各指標對診斷IM 的價值分析

應用ROC 曲線分析,異型淋巴細胞比例、L-Y、L-Z、NLR、MLR 診斷IM 的敏感度、特異性、最佳截斷值、曲線下面積(AUC)結果見表4,ROC 曲線見圖3、圖4。

圖3 異型淋巴細胞比例、L-Y、L-Z 預測IM 的ROC 曲線

圖4 MLR、NLR 預測IM 的ROC 曲線

表4 異性淋巴細胞比例、L-Y、L-Z、NLR、MLR預測IM 的價值

3 討論

兒童IM 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易出現誤診和漏診[5],并且會引起患者免疫功能紊亂,如果治療不及時不合理,會出現上呼吸道梗阻、腦炎、心律失常等嚴重的并發癥[6]。目前,IM 的診斷依據主要是EB 病毒相關抗體以及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比例超過10%[7]。由于兒童自身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有些患兒免疫力低,誘導免疫系統產生抗CA-IgM抗體延遲,部分甚至不出現抗體[8]。另外,巨細胞病毒感染,弓形蟲,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或人皰疹病毒等感染也會導致類IM的表現,但異型淋巴細胞比例通常不超過10%[9-10],因此,單靠EB 病毒相關抗體檢測會出現漏診,異型淋巴細胞比例大于10%仍是診斷IM的重要指標之一。但異型淋巴細胞比例除了受到人工鏡檢的人為影響因素,也受白細胞總數的影響,且從感染初期到急性期,異型淋巴細胞呈急劇升高的表現,通常在感染后3 d 出現,至感染2~3周后達峰值,故異型淋巴細胞比例可能會因個體差異影響,使得診斷存在一定的缺陷[11]。本研究結果顯示,A 組和B 組的異型淋巴細胞比例均大于對照組,但A 組和B 組間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原因可能是年齡越小的IM 患兒其白細胞總數越高,其異型淋巴細胞比例越低[12],本研究中A 組患兒年齡小于4 周歲的有13 例,其異型淋巴細胞比例均小于15%也說明這一點,也可能與本研究中研究組傾向于發病初期有關。IM 的發病高峰在4~6 歲,但研究發現,近些年IM 的發病年齡有前移趨勢,2~3 歲兒童發病率與之相近[13],IM雖為自限性疾病,但是在年齡偏小患兒,其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更容易出現不典型病例,并有可能發展成為慢性活動性EB 病毒感染(CAEBV)[14-15],提示學齡前兒童出現疑似癥狀時要充分考慮多種病毒感染的可能,避免出現漏診。

EB 病毒可以感染T 淋巴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和B 淋巴細胞,引起機體免疫機制的紊亂,周身血淋巴細胞的表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免疫狀況[16],NLR、MLR 作為整合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三種參數信息的指標,能反映出機體固有免疫系統和適應性免疫系統的情況,以及機體的炎癥狀態,結果穩定可靠[17]。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CRP、WBC 均高于對照組,NLR、MLR 均低于對照組,A 組的NLR、MLR 低于B 組,異型淋巴細胞比例及CRP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EB 病毒感染患兒的NLR、MLR 較巨細胞病毒、流感病毒等感染降低更明顯。提示臨床醫師對癥狀不典型患兒可參考NLR、MLR 進一步分析診斷。病毒刺激機體炎癥反應,CRP 增高,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增高,其參與免疫反應、吞噬抗原、誘導淋巴細胞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增強,有助于機體抵御致病菌、寄生蟲等,此時MLR 的增高可能表達機體免疫力強。淋巴細胞的增多或(和)中性粒細胞的減少時,會導致NLR 水平降低,其介導的趨化及吞噬作用及清除病原體的能力減弱,患者會出現免疫力低下。炎癥反應也會刺激中性粒細胞的產生并加速淋巴細胞的凋亡,淋巴細胞的相對耗盡會導致免疫反應減弱,此時NLR 會明顯增高[18]。也有研究[19-20]顯示,在IM患兒MLR 較正常兒童升高,且NLR、MLR 在兒童不同年齡組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8],可能與疾病分期不同及選取的樣本不同有關,大樣本量、多中心、動態監測的意義可能更大,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IM 患者的異型淋巴細胞增多,形態學表現為細胞胞體增大,核染色質母細胞化,部分可見核仁,細胞漿嗜堿性增強、色深,空泡等(見圖5)。本研究使用邁瑞6800Plus 血液分析儀進行分析,發現其群落參數L-Y、L-Z 可量化表達形態學上的這一改變,研究組患兒的L-Y、L-Z 明顯高于對照組,在IM 患兒的散點圖上可見其淋巴細胞群落呈現尖峰狀的典型表現(見圖6)。本研究中A 組和B 組中的異型淋巴細胞比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是A 組的L-Y、L-Z 高于B 組,表明淋巴細胞群落參數提供更客觀的淋巴細胞形態變化,且ROC 分析結果顯示L-Y、L-Z 表達異型淋巴細胞增高的敏感性更優于人工鏡檢。雖然T 淋巴細胞亞群檢測通過 CD3+、CD8+T 以及CD4+/CD8+T 淋巴細胞比值能較好的反映異型淋巴細胞及患者免疫狀態[21],但血常規參數從時間、成本以及普及性方面更顯優勢[22]。

圖5 正常淋巴細胞(左)與異型淋巴細胞:胞核增大,胞漿增多、嗜堿性增強,胞體增大(右)

圖6 正常兒童(左)與IM 患兒的散點圖:LYM 群呈火箭峰樣改變,其L-Y、L-Z 增高(右)

本研究通過ROC 曲線分析發現,L-Y、L-Z 以及炎癥指標NLR、MLR 對兒童IM 有較好的診斷效能,可作為診斷IM 的潛在指標。聯合檢測該指標,可進一步優化兒童IM 的診斷方案,特別是對于年齡較小患兒,可幫助醫師快速鑒別診斷與評估疾病,有助于避免誤診和漏診。

本文尚有不足之處,血液學各指標的參考值有地域與種族上的差異,應從多方面進行考慮。樣本量也不夠大,淋巴細胞群落參數檢測未做相應的質控。今后還需要多中心、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

猜你喜歡
血常規外周血淋巴細胞
遺傳性T淋巴細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纖維化中的作用
血常規檢驗中常見誤差原因及解決策略
血常規解讀
白血病外周血體外診斷技術及產品
結腸炎小鼠外周血和結腸上皮組織中Gal-9的表達
探討CD4+CD25+Foxp3+調節性T淋巴細胞在HCV早期感染的作用
慢性蕁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末梢血與靜脈血在血常規檢驗中的臨床價值
血涂片分析在血常規檢驗中的意義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hsa-miR-29b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