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州紡織工業遺產的更新改造研究

2024-03-07 08:00袁赟
遼寧絲綢 2024年1期
關鍵詞:紡織工業常州遺產

袁赟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常州是全國紡織工業的明星城市,老城區的紡織企業老廠房,在紡織產業衰退和常州城市更新進程下,面臨“關、停、并、轉、遷”[1]的局面,老廠房的再利用,在常州老城廂復興工作中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本文將運用動態發展的理念,結合常州特色紡織歷史文脈,從老舊廠房的空間功能置換、地域文化傳承、場景內容運營三個維度,采用存續更新的理念,延續紡織工業遺產的文化積淀,發揮其社會和經濟價值。

1 國內外工業遺產保護開發案例與經驗啟示

1.1 “古根海姆效應”城市更新模式的失敗啟示

工業遺存保護與更新,要從城市的文化、記憶出發,顛覆式、“精英化”的工業遺產更新模式只會造成工業遺產與城市的記憶、文脈的斷裂[2]。法國北部工業重鎮朗斯市,通過大刀闊斧地大建盧浮宮來重振經濟。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美術畫廊”與沒落衰敗的煤礦小鎮,產生空間上的不連續性,格格不入的建筑本身也飽受周邊居民的詬病?!皬椭票R浮宮”的工業遺產改造手段,并沒有從文化藝術介入城市公共空間脈絡的角度尊重和利用城市現存的工業遺產。

1.2 工業遺產保護開發的成功經驗啟示

基于當代價值實現的“工業遺產+”再利用模式成為主要研究熱點。近年來,各城市對工業遺產的保護意識不斷覺醒,且已經有眾多成功案例??v觀國內外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的模式,目前主要有:主題博物館、創意產業園、工業旅游、綜合功能開發等模式,科技融合的創新利用也將是未來的研究熱點。

1.2.1 主題博物館改造模式

廢舊的老廠房車間以主題博物館的形式,肩負起公眾教育、講座培訓、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的新的歷史擔當。法國北部傳統紡織工業城市魯貝市,保留了城市中老舊的紡織車間、廢棄的市民公共游泳池,并改造成紡織手工工廠博物館和藝術與工業博物館,吸引了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加萊蕾絲時尚博物館也從倒閉的蕾絲車間,變身為“時尚藝術殿堂”。主題博物館的成功改造,讓紡織工業的歷史記憶、情感價值以寶貴的紡織面料和服飾文化館藏的形式保存和延續。

1.2.2 創意產業園改造模式

近年來創意產業園成為工業遺產轉型的熱點,老舊工業廠房實現從單一的工業制造空間向多元化的創意產業園區的轉型升級。上海東華紗廠自2000 年關停后,完成了向上海人工智能示范區的轉型,吸引了眾多科技領域的獨角獸企業。北京時尚創意夢工廠、北京798、北京751、蘇州刺繡廠利用文化創意企業駐扎,讓園區沒有淪為廉價的寫字樓,同時帶動了整個園區的活力,也解決了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的就業問題。過去“看不上眼”的城市邊角料、閑置工廠,變身成為城市微型時尚空間、潮流社區,進入公眾視野。

1.2.3 工業旅游改造模式

通過策劃特色化的工業遺產旅游路線,進行地域工業遺產旅游的保護與開發。日本富士吉田市,通過在城市空間設置手工制作體驗、藝術展覽、設計師對談等旅游體驗項目,獲得了人們的關注,也實現了紡織品產業的復興。首鋼工業遺產公園,也是利用冬奧會賽項,積極開發新興冰雪運動旅游資源,達到城市文化復興和空間功能提升的目標。工業遺產城市在保留城市藝術、建筑、歷史文化遺產資源的同時,打造出一條獨具藝術特色與前瞻性的工業旅游道路,完成工業遺產詩意般的蛻變。

1.2.4 綜合功能改造模式

多元的商業功能與廠房主體空間結合,老廠房化身為城市公共空間中的生活劇場。西安大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紗廠的工業建筑原貌[3],實現了空間功能的置換,成為匯聚劇院、商場的休閑娛樂空間。大華1935 以紗線的“線”為設計元素,與西安(Xi’an)一致的拼音,來喚起對西安老紡織工業城市的記憶,延續城市紡織歷史文脈。綜合功能改造模式,更偏重開發工業遺產經濟價值和實用性,讓工業銹帶重新成為生活秀場。

1.2.5 科技融合改造模式

引入數字技術手段、新媒體等現代媒介,對工業遺產的功能、形態進行創新性開發利用。拉維萊特公園內的巴黎科技與工業博物館,保留了原場地中屠宰場的黃銅鋼架結構,在老建筑的基礎上,將工業感與現代科技感揉和在同一個空間中。南京園博園也是保留了廢棄的水泥廠煙囪和筒倉,在筒倉內部融入科技手段,打造數字館,讓工業遺產的空間體驗從物理空間向虛擬空間延伸。

紡織工業遺產在近代化進程中衰落、消失,又以主題博物館、創意產業園等形式被賦予了新的價值。各國家、各城市之間的城市面貌及發展擁有巨大的差異,“照搬照抄”的模仿傾向是錯誤且無效的。常州市需要借鑒上述鮮活、典型的成功改造案例,進而為常州紡織工業遺存的保護與復興提供參考和改造依據。

2 常州紡織工業遺產現狀調查

2.1 常州紡織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成效概況

江蘇常州是中國近代紡織工業的發祥地之一,長三角地區主要的棉紡織業中心和絲織品加工地[4],曾在1980 年代,以燈芯絨、卡其布、化纖等產業鏈成為全國聞名的“紡織工業明星城市”,紡織產業根基強,紡織文化積淀深厚。常州擁有眾多近代紡織工業遺產以及京杭大運河文化遺產,星羅棋布的紡織工業遺產匯聚于京杭大運河沿線[5]?,F存的紡織工業遺產比較完整地保存了原始建筑的形態風貌,場地破壞小,大部分的紡織工業遺產都處于各種形式的使用狀態中。近年來,常州在遺產保護開發方面作出了積極的探索與嘗試,相關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2 常州紡織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現存模式

以常州市紡織工業遺產改造的標志性成果為研究對象。運河五號、大明紗廠先后被列入國家工業遺產保護名錄,南城腳·牡丹里文化創意產業園、弘陽1936 成為常州城市更新的文化新地標(見表1)。

表1 常州代表性紡織工業遺產開發與保護基本情況

位于古運河畔常州三堡街上的恒源暢廠,著力打造運河五號創意街區,周邊設有常州畫派紀念館、常州市工商檔案博覽中心、恒源暢歷史陳列館以及常州大運河歷史陳列館等歷史文化展示中心。以民國建筑群為亮點的天虹大明1921,開發了集科技感和觀賞性為一體的工業旅游路線。廠區經過提質更新,保留了如老廠房、水塔、實驗室、辦公樓等建筑,生態環境優美,具有觀賞價值和人文意趣。

牡丹里文化創意園運用小體量、低成本的文化創意產業改造模式,將封閉的黑牡丹廢舊廠房打造成策展型商業運營空間,聚集了品牌孵化、教育培訓等多元空間功能。常州弘陽1936,原為常州市目前體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近代紡織工業遺產大成三廠舊址,則是以綜合功能的改造模式,完成民營棉紡織廠的迭代更新,成為重要的多功能商圈和特色商業街區。運河沿線的紡織工業遺產實現空間資源互補,并且憑借優越的區位優勢,成為老城區不可替代的多功能城市空間,具有重要的工業遺產保護價值。

2.3 常州紡織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的突出問題

2.3.1 相關政策法規仍需完善

工業遺產保護理論研究相對滯后,缺乏保護手段和方法。雖然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發《國家工業遺產管理暫行辦法》,相關部門也在不斷研討政策及細則,但是常州市尚未出臺精準助力紡織工業遺產創新發展的規劃政策。有關部門也未構建完善的紡織工業遺產保護數據庫,仍需進一步制定完善常州市紡織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的政策法規。

2.3.2 地域特色元素挖掘不夠

常州紡織工業遺產改造存在低級轉換、照搬既有模式等問題,缺乏地域特色元素。如恒源暢歷史陳列館沒有很好地融入常州地域文化元素,存在紡織主題館的展陳方式和展覽內容雷同、展陳項目形式單一、設計粗糙、展陳設計沒有與工業遺產原場地結合等問題。

2.3.3 文化與經濟價值亟待提升

遺產自身的文化和經濟價值有待進一步挖掘。調研中發現,南城腳·牡丹里文化創意園僅入駐不到10家機構,與園區原本規劃相差甚遠[6]。而運河五號雖然入駐率較高,但自建成以來,基礎設施投入不足,更新換代慢,建筑外圍有餐廳、酒吧、劇本殺館、藝術作坊等以“夜經濟”為主的商業業態,業態混亂。上述問題,都反映出常州紡織工業遺產仍未發揮出自身的文化與經濟價值。需要通過培育新業態,從而達到場所激活。

2.3.4 缺乏常態化運營維護的管理機構

常州現有的紡織工業遺產主要受各場地所屬單位管轄,各遺產點空間分布廣、區位較為分散,管理人員流動性強、水平參差不齊,導致紡織工業遺產的系統研究很難兼顧。因此,難以從科學性、持續性管理的角度提出優化管理、整治提升的設想,亟需完善場地的運營管理模式。

2.3.5 市民的工業遺產保護意識薄弱

工業遺產保護工作尚未成為全社會共識,缺乏廣大市民的認同和參與。由于線上線下活動推廣宣傳工作的缺乏,常州的紡織工業遺產影響力弱、吸引力不足,尚未成為江蘇省內標志性的工業遺產旅游目的地。同時,常州的紡織工業遺產大多與居民社區緊密聯系,若不提升工業遺產的公眾認知度,改造開發的工作將會比較艱難,也將成為常州紡織工業遺產保護面臨的巨大挑戰。

綜上所述,因為場地活力不足、設計改造趨同、管理水平低下、保護熱情缺乏等因素,讓常州的紡織工業遺產難以滿足居民休閑娛樂、文化教育等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

3 常州紡織工業遺產的更新改造策略

3.1 系統規劃與科學管理,培育常州紡織工業遺產優秀示范項目

打造設施現代化、管理規范、業態融合的示范項目。結合常州紡織工業遺產的自身歷史與價值特征,編制常州紡織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開發整體系統規劃,制定專項規劃、政策機制及配套實施細則,并將常州紡織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開發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利用“點(單個紡織工業遺產點)、線(歷史軸線)、面(城市格局框架)”有機串聯城市中不同的紡織工業遺產點。強化紡織工業遺產差異化競爭,如舉辦文創大賽,以常州紡織工業文化遺產為IP 開發衍生產品等活動,進行老字號品牌形象重塑。通過品牌特色定位、文化內容創新、衍生產品消費等有力保障措施,打造新消費場景。

3.2 運用城市人文營銷策略,引領文化創意潮流

深入挖掘常州獨有的紡織工業符號,提取最具地域文化和藝術價值的元素,進行主題營造和內涵重塑。結合現代審美理念,將策展的理念和思維運用于展示展覽場景。精煉展覽大綱,挖掘場所形象符號,創新展品與紡織技藝傳承形式,打造情景化、體驗化、專題化的展陳空間。設計如傳習所、傳習工坊、陳列館、博物館等紡織技藝體驗景點。

融入“快閃”創意概念,打造現象級的“藝術+日常+事件”城市營銷活動,激發公眾感性,激活場所業態。如巴黎凱旋門在為期2 周的限定展覽,被包裹在銀色的聚丙烯織物中,極具當代性和先鋒性,備受文化遺產專家的關注。值得注意的是,牡丹里文化創意園的開園快閃藝術展覽,弘陽1936 打造的國潮生活時尚空間,都是打造未來常州市充滿潛力的文化消費空間的重要舉措。

3.3 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數字賦能紡織工業遺產場景升級

將數字技術與新媒體手段運用在工業遺產開發中,動態體驗型展項串聯靜態觀光型展項,數字賦能紡織工業遺產場景空間。利用先進的工程測繪、3D 掃描建模、攝影與數字影像、遙感地圖等科技手段,結合AI、5G+8K、3D Mapping、動態投影、AR 增強現實、VR 虛擬現實、MR混合現實、XR 擴展現實、元宇宙等遺產數字化展示技術,將建筑投影技術融入運河五號夜經濟商業業態,打造城市夜游亮化工程。除此之外,將遺產場地文旅IP 與常州特色游戲動漫產業結合,開發沉浸式文化體驗新消費場景,形成工業遺產的新業態、新資源與新產業鏈。

3.4 強化綠色環保意識,舊建筑修舊如舊

摒棄對舊工業建筑徹底破壞和拆除的傳統做法,遵循修舊如舊原則。重視老舊建筑文脈和建筑肌理,將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應用于工業遺產保護與開發,關注節能低碳、無毒環保、綠色生態、可再生、零甲醛等材料的運用。尊重建筑的“原真性”,運用保留建筑特征要素、強化建筑鮮明特征、材料創新重構等傳承性更新手法重古建筑原有肌理和所依存的地形地貌與山水格局。在不破壞歷史生態、居民生態、建筑風貌的基礎上,使新舊建筑、街景風貌協調一致,融入城市空間。

3.5 文旅融合,推出常州紡織工業遺產主題游覽路線

軌道交通對紡織工業遺址的可達性有著重要作用,公共交通站點是一座城市重要的藝術展示窗口。推出“跟著公共交通暢游常州紡織工業遺產”的特色化主題體驗路線、“一碼(QR 碼)運河廊道工業遺址游”等項目,為市民和游客提供精準游覽路線。將紡織企業文化、工業場所、工廠風貌、工業生產過程,工人生活場景等[9]作為大運河沿線紡織工業遺產主題游覽的特色和亮點。同時,聯合軌道交通公司,征集工業遺產沿線“文化宮站”“勤業站”等重要地鐵站點的站廳文化藝術墻設計方案。

3.6 宣傳展示常州紡織工業特色,積極提升公眾的參與度

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工作離不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專家把關、市場運作,應搭建“創作研發+宣傳展示+傳播推廣”數字平臺,創建紡織工業遺址線上視頻平臺、云博物館等。進一步將工業遺產保護融入基礎教育、高等教育歷史、社會實踐課程,讓青少年群體作為新主體參與到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實踐,進而達到更廣泛的社會參與與認知度。

立足自身的文化特征,傳承常州紡織人務實、創新、求變的人文精神。依托本地知名高??蒲性核?,搭建紡織文化公共服務平臺。邀請專家學者、園區老總、老廠工人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培訓,開展如劉國鈞、查濟民等常州紡織名人名家的學術研討會和紀念活動。

3.7 完善專門人才培養機制,提升工業遺產運營管理效率

大力引進和培育理論研究和運營管理人才。工業遺產涉及歷史學、經濟學、社會學、建筑學、旅游學、城市規劃、工業技術、藝術設計等諸多學科門類,亟需建立完整的多學科交叉研究體系,同時進行改造實踐和理論研究,堅持外部引進和內部培養相結合的原則,培養理論研究和運營管理人才。

引入市場化的運營考核方式。完善管理體制、治理結構、運營機制建設,不斷提高工業遺產的綜合管理和運營能力,提高工業遺產的業態融合度、設施現代化和管理規范化水平。

4 結語

常州市的紡織工業遺產,是常州百余年紡織歷史的積淀,是城市發展的文化底蘊,也承擔著延續常州城市紡織工業文脈的使命。文章聚焦常州紡織工業遺產的更新改造,圍繞重塑常州地域文化特色、延伸地區紡織工業記憶、激發老城廂活力的重要意義,總結推導出文化帶動產業、產業激活空間、空間創造價值的路徑策略,以期對江蘇省及全國相似類型的工業遺產保護與再利用提供借鑒和參考。

猜你喜歡
紡織工業常州遺產
2021年度紡織工業標準化發展報告
常州的早晨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選載
隆重推出:2020/2021《中國紡織工業發展報告》
遺產怎么分
常州非遺 燦爛多彩
千萬遺產
遺產之謎
遺產
常州梳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