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了解肌酸激酶嗎

2024-03-09 01:51羅光榮劉祖春
家庭醫學 2024年2期
關鍵詞:同工酶肌酸激酶脫氫酶

羅光榮 劉祖春

肌酸激酶(CK)又名磷酸肌酸激酶(CPK)。因能生成的磷酸肌酸含高能磷酸鍵,是肌肉收縮時能量的直接來源。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腦組織的細胞質中。CK由M和B兩個亞單位組成,組合成三種同工酶,分別為CK-MM、CK-MB和CK-BB。按電泳速率快慢順序分為:CK-BB (CK1),CK-MB(CK2)和CK-MM(CK3)。此外,在細胞線粒體內還有另一種同工酶,稱之為CK-Mt。在人體的骨骼肌主要為CK-MM,不含CK-BB,僅有少量CK-MB(≤3%);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細胞,心肌中CK雖只有骨骼肌的1/10左右,但CK-MB占CK總量的14%~42%,這在人體的組織器官中是比較特別的;腦組織以及其中含平滑肌器官中的CK則幾乎全部是CK-BB。而CK代表三種同工酶的總活性。正常人血液中能測到的主要是CK-MM,還有很少量的CK-MB,CK-BB含量極微,難以測到。

一般情況下,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的正常參考值在不同實驗室范圍有所不同,通常臨床中比較常見的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正常值:CK總活性:速率法:24~200單位/升(U/L);CK-MB活性:速率法:0-25U/L;CK-MB質量:<5納克/毫升(ng/ml)。

年齡、性別和種族對CK的含量有一定影響。新生兒CK常為正常成年人的2~3倍。原因可能與分娩時骨骼肌損傷和缺氧有關,6~10周后可逐步下降接近成年人值。CK含量和肌肉運動密切相關,其量和人體肌肉總量有關,男性參考值高于女性也可能與此有關。據有關資料調查,白種男性CK均值只為黑種人的66%,可能與種族有關,但也不排除兩個人種之間肌肉總量和體力勞動的差別。那么,肌酸激酶(CK)臨床病理意義有哪些?

心臟疾病

當心肌細胞因多種原因發生炎癥(心肌炎)、壞死(心肌梗死)時,肌細胞膜的完整性改變(通透性增強或細胞破壞),肌細胞內的物質(肌紅蛋白、肌酸激酶、乳酸脫氫酶、各種小分子物質等)釋放到血液中,從而引起肌酸激酶增高。正常情況下,細胞外液的肌酸激酶濃度僅是細胞內液的1/1000~1/10000。當肌細胞膜的完整性改變,心肌細胞中所含的酶類進入血液中,血液酶的活性(含量)增高。由于用于診斷心臟病的酶類很多,于是將心肌酶類合稱為心肌酶譜。一般包括5種:乳酸脫氫酶(LDH)、谷草轉氨酶(AST)、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a-羥丁酸脫氫酶( a-HBDH)。

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時血清CK水平明顯升高,發病2·4小時即開始升高,是常見酶中增高最早一種,24~36小時達到高峰,常在3000U/L以下,增高程度與心肌損傷程度一致,3~5天即可恢復正常。溶栓治療出現再灌注時,肌酸激酶達峰值時間提前。CK增高以CK-MB為主,發病后CK-MB稍早于CK,胸痛發作3小時陽性率可達50%,6小時內陽性率達到80010,16~24小時血液里CK-MB的濃度達到最高值,3~4天恢復到正常水平。CK-MB峰值超過參考值上限2倍,又無其他原因可解釋時,應考慮為心肌梗死。一般認為,CK-MB/CK≥6%為陽性,最高可達12%~38%。若下降后的CK-MB再度升高,提示有心肌梗死復發。當心肌缺血時CK-MB常不增高,故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大多數無CK-MB增高,即便增高也不超過正常上限的2倍。

心肌炎包括病毒性與風濕性心肌炎,急性期CK輕度增高,可達5倍正常上限,CK-MB可增高,其高峰時間一般在起病1周內,以2~3天最明顯,1周后基本恢復正常;晚期主要是LDH和a-HBDH增高為主。

此外,手術后、心導管、冠狀動脈造影、運動試驗、反復肌注、劇烈運動等,CK可一過性增高。

由于影響心肌酶譜因素很多,在其作為心肌炎、心肌梗死診斷依據時,應結合臨床表現和心電圖檢查。目前,很多醫院已將心肌肌鈣蛋白T (cTn)、肌紅蛋白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列為“心肌梗死三聯”檢驗項目。cTn是反映心肌損傷高度持異、高度敏感的指標,特別是在心肌梗死時出現早(3~6小時后開始升高,10~24小時達到高峰)、數值高、持續時間長(10~15天恢復到基線水平),是診斷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肌損傷疾病的重要指標。CK和CK-MB兩項試驗,曾經作為心肌損傷壞死指標的金標準,現在只能作為最佳備胎。

肌肉損傷

包括挫傷、手術、肌肉注射藥物、癲癇、酒精和毒素中毒、過度運動等。骨骼肌組織中肌酸激酶主要為CK-MM,僅有少量的CK-MB(≤3%),不含CK-BB。肌肉損傷12小時內肌酸激酶開始升高,1~3天達高峰,3~5開始下降。如下降速度緩慢,則提示可能存在進行性肌肉損傷。肌酸激酶升高程度和損傷程度有關,嚴重病例可達10 000 U/L以上。肌肉損傷時,CK-MB絕對值雖可升高,但CK-MB/CK<5%。

臨床上,CK是診斷橫紋肌溶解癥的金標準。超過正常值5倍以上即對肌肉損傷有診斷意義。CK>1000U/L,CK-MB/CK<5%時,提示骨骼肌受損;AST/ALT>3,LDH/羥丁酸脫氫酶(HBDH)= 1.6~2.5,CK/AST>20,均提示骨骼肌受損。CK>20000U/L時可出現肌紅蛋白尿。

在肌萎縮患者血中,肌酸激酶可極度增高,甚至可高出正常值上限50倍,而后隨病程延長下降。此病是和性染色體有關的遺傳病,在無癥狀的女性隱性攜帶者約75%肌酸激酶高于正常,可為3~6倍正常上限。有些患者也可出現CK-MB升高。其他類型的原發性肌萎縮患者肌酸激酶也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這可用于區別繼發性肌病,如神經性肌肉疾患,此時肌酸激酶活力正常。

其他疾病

甲狀腺 甲狀腺可抑制CK的活性。因而,甲狀腺功能減退的患者CK可升高,可達50倍正常上限,主要為CK-MM。甲狀腺功能亢進血清CK可降低,主要為CK-MM。

腦疾病 肌酸激酶增高也見于腦血管意外,如腦梗死、腦出血。部分患者血中和腦脊液中CK升高。CK-BB可升高。腦部手術、嚴重平滑肌損傷如腸梗阻,CK-BB可增高。各種原因引起的缺氧性神經系統疾病,缺氧后48~72小時腦脊液CK-BB升高。

腫瘤 血清中CK-BB升高與腫瘤有一定關系,10%的腫瘤病例CK-BB升高。

猜你喜歡
同工酶肌酸激酶脫氫酶
菌源同工酶分析揭示菌源DPP4同工酶是潛在的抗2型糖尿病靶點
大負荷訓練導致肌酸激酶異常升高對心功能影響的研究
缺糖基轉鐵蛋白與線粒體同工酶在酒精性肝病中的臨床應用
氨磺必利致精神分裂癥患者肌酸激酶增高1例體會
人11β-羥基類固醇脫氫酶基因克隆與表達的實驗研究
乙醇脫氫酶的克隆表達及酶活優化
窒息新生兒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與肌鈣蛋白I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
24小時內血清肌酸激酶穩定性變化的研究
創傷性失血性休克大鼠血漿乳酸脫氫酶的動態測定及價值
急性白血病患者乳酸脫氫酶水平的臨床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