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隔空投送:媒介化變革與陌生人的交往形成

2024-03-09 11:03賀子陽
中國傳媒科技 2024年1期
關鍵詞:陌生陌生人媒介

摘要:【目的】陌生化社交已成為當下新社交流行的新型交往方式。在媒介化不斷深化、社會化不斷縱深的當下,本研究以隔空投送為中介,嘗試探索陌生人的社交需求以及陌生人的交往形成邏輯?!痉椒ā勘狙芯拷Y合關系理論視角,采用深度訪談的研究方法?!窘Y果】通過研究發現,陌生化社交的形成不僅為滿足陌生人的娛樂需求,其互動需求也在互動雙反考量的范圍內?!窘Y論】研究發現基于隔空投送的陌生社交也許會開辟一片新的天地,在這個領域之中,隔空投送雙方存在由弱關系變為強關系的可能,也有投送雙方互為潛關系的存在。隔空投送開拓了新的社交功能,豐富了新的社交意涵的時候,也許陌生社交的可能才剛剛開始。

關鍵詞:隔空投送;陌生社交;關系理論;媒介化;場景化社交? ? ? ? ? ? ? 中圖分類號:G230?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1-0134(2024)01-073-06? ? ? ?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4.01.014

本文著錄格式:賀子陽.隔空投送:媒介化變革與陌生人的交往形成[J].中國傳媒科技,2024,31(1):73-78.

導語

從人誕生的時候起,人就賴以傳播和交往而活,人天生是社交動物,社交是人的本能。[1]伴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形式也在不斷發生改變,雖然技術的精進可以讓交流發生在以前不可能發生的地方,在不同媒體中給人們的交流帶來截然不同的體驗,但是不會改變的是人類的社交本能。[2]從熟人社交的線上轉移——微信、QQ等社交軟件的媒介使用,到互動游戲中的關系破冰——MOBA類游戲《王者榮耀》的游戲社交,[3]再到“盲盒”社交的初體驗——基于隔空投送的陌生交往形成。

隔空投送(AirDrop)是蘋果公司iOS系統特有的功能,于2013年在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發布,旨在實現蘋果設備之間的文件共享功能,即文件傳輸功能。目前,隔空投送的應用與開發者的初始創作意圖發生了拓展,為何隔空投送會出現從文件的物理傳輸到社交的情感傳遞?在人人都在稱自己為“社恐”的時代,為何人們借助隔空投送這個中介,在地鐵等公共場合之中進行“盲盒”式的社交互動?其存在何種互動動機與交往邏輯?本研究將使用深度訪談研究方法,結合關系理論視角,探討媒介化變革的背景下,陌生人的交往互動邏輯和變遷,并分析陌生人互動的交往動機。

1.表情互動:媒介化交往與符碼共建

唐士哲認為,媒介化的表現是媒介形式“介入”了當代生活的不同層面。[4]媒介化交往過程中,媒介在拓寬了交往的邊界的同時,也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模式、關系勾連。表情互動是媒介化交往的重要表現,作為符號的表情包不僅表征其表面意義,對于交往雙方而言也隱藏著渴望社交的深層動機?;诠步煌ǖ牡罔F空間,陌生人利用隔空投送的媒介技術,繼而達成陌生的社交意愿。本研究試圖通過深度訪談等研究方法分析陌生人之間的交往邏輯與互動動機。

1.1? 隔空投送:陌生社交的媒介邏輯

人們將媒體特征視為追求社交和關系目標的資源。[4]隔空投送所進行的社交互動即“盲盒”社交。不同于陌陌、Soul等社交軟件,隔空投送并未設置如頭像展示、聲音識別、照片陳列等相關自我呈現的資料設置功能。在同一空間并不熟識的兩個陌生人,僅僅基于手機昵稱便進行內容的傳遞,以隔空投送社交為個案,繼而探索陌生社交的媒介邏輯。

1.1.1? ?矛盾:好奇與防范的動機爭奪

這種基于陌生的交流既存在機遇也能帶來危險。對訪談者進行了解之后發現,無論是處于隔空投送的接收方抑或是發送方,都會因為社交線索的匱乏導致好奇繼而驅動陌生社交。社交線索的匱乏既有可能導致雙方重視彼此的內在價值,同時也有可能是導致欺騙的重大隱患?!埃ㄟM行隔空投送陌生社交的)動機無非就是喜歡陌生人社交,或者為了尋找朋友或伴侶,再者就是為了詐騙,或是想向陌生人分享自己的表情包,或者他想通過這種方式來宣泄情感、內心的孤獨?!保ㄔL談者S4)情感宣泄與渴望交流與當代年輕人的“社恐”宣言背道而馳,害怕社交卻又向陌生人進行情感宣泄或渴望進行交流的親密行為,彰顯社交好奇與社交防范的動機矛盾。在訪談過程中也了解到,有的陌生人進行隔空投送表露自己的心扉,是為了不想影響(自己的)熟人(朋友)的好心情。又因自己也沒有其他渠道宣泄不滿,便只能選擇隔空投送借助表情包或者是帶有文字的圖片進行隨機宣泄。進行陌生社交的動機遠不止因為好奇繼而產生陌生社交行為,脫離好奇與防范爭奪的向度,也會從側面彰顯出當代年輕人的情緒宣泄渠道的狹窄。

1.1.2? ?傳輸:內容與結果的潛在互動

“在接受他的表情包的時候,可能覺得對方是一個帥哥,或者是我還有點姿色,能讓對方和我進行主動搭訕和溝通……雙魚座愛幻想。如果留下了聯系方式我也會選擇添加他的微信或者是至少看一下他的朋友圈,因為還是對這個人蠻好奇的?!保ㄔL談者S1)無論是表情包抑或是帶有聯系方式的圖片都會激發隔空投送的接收方的好奇心;無論接收方是否添加對方為好友,都已經在心理層面上完成了“想要”進行社交的結果互動。傳輸內容與抵達結果幫助雙方進行陌生社交完成潛在互動,繼而試圖從雙方關系狀態的無關系過渡至潛關系甚至是強關系。

1.1.3? ?互動:潛弱關系的層次轉化

格蘭諾維特于1973年發表的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關系力量的概念,基于互動頻率、感情力量、親密程度和互惠交換四方面尺度將關系區分為強關系和弱關系。[5]基于虛擬空間的發展,一些學者為了回應對關系動態化和過程化的要求,基于格氏對強弱關系的劃分,又提出了潛關系(Potential Tie)與隱關系(Latent Tie)兩種概念。[6]所謂潛關系則是關系發展的最原始的階段,也是到弱關系的必由之路;而隱關系則可以理解為強關系的“待機狀態”。

互聯網帶給我們的期望之一,便是它能夠擴大我們潛在的關系網,并發展新的關系。[2]基于隔空投送的物理空間,潛關系存在的條件已然具備,開始進行隔空投送的行為時,弱關系的溝通渠道已經搭建。如若進行進一步的社交互動,如:添加微信好友,或根據聯系方式發送短信,則存在進一步搭建強關系的可能。當最終話題結束或者其他原因不再進行社交互動,則陌生人之間的關系進入隱關系狀態。

1.2? ?表情選擇:陌生社交的圖像構建

人們通過數字設備,能夠幫助自我更好地應對當代生活的多重期望和自我呈現的新的可能。[7]與此同時,個人會將媒體的固有特征與自身任務要求有效匹配。[8]即使是在社交線索相當缺乏的純文本媒體中,人們也會想盡辦法來表現情感和親近性,如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斯科特·法爾曼(Scott Fahlman)曾試圖利用標點符號的組合來表達情感信息[9],更何況利用表情包進行表情的篩選與投遞。語言和符號(表情包)的選用會折射投送方不同的情緒狀態和繼而完成投送方的社交圖像構建。如暴走漫畫(Rage Comic)中會選擇社交尷尬的企鵝來表示年輕白人男性的社交尷尬,而在Instagram上發布的夏季“熱狗腿”的照片,則表明了年輕女性使用者在休閑、奢華和身材方面的價值觀。[2]

相比于身體接觸而言,在中介化傳播之中,人們對于他們的受眾所知較少。[9]表情包則是中介化傳播過程中雙方了解對方的有效工具,表情包將由主動進行隔空投送的人認真挑選。在受訪者看來,不同表情包的選擇將會影響被投方對其的第一印象,比如“惡搞的表情包就可能代表他本身十分開朗和有趣,而進行可愛的表情包的傳遞,則代表這個人在生活中有可能是一個熱愛小動物的(有愛心的人)?!保ㄔL談者S3)當然,也存在相關的表情不經過挑選進行傳遞,但是在被投方看來,無論如何會通過表情包的選擇可以透露這個人的生活喜好,“除了選擇帶有某些性格的表情包以外,也有可能存在一些比如他所喜歡的元素,如:迪士尼系列之類的,這也能在側面表現出這個人的生活品位”。(訪談者S3)

交流的必要性激勵人們創造性地使用如表情包等符號進行信息的傳遞,繼而能夠直接表達感受、開展游戲、進行表演,并在這個交流的過程中創造屬于自己的獨特身份、打造新型的陌生社交關系。

1.3“表情”與我:“隔空投送”的交往輪廓

不管是公眾的想象,還是互聯網學術研究,都聚焦于這樣一個話題:在線上相識的陌生人如何發展這種新型關系?!督煌谠贫恕吠ㄟ^互聯網的媒介平臺、頭像抑或是昵稱等的自我呈現和社交展示,從人際關系角度出發分析有一定自我披露傾向的社交過程。在雙盲的條件之下,分析“隔空投送”的交往輪廓,有利于進一步分析陌生社交的交往邏輯。

1.3.1? ?形成與塑造:陌生關系的初始相遇與自我呈現

人們之間初次見面相識的先決條件已然發生了轉變,地理位置在人們交往之中所起到的作用產生了“奇異回流”的效果。從交往的時間和空間維度來看,人們的初始相遇在地理位置層面發生了轉變,從雙方必須同時在同一空間,到雙方可以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對話,再到雙方可選擇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對話。其交友的空間和時間雖然“回流”到同一時間和同一空間,但是這種時空已然在技術的操縱下發生轉變。

在隔空傳送的技術邏輯中,人們的初始相遇在線上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人們的自我呈現也會在初始相遇的過程中,雙方會基于對方技術的使用,從而幻想抑或是根據已有符號信息,搭建對方的意義畫像,從而在過程中發展出短暫的友誼。

1.3.2? ?維持與發展:陌生關系的短暫維持與潛在發展

2013年,美國調查研究顯示每個美國人平均在網上認識11.1個素未謀面的人,而最終從網上的友誼發展為面對面關系的數量,從2000年的0.7躍升至3。[10]或許,海頓維特的潛在聯結(latent tie)理論可以對陌生關系的維持與發展進行理論化闡釋,所謂的潛在聯結就是通過他人可見的好友列表或者網站會自動推送這些潛在聯結,這樣一來,這些潛在聯結就有可能因此被轉化為熟人關系。[11]基于隔空投送的界面,雙方在選擇對方進行投送的開始會有相關的選項,這就是所謂的他人可見的好友列表,而選擇某個對方進行傳送后,那么也就存在了陌生關系進行潛在發展的可能性。

在任何相處的過程中,最易引發關注的身份是通過交流產生、呈現和重塑。[2]在陌生關系的維持與發展的過程中,身份通過符號的傳遞與交流,繼而基于被投方在觀察符號的基礎上理解呈現的表面意義和重塑其背后的深層意義。鑒于符號的多樣性、身份的多重性、交流的表層性,陌生關系多是靠無實體的符號(表情包等)進行短暫維持?!叭绻行矣龅狡鹾系撵`魂朋友他要是和我喜歡的東西一樣或者我覺得他比較有趣,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我可能會先看看他的朋友圈,比如說近三條內容是什么,如果感覺都還好的話,那我可以加一下他的好友,看看是不是有潛在發展的可能性?!保ㄔL談者S4)

1.3.3? ?告別與結束:陌生關系的常態告別與永久結束

在數字媒體上,好友匹配似乎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情。不同的媒體渠道和媒介使用有著不同的需求,人們也許會通過約會網站嘗試找到自己的終身伴侶,也有可能利用短視頻平臺交流廚藝心得或者護膚技巧,更有可能利用信息網站嘗試進行信息的檢索與發現。但是,無論何種,人們使用某種媒介都是有“利”可圖,而基于隔空投送的陌生社交并非如此。

大多數使用隔空投送的陌生社交的訪談者認為,進行隔空投送沒有什么目的性,只是出于好奇,抑或是閑得無聊,打發地鐵的漫長時光。這與以往人們使用特定媒介滿足某種需求有所出入,也正是因為沒有所謂的目的性,才會讓陌生人之間只是社交,基于文字、表情包之間的交流,恢復了社交的本真與淳樸?!盎蛟S我享受這個過程,但是如果真的讓我長時間和投送(給我信息的那個)人進行交流的話,我可能會持一種保守的態度,我不知道這個人到底什么樣。也許他很幽默,也許他和我有共同語言,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我覺得我們之間的關系告別應該是常態,而這種告別也就意味著我們永久結束了可能的對話?!保ㄔL談者S3)

2.交往媒介化:“隔空投送”的優化、互動與流通

在第一代傳播技術發展之后,人們對于線上交往一直都是喜憂參半。人們擔心線上交往會帶來現實中親密交流的疏離,也為線上交往由于缺乏社交線索而帶來的潛在危害而惶恐。當原本并非社交功能的隔空投送出現在社交領域之中,人們仍然會誠惶誠恐它的潛在危害性。但是,當把隔空投送作為一個社交平臺,每個參與隔空投送的人不斷優化自我的形象,憑借中介技術鏈接陌生雙方,在體驗中完成社交建構時,人們樂在其中,并享受陌生社交背后的盲盒驚喜與體驗。

2.1? ?自我優化:陌生社交的印象管理

通過傳播,人們賦予技術以象征意義。傳播的有關系數的信息是具有自反性(reflective)的,它在透露我們對技術的使用方式的同時,也透露了我們作為傳播者的觀念。[12]當我們在利用隔空投送進行陌生社交的同時,也在進行自我的印象管理與形象整飾。我們往往看到的都是由于匿名性所帶來的危害,卻很少有人能看到正是因為匿名性繼而給交往雙方帶來安全感,從而完成真實的自我呈現和印象管理。

雖然有研究表明社交網站中的自我呈現是選擇性的、謹慎經營的,但是這并非是虛假的。[13]由于隔空投送的陌生社交沒有通過資料、頭像、照片墻等方式進行自我呈現的界面支持,故而在陌生社交的過程中,即便投送的主動方有選擇地進行自我披露,也許這并不是欺騙,而是一種理想自我(ideal self)的展現。在陌生社交的過程中,也許不經意透露的細節所展現出來的自我,可能是因為人們對自我的認知本就有限,我們所認為的自己就是如此。

我們除了會向他人給予自己個人身份和社會身份的線索外,也許會不經意地流露一些線索。[14]在進行陌生社交的過程中,也許自己會刻意通過投送表情包、微信等方式給予對方自我身份的相關信息的披露,但是如手機昵稱等細節也會不經意透露個人畫像?;诟艨胀端偷哪吧缃坏目勺晕页尸F的內容十分有限,但是投送方的種種選擇和行徑最終都會反饋到自我認知中[15],無論是對理想自我的表述抑或是對真實自我的檢驗,這都是一種自我優化。在一開始或許由于隔空投送的技術限制,難免礙于社交線索的匱乏導致自我不能完整的展現,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交流的深入,人們仍然可以通過語言和非語言的方式來向彼此展示自己,繼而優化最初相遇的自我。

2.2? ?陌生交互:有中介的“云互動”

福納斯[15]等人為交互性賦予了多種意義,其中包括技術交互性、文本交互性和社會交互性。社會交互性為陌生交互提供了理論支撐,即媒體促進個人或群體之間社會互動的能力。不僅互聯網為交互性賦予了新的可能,[2]技術的演進和軟件的更新也豐富了陌生社會交互的手段。以隔空投送為中介的陌生社交,區別于其他社交媒體最為顯著的特征是基于一對一的關系建立,而一對一的關系建立又為社會網絡打下基礎,且有助于鏈接更為廣泛的關系網,為更為密切的群組內部聯系打下堅實基礎。交互的過程中會存在潛在的規范,雙方對隔空投送這個中介的社交的共同認可。

在“云互動”的過程中,通過陌生社交拿到成為對方朋友的“入場券”。當互動雙方在一起所使用的媒介越多,那么就越會允許對方融入自己的生活,也會形成一種社交習慣,從而越來越依賴對方。雖然陌生交互在一開始我們會選擇提防、猶豫,但是也許正是因為開始的試探性和小心翼翼的陌生交互,當能維持到一定的時間(6個月到1年)之后,這段奇妙的陌生相遇才會顯得更有意義。

2.3? ?社交流通:體驗性中的社交建構

在以隔空投送為中介的陌生社交的過程中,人們彼此互動的對象難道真的僅僅是屏幕,而非彼此嗎?[16]已有研究表明,人們在網上尤其是身份線索較少的媒介平臺上相遇時,似乎比面對面相見的時候更喜歡對方,學者把這種現象稱之為“超個人傳播”。也正是因為超個人傳播的存在,所以在社交流通的過程中依靠“想象”和“體驗”來建構陌生社交。稀疏線索為呈現自我和想象他人留下了很大的空間,當對方選擇利用你所鐘愛的表情符號進行信息交換的時候,我們就容易利用理想的方式來填補他們其他特質的空白?!爱斘铱吹接邢薜谋砬榘木€索的時候,我會想象很多,這當然有可能因為我是天蝎座的原因,我可能會根據投送的表情包想象,他是不是一個很帥的男生或者是一個很有趣的男生。如果,我回復了之后,他對我的投送響應非常迅速的話,那我就會覺得這個男生十分溫柔,畢竟是短暫的交流,會用一些自己假想的未來理想情侶來幻想這個主動投送的人?!保ㄔL談者S1)

但在這種陌生社交的過程中,當人們發送的消息,如發送的表情包或是其他圖片符號,收到積極的反饋時,他們可能就會發送更多類似的信息,并對他們的回復做出微調,繼而讓自己變成更有吸引力的傳播者。線索雖然單一,但是同步性的媒介可以增添雙方的親密感和信任感,在這樣的基礎上,雙方可以通過傳統的聯系方式,將有魅力的網絡化身變為實體臨近在場,從而在體驗中完成關系的建構。

3.空間共存與時間共在:陌生人社交的公共性

時間和空間是雙方溝通難以避開的兩大線索,而交流的必要性激勵人們創造性的認識這些線索。技術的轉換與進步帶來的是時間與空間的轉換,時間和空間的變換從某種程度上在媒介的加持下是同步的,互動雙方的空間存在也是由共存到分離再到共存,互動雙方的時間要求從同步到異步再到同步。隔空投送精準貼合空間共存與時間共在,看似在空間與時間層面上又回到了共存與同步的階段,但是與以往不同的是,以往的共存與同步是被動的共存與同步,礙于技術的限制,不得不選擇空間共存與時間同步,現在的共存與同步則是主動的共存與同步,是陌生社交的新的特征。

3.1? ?空間共存:陌生“云交往”的實體在場

基于熟人社交的語境下,如果讓人們在面對面溝通、電話溝通和互聯網溝通進行排序時,面對面溝通在眾多受訪者仍然是首選。在陌生社交情境下,本文訪談者優先選擇的是互聯網溝通。在受訪者看來,相比于面對面交流,基于移動媒介的中介話語則被視為一種社會真空(Social Vacuum),在社會真空之中任何事都有可能發生在其中。一方面,披著“社恐”的外衣憑借著中介化的混合交往方式,能順利開啟全系的話題和社交關系;另一方面,利用頻繁且多變的圖像抑或是表情包可以迅速拉近陌生人之間的距離。在受訪者看來,面對面交談是熟人“談事”的基礎條件,同時,熟人的身份也是面對面交談的保障。而互聯網溝通或許是無實體的“咖啡館”,在這個空間之中休閑之上而非工作或是交友之上。

雖然由隔空投送作為中介的陌生社交看似缺乏真情實感,或者在技術的背后存在許多陷阱,但是這種有技術中介的互聯網社交是避免尷尬的重要技術支撐,繼而避免出現無話可說的尷尬情況。陌生“云交往”的實體在場是關系存在轉換的必要空間條件,共存則是關系繼續存在和發展的最初形態,最終隔空投送的契機幫助陌生社交實現關系從無關系到潛關系再到弱關系的轉換。共存的空間并非是一個靜態的詞語,而是一個動態的概念??臻g是不斷轉換的,從關系發展的最初形態“實體在場”,再到關系發展的進階形態虛擬空間。共存的空間從交友階段來講只是陌生社交的一個契機,陌生“云交往”的實體空間,在特定的公共場合之中(地鐵)、特定的乘坐情況之下,實體在場與空間共存為陌生“云交往”提供了開始的機會。

3.2? ?時間共在:陌生“云交往”的時機連接

傳播媒體的時間結構非常重要,實時發生的交流被稱為同步傳播(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反之消息之間存在時間延遲則被稱為異步傳播(Asynchronous Communication)。[2]由于隔空投送能完成跨越空間距離,實現信息(文件)的急速傳輸,不存在消息之間的延遲,所以隸屬于同步傳播的傳播媒體。

在問到有關社交的時間的問題的時候,訪談者談到“至于微信回復的時間還是要看他和我之間的關系如何,如果和我是很親近的人,比如我的對象或者什么的,可能我在等著他回消息的過程中就很著急。但是如果是陌生人,就不會有這樣的要求,因為人家沒什么義務要秒回你?!保ㄔL談者S9)媒體的出現不僅僅可以讓同步傳播和異步傳播同時發生,這種所謂的“時間要求”也能被發掘,回復的時間會被看作是關系親疏遠近的一個標志?;诟艨胀端偷哪吧缃灰驗榧夹g的限制,必須要進行實時的內容投送,從同步到異步再到同步的“奇異回流”帶來了新的時間現象。

同共存的空間一般,共在的時間是開始陌生社交的另一個必要條件。當陌生人沒有所謂的熟人的“時間要求”,人與人之間秒回對方的表情符號或表情包時,從另一個角度也為熟人關系的開辟形成了新的可能性。在短暫的地鐵旅途之中,有限的時間隔空投送的雙方進行你來我往的陌生互動和社交時,陌生“云交往”的時機顯得彌足珍貴。

結論:“隔空投送”的媒介化社交意涵

互聯網批評家斯托爾(Stoll)認為,與書信相比,電子互動是冰冷的。[17]雖然在隔空投送的陌生社交過程中難免會受到質疑,這是出于自我保護的基本需求。人們面對隔空投送所產生的恐慌憂慮與互聯網剛出現時父母對兒童的互聯網使用焦慮如出一轍,都是在理解一種新的文化趨勢時,因為僅僅聚焦于無法控制的社會力量而感到焦慮。[18]但是,在操作的過程中,哪怕是出現訪談者所涉及的騷擾、欺騙、殺豬盤等負面社交情況,從技術的角度來操作也可以將其遏制于社交搖籃之中。與其說是對未知陌生社交的后果的擔心,不如說是害怕在陌生社交過程中喪失控制權。

我們總是在發問,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帶給我們的是什么?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數字技術有可能使我們在網絡社區中更密切地聯系在一起,不過,如果數字技術也讓我們從具身的本地互動中脫離出來,那么也可能給我們造成真實的威脅。從社交的角度來看,在物理層面數字技術的不斷變化和發展確實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勾連,在心理層面或許會讓人逃避到自己的“安全閥”內,逃脫社交、逃脫交流?;诟艨胀端偷哪吧缃灰苍S會開辟一個新的天地,在這個領域之中,大家也許互不認識,只是共同在場的對方進行短暫的表情互碰,也許大家在未來不再相識,只是同步在線的雙方進行圖片的傳遞。隔空投送開拓了新的社交功能,豐富新的社交意涵的時候,也許才開始陌生社交的天地。

本研究基于社交媒體的研究卻又脫離傳統社交媒體的研究,基于數字技術發展的研究卻又另辟蹊徑試圖探索在數字技術發展的紅利基礎上進行陌生交互。在社交媒體研究的層面上,學者們著重探索社交媒體中的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的互助支持[19],卻未曾發現曾有一塊“隔空傳送”的陌生社交的沃土等待開發,本研究采用深度訪談的研究方法,結合關系理論探討隔空投送的媒介化社交意涵,仍有如基于隔空投送的陌生社交的效果如何等待深入挖掘和探討。

參考文獻

[1] 李昕. 融合與共在:淺評《交往在云端:數字時代的人際關系》[J]. 采寫編,2021(11):3.

[2] [美]南?!.拜厄姆著,董晨宇、唐悅哲譯:《交往在云端:數字時代的人際關系》(第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

[3] 董晨宇,丁依然,王樂賓. 一起“開黑”:游戲社交中的關系破冰,情感儀式與媒介轉移[J].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14.

[4] O Sullivan P B. What you don t know won t hurt me:[J].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0(3):403-431.

[5] Mark Granovetter,“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6):1360-1380.

[6] McPherson,Miller J,Smith-Lovin,et al. HOMOPHILY IN VOLUNTARY ORGANIZATIONS:STATUS DISTANCE AND THE COMPOSITION OF FACE-TO-FACE GROUP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7.

[7](英)尼克·庫爾德利(德)安德烈亞斯·赫普.現實的中介化建構 社會科學總論,學術[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3.

[8] Fulk J,Steinfield C W,Schmitz J,et al. A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 of Media Use in Organizations[J]. Communication Research,1987(5):529-552.

[9] BAYM N K,BOYD D. Socially Mediated Publicness:An Introduction [J].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2012(3):320-9.

[10] Sysadmin. USC Annenberg School Center for the Digital Future.

[11] Ellison N,Steinfield C,Lampe C . The Benefits of Facebook “Friends”: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J]. 2007.

[12] NAPOLI P M. Technological visions:The hopes and fears that shape new technologies [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6(3):626-627.

[13] Gentile B,Twenge J M,Freeman E C,et al. The effect of social networking websites on positive self-views: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2(5):1929-1933.

[14] Goffman,Erving.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1956.

[15] J Forn?s,Klein K,Ladendorf M,et al. Into digital borderlands[J]. Linkpings Universitet,2002.

[16] Layne A . Alone Together: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J]. RHETORIC SOCIETY QUARTERLY,2011(4):390-393.

[17] Stoll C . Silicon Snake Oil:Second Thoughts on the Information Highway. Doubleday,1995.

[18] Cohen S . Folk Devils and Moral Panics:The Creation of the Mods and Rockers[J].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ethnography,1972.

作者簡介:賀子陽(1999— ),男,黑龍江伊春,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媒介文化。

(責任編輯:李艷松)

猜你喜歡
陌生陌生人媒介
人最怕:深交后的陌生
熟悉的陌生詞(四)
熟悉的陌生詞(三)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熟悉又陌生的“”
書,最優雅的媒介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謹防陌生人
謹防陌生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