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技術自主賦能地市級媒體傳播力建設

2024-03-09 11:23羅睿彭川程云
中國傳媒科技 2024年1期
關鍵詞:內江客戶端能力

羅睿 彭川 程云

摘要:【目的】探討地市級媒體在打造新型傳播平臺的過程中,“要不要自研”“如何實現自研”“自研有沒有效果”等問題?!痉椒ā勘疚姆治隽说厥屑壝襟w應掌握的關鍵技術能力,并以內江廣播電視臺為案例,剖析問題與困境,以及實施自研的路徑與策略、成效與模式?!窘Y果】內江廣播電視臺以客戶端為起點發展自研技術體系,并使之與互聯網運營模式緊密結合?!窘Y論】地市級媒體應通過“引才育才”建設自研技術體系,并堅持“運營導向”打造傳播產品矩陣,以適應新時代復雜的運營要求,進而在當前的傳播變革中掌握主動權。

關鍵詞:媒體融合;傳播力;技術自主;平臺建設;平臺運營? ? ? ? ? ? ? 中圖分類號:G206.7?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134(2024)01-146-05? ? ? ? ?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4.01.031

本文著錄格式:羅睿,彭川,程云. 技術自主賦能地市級媒體傳播力建設——以內江廣播電視臺發展平臺自研技術體系為例[J].中國傳媒科技,2024,31(1):146-150.

媒體融合時代,要求打造新型傳播平臺。近年來,地市級媒體打造平臺的過程,在技術上呈現出兩種走向,一種是依托第三方建設,一種是開展自主研發。其中,自主研發因難度大,案例較有限,主要出現在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而對于大多數地市級媒體而言,“要不要自研”“如何實現自研”“自研有沒有效果”是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問題。

四川省內江市,地處成渝之心,是國畫大師張大千和新聞巨子范長江的故鄉,也是一座被商業機構列為“四線”的中小城市。2020年起,作為地市級媒體的內江廣播電視臺,從零開始,圍繞自身應掌控的關鍵技術能力,探索發展深度結合運營的自研技術體系,打造以客戶端為核心的新型傳播平臺及系列產品,對傳播力建設起到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條可供參考的技術自主路徑。

1. 地市級媒體應自主掌控的關鍵技術能力分析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指出,“要以先進技術引領驅動融合發展,用好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革命成果,加強新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前瞻性研究和應用,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對于地市級媒體而言,由于資源有限,沒有能力將所有新興技術都作為自主創新的方向,需要合理借助第三方的力量。但是,有一個關鍵領域極有必要掌控在自己手中,即平臺的自主研發能力(以下簡稱“平臺自研能力”或“自研能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 ?平臺運營的特性需要平臺自研能力

用戶生命周期模型是一個互聯網行業的分析模型,它定義了一個用戶從開始接觸產品到不再使用產品的整個過程。[1]除此之外,互聯網領域常應用的還有AARRR模型,它是一種漏斗分析模型,由風險投資人戴夫·麥克盧爾(Dave McClure)提出,更為關注業務的增長。[2]基于對平臺擁有完整的控制權,研發人員能夠采集這些模型中各個階段或環節所關聯的用戶行為數據,和運營人員一起圍繞模型緊密協作,高頻地執行“制定策略、改進產品、評估效果、應對問題”的PDCA循環,以增強平臺的吸引力和用戶黏性——這是互聯網平臺通過數據來驅動發展的核心邏輯。這套機制屬于平臺工作的日常,由第三方來保障并不現實,也無法有效實現,換言之,如果沒有平臺的自研能力,該機制就難以運轉,導致平臺在數據采集和分析方面受限,在產品和服務的持續改進方面停滯,隨之因無法滿足用戶需求而失去競爭力。

1.2? ?傳播邏輯的創新需要平臺自研能力

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型商業平臺漸成寡頭壟斷之勢,自媒體行業呈現一派繁榮景象,媒體格局已被深刻重塑,用戶需求在“經緯切割”[3]下已被廣泛滿足。因此,“找到讓用戶使用的充分理由”是主流媒體打造新型傳播平臺時必須面對的問題,而回答這個問題,需要的是在技術賦能下傳播邏輯的創新。有學者認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用戶存在大量的個性化和分眾化需求,滿足這種需求的傳播模式和傳播手段的關鍵點是必須面對和解決他們在傳播使用方面的嶄新特點,即如何找到并定義遁形于廣袤市場和社會空間中低密度分布的需求,以及如何基于個性化場景的需求建立多點觸達的需求入口。[4]平臺外延的擴大,為平臺創新帶來了更高的復雜度。資源稟賦各不相同的地市級媒體,不能指望以一套通用方案來解決問題,而是需要結合當地實際,不斷挖掘細分需求,探索與當地資源的融合模式,并將模式轉化為合適的產品形態。這種持續的、漸進的、演化式的創新過程,只有將研發能力厚植于自身基因才能得到保障。

2. 內江臺實現技術自主前的問題與困境

內江臺自2016年開始建設移動客戶端“大內江”。在立項前,曾評估過自主研發的可行性,結果表明,人力成本高和客戶端開發人員稀缺,是導致自研難的關鍵。首先,從零開始組建一支能力完備的研發團隊,需要招聘至少7個崗位的人員,其薪資待遇開支將帶來極大壓力;其次,在互聯網產業欠發達城市,iOS和Android開發人員極為緊缺,無法找到這類人員,研發能力就無法形成閉環。由于存在這些難點,依托第三方建設成為內江臺的現實選擇,但是,在后期的運行中,也不可避免地顯現出了局限性。

2.1? ?外部發起的迭代周期長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是互聯網行業的重要理念,然而,這一理念與傳統軟件行業的服務模式存在固有的沖突。面向地市級媒體服務的第三方公司,普遍提供的是行業通用解決方案,交付給各個媒體的產品只是在細節上有所差異。這種合作通常以版本為單位進行,在合同中明確規定了每個版本的范圍,并詳細描述了每項功能的邊界。因此,在運維階段,第三方公司主要關注修復明顯的軟件缺陷,而對于超出邊界的功能調整、優化或新增,則需要額外收取費用。在這種情況下,除非推出新的大版本以促成新的項目合同,否則第三方公司通常不會主動對已交付的產品進行持續迭代。顯然,這種方式缺乏足夠的靈活性和敏捷性,難以滿足互聯網產品需要快速演進的運營要求。

2.2? ?內部發起的迭代決策難

互聯網運營是一個復雜的非線性系統,通常需要經歷多次試錯和產品迭代過程,以找到有效的運營模式。然而,在與第三方公司合作時,由于迭代需求會導致增項費用,同時很多需求都具有試錯的性質,給主管領導的決策帶來了一系列問題。決定是否嘗試某個需求和嘗試的程度,涉及如何評估第三方開發費用,以及如果因為證偽而需要中止運營,已產生的項目費用支出是否會損失國有資產等。這些問題造成了持續的困擾,使得主管領導即使具備互聯網思維,也難免在迭代決策中高度謹慎,由此產生大量懸而未決的計劃和方案,嚴重影響了運營工作的有效推進。

3. 內江臺實現技術自主的路徑與策略

2020年,媒體融合進入“深水區”。在打造新型傳播平臺方面,統計數據顯示,“大內江”客戶端的日活用戶數長期在200左右波動,難以取得突破。這反映出平臺的產品力和運營力存在嚴重不足,以往的平臺打造模式已經遇到明顯瓶頸。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一些“降本增效”的新開發模式開始出現,研發型人才密度也有所提升,使得實現技術自主有了更大的可能?;谶@些情況,內江臺通過深入調研平臺型企業,進一步加深了對技術價值和應用機制的理解,并決心全力發展自研技術體系,探索與自身實際情況相契合的解決方案。

3.1? ?錨定研發帶頭人,精準進行人才引進

開辟新的技術領域,先要找到能夠提供完整解決方案的研發帶頭人。針對常規招聘周期較短可能造成與目標人才處于“錯位時空”的問題,內江臺精確描述崗位需求,在多個渠道發布不設截止時間的招聘公告,盡可能擴大接觸候選人的機會和保障充分考察的時間,最終成功發掘并引進一名在互聯網產品設計、研發及運營等方面具有豐富經驗和獨立實施能力的綜合性人才。為激勵人才安心留臺,內江臺首次打開以計算機軟件專業技術資格進入編制的通道,并在薪酬待遇、崗位等級等方面給予其特殊政策,為人才干事創業提供良好環境。引進高水平帶頭人的作用非常明顯,其帶來的全局性思維和專業能力,為后續開展的一系列工作提供了基本前提。

3.2? ?合理技術選型,兼顧“降門檻”和“控成本”

研發帶頭人到位后,基于自身實踐經驗,結合內江臺的客戶端屬性,僅通過技術選型就大大降低了客戶端的開發門檻。該方案的核心是使用跨平臺開發框架來替代原生開發,只需編寫一套代碼即可實現iOS和Android兩個操作系統的全覆蓋。在此機制下,Web前端技術成為客戶端開發的主要技術,而具備該技術的人員在市場中規模更大、成本更低,內部培養的可行性也更高,這為技術體系的可延續性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對產品設計、后端開發、測試、運維等技術環節的方案選擇也遵循相似的理念,再加上對多個崗位圍繞技能的相關性進行合并優化,使得研發團隊的預設規模被控制在3人以內,首期工程僅需研發帶頭人自己即可完成。

3.3? ?聚焦關鍵節點,明確有所為和有所不為

互聯網技術領域極為廣泛,與“大內江”客戶端直接或間接進行交聯的系統就有多種,內江臺即便擁有自研能力,支撐所有的系統研發也不現實。因此,在技術自主之路上,明確什么有所為、什么有所不為非常重要。有所為方面,只研發與用戶直接產生交互或能夠直接制定運營策略的系統,如“大內江”客戶端、平臺運營管理系統以及衍生的其他用戶服務等,這些系統是影響用戶體驗和運營成效的關鍵節點,要維持其高速迭代必須通過自研能力來保證;有所不為方面,不研發底層的生產系統,如內容采編系統、視頻在線編輯系統和視頻轉碼系統等,這類系統的行業工具屬性強,專業化程度高,功能相對固化,迭代頻率較低,只需與第三方公司的成熟系統進行對接即可。

3.4? ?強化研發定位,推動探究式開發

開發和研發是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兩個概念,后者更加注重探索和創新。在軟件工程具體實施環節的相關工作可以視為開發,但如果整個自研技術體系的內涵僅有開發,那無異于只是成立了一個媒體內部的“第三方公司”,無法對平臺發展輸出真正的價值。因此,內江臺對研發團隊的定位非常明確,所謂“研”,即是要圍繞提升傳播力,深入理解業務、尋找規律、挖掘需求、創新路徑,尤其是要在互動傳播、社交傳播和跨領域傳播等新形態方面下功夫,通過不斷探究為開發實踐提供路標指引。為強化該定位,研發團隊在成立初期,被納入新媒體運營部門的管理之中,通過參加采編和運營相關的工作例會、學習培訓,以及深度參與具體的運營任務,在緊密貼近一線的環境中,不斷提高對媒體業務的洞察能力。[5]

4. 技術自主賦能傳播力建設的成效與模式

2020年7月,經過歷時3個月的研發,全新的“大內江”客戶端成功上線,帶來一系列的功能升級與改進,為用戶提供了更好的體驗。其后,通過采用敏捷開發模式,始終保持高速迭代,截至目前,已升級發布30多個客戶端版本和近百個H5及小程序版本,打造了新聞資訊、融媒視聽、城市服務、活動廣場、社區圈子和粉絲門戶等六大類產品主題,涉及與平臺運營強關聯的子模塊53個。針對這些模塊的服務端優化呈現更高的頻率,平均每三天就有一次更新發布,三年內已達到400余次。

依托技術賦能,以打造新型傳播平臺為核心,連帶發展多點觸達場景,高頻迭代推動內江臺在互聯網陣地的傳播力建設漸成體系。由“大內江”客戶端、“大內江”H5版和相關衍生小程序組合而成的自研平臺和產品矩陣,日訪問用戶數峰值達到32萬,平均值達到3.6萬,矩陣內各類資訊和服務在最近一年有效觸達受眾超5300萬人次,這標志著內江臺的傳播力已得到顯著提升。當然,取得這些成效,與對自研能力的運用模式密不可分。

4.1? ?以運營為導向,助力傳播形態多元化

研發工作始終堅持以增強運營能力為導向,除基本的媒體服務外,優先完善社區、投票、報名、問答、抽獎和積分等用戶運營類模塊,并使之具有極高的靈活性——基于這些模塊,能夠快速拼裝功能,以滿足各種運營活動需求。譬如,2021年7月,內江臺承辦內江市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歌詠會活動,技術人員僅用兩天時間就拼裝出活動主題專區,涵蓋直播、探班、海報代言和節目評選等多種功能 。同時,通過策略性地將發展客戶端用戶的運營需求植入各項功能,優化傳播路徑,刺激用戶裂變,使得該專區累計訪問人次超百萬,并帶動客戶端新增激活用戶近3萬人。

4.2? ?布局多點觸達,助力傳播渠道多樣化

由于平臺研發能力覆蓋了客戶端、H5和小程序等不同類型的應用形式,產品工作可做到“起于客戶端,但不止于客戶端”,即通過在多種媒介進行產品布局,提升多點觸達能力。例如,2022年,為進一步豐富傳播渠道,研發團隊基于客戶端技術框架進行衍生開發,在微信、百度和抖音等平臺推出客戶端的精簡版產品——“內江頭條”小程序?;谛〕绦蝽撁嬖诟髑赖乃阉鹘Y果展示中具有高權重的特性,由小程序同步分發的內容取得極佳的傳播效果,強有力地補充了內江臺新媒體產品的流量構成。

4.3? ?發掘分眾場景,培育傳播流量池

為拓展“大內江”客戶端產品定位,廣泛引入用戶流量,研發團隊不斷挖掘用戶的分眾場景需求,在端內打造“打卡內江”“招聘招考”“校外培訓機構黑白名單”“路邊停車地圖”等特色產品,并推動研發成果與運營工作緊密銜接。以“打卡內江”為例,該產品聚合全市泛旅游資源和活動信息,以標準化的交互體驗進行展示呈現,并向用戶提供“打卡清單”等一系列實用功能。在此基礎上,研發團隊將“打卡內江”作為推廣客戶端的切入點,設計開發“打卡盲盒”“運營喵評星”等功能,使之能夠被巧妙植入到運營團隊攝制的打卡攻略視頻中。隨著短視頻在商業平臺持續發布,大量市民被劇情中所呈現的產品功能所吸引,被引流至客戶端進行體驗,不少市民由此成為“打卡內江”的鐵桿粉絲,進而成為客戶端的忠實用戶。

4.4? ?堅持數據驅動,促成傳播能力鏈

研發團隊以主要的互聯網業務分析模型為參考,建立數據系統,大量采集每一階段或環節的相關數據,并通過可視化呈現,幫助內部人員高效地進行趨勢分析和問題判斷?;跀祿从吵龅膯栴},研發和運營團隊緊密配合,逐步彌補各個環節存在的短板。以客戶端運營結合AARRR模型為例,在獲取用戶環節,著重通過推出特色產品來激發潛在用戶興趣,以及不斷優化外部內容頁的下載轉化率;在提高活躍度環節和提高留存率環節,著重優化推送通知的點開率、內容的完讀完播率以及積分、任務和城市服務等模塊的使用率;在獲取營收環節,著重優化合作項目的曝光量和創意形式,提升客戶滿意度,為平臺可持續發展爭取經費;在自傳播環節,則著重優化提示文案、轉發操作體驗以及不斷挖掘創意海報、創意卡片等形式對激勵用戶轉發的影響力。[6]這些密布在產品背后的數據指標,構建起了清晰的目標矩陣,激發出了全鏈條閉環式的傳播能力。

4.5? ?發力技術輸出,構建本地傳播圈

隨著自研技術體系的逐步成熟,內江臺將“本地化互聯網技術服務提供商”作為自身定位之一。為保障研發人力,內江臺開展內部“崗位雙選”,持續引導具有計算機相關專業教育背景的人員向研發團隊流動,并通過日趨完善的培養機制幫助其完成轉型?;诖?,內江臺技術輸出能力不斷增強,現已參與多個市內平臺或產品的項目建設,并通過充分整合自身的研發優勢、運營優勢和市級媒體屬性優勢,實現了對參建項目的傳播力賦能,例如,為內江市市中區融媒體中心提供互動運營產品,支撐其常態化開展各類線上競答活動,拉動“中區融媒”客戶端下載超2萬人次;參建數字鄉村,研發運營“文潤甜鄉”鄉村文化平臺,3個月內征集涉農文化作品近1200件,各類作品有效觸達用戶122萬人次;建設智慧內江VR全景門戶平臺,為多個單位提供VR場景制作和發布能力,在場館數字化、城市形象宣傳和招商引資地塊推介等方面發揮重要價值,2023年,該平臺被評為四川省廣播電視媒體融合優秀案例。目前,由內江臺提供的互聯網技術輸出服務均得到合作單位廣泛好評,已實現合同收入近200萬元,在創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方面均取得了良好成效。此外,由內江臺參與建設的多數項目,或被納入“大內江”客戶端作為服務之一,或能為客戶端提供反向導流,使得內江臺自有平臺的傳播生態也實現了進一步擴大。

5. 內江臺發展自研技術體系的經驗和建議

《我國地市級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研究報告》指出,“地市級媒體中,圍繞‘中央廚房以及圍繞移動端建設、智能化應用的技術人員占比不足10%,能進行研發工作的技術工程師等人數更是寥寥可數,這嚴重影響了新技術、新應用發揮作用”。[7]面向未來的傳播,是以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為主要媒介的傳播,傳播效能來自對互聯網平臺、產品和業務模式的充分運營。然而,若沒有自研技術體系的支撐,媒體將難以適應新時代復雜的運營要求,進而難以在這場傳播變革中掌握主動。在此背景下,內江臺以客戶端為起點發展自研技術體系,并緊密結合互聯網運營模式,有機地串聯起內外部資源,其通過探索和實踐所形成的經驗和建議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

5.1 “引才育才”建設可閉環自研技術體系

基于傳統媒體技術與互聯網研發技術是不同的兩個體系,在缺乏研發基因的情況下,進行人才引進是填補自研能力真空的有效手段。引進的對象要以研發帶頭人為定位,需具備全棧能力,即能力范圍應涵蓋包括客戶端在內的平臺研發運維全流程。在引進時,要充分考察,確保目標人選擁有獨立實施完整項目的案例,真正具備牽頭打造可閉環的自研技術體系的潛力。此外,可設置里程碑,即為技術發展達到不同階段設置遞進的薪酬待遇或職務等級,從經濟和事業發展兩個方面對人才進行激勵,同時也保障了人才的產出與引進的目標相一致。

打造平臺時,應以未來將在內部進行人才培養為目標,高度重視技術選型,以降低內部培養門檻和控制潛在研發成本。人才培養應在核心架構和核心功能建設完成之后進行,因為此時平臺已初具規模,難點問題已被攻克,肉眼可見的研發成果能夠激起擬培養對象的興趣并降低其畏難情緒。培養時,可采取在實戰中學習的方式,先從一個最簡易的非正式系統開始拉通全流程,建立起基本的研發思維,然后圍繞平臺的邊緣功能,循序漸進參與開發,在持續實踐中不斷促成個人能力閉環,進而匯聚起整個技術體系的研發能力閉環。

5.2 “運營導向”打造可持續傳播產品矩陣

自研技術體系建設過程中,應避免純粹的技術追“新”,要將主要精力和能力都投往有利于提升運營質量和傳播力的方向。為加強研發和運營的協同作用,可將研發團隊的工位設置到運營部門中,促成高頻的日常交流,以便敏銳捕捉來自一線的業務需求,進而驅動平臺或產品的有效迭代,以及反哺運營體系的持續完善。在各項功能研發時,應高度重視對數據統計和分析的支撐,堅持全方位埋點并實現數據可視化,通過精細化的數據指標體系來助力PDCA循環,為有的放矢的高質量運營提供可能。

除了自有客戶端,自研能力還應服務于更多類型的傳播產品。比如,可對接微信開放平臺、抖音開放平臺等,對開設在這些社交媒體渠道的賬號進行個性化開發,進一步提升其互動性、趣味性,進而增強粉絲黏性;又比如,可立足本地所需,面向垂直領域,研發小程序等形態產品進行獨立發布,提升在該領域的品牌影響力和專業度,進而增強傳播價值??傊?,自研能力為我們更好地在各領域、各渠道和各場景進行充分運營提供了保障,結合技術和運營雙重力量打造的傳播產品矩陣,將具備更強的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趙宏田.用戶畫像:方法論與工程化解決方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0.

[2][6](加拿大)阿利斯泰爾·克羅爾(加拿大)本杰明·尤科維奇.精益數據分析[M].韓知白,王鶴達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

[3]蘇興秋.城市媒體怎么辦?——打造特色App與融合轉型[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21.

[4]喻國明,胥偉嵐.從“點、線、面”看主流媒體傳播效能的提升策略[J].媒體融合新觀察,2023(1):8-11.

[5]徐樂.城市廣電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思考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22(12):86-89.

[7]楊馳原,魯艷敏等.我國地市級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研究報告[J].傳媒,2022(22):9-15.

作者簡介:羅睿(1986-),男,四川內江,高級工程師,內江廣播電視臺技術服務部開發組組長,研究方向為平臺建設與運營;彭川(1982-),男,四川內江,主任記者,內江廣播電視臺全媒體編輯部主任,研究方向為新聞采編;程云(1990-),女,四川內江,記者,內江廣播電視臺全媒體編輯部副主任,研究方向為新聞采編。

(責任編輯:李艷松)

猜你喜歡
內江客戶端能力
消防安全四個能力
平安內江,幸福的港灣
四川內江:青花椒成為增收新引擎
內江本土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問題研究
大興學習之風 提升履職能力
縣級臺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如何應用手機客戶端
孵化垂直頻道:新聞客戶端新策略
基于Vanconnect的智能家居瘦客戶端的設計與實現
你的換位思考能力如何
內江市中區聯社:做“小微”金融服務專業銀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