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高職和成人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校地命運共同體的措施

2024-03-09 11:56李俊
四川勞動保障 2024年2期
關鍵詞:校地共同體人才

文/李俊

鄉村振興靠高質量人才支撐,人才培養靠高質量教育供給。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工作,尤其是《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發布以來,啟動一大批立意高遠、成效頗深的改革舉措,改革重心轉向產教融合,拓寬教育成才通道。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就業民生關系最為密切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長期以來支撐著經濟發展建設,為鄉村振興作出較大貢獻。一方面,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通過技術賦能,為廣大青年提供就業的機遇;另一方面,通過技術傳承,職教與成人教育為農村培養多樣化人才支撐,切實改變農村、農業生態,為全面建設鄉村振興夯實人才基礎。目前,我國大力發展面向鄉村振興的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藍圖之下,構建校地命運共同體是促進農業職業教育發展及鄉村振興的關鍵措施。高校應主動尋求鄉村振興與職業教育發展的銜接點、契合點、結合點,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區域經濟發展、城鄉共同富裕和教育發展。

雙融雙促,構建校地命運共同體的價值

鄉村振興的推進需要投入更多的人才支撐和技術支持,高職教育與成人教育肩負農村發展的重任,建設校地命運共同體,不斷增強教育與農村發展的適應性、融合性,共融共促搭建人才戰略框架,服務鄉村振興。

體現教育價值。鄉村是一個地域綜合體,其中包含了自然環境、經濟發展、農業產業等多種元素??傮w來說,鄉村振興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化的大工程,需要對經濟、文化、產業、生態、組織、人才等方面進行全領域、全方位振興。鄉村振興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就是人才振興。隨著社會發展,農村人才目標也一直在變。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目標一直以來與農村地區緊密相連,如果農民綜合素質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現代市場對復合型、管理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要求,就會從內生動力方面成為鄉村振興的短板。如果沒有系統性、全面性和專門化特性的職業教育源源不斷地培育出一大批鄉村振興人才儲備,鄉村振興就會缺少核心力量。有文化、有技能、懂經營、能扎根的專業性的實用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構建校地命運共同體,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要肩負起應對時代和環境變化、服務于鄉村振興的重任,建設契合“以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的農村實用人才”課程結構。既滿足鄉村振興人才需求,破解鄉村振興人才制約,又能有效落地產教融合,按需教育,為人才未來發展提供指引,充分體現教育的價值。

凸顯教育內在屬性。這是一個技術賦能時代,也是一個科技創新的時代,隨著生物工程、人工智能、新型農業、產業轉型、新材料、新技術在農村農業中普遍應用,科學與技術帶領農村走向下一個發展階段,也引領著鄉村各個領域的全新變革。鄉村振興與技術賦能密切相關,高新技術的發展讓鄉村展現新的面貌,無論是“無人機播種撒藥”還是“三農短視頻”火爆出圈,都為鄉村振興開辟新的道路和方向,鄉村更需要科技和人才的支撐。校地共同體為鄉村發展提供技術知識革新、技術力量支持、技術文化沁潤和技術應用創新等,為鄉村的產業發展、醫療建設、文化服務、基礎治理增添技術加持。作為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有著其內在的獨特屬性,即職業性。職業性與區域發展一脈相承,因此,在職業教育領域,需緊密對接專業設置與鄉村特色產業,以任務為導向,秉持學做結合的原則,培養新型專業人才和技術復合型人才,提升其適應鄉村振興領域就業的廣泛性和針對性。在成人教育領域須注重靈活性與實用性。以農民需求為導向,提高培訓內容與農民實際需求的契合度。校地命運共同體不僅能夠為鄉村振興提供技術人才,還能通過社會服務跨領域為鄉村建設提供力量,以技術培訓提高新型農民知識能力和技術力量,在培訓當中注入工匠文化、創新精神,多元賦能鄉村振興。

一體融合,校地命運共同體的三大賦能場景

面向鄉村振興的職業教育依托校地命運共同體的建設,突破教育賦能鄉村振興的“卡脖子”問題,全力回答好新發展格局對職業教育改革提出的時代“大考”。

產教融合,校地協同創新。面對鄉村振興對職業教育提出的需求,職業院校和成人教育需堅持以需求為導向、以創新為供給,主動提高思想建設,主動融入地方產業規劃發展布局當中。校地命運共同體下,無論是主動融合、優化調整專業方向,培育適于本土化發展的新型農村人才,還是滲透本土文化、區域特色,側重于地方特色產業集群相適應的專業建設,教育結構與地方發展同規劃、同建設,形成雙向支撐,回應鄉村振興具體需求。一體融合視域下,校地命運共同體發揮產教融合作用,推進校地協同創新。一是優化專業設置,側重培養適應鄉村發展的專業人才,充分考慮農村農業人才需求和專業布局,增添農村電商、會計、信息化等專業的建設。二是將人工智能、數字媒介等融入課程規劃當中,為“數字鄉村”布局匹配相關教學內容。三是優化教學模式,以任務為導向,踐行學做結合,培養技術復合型人才、新形態專業人才,拓展面向鄉村振興和農業領域就業的人才,提升其適應性和專業性。比如同時開設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實踐課程,通過校地企共建持續優化農村人才培養方式。職業教育亟待強化實踐育人體系建設,以鄉村振興為背景,立足優勢提升農業專業教學質量,構建全鏈條式教學、科研、生產、實訓、技術推廣與示范高度集成的多功能綜合性實訓基地。農村成人教育工作需切實調整,摒棄過去過度關注短期項目、突擊式教育的做法,注重常態化、可持續的教育項目供給。充分利用本土教育資源,通過引入新知識,拓寬農民視野,提升經營理念,增強農民合理利用惠民政策的能力,為農業生產和生活提供實時指導。

技術服務,校地一體發展。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總任務的第一項,是基礎,是推進經濟建設的首要任務。新時期鄉村產業振興靠的是全產業鏈的發展與增值,創新創造更豐富的產業格局和更廣闊的就業場景,要讓農村地區一、二、三產業形成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的整體態勢,不斷擴大產業范圍,推動產業功能與價值轉型。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擁有與產業鏈密切相關的人才與科技資源,校地命運共同體下讓高職教育與成人教育立足于鄉村科研和社會服務,將學習和研究成果應用于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用技術服務推動校地一體化發展,賦能鄉村振興。一是特色產業平臺的建設。將高職教育專業設置與鄉村特色產業相結合,對接鄉村振興學院、專業、課程、基地、平臺等,賦能鄉村文旅、休閑農業和生態養老等為主導的農村特色產業。將學得懂、用得上的內容賦能成人教育,積極開發更多適應農民素質提升的信息化、專業化、創新型、特色化產品,有效解決農村成人教育“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二是科技供給。高職教育與成人教育可與農村專家相對接,形成專家領導帶頭、教授師生共建的服務隊伍,用科技“種技術”“送到田”,提供專業化指導,構建“科技特派員+跨專業群師生科技服務團”模式,既開發特色課程,又帶動區域產業發展。

傳承創新,校地共建共促。文化是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也是鄉村振興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精神底蘊。職業教育應該傳承與賡續、創新區域傳統文化、鄉土文化,能夠為鄉村振興營造沁潤良好鄉風、民風,提升鄉村文化建設的品質。校地命運共同體建設當中,重塑鄉土文化、涵養鄉風文明、繁榮文化產業既是鄉村振興中教育教學的重點,也是文化建設的關鍵。重塑鄉土文化。將節慶、耕讀等鄉土文化元素共同構建成樸素的認知體系,再進一步形成鄉村社會行為規范,筑牢鄉村振興之根,為鄉村振興行穩致遠提供穩定的精神支持。涵養鄉風文明。培養熟悉和熱愛鄉村文明的新時代新人,讓他們走進鄉村,回應農民期待,以持續的文化創新滿足農村地區精神文化需求,引導村民“向上、向善、向美”,用文化教育促進文明生活。繁榮文化產業。產業是載體,文化是根本,以文化振興拉動鄉村振興,吸引和培養具有更多知識技能的高職人才,為鄉村發展注入全新活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利用現代技術提升文化創新水平和文化服務水平,打造鄉村文化生態圈,助力鄉村振興多元化發展。

多元供給,助力構建校地命運共同體

校地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需要高職院校與鄉村共同努力,讓區域教育與經濟發展“向農而行”。要發揮人才優勢與資源供給,聚焦校地命運共同體建設關鍵點、切入點,從多個角度賦能鄉村振興。

圖據網絡。

構建校地一體格局。在鄉村振興要求下,將鄉村振興作為高職教育與成人教育發展的關鍵任務、主要任務,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將人才培養延伸到田間地頭,結合區域特色與辦學特色構建校地一體格局,推動鄉村振興和人才培養的雙向驅動。譬如職業教育依托鄉村振興學院,與地方政府、地方企業建立雙向互動的深層次合作,以鄉村振興理論和決策規劃為中心,開展專業引導、師資建設、特色服務等建設工作,為鄉村振興打好基礎;成人教育開展技術推廣與培訓,推動合作育人、“雙師”制度、一對一幫扶等工作,為鄉村培植和轉型提供技術支撐。構建校地命運共同體就是要讓高職教育、成人教育與鄉村振興互為手段,相輔相成,打通雙向融合的渠道、共建雙方共贏的格局。

賦能農村產業發展。推動鄉村振興關鍵在于推動農村地區的產業創新,產業強則農業強,產業富則農村富。校地命運共同體下高職教育從全局、戰略、整體角度進行重新謀劃,加強專業與區域內農村產業的適配度和貢獻度,用高水準的辦學水平賦能產業發展。緊扣農村產業轉型上的難題,圍繞需求進行專業探究,打造智慧農業、數字農業、生態農業、鄉村文旅、鄉村電商等產業鏈,構建一體化特色專業群,精準培養時代新人。同時,立足跨界、融合,適當提升高職教育的通識課程,定制“學徒制”“訂單式”“定向式”人才培養體系,發揮高職教育與成人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價值作用;打造職業技能“全周期”培訓高地,組織建設鄉村帶頭人、致富帶頭人、產業帶頭人等參加專項培訓,對標一、二、三產業進行人才的分層、分類培訓,滿足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對新知識、新技術、新思想的學習需求。

打造助農興農智庫。要落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泥l村振興目標,不僅依托高職教育與成人教育的智力支持,更需要技能人才的支撐。校地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將教育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打造出助力鄉村創新發展的智庫。第一,加強立項,以實際需求為導向,立足鄉村振興研究課題,對鄉村振興的前瞻性、綜合發展進行研究,編制與鄉村發展類型、特征相適應的規劃方案,助力研究成果向鄉村應用轉化。第二,建設特派員制度,遴選一批、建設一批技術人員深入農村,根據產業發展和農民需求,借助“項目+ 團隊+ 技術”模式開展多個領域的技術支持,讓實驗成果落在鄉村一線,將研究論文書寫在田野中、大地上。第三,踐行“雙高”建設,在高職與成人教育灌輸就業創業知識,轉變就業創業理念,引導人才到基層、到鄉村、到一線,增強學生畢業后返鄉創業的可持續發展動力。同時給予資金、人力、資源上的支持,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同時助力鄉村振興。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教育之重,亦是時代之托,高職與成人教育與鄉村經濟、文化的發展緊密相連,建設校地命運共同體對助力社會高質量發展、增進人民福祉具有時代價值和重要意義。因此,應做好相關工作。

猜你喜歡
校地共同體人才
校地協同推進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探索
伊犁師范大學與和田市人民政府舉行校地合作簽約授牌儀式
人才云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校地結合政產學研互動服務地方經濟——四川工商學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