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質碳匯

2024-03-10 10:43李采何慶成郭朝斌
知識就是力量 2024年3期
關鍵詞:含碳蛇綠巖巖石圈

李采 何慶成 郭朝斌

近年來,以二氧化碳(CO2)為代表的溫室氣體濃度越來越高,使地球愈發“火熱”?!叭蚍序v的時代到來!”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對全球變暖發出這樣的警告。對此,人類該怎樣應對?讓我們一起踏上這段關于碳平衡的探索、發現、行動之旅吧!

碳在地球上的旅程

碳從哪里來?

地球上所有的碳都來自太空。

碳在地球上的分布

目前,盡管我們對地球上的碳總量仍不知曉,但對于從地殼到大氣層這段薄層中的碳,人們已經有了初步估算,并對碳在巖石圈、水圈、生物圈以及大氣圈之間的循環也有了基本認識。

在這4個圈層中,巖石圈碳含量最大,其次是水圈,接下來是生物圈,最后是大氣圈。

數百萬年的循環

碳是移動的,它從一個圈層運動到另一個圈層,用數百萬年完成一個循環:

最初,含碳物質隨著地球深部的熾熱巖漿從火山噴出,在噴發的過程中,巖漿中的含碳物質發生脫碳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水、一氧化碳等氣體,形成最早期的大氣。

隨后,大氣中的一部分二氧化碳用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形成植物的一部分,植物通過食物鏈又成為動物身體的一部分。動、植物死后,這些含碳的有機物開始分解,一部分成為二氧化碳或甲烷,回到大氣中;另一部分隨著成礦作用成為沉積物,再經過漫長的地質演化,成為巖石,返回地殼。

同時,大氣中的另一部分二氧化碳會通過溶解作用進入河流、湖泊與大海,轉化為碳酸。遇到水中的鈣、鎂離子后,碳酸便會與之反應,沉淀下來形成碳酸鹽礦物,成為地殼、洋殼的一部分。

不僅如此,大氣中還有一部分二氧化碳會與地表一些巖石反應,形成碳酸鹽;巖石也可能被降水、地表水溶解,形成碳酸氫根。碳酸鹽和碳酸氫根進入水體,參與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形成生物形式的碳。

80萬年以來地球大氣中平均二氧化碳濃度變化

回到巖石圈的碳隨著板塊運動,在俯沖帶進入地球深部,成為巖漿的一部分,開始下一個循環……

碳的平衡被打破

數十億年來,碳在從地球深部向地表運動的循環中已達到某種平衡,這種平衡維持了氣候與環境的相對穩定。

然而,科學家從南極冰心氣泡包含的信息中得知,在過去的幾百萬年里,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在200 ppm(百萬分比濃度)至280 ppm之間波動。但在20世紀中期,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突破了300 ppm;到2015年,這個值已超過了400 ppm。短短60多年間,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速度遠遠超過了幾百萬年前的任何時候。與此同時,大氣中甲烷濃度增加了2倍;1880年地球有溫度記錄以來,全球的平均氣溫總體在持續升高。

同一時期內,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的濃度與全球氣溫都出現了快速增加的趨勢,宣告著碳的平衡已被打破。在過去的這100多年中,為了發展,人類竭盡所能地把藏在巖石圈中的含碳化石能源采掘出來,將它們燃燒,從而驅動機器的運轉。人類因此進入了現代文明,同時也付出了代價——化石能源燃燒后的產物二氧化碳,被源源不斷地排入了大氣,一層一層地將地球裹起來,地球變得越來越熱,極端天氣頻頻出現。

地質碳匯——重建和諧的碳平衡

地質作用來幫忙

面對前所未有的危機,一方面,我們應當盡量減少向大氣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應當對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正確處理。通常,人們把從大氣中減少二氧化碳的過程稱為碳匯。通過地質作用與工程措施,把大氣中多余的二氧化碳放回巖石圈的過程,被稱為地質碳匯。

? 由于全球變暖加劇,極端天氣頻發

地質碳匯可以是消耗了二氧化碳的地質活動,也可以是把二氧化碳捕集起來注入地層中的過程。

吸收二氧化碳的神奇石頭

如何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放回巖石圈,大自然給了我們無比“高明”的啟示——硅酸鹽巖在風化過程中會吸收二氧化碳。在地質歷史的漫漫長河中,當溫度升高,硅酸鹽巖吸收二氧化碳的速率也隨之上升;當溫度降低,其吸收速率則放慢。這很像一個溫控器,不斷調節著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使地球溫度保持相對穩定。

硅酸鹽巖中形成的白色網狀碳酸鹽巖脈(供圖/曾令森)

像蛇綠巖一樣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還有橄欖巖(左)、玄武巖(右)

例如,在阿拉伯半島阿曼的雄偉山地中,有一種奇特的巖石——蛇綠巖,它是因地幔巖石在板塊作用下沖到玄武巖洋殼之上形成的,富含鎂元素和鈣元素。當蛇綠巖暴露在大氣中時,便會與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鎂與碳酸鈣,成為像網一樣交織的白色巖脈。蛇綠巖分秒不停地消耗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阿曼所擁有的蛇綠巖足以消耗人類產生的所有二氧化碳。

把二氧化碳“塞”進地下深處

盡管蛇綠巖足以消耗人類產生的所有二氧化碳,但這需要很長的時間,而地球急需得到碳平衡。于是,我們將目光投向了另一種地質碳匯的方法——將大氣中或準備向大氣排放的二氧化碳捕集起來,注入上千米深的地層中。

采出石油、天然氣的那些地層,是最理想的二氧化碳封存之處,其次是那些深度相仿的咸水層,再者是那些富含甲烷且不易開采的煤層。據估算,全球可封存二氧化碳的地層有約10萬億噸的潛力,同樣相當于人類產生的所有二氧化碳。相比蛇綠巖,這種方法更加有效、可控。

當然,我們還有很多希望。森林、草地、湖泊、河流、大海,自然界有許多能夠吸收利用二氧化碳的寶貴資源。我們每一個人的行動力,更是最大的希望——改變依賴能源的類型、保護生態環境、增加植被、發展科技……讓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越來越少,實現“碳中和”,重建碳平衡!

(責任編輯 / 代竹蕊? ? 美術編輯 / 韋英章)

猜你喜歡
含碳蛇綠巖巖石圈
第四章 堅硬的巖石圈
黑龍江省造林樹種含碳率與土壤性質研究
巖石圈磁場異常變化與巖石圈結構的關系
2014年魯甸6—5級地震相關斷裂的巖石圈磁異常分析
東昆侖造山帶蛇綠巖研究進展
鐵礦含碳球團還原后性能的實驗研究
物探在納木錯西部蛇綠巖片帶中找鎳鐵礦的應用
蘆山7.0級地震前后巖石圈磁場異常變化研究
內蒙古某含碳低品位硫化鉛鋅礦石選礦試驗
菲律賓Zambales蛇綠巖套的再研究:對其特提斯來源的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