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法家薛元明 王博文 半緣修道半緣君

2024-03-10 00:54薛元明南京
文藝生活(藝術中國) 2024年1期
關鍵詞:篆書博文篆刻

◆薛元明( 南京 )

承蒙雋平兄不棄,多次相邀,約我在《文藝生活·藝術中國》雜志刊載鄙人及內子王博文兩人的專題。在這之前,我倆從未在一起亮相。書法圈的夫妻檔很多,“夫唱婦隨”或“婦唱夫隨”都有,然而這么多年,我們卻各唱各的。有點各自的“空間”會更好。其實我們對于孩子的書法教學,也持同樣的主張,除了不該做的堅決不能做之外,其余的盡可能大膽地嘗試,這樣反倒有自由自在的成長空間。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反而會將個人的思維和能力束縛了。在書法修行的過程中,有時“反其道而行之”,恰恰是反常合道。

博文出生在文化底蘊深厚的漢高故里。她的書法之路起步很早,七歲學書。有意思的是,她是從篆書入手的,至今仍是個人創作的主要方向,主攻鄧石如、吳讓之、吳大澂,上溯秦篆、石鼓文、《散氏盤》和《毛公鼎》等,其中對鄧石如《白氏草堂記》和吳昌碩《石鼓文》用功最勤,后來又涉獵魏碑和漢隸。她拜本地鄉賢景大文為師,后忝列張榮慶先生門墻;在南京求學、工作多年,得到孫曉云老師的關心。景大文老師喜歡寫碑,得力于沈曾植。其為人質樸,強調夯實基礎。張榮慶老師為人率真、坦誠,多年來秉持個人理念,繼承傳統,光大“二王”,從不凸顯自己,強調弘揚經典,走的是碑帖融合之路。這些老師,從不同角度給予王博文很多引導和啟發。

回顧來看,王博文在個人的成長經歷中,有幾個關鍵點:1995年上高一時,在豐縣博物館成功舉辦首次個人書法展,在當地“聲名鵲起”;1996年獲中國書協主辦的“海爾杯”全國少年兒童書畫大賽二等獎;大學期間獲得1999年全國大學生藝術節書法二等獎;2003年,入展全國第三屆婦女書法展。作為女性書家,她肩負著工作和家庭的雙重責任,沒有大塊整段時間投入到臨創當中。雖然近幾年她參加書法圈交流活動不多,但她熱愛書法的腳步并未停止,利用各種碎片時間臨摹碑帖或揣摩創作。她給人的印象是快人快語,熱情而又略帶拘謹,真誠而又嚴肅,追求完美,反映在書法上—風格工整大方、平和素雅。書法塑造了她的精神世界和理想世界。

篆刻 薛元明

相比其他書體,篆書出新非常難。篆書先有正誤要求,須釋讀準確,掌握來龍去脈,其次才是風格要求。寫篆書格外強調文字學修養,對于多種篆書體系和子體系的接納與熔鑄,必須有學術性思考。也正因為如此,篆書創作也帶來了很多的樂趣。創作必須做到嚴謹性和即時性的有機統一。很多人忽視了“即時性”要求。殊不知,篆書的求變契機很多時候就在于這一點。書家創作時,必須注重對自身特定狀態的把握,比如對吳派石鼓有所感悟,在創作之前可以先臨習半小時,順著這種筆意,迅速地進入狀態。有時偶爾覓得若干篆書小品資料,欣賞之余,亦可加以模擬,進行“有憑據地創作的嘗試”,可能有意外的收獲。平時注重積累不同的感覺,關鍵時刻必定會有收獲。除了堅持臨創之外,王博文對于整個篆書史非常關注,對于一些小的發展脈絡,也加以梳理,以思考引領創作。

我倆的相識,完全是一種偶然。毫無疑問,書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始終深信筆墨緣。我更堅信一點,書法賜予了我人生中的一切,所以要感恩書法,竭盡一生的努力,傳道授惑,為書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回顧我個人的學書經歷,可以說非常偶然。我的父親不識字,母親粗通文墨。我是無意中受到一位老私塾先生的影響—也許可能談不上影響,回想起來,感覺在有意無意之間。直到多年之后,我才知道他姓“尹”,名字一直不知道,而他的外號就叫“老先生”。也許,這正是那個時代對讀書寫字之人的尊稱。我至今仍然記得他那一手工整的柳體字。雖然記憶有些模糊,卻從未忘懷。上大學之后,有幸結識了張乃田老師,全面系統學習書法篆刻,改變了我一生的方向。我原本所學的是經濟學專業,現在基本荒廢,幾乎成了“不務正業”,半輩子光陰主要從事書印創作實踐和研究,業余愛好成了自己的專業。但我明顯感覺到,經濟學知識使我的思路異于純粹的書法專業之人。但從本質上來說,書法學是人學,經濟學也是人學,都是相通而互助的。至此,一晃時間過去三十多年,好在現今還能堅持。

我的書印創作極少示人,多半是專門的約稿。平時主要是撰寫理論文章。我從內心深處來說,一直強調必須有一定的實踐基礎,獲取經驗,否則無法以理服人。在創作上,我的興趣是有起伏的。前段時間迷上了嵌名聯的撰寫和創作:一方面是與眾多摯友的交往,難免各類酬答行為;另一方面,我比較注重培養“革命后來人”,對于想學、愛學書法的晚輩,總是要給予鼓勵,多留點書法的種子、讀書的種子。于是,就有了這樣一批嵌名聯的出現,算是契合了“原創性”宗旨。

陶淵明·飲酒 楷書 王博文

嵌名聯有限定性要求,因而有挑戰性。我所選擇的是漢簡。漢簡字形變化大,磊落跌宕,不拘繩墨,應用到對聯方面,可以自踐新意,只是功力不足,尚有待努力。擬就這批對聯內容,耗費了大半個月的時間,我沒有集中專門整理,有空閑就看一下,可能又增加了一兩個。完全確定內容之后,我花了兩晚上時間,集中書寫完成,感覺尚能達意。書寫中醫諸福元的嵌名聯時,紙張不夠,只能一黃一綠相配,倒也有趣。我只覺得胸中有一股氣,書畢而長舒,五臟六腑極為暢快。書家創作,注重興之所至,無意于佳乃佳。這不僅有學養要求、技法要求,更有契機要求。至此,嵌名聯的創作告一段落。

曉篁是家強兄的愛子?!绑颉钡囊馑际恰爸褡印?,于是我想到“竹林七賢”?;幢笔俏幕懦?,容易引人浮想聯翩。長吟和長嘯乃古人一抒胸臆的常見舉止,隨即我又聯想到“雛鳳”之聲,綜合幾個典故而成就此聯。沛宸是激浩兄的公子。雖然我和小朋友只見過一面,但他頗有個性,有點桀驁不馴的意思,“專業”的說法是“不服從”,凡事有自己的主見,難能可貴。所以我就想到“沛公之意”,沒別的意思,主要是預祝小伙子將來可以有一些“闖勁”,走出屬于自己的路??鼧s兄是國內知名的胰腺專家,也是行政領導。醫生和書家之間,自古以來不分家??鼧s兄鐘情翰墨,當在情理之中。藝術因子也遺傳給了女兒開顏,可能為了擇業的便利,或者是他考慮到自己醫學方面要有繼承人,所以讓女兒選擇學醫。好在小朋友對于書畫的摯愛未曾改變,故我擬就“開卷顏筆”聯。需要說明,“顏筆”指魯公,乃書法史中獨一無二的“書人合一”之典范,是我輩“偶像”。再者,讀書和寫字向來是不分家的,人格修煉和藝術創作也不能分開。

忠敏兄雖是官員,骨子里更像個文人。當然,他本質上也是讀書人。我們有很多的共同語言。遣詞造句撰聯,不自覺地將傳統的“詩禮傳家”的要求應用上了。書法圈里,讀書人應該更多一些。寫給鄧偉生兄的嵌名聯,其中有“成大業”“展鴻圖”的內容,可能俗了點,因為他是經營花圃的,必須祝愿他生意大發。俗點也好,更接地氣。

為雋平兄撰聯純屬一時興起。從方方面面來看,他是一個想做實事的人。身處中國社會,想做點事,有時非常難?!皽婧M流,方顯出英雄本色”。我相信湖南人的血性,“湘人不倒,華夏不傾”“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以我的觀察,尤其是他在書法方面,還是有點野心的。有些話,也是我的心聲:書法史中諸賢,猶如一座座巍峨的山峰,面對他們,如對至尊。而有志于在書法之路中前行的修行者,必須想盡一切辦法,把自己變成一座山。故以此聯共勉。

我對于刻印純粹是一種興趣。有時感覺篆刻比書法更有趣,刀石相碰的瞬間,吱吱嘎嘎的聲響中,反復設計印稿的焦慮會一掃而空,興之所至的偶得可以帶來無窮的快感,夾雜著石質不可預料的崩裂而可能導致敗興,各種感覺都有,堪稱印中歲月、印中人生。篆刻相對書法來說,民族屬性更為穩定。不過,印壇之中,悶騷型的人還是比較多,賣弄風騷的則更多。很多人可能一味強調個性,最終忘乎所以。所謂“離經叛道”,得先有“經”和“道”,尚未入門,沒有打牢基礎,便急不可耐地要表現,以至于各種牛鬼蛇神紛紛出籠。有的則沉浸于“復古風”,模擬某一路印風惟妙惟肖,儼然忘了自己。這兩種極端令人擔憂,但也無可奈何。書印小道,純屬個人之事。說到本質,這是書印本身的“慢熱”與“速成”觀念之間的矛盾。以我粗淺的體驗來看,書法比篆刻的成熟更慢。篆刻用刀,是硬質的,毛筆軟毫,柔軟多變怪異,想要駕輕就熟,難吶。無論書印,我一直強調臨摹,具體做法如王鐸所言“一日臨摹,一日應請索”,而從心態來說,則期望如吳昌碩所言“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功力積累是“盡人力”,至于能做到什么程度,那就“聽天命”。

借助《文藝生活·藝術中國》寶貴版面共同展示亮相的機會,我想對內人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書法篆刻的道路上,讓我們更從容一些。

漢馬嘶風 篆書 王博文

猜你喜歡
篆書博文篆刻
第一次掙錢
張曉東《篆書國有歲以團扇》
魯大東篆書蘇軾“人生十六樂事”
鄧石如篆書《唐詩集句》
篆刻
清代篆書第一人
——錢坫
誰和誰好
瑩波篆刻
Review on Tang Wenzhi’s The Gist of Chinese Writing Gamut
龐說篆刻(十一)說臨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