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伯丹卡”傳奇

2024-03-11 22:51東戎
輕兵器 2024年2期
關鍵詞:刺刀槍機機匣

東戎

倍道而進:伯丹Ⅱ步槍問世

出乎柯爾特公司意料之外的是,作為伯丹Ⅰ步槍的后續型號,伯丹Ⅱ步槍出現的時間要比預計的早很多,這導致伯丹Ⅰ步槍在給世人留下深刻印象之前就被徹底取代了。這一結果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就大的形勢背景來說,這是當時各國激烈競爭的直接后果,軍備競賽這個詞匯不是20世紀所獨有的,伯丹Ⅰ步槍問世的1860年代后期,本來就是一個輕武器以異乎尋常的速度超速發展的時期,各國都在拼盡全力進行競賽,只為了能夠率先裝備性能最好的后膛裝填步槍。這種你追我趕、競相發展、日新月異的境況,直到20世紀中期的軍用航空領域才再次出現。

伯丹上校不僅是一位富有才華的發明家,同時也是一個百折不撓的推銷員

伯丹牽線聯系的英國伯明翰輕武器公司也是一家資深槍械生產廠商

但就具體原因來說,則與海勒姆·伯丹的個人行為有著很大關系。雖然俄羅斯與柯爾特公司簽定的生產伯丹Ⅰ步槍的合同落款時間是1867年12月,但半年之后的1868年夏季,伯丹上校就動身前往英國,改進和推銷他設計的“第三型”步槍,新方案以“滑動后膛”(即現今所說的旋轉槍機閉鎖)取代伯丹Ⅰ步槍使用的起落式“活門”,即后來所稱的伯丹Ⅱ步槍。新方案于1868年10月2日獲得專利。伯丹先是試圖將其賣給英國,后來又嘗試向法國、西班牙推銷。1869年6月,在柯爾特公司尚未完成全部3萬支伯丹Ⅰ步槍交付任務的情況下,伯丹本人又前往圣彼得堡,直接向亞歷山大二世及俄羅斯軍方高層展示了他的最新設計,說服俄方接受更為簡單可靠的伯丹Ⅱ步槍,并以其作為實現輕武器近代化及完全國產目標的跳板。就像南北戰爭期間力爭美國陸軍部為他的神槍手團單獨采購夏普斯步槍一樣,通過百折不撓的努力,伯丹上校此行終于取得了成功。

身為駐美特使及監造驗收官的戈爾洛夫上校對此十分不滿,他極力主張仍應將伯丹Ⅰ步槍作為俄羅斯未來的主力軍用步槍。但伯丹Ⅰ步槍、伯丹Ⅱ步槍的綜合性能差距明顯,前者的“活門”等零部件尺寸要求相對復雜精密,與后者的堅固、簡潔形成了鮮明對比,這意味著后者在俄羅斯國內制造難度會低得多,所以陸軍部明顯傾向于采用伯丹Ⅱ步槍。1869年10月,在伯丹和萊恩·格魯克曼(英國伯明翰輕武器公司的商業代理人)的牽線下,俄羅斯帝國陸軍部與該公司簽訂一份合同,要求后者為其制造3萬支伯丹Ⅱ步槍,每支包括刺刀在內定價為3.2英鎊。第一批的交付日期定為1871年2月1日,后來被推遲到同年5月1日。眼見伯丹Ⅰ步槍命運已定,戈爾洛夫和古尼烏斯也無計可施,只好轉為合作態度,配合對投產之前的伯丹Ⅱ步槍進行最后的調試和修正,并參與對伯明翰公司產品的質量監督工作。

1870~1872年間生產的兩支伯丹Ⅱ步槍的槍身標識。上為俄羅斯伊熱夫斯克兵工廠利用進口零部件生產,下為英國伯明翰輕武器公司生產

1870年4月,俄羅斯陸軍總參謀部組織的驗收委員會代表進駐伯明翰公司。但不久,雙方發生了激烈爭執,原因是公司方面認為俄羅斯人過于挑剔,多達一半的零部件被認為質量不合格,同時俄方代表還指責材料浪費現象過于嚴重。在公司方面的強烈抗議下,俄方代表才降低了調門,生產得以繼續,所有3萬支步槍均在合同簽訂一年內完成交付。

更讓伯明翰公司難以忍受的是,俄方代表不僅在質量問題上吹毛求疵,還通過收買公司技術人員,私下獲取伯丹Ⅱ步槍的設計圖紙和技術文件,并編制了包含該槍所有零部件尺寸和公差的表格。實際上,俄羅斯早就在為自行生產伯丹Ⅱ步槍做準備了。早在1871年3月,俄羅斯就向位于利茲的英國格林伍德-貝特利公司訂購了生產該型步槍所需的全套生產線及工具、量具,設計生產能力為每10小時出產300支步槍(包括刺刀在內),這948臺(套)設備最終被用于圖拉兵工廠。后來伊熱夫斯克、謝斯特羅列茨克兩廠生產伯丹Ⅱ步槍的設備也是向同一家公司訂購的。此外,俄羅斯還從英國引進技術,著手在圣彼得堡建設一座具有當時世界領先技術水平的彈藥制造廠。

為俄羅斯提供伯丹Ⅱ步槍生產線的英國格林伍德-貝特利公司,本身是一家以制造工作母機和工具見長的企業。圖為當年該公司的產品廣告

此前,柯爾特公司接下3萬支伯丹Ⅰ步槍的合同,打算從俄羅斯獲得更多的后續訂單,更希望借此機會打開歐洲其他國家的市場,沒想到全都落了空。相比而言,伯明翰公司的這筆生意更是“受傷”,3萬支伯丹Ⅱ步槍的貨款甚至不到為制造它們而專門訂購的設備成本的一半,盡管多次嘗試希望獲得俄羅斯的后續合同,例如1872年的伯丹Ⅱ步槍備件采購項目、1873年10月的1.3萬支伯丹Ⅱ哥薩克步槍采購項目,但都未能如愿,甚至俄方后來干脆中斷了與公司的聯系,這導致公司財務狀況不斷惡化,不可避免地走向破產清算。公司所有人只得在1874年另外成立一家名為伯明翰輕武器-金屬有限公司(BSA & MC)的企業,繼續維持生產經營。新的伯明翰公司也曾打算將伯丹Ⅱ步槍出售給其他國家,例如土耳其,但因為樣品未能及時交付,最后也沒有成功,不過這倒是避免了第十次俄土戰爭(1877~1878年)中雙方使用同一種步槍的尷尬。

3萬支伯丹Ⅱ步槍的訂制合同給伯明翰輕武器公司帶來的收入還抵不上為此增加的設備投資,同時又沒有后續業務,導致公司最后陷入虧損

在俄羅斯方面,一切倒是順風順水。1870年9月26日,根據亞歷山大二世的直接命令,伯丹Ⅱ步槍正式被俄羅斯帝國軍隊采用,并命名為M1870俄羅斯伯丹Ⅱ步槍,也稱伯丹№2或2號步槍。除了在伯明翰輕武器公司訂制的3萬支之外,分別在圖拉、伊熱夫斯克等俄羅斯本土兵工廠開始自行生產,一個新的傳奇自此誕生。

“脫胎換骨”的伯丹Ⅱ步槍

就動作原理來說,與其說伯丹Ⅱ步槍是伯丹Ⅰ步槍的優化改進,倒不如說是“脫胎換骨”式的重新設計。但除此之外,伯丹Ⅱ步槍與伯丹Ⅰ步槍非常相似,其全槍長1350mm,全槍質量4.4kg,裝上刺刀后全長1854mm,全槍質量4.92kg。伯丹Ⅱ步槍具有那一時期的單發栓動軍用步槍的典型外觀,因此與同時代的其他步槍容易混淆,例如意大利的M1870維特利、法國的M1866夏塞波或M1874格拉斯步槍等等。但伯丹Ⅱ步槍也有一些獨特之處——外形細長的由機頭、機尾兩大部分構成的槍機以及特別短小的梨形槍機手柄(槍栓),而且突出的圓盤狀機尾等一些特征還被后來的M1891莫辛-納甘步槍繼承了下來。

伯丹Ⅱ步槍細長、簡潔、帶有圓盤狀機尾的槍機,以及特別短小的梨形槍機手柄,是該槍重要的識別特征

在外形輪廓上,伯丹Ⅱ步槍與同一時期的單發軍用栓動步槍可謂大同小異

伯丹Ⅱ步槍采用木質槍托,最早從英國訂購的槍托由核桃木制成,俄羅斯自行生產后大部分改為價格低廉的樺木。其槍管長831mm,略長于伯丹Ⅰ步槍,膛線6條、右旋,膛線深度0.254mm、寬度3.81mm、纏距533mm,對于步兵步槍來說,正好沿著槍管長度旋轉大約一圈半。與伯丹Ⅰ步槍一樣,槍管組件與槍托之間由2個螺絲固定的槍管箍和1個槍口箍固定。伯丹Ⅱ步槍的背帶環同樣分別位于扳機護圈前和第一道槍管箍下方,均由螺絲固定。由于螺絲容易松動脫落,很多保存到現今的伯丹Ⅱ步槍其原配背帶環特別是前部的都已經丟失。伯丹Ⅱ步槍的槍管還有一個不太顯著的特征,那就是槍口部分是直接削平的,無論槍口外緣還是內緣,均未經過倒角等加工,特別是新槍,其邊緣甚至可以用鋒利來形容,這一點有別于同時代的幾乎所有其他步槍。此外,伯丹Ⅱ步槍的扳機護圈設計有所簡化,取消了突出的“指刺”部分。

伯丹Ⅱ步槍的刺刀為重新設計,與伯丹Ⅰ步槍使用的刺刀有很大區別。首先,伯丹Ⅱ步槍的刺刀更長,全長達591mm,刀身長514mm,刀身截面最寬處20mm,套筒長75mm,內徑17.6mm,而且刀身與套筒的橫向距離明顯增加,連接部分長近30mm,其上打有標記,整個刺刀質量0.41kg。其次,伯丹Ⅱ步槍的刺刀截面改為四棱形(十字形),有明顯的血槽,因此看起來更加棱角分明,但這并不是為了提高殺傷力,而是減少火藥燃氣對槍口附近刺刀表面的沖擊進而對射擊精度帶來的影響。此外,新刺刀的刀尖呈扁平狀,與平頭螺絲刀的刀尖極為相似,事實上如果有必要,完全可以用這種刺刀的刀尖來拆卸槍上的幾個主要螺絲。第三,伯丹Ⅱ步槍的刺刀裝好后,刀身不像伯丹Ⅰ步槍的刺刀那樣位于槍管正下方,而是位于右側水平位置,這就不會與取放通條發生沖突。伯丹Ⅱ步槍的通條存放位置仍然在槍管正下方,但較伯丹Ⅰ步槍的設計有所改進,在通條尾部增加了螺紋,固定方式是將通條尾部擰入機匣底座上的螺孔,而不是像伯丹Ⅰ步槍那樣用槍口箍的肩部卡住。

伯丹Ⅱ步槍的許多外形特征包括刺刀,都被后來的M1891莫辛-納甘步槍繼承了下來。圖為M1891莫辛-納甘步槍

伯丹Ⅱ步槍的前背帶環環柄尾端并非焊死,因此更易受外力作用變形脫落

伯丹Ⅱ步槍的槍管前端邊緣未經倒角處理,較為平直,新槍感覺更為明顯

伯丹Ⅱ步槍的準星與伯丹Ⅰ步槍的準星一樣,可左右調節風偏,這一功能在1870年代的軍用步槍上并不常見。伯丹Ⅱ步槍的表尺總體結構與伯丹Ⅰ步槍的類似,但細節上有較多變化。其臺階式表尺座直接安裝在機匣前面的槍管上,瞄準板和伯丹Ⅰ步槍的一樣,由鉸鏈固定在表尺座前端。對通常射擊距離的目標,用瞄準板末端的“V”字形固定缺口進行瞄準,表尺座左側刻有“2、3、4、5”等數字,分別對應從200~500阿爾申(142~356m或156~389碼)不等的瞄準距離。射擊遠距離目標時,需將瞄準板向前翻起,用可上下滑動的游標上的深“V”形缺口瞄準,瞄準板正面分劃為6~14,分別對應600~1400阿爾申(427~996m或467~1089碼)的瞄準距離。

在克里米亞戰爭結束20多年后,為奪回比薩拉比亞,俄羅斯再次與土耳其開戰,史稱第十次俄土戰爭。在1877年開戰之初的普列夫納圍城戰中,沿用落后的緊湊步兵編隊近距離交火戰術的俄軍,遭到土耳其裝備的11.43mm M1872皮博迪-馬蒂尼步槍遠程火力的嚴重殺傷,后者的有效射程比伯丹Ⅱ步槍多出了200m之多。因此,戰爭結束后生產的伯丹Ⅱ步兵步槍特意增加了遠射程輔助瞄準具,由固定在第一道槍管箍右側突出部分的一個尖錐狀準星,以及滑動游標右側增加的延伸部分上的一個倒“V”形缺口構成,瞄準板的背面也增加了15~22的“遠程”射擊分劃,將最遠射程提高到驚人的2200阿爾申(1565m或1712碼)。當然,在這一距離上已經談不上精確瞄準,所以這種瞄具并不是單兵用來射擊點目標,而是作為一種“齊射”瞄準裝置,在統一指揮下以集團射擊方式,對遠距離上的面目標進行火力覆蓋時使用的,類似的步槍瞄準裝置一直使用到一戰期間。

對于伯丹Ⅱ步兵步槍來說,其槍管組件與護手均由2個槍管箍和1個槍口箍固定,背帶環位于槍身正下方

伯丹Ⅱ步槍是采用經典的旋轉槍機閉鎖原理的早期軍用步槍之一。其槍機被包納在一個尾部逐漸收窄的敞開式機匣內,可前后移動。梨形手柄的長度只有32mm,比同時代其他軍用步槍的槍栓差不多要短一半,手柄頭部還加工有6圈防滑紋,極易辨識。只要將槍機向前推到位,再向右(從使用者角度看去,下同)轉動梨形手柄,手柄根部就可以與機匣槽缺口右后側對應端面配合,從而將槍機鎖定在機匣上。這種旋轉槍機顯然是借鑒了在此之前20年所發明的德國德萊賽針發后裝槍,雖然閉鎖支承面積及牢固程度不及德國M1871毛瑟步槍和法國M1874格拉斯步槍,但勝在槍機本身和機匣槽加工更加簡單。不過,伯丹Ⅱ步槍的梨形手柄僅需向右轉動約45°即可完全鎖定,而其他幾乎所有栓動步槍都要轉動約90°。

伯丹Ⅱ步槍的刺刀刀身與套筒距離較遠,刀身截面為四棱形,刀尖形狀類似平頭螺絲刀刀尖,裝上后刀身位于槍管右側水平位置

伯丹Ⅱ步槍表尺座左側的“2、3、4、5”對應2~5的4個常用分劃(上),瞄準板正面分劃為6~14(下)

伯丹Ⅱ步槍具有簡單的保險功能。當該槍處于待發狀態時,只需用手指捏住槍機末端的圓盤狀機尾,然后扣壓扳機,讓機尾向前滑動,直至阻鐵卡入槍機體下方導棱上的保險缺口,此時槍機不能進行任何運動,即進入保險狀態。如果需要恢復待發狀態,只需再次將機尾向后拉動,直到阻鐵卡入保險缺口前方的擊發缺口即可。為方便拉動,機尾圓盤周邊還特意加工了一圈防滑槽。另外一重保險是機頭與機匣槽前部左側之間留有一個間隙,萬一發生炸膛,火藥燃氣可以通過這一間隙排出。

伯丹Ⅱ步槍使用的槍彈與伯丹Ⅰ步槍的完全相同。射擊時,先將梨形手柄向左轉動至垂直位置,然后向后拉動,拉到掛機位置后,在機匣槽內裝入一發新彈,接著向前推動梨形手柄到位,同時擊針簧被壓縮,再將梨形手柄向右轉動約45°,即完成閉鎖,進入待發狀態。在前推梨形手柄(槍機)直至閉鎖的過程中,安裝在槍機前上方抽殼鉤室內的抽殼鉤頭部越過彈殼凸緣上方并鉤住彈殼。射擊完畢后,槍機向左轉動打開槍膛,空彈殼被抽殼鉤拽出彈膛并一道向后運動。在槍機向后運動行程的最后階段,設置在機匣底部由板簧驅動的拋殼挺后端被槍機頭部下方斜面壓下,前部相應翹起并撞擊彈殼凸緣下方,與抽殼鉤配合形成翻轉力矩,迫使彈殼向后上方翻轉,最終從機匣槽中拋出。同時,拋殼挺本身又與槍機體下方導棱上的一個缺口配合,起到為槍機限位的作用。需要分解槍機時,只需拉動槍機向后到位,再將拋殼挺壓回下方位置、解除限制,即可將整個槍機從機匣后端抽出。

俄羅斯海軍使用的伯丹Ⅱ龍騎兵步槍。從照片中的角度看,刺刀似乎與槍管成一直線,實際上兩者只是處于同一水平面上

箭頭所指處是伯丹Ⅱ步兵步槍遠射程輔助瞄具的缺口,位于滑動游標右側延伸部分

箭頭所指處是伯丹Ⅱ步兵步槍遠射程輔助瞄具的準星,位于第一道槍管箍右側

伯丹Ⅱ步槍瞄準板的平放狀態(左)和豎起狀態(右),右圖中可以看到瞄準板背面有15~22的遠射程射擊分劃,此時需使用輔助瞄具

未加裝遠射程輔助瞄具的伯丹Ⅱ步槍瞄準板背面是沒有分劃的

伯丹Ⅱ步槍的梨形槍機手柄長度極短,而且手柄頭部加工有6圈防滑紋,極易識別

處于閉鎖狀態的伯丹Ⅱ步槍,注意梨形手柄此時指向右上方,而非水平位置

伯丹Ⅱ步槍在機匣槽前部左側位置,閉鎖后槍機頭與彈膛之間仍留有一小段空隙,發射時靠槍彈凸緣來密封

伯丹Ⅱ步槍的敞開式機匣形狀特殊,其尾部逐漸收窄

從頂部看去的伯丹Ⅱ步槍機匣細節,槍機上的3個大螺絲非常明顯

伯丹Ⅱ步槍的槍機,形狀比較簡單,圓盤形機尾大小和防滑紋數量各不相同

伯丹Ⅱ步槍的槍機顯然是借鑒了在此之前20年所發明的德國德萊賽針發后裝槍,德萊賽后裝槍率先開啟了新一代軍用步槍的競爭,并且奠定了此后手動軍用步槍的基本結構

伯丹Ⅱ步槍發射機構剖面

伯丹Ⅱ步槍槍機前上方有一突起部分,其前半截有空腔,用于容納抽殼鉤和抽殼鉤簧,后半截為實心,用來抵在機匣槽缺口右側形成閉鎖

槍機呈打開狀態時,從前方看去的伯丹Ⅱ步槍機匣槽。槍機正上方是抽殼鉤,正下方是拋殼挺

手繪的不同階段的伯丹Ⅱ步槍擊發系統剖面。自上至下依次是:前推槍機準備閉鎖階段、擊發階段、后拉槍機拋殼階段

伯丹Ⅱ步槍槍機分解狀態,其零件數量較少,形狀也比較簡單,可以看出與M1891莫辛-納甘步槍槍機存在一定血緣關系

不同廠家生產的伯丹Ⅱ步槍的識別標記。自上至下依次是:英國伯明翰輕武器公司、圖拉兵工廠、伊熱夫斯克兵工廠、謝斯特羅列茨克兵工廠

上、中分別為謝斯特羅列茨克兵工廠生產的伯丹Ⅱ步槍的槍身標記,分別為1881年和1882年生產;下為圖拉兵工廠的標記,1885年生產

伯丹Ⅱ步槍節套頂部平面上的雙頭鷹戳記,表示這件武器是俄羅斯帝國軍隊的在役裝備

伯丹Ⅱ步槍槍托右側的廠家烙印,但不是所有步槍都帶有

所有伯丹Ⅱ步槍的槍身標記都位于第二道槍管箍和機匣之間的槍管頂部位置,且均采用西里爾字母進行標識,內容包括制造廠家、生產年份和序列號。但各部分的順序不完全相同,也就是說因廠家和生產時段的不同,年份可能在廠家名稱之后或之前,序列號和年份也有可能放在廠家名稱的前面。代表俄羅斯帝國在役裝備的雙頭鷹戳記可能緊跟在標識后面,也可能出現在槍管節套頂部或其一側。

例如最早由英國伯明翰輕武器公司生產的伯丹Ⅱ步槍,其標記內容和順序為“Бирмингамскiй Оружейный заводЪ. №……(序列號)”,后面緊跟著雙頭鷹戳記。俄羅斯生產伯丹Ⅱ步槍的共有3家兵工廠。其中,圖拉兵工廠的常見標記為“(序列號) Императорскиiй Тульскiй Оружейный зав. (生產年份)”,雙頭鷹戳記位于節套頂部平面上;伊熱夫斯克兵工廠的標記為“Ижевскiй заводЪ. №(序列號)(生產年份)”,雙頭鷹戳記位于節套頂部平面右側;謝斯特羅列茨克兵工廠的標記為“(生產年份).сестроръцкiй Оружейный заводЪ №……(序列號)”。同時,伯丹Ⅱ步槍槍托右側還有廠家的烙印,圖案主體是一個雙層圓圈,小圈中間是雙頭鷹圖案,兩層圓圈之間有3個西里爾字母和對應的年份。伯丹Ⅱ變型槍的標識方法多數與此不同,但均使用西里爾字母,而且不管是哪個型號,在節套頂部或機匣正前方的槍管頂部均打有驗收官姓氏的首字母縮寫,類似的戳記也可能出現在槍支的其他零部件上。(待續)

編輯/曾振宇

猜你喜歡
刺刀槍機機匣
美國布什馬斯特公司BA30直拉槍機式步槍
土耳其阿德勒武器公司A-110RS杠桿槍機式霰彈槍
航空發動機葉片/機匣碰摩不對稱熱效應和升溫曲線研究
美國勃朗寧武器公司T-Bolt運動員直拉槍機步槍
航空發動機機匣包容性試驗研究
前裝槍時期的打火槍槍機(下)
結構對于RB211-535E4發動機高壓壓氣機2級外機匣涂層脫落的影響
帶刺刀的兵
帶刺刀的兵
某重型燃氣輪機機匣有限元模態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