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轉型與資本積累
——羅莎·盧森堡的馬克思主義農政思想

2024-03-11 16:58
學習與探索 2024年1期
關鍵詞:資本積累盧森堡資本主義

程 士 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工業領域迅速騰飛。與此同時,工業化與城市化帶來的城鄉發展失衡問題日益突顯,主要表現為農村資本、勞動力凈流出,農村人口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等“三農”問題。實際上,城鄉發展失衡與農村落后等問題是全球發展中國家發展歷程中普遍面臨的困境,國際上將其定義為 “農政問題”(agrarian question)。廣義上,“農政”一詞指的是“農業、農地、農民和農村這四個方面關于生產與再生產、物質資料與政治權力等方面的社會關系或階級關系”[1]。農政思想主要來源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傳統,馬克思主義者對“農政問題”有著更具體的研究視角,馬克思、恩格斯、考茨基等人對農政都有一定的研究。馬克思主義視角下的農政主要從農業發展、農民分化、土地權屬以及城鄉關系四個方面出發,強調農業的資本主義轉型,使得農業部門為城市化工業化提供剩余,實現資本原始積累。在農業發展方面,關注資本主義農業生產發展方式的興起,認為大生產必然會排擠小生產;在農民分化方面,認為農業資本主義轉型會導致大量農民失去土地等生產資料,進而產生農民的貧困化與無產階級化;在土地權屬方面,認為農業資本主義必然要求土地集中,以此實現規?;洜I;在城鄉關系方面,關注資本主義使工業向城市集中、導致城鄉分離的過程和未來發展方向[2]。

馬克思的《資本論》是政治經濟學的高峰,也構成了馬克思主義農政思想的理論基礎。后來,馬克思主義的后繼者們又進一步推進馬克思開創的思想與研究領域,羅莎·盧森堡就是其中之一。在她書寫《資本積累論》的過程中,發現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邊界的問題沒有進行回答,盧森堡試圖從一個新的維度去回答這個問題。在《資本積累論》中,盧森堡提出了一個研究資本積累的新范式,她將認識資本主義發展的重點聚焦于擴大再生產上,認為非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得以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一旦非資本主義生產被利用殆盡,資本主義生產也會趨于崩潰[3]313-314。從《資本積累論》中可以看出,盧森堡的農政思想與經典馬克思主義農政思想既有明顯的繼承關系,也有所發展。在經典馬克思主義農政思想中,農業的資本主義轉型,即農民與土地的分離以及土地的集中化、規?;?被視為資本原始積累的核心部分,而盧森堡關注的是傳統農業和農村在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中的關鍵地位及其內含的矛盾。盧森堡的資本積累論對馬克思主義農政研究的貢獻還沒有得到充分認識,本文將對她的馬克思主義農政思想進行系統的整理和分析,揭示資本積累論視角下的農業農村發展規律,尤其是國內外資本向農業農村領域擴張的動力和過程機制。

一、資本積累過程中的傳統農業和農村

資本積累是剩余價值的資本化,是資本家將剩余價值扣除自身消費部分后用于擴大生產規模的追加投資過程,是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資本積累論是盧森堡最大的理論貢獻,該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需要以非資本主義為社會基礎,并不斷向非資本主義社會及部門擴張的基本規律。盧森堡的資本積累論一方面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使其能更好地解釋帝國主義時代的經濟現象;另一方面,該理論將以傳統農業部門和農村社會為代表的非資本主義部分放入資本積累的核心過程,盧森堡在闡述和論證她的理論時也直接分析了傳統農業農村領域受到國內外資本主義影響的情況,構成了馬克思主義農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再生產即生產過程的重復和更新,盧森堡指出,在資本主義之前的社會,只要存在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一先決條件,再生產就將持續地反復進行。一般來說,只有如戰亂和瘟疫等外部條件才能造成再生產的間斷或大幅度縮減,因為這些外部沖擊毀滅了大量的勞動力和過去積存的生產資料。但資本主義社會的再生產卻有著與之顯著不同的特點,在再生產的一切元素,即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具備的情況下,卻經常發生再生產的停頓和縮減。這里造成困難的并不是對經濟計劃的專橫干涉,也與技術條件無關,而是因為再生產需要特定的社會條件:只有那些預期能夠出售并能獲得利潤的貨物才被生產出來[3]1-3。

在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的過程中,不被工人和資本家所消費的剩余價值部分追加投入到生產中之后,新增產品的銷售將面臨很大的挑戰。盧森堡認為,馬克思對利潤的實現、剩余價值的獲取以及整個資本再生產過程的分析,是在假定一個純粹的資本主義高級階段的社會狀態中進行的,即“資本家與工人是社會消費的唯一代表者……資本主義生產方法占著普遍而唯一的統治地位”[3]273。這樣的社會狀態作為一種“理想類型”,可以用于理論分析,也可以解釋簡單再生產的情況。但這個理論圖式中沒有傳統的農業和農村等非資本主義部分的位置,與尚在發展中的資本主義經濟現實不符。另外,盧森堡認為,即使在純粹的理論分析中,這個圖式在解釋擴大再生產時也不能正面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能力和消費能力之間的沖突問題[3]273-275。

盧森堡指出,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能夠實際發生的答案是存在一個資本主義社會之外的購買者階層,可用于擴大再生產的“剩余價值既不能由工人,也不能由資本家來實現,而是由那種屬于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社會階層或社會結構來實現的”,國內和國外的傳統農業農村領域就構成了這個非資本主義社會的主體部分。馬克思將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分為生產資料部類(第一部類)和消費資料部類(第二部類)兩部分,資本積累進程表現為兩大部類之間的相互作用。與之不同,盧森堡發現,“積累不只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各部類間的內部關系,它首先是資本與非資本主義的環境之間的關系”[3]333-334。能夠支撐擴大再生產的剩余價值實現方式可能存在兩種情況:第一,“資本主義生產供給超過自身(工人和資本家)需要以上的消費資料,其購買者是非資本主義的階層和非資本主義的國家”[3]277。后者的購買使資本主義消費資料生產部類的繁榮擴張成為可能,進而又增加了該部類對“第一部類(生產生產資料部類)生產物的需要,幫助了這部類實現剩余價值和增大資本積累”[3]277。第二,資本主義生產第一部類所擴張性地制造出的生產資料(如機器設備),也從非資本主義的社會環境中尋找購買者。該部類的資本主義生產者借此得以實現擴張和剩余價值,并需要雇傭更多的工人,從而引起國內消費資料部類的擴大。在現實中,這兩種情況相互交錯,相互補充,并混合起來[3]276-278,333-334??梢?在盧森堡的資本積累論中,傳統農業農村等非資本主義部門與地區對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和資本積累的順利實現具有關鍵作用,這也決定了資本向農業農村領域擴張的必然性。

二、資本主義對傳統農業農村的利用與依賴

盡管馬克思在論述資本原始積累等歷史現實時提到過海外殖民擴張和農業資本主義轉型,但他關于資本積累的經典理論命題是以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的生產都由資本主義部門來進行為前提的。盧森堡認為,這一假定與資本主義的真實歷史實踐并不一致[3]287,比如在近代英國紡織工業中生產出的剩余價值,要依賴美國南方奴隸種植園提供的棉花和俄國農奴制村社提供的糧食。而且,“資本主義生產的形態和規律從最初就致力于囊括全世界,把全世界作為生產力的蓄積之處”[3]282。這種擴張性并不是簡單地要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替代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是“資本以剝削為目的而企圖占有各種生產力(包括非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它搜索全世界,從各個角落獲取生產資料,必要時從一切文化階段和一切社會形態那里用武力來奪取這些生產資料……為了使已經實現的剩余價值在生產上得到使用,資本有必要愈來愈向全世界發展,以求無論在量上或質上,能夠無限制選擇的生產資料”[3]282。

其他馬克思主義者的農政思想往往強調日益占據主導地位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傳統農業農村領域的支配性影響和后者逐漸被資本主義化的變遷方向,農業農村往往處在一個次要的、被動的、被改造的地位。盧森堡同樣看到了這種社會關系和社會變革現象,但她的農政思想的獨特之處在于,她揭示了資本主義對傳統農業農村領域的深刻依賴,以及非資本主義的農業農村領域在資本積累過程中的核心位置。一定意義上,不是傳統的農業農村依附于現代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而是現代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要依賴傳統的農業農村才能獲得生存和發展空間。而且,資本主義向傳統農業農村領域的擴張不是資本主義向落后地區和落后部門輸送先進經濟制度與商業文明的過程,盡管必然引起一些資本主義變革,但更常見的是資本主義對非資本主義的傳統社會基礎的“充分利用”。

盧森堡列舉的一個例證是,南北戰爭時期美國棉花對英國的輸出中斷,隨之埃及就在極短的時間內出現了大規模的棉花種植。當時的埃及是一個帶有古代奴役制度的專制國家,但它為歐洲的資本開辟了一個活動場所。只有在這種原始的社會關系下,在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基礎上,才能完成如此奇跡。另外一個例子是,20世紀初世界橡膠消費大規模增加,1912年一年要求有價值十億馬克的生橡膠供應。這一原料生產的基礎是歐洲資本在非洲殖民地及美洲所實行的原始剝削制度,這種制度是奴隸制與奴役關系的各種形式的結合體[3]282-283。因此,盧森堡指出,“資本必須能夠無限制地動員全世界的勞動力以便在生產剩余價值所允許的范圍內,利用地球上的所有產生力。但是,這些勞動力……首先就需要從前資本主義關系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勞動力從原始社會關系解放出來,被吸收到資本主義制度中去,這是資本主義不可缺少的歷史基礎之一”[3]286。而要實現這種轉型,資本主義體系“會用到各種‘溫和的強制’方法,盡力把隸屬于其他社會制度的勞動解放出來,以聽命于資本的支配。由于這種努力,在殖民地國家便產生了近代工資制度與原始統治關系的極其奇特的混合狀態”[3]287。

三、農業農村的資本主義轉型路徑

以傳統農業農村為代表的國內外非資本主義部分,有些是對資本主義有利的,有些則構成對它的阻撓因素。資本主義的生存和發展“需要那些圍繞它們的非資本主義的生產形態,但并不是所有非資本主義形態都對它有用。資本主義之需要非資本主義的社會階層,是要把它們作為其剩余價值的銷售市場,作為生產資料的來源地,并作為工資制度下的勞動力蓄積場所。但資本不能依靠自然經濟的生產形態來達到這些目的。因為,一切自然經濟的形態……都是主要為了自己內部的需要而生產。從而,對外來商品,或者完全沒有需要,或者需要得很少。并且,它自己的生產物,通常也不感覺過剩,或者,至少沒有盡快脫售它的過剩生產物的迫切要求。最重要的是在自然經濟中,生產之所以繼續進行是由于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是在這種或那種方式下結合起來的。原始共產主義的農村公社,和封建莊園及其他類似的組織,把勞動力和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置于法律及習慣的支配之下,借以維持它們的經濟結構。因此,自然經濟在每一方面都以它的頑強的壁壘來阻撓資本主義的要求。因此,資本主義總是到處對它所遭逢的各個歷史形態的自然經濟……進行一場殲滅戰”[3]291-292。

(一)土地私有化及其社會后果

資本主義對自然經濟及其社會系統的改造,目的在于:一是直接占有土地、礦物等生產資料;二是使勞動力“自由化”,迫使它為資本而勞動;三是商品經濟的導入,農業與手工業分離。原住民之間的社會聯合是他們社會系統的穩定器,也是他們經濟生產和物質生活得以持續運轉的保障。每一次新的殖民地擴張,必然伴隨著資本對當地人的社會經濟關系的無情的沖擊,這些當地人還被強迫奪走了他們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這一過程中不可能僅限于“和平的競爭”,具有跳躍式擴張特性的資本積累,絕不會滿足于等待非資本主義形態內部的自然分解從而轉變為商品經濟,強力是資本所采用的唯一解決方法。這種方法對資本是最有利的,它產生最快的效果,但這個方法必然伴隨著不斷擴大的軍國主義。以法國殖民統治下的阿爾及利亞為例,法國的殖民政策持續以破壞和分裂公有財產作為系統的、有意識的目標。一方面,公有財產的瓦解被用來打擊阿拉伯家族團體的社會力量并鎮壓他們對法國統治的抵抗;另一方面,為了侵占殖民地的經濟資源,公有財產也必須加以破壞,要把上千年來由阿拉伯人所有的土地掠奪過來,轉移到法國資本家手中[3]292-293,301-302。

盧森堡分析了在傳統社會強制推行資本主義制度所產生的社會經濟后果,她提到,1873年法國國民議會制定了一個法律,要求阿爾及利亞所有700個阿拉伯氏族的全部領地都要立即分散開來,并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強制建立私有財產制。支持這個法律的第一個論點是阿拉伯人自己迫切希望采取私有財產制,但事實上希望這樣做的是那些土地投機家及高利貸者。只要在阿爾及利亞通行穆斯林法律,世襲的氏族和家族的土地就是不可割讓的,這對于希望抵押自己土地的任何人構成不可克服的困難,新法律的目的是要完全取消這些障礙以便高利貸者充分自由活動。支持新法律的第二個論點披著“科學”的外衣,從英國古典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強調私有制有利于防止阿爾及利亞的饑荒,有利于更好地、更集約地耕作土地,因為任何人都不愿意對不屬于他自己的那塊土地投入大量的資本和勞動。但事實并非如此,法國投機家并沒有把他們在阿爾及利亞所創造出來的私有財產用在更集約的、改良的耕作上面。占有大片土地的資本主義企業并沒有耕作那些土地,而是把它們出租給土著居民,而土著居民還是用傳統的方法耕種這些土地。這說明,資本主義投資和集約的土地耕作不可能在一夜間像符咒般地創造出來。能夠快速獲得的效果是,狂熱的土地投機、繁盛的高利貸及土著居民的經濟破產[3]304-306。

(二)城鄉分工、商品經濟與農民的貧困化

農業與工業的分離、將農村工業從農民經濟中排除出去,是對自然經濟進行資本主義改造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對該問題的分析中,盧森堡闡述了自己對鄉村發展的觀點。她指出,“中世紀歐洲手工業的歷史,是手工業從農業中解放出來,從莊園分離開來,向專業化、也就是向城市行會的商品生產、發展的歷史……在農業地區,家庭手工業,仍執拗地固著于農業。作為農閑期家庭副業的手工業,對供應農民經濟的自己需要上,起著重大的作用。在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過程中,常常從農民經濟中逐漸奪去某一工業部門,以便于在工場集中大量生產”[3]314?!盀榱耸罐r民大眾成為商品的購買者,資本應首先把農民經濟限制在單一的范圍內——農業……表面上,這個過程好像是和平發展的,它很難識別出來,仿佛單純由經濟因素起作用。工場的大量生產,一方面具有較高的專門化,對生產過程又有科學的分析與管理,另一方面又有改進的機器和國際原料資源,其技術的優越性,確非原始的農村工業可比。但實際上,工業與農業的分離過程,取決于一些因素,如租稅重壓,戰爭,及國家土地的浪費和獨占等?!盵3]314

以美國為例,南北戰爭使美國負擔了60億元的巨額國債,隨之而來的是租稅負擔的顯著增大。同時,農業中的機器普及率上升,所使用人工比例降低,大農場比小農在經營管理上更有優勢。隨著工業的繁榮和工業向城市的集中,那種時代——小中農差不多可以不需要現金而生活,如果迫切需要的話,他可以把小麥脫殼換錢——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農民開始經常需要現款,需要很多的貨幣來支付租稅。他又很快地被迫出售他所生產的一切產品,并從制造業那里購買他所需要的制成品。過去美國農民家庭自由而無負債,以家中房屋做抵押來取得借款的情況少之又少。經營農場需要的現金也很少,農民手中所存現金總是綽綽有余。后來,需要現金的數量十倍于過去,而農戶卻只有很少的錢。將近一半的農場都負擔著吞沒農場全部價值的抵押債務,而且利息特別高。

原因在于,農場上的小作坊讓位給都市的大工業,那里的大部分工作是用機器進行的,最后,農民本身的農業勞動也變成了機械勞動,銀行、機器商人、雜貨商人都從農民的勞動成果中分一杯羹。農民的貧困化來源于資本主義的兩面夾攻:一方面,資本主義需要商品經濟代替自然經濟,以實現對農村資源和市場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一旦農民成為商品經濟條件下的農業生產者,資本又隨之與他們在生產資料、勞動力和市場上發生競爭。美國農民很難和那種用近代科學技術的一切手段來生產剩余價值的資本主義農業企業相競爭。當美國的金融、生產和運輸條件的全部變革使美國農民不得不拋棄自給自足的生產而進入市場的生產時,農產品的價格由于耕種面積的急速擴張而大為降低。正當農民依賴市場的時候,美國的農業市場突然從地方市場轉變為世界市場,并成為大資本、大商行瘋狂投機的犧牲品[3]316-321。

四、資本主義城鄉關系的內在矛盾

盧森堡認為,從資本主義的社會基礎中可以看出兩對基本矛盾。第一對矛盾是,資本主義的擴大再生產需要與非資本主義的社會經濟系統的某種結合才能實現,但這種結合的過程中會對后者進行資本主義改造,這反過來使資本主義自身的存在條件被消解[3]313-314。具體來說,“資本以商品經濟代替了自然經濟之后,它再代替了商品經濟。因此,非資本主義形態為資本主義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更嚴格地說,資本的存在依賴非于這些形態的毀滅。雖然資本主義的積累,是無條件地需要非資本主義的環境,但它的所謂需要,乃是犧牲非資本主義環境,從它那里吸取養分,以養肥自己……只有使非資本主義形態不斷地加速解體,才能使資本積累成為可能”[3]333。所以,馬克思的積累圖式確實代表了積累運動的客觀歷史傾向及其在邏輯上的結論,經過簡單商品經濟代替自然經濟、資本主義經濟代替簡單商品經濟的過程,最終的結果是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統治一切社會經濟系統。然而,一旦最后的結果達到了,積累也將停止。一旦現實符合這個圖式的時候,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的剩余價值將無法實現,資本積累在達到頂點的同時也被迫終止。在資本無利可圖的情況下,資本主義生產將無法進行,資本主義體系最終將走向崩潰[3]332-333。

第二對矛盾發生在資本主義的內部市場與外部市場之間。盧森堡所說的內部市場是各資本主義生產部門內部及相互之間的交易;外部市場是資本主義生產部門與非資本主義的社會環境之間的交易。依此標準,不同國家間的工業產品交易,屬于內部市場;本國工業部門與本國(及外國)傳統農業部門之間的交易,則屬于外部市場。資本主義的內部市場只能實現簡單再生產層面上的資本更新,而擴大再生產層面的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就必須依靠外部市場來實現。擴大再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動機;而簡單再生產則是前者的基礎,因而內部市場和外部市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然而,“舊的資本主義諸國,相互間提供日益擴大的市場,并日益增加彼此間的依賴性。但另一方面,這些國家又相互間在非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關系上成為日益激烈的競爭者。剩余價值資本化的條件與總資本更新的條件,相互更加矛盾”[3]289-290。

五、結語

盧森堡認為,發展到一定的階段,除了實行社會主義外,沒有其他的出路[3]376。在她看來,非資本主義就是資本主義的墊腳石,資本主義充分利用非資本主義的社會階層和社會結構,不斷推進資本主義再生產和資本積累的順利實現。但這種資本積累的實現路徑對于傳統農業農村有很大傷害,這種持續性的剝削最終會導致非資本主義的資源被利用殆盡。資本積累的過程導致農民土地被占有,農民被迫為資本勞動;將農村工業從農民經濟中排除出去,農業和手工業分離、城鄉分離等均是對自然經濟進行資本主義改造的重要方面,這會導致農民的貧困化和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系統的內在矛盾。

而社會主義的目的是以發展生產力來滿足勞動人民的需要,并非以積累為目標。這能在根本上避免資本積累導致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因此,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3]280-281。在農政問題上,我們應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政府宏觀調控的制度優勢,合理配置城鄉資源,引導工業與城市反哺農業農村。應加快實現城鄉融合,走鄉村多元產業振興的中國道路,通過發展多元鄉村產業,不斷縮小城鄉差距,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產業振興。

與此同時,我們要大力發揮社會主義制度中的農村土地所有制與基本經營制度的優越性,以集體經濟、合作經濟的形式實現產業規?;c現代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盧森堡認為,土地私有化可能會強化小塊土地所有權,而小塊土地不利于生產效率的提升,必須實施社會主義規?;洜I[3]485-487。所以,應在統分結合、保護農民權益的基礎上發展壯大新型集體經濟,既能通過土地規?;瘉硖岣呱a效率,又能在集體經濟的基礎上追求共同富裕,防止農村土地兼并與兩極分化。

盧森堡的馬克思主義農政思想為我們認識農業轉型與資本積累提供了一個嶄新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她為中國城鄉如何發展,如何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指出了方向,有助于堅定道路自信和具體解決中國的“三農”問題,更好地實現鄉村振興與中國式現代化。學術界可以充分闡釋盧森堡的馬克思主義農政思想的現實指導功能,從而更好地服務于農業農村發展。

猜你喜歡
資本積累盧森堡資本主義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資本積累論》中的總體性方法探究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缺警察,盧森堡打算招外國人
盧森堡的驕傲 查理·高盧Charly Gaul
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展趨勢
中國金融發展與TFP關聯關系實證研究
戚彧陶瓷作品個展盧森堡舉行
新自由主義服務于霸權掠奪的本質探析——基于國際壟斷資本的全球資本積累視角
中小企業社會資本積累與社會責任關系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