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旅游經濟聯系強度與空間結構演變

2024-03-14 11:54吉宜洋董杭川李湘董鑫宇聶中萍
中國商論 2024年5期
關鍵詞:社會網絡分析

吉宜洋 董杭川 李湘 董鑫宇 聶中萍

摘 要:旅游經濟聯系是旅游空間結構形成的重要影響因子,旅游空間結構演變規律是旅游經濟聯系強度變化的結果。首先,本文選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作為研究區域,以2015—2019年的旅游經濟數據為基礎,使用旅游經濟聯系模型測算旅游經濟聯系強度。其次,從網絡密度、網絡中心度、核心—邊緣結構、結構洞等方面分析旅游經濟空間結構的時空演變格局。最后,文章從提升交通可達性、旅游資源特色化營銷、開發特色旅游產品等方面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旅游經濟發展的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旅游經濟聯系;旅游空間結構;社會網絡分析;時空演變格局

本文索引:吉宜洋,董杭川,李湘,等.<變量 2>[J].中國商論,2024(05):-089.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4)03(a)--05

1 研究背景

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推動的重大決策部署。作為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的幸福產業,旅游業的高效協調發展不僅能為旅游者提供高品質的旅游服務,還能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旅游活動的發生使旅游者從周邊慣常環境到旅游目的地產生空間上的位移,地區之間便存在了旅游聯系。旅游經濟聯系是旅游要素流動的綜合體現,是旅游活動在空間上的投影,是對旅游活動空間屬性和相互關系的表征[1]。旅游空間結構是旅游系統中各個要素在空間中的相互位置、相互關聯及相互作用等相互關系[2],是區域旅游發展狀態重要的“指示器”[3]。頻繁的旅游活動加強了旅游地之間的經濟聯系,對旅游空間結構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區域內旅游經濟聯系逐漸增強,旅游經濟聯系兩極化的現象明顯改善,旅游經濟聯系整體空間網絡逐漸完善[4]。目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城市空間網絡還不成熟,但是蘊含巨大的發展潛力[5];區域旅游經濟整體網絡的整體密度偏低,旅游經濟網絡內各節點城市的聯系不高[6];旅游組團聯系有待加強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旅游空間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7]。由此可以看出,對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旅游經濟聯系和空間結構的研究已引起學者的關注,但其對動態演變規律的總結還較為欠缺。本文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為研究區域,分析其旅游經濟聯系強度和空間結構特征,以期優化旅游經濟空間結構,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旅游經濟高質量發展。

2 研究設計

2.1 數據來源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我國西部發展水平最高、潛力最大的城鎮化區域,區域內含重慶、成都、南充、德陽、綿陽等16個城市。本文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的16個城市為研究對象,分析16個城市之間的旅游經濟聯系強度與空間結構演變。文中旅游收入、旅游人次的數據來自2016—2020年《四川省統計年鑒》《重慶市旅游統計公報》,城市間的空間距離數據以高德地圖的最短公路距離為依據。

2.2 研究方法

2.2.1 旅游經濟聯系模型

本文以旅游經濟引力模型為基礎[8],測算區域間的旅游經濟聯系強度,計算公式如式(1)所示。其中,Rij是城市i和j的旅游經濟聯系;Pi和Pj是城市i和j的旅游接待人數;Qi和Qj是城市i和j的旅游收入;Dij是城市間的空間距離。旅游經濟聯系量的計算通過將某城市與其他城市的旅游經濟聯系強度進行求和得到。

2.2.2 網絡密度

網絡密度是評價旅游經濟網絡成員之間關系是否緊密的重要指標。網絡密度越大,說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城市間的旅游經濟聯系越緊密,區域旅游競爭能力越強。

2.2.3 度數中心度

度數中心度評價的是旅游經濟網絡節點之間的交往能力。如果一個節點與旅游經濟網絡中的其他節點有很多直接的聯系,那么該節點就居于旅游經濟網絡的中心地位,擁有較大的網絡權力,度數中心度也較高。

2.2.4 中間中心度

中間中心度衡量的是旅游經濟網絡中節點對其他節點的控制能力。中間中心度越大,說明該節點在旅游經濟網絡中控制其他節點旅游流的能力越強。

2.2.5 結構洞水平

結構洞水平通常用有效規模、效率性、限制度等指標進行量化,結構洞水平高的節點在旅游經濟網絡空間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臻g網絡節點的有效規模和效率性越高、限制度越低,那么該節點的結構洞水平就越高。

2.2.6 “核心-邊緣”結構

核心-邊緣結構反映空間節點在旅游經濟網絡中的重要程度,處于核心區的節點在和邊緣區節點的旅游流交換過程中占據優勢地位。

3 旅游經濟聯系強度分析

本文使用旅游經濟聯系模型,計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旅游經濟聯系量,計算結果如表1所示。2015年,旅游經濟聯系量位于前二的是成都、重慶,旅游經濟聯系量分別達到3067.76、2195.87,旅游經濟聯系量占比分別為40.36%、28.89%,兩個城市的旅游經濟聯系總量占到區域總量的69.25%,說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區域間的旅游經濟聯系主要集中在成都、重慶兩大中心城市。樂山市旅游經濟聯系總量為269.55,旅游經濟聯系量占比達到3.55%,處于區域第三的位置,但與成都、重慶的旅游經濟聯系量占比仍有較大差距;說明成渝地區旅游經濟聯系量存在嚴重的不均衡性,除了成都、重慶外,其他城市旅游經濟聯系量均低于區域整體平均水平。達州、雅安的旅游經濟聯系量排名倒數,占比分別只有0.19%、0.60%,表明這兩個城市與區域內其他城市的旅游經濟聯系較弱。

2015—2019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旅游經濟聯系量顯著增加,旅游經濟聯系總量整體提高了5倍,體現出區域城市間的總體旅游經濟聯系日益緊密。但旅游經濟聯系量區域差異較為明顯,成都與重慶的旅游經濟聯系量一直處于區域前二的位置,宜賓、樂山、綿陽、自貢等城市的旅游經濟聯系量處于區域的第二階梯,與區域內其他城市也保持了較密切的旅游經濟聯系。2015—2019年,旅游經濟聯系量占比有增加的城市是瀘州、德陽、綿陽、遂寧、內江、樂山、南充、宜賓、達州、雅安,其中宜賓、德陽的增加最多;重慶、成都、自貢、眉山、廣安、資陽的旅游經濟聯系量占比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資陽的下降最為明顯??傮w來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各城市的旅游經濟聯系量存在巨大差距,存在少數城市兩兩間的旅游經濟強聯系。

4 旅游經濟網絡空間結構特征分析

4.1 旅游經濟空間網絡密度分析

4.1.1 網絡整體密度

2015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旅游經濟網絡密度僅有0.1875,表明區域旅游經濟聯系協調性較低,旅游經濟網絡發展有待強化。2015—2019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旅游經濟網絡整體密度逐年遞增,由0.1875上升至0.5250,說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城市間的旅游經濟聯系更加緊密;2016—2018年的網絡密度分別為0.2833、0.3417、0.4333。2015—2019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旅游經濟空間網絡的平均距離逐年遞減,說明區域內不同城市間的旅游客流交換成本在下降,城市的旅游經濟聯系發生更加容易;旅游經濟空間網絡建立在“距離”基礎上的凝聚力指數由2015年的0.389上升至2019年的0.731,凝聚力指數逐年遞增,表明整體網絡的凝聚力加強,區域旅游合作化程度逐漸加深(見表2)。

4.1.2 網絡個體密度

由表3可以看出,2015年重慶的個體網規模為14,說明與重慶有緊密關系的城市有14個;關系總數為27,在理論上可能存在的各種關系總數為182,個體網絡的密度值為14.84。成都的個體網規模也是14,但與其他城市的關系總數低于重慶。自貢、瀘州、德陽等10個城市的個體網規模均為3或4,眉山、雅安、資陽3個城市的各項指標均相同,僅有達州一個行動者的個體網絡密度為0,說明其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的其他城市不存在旅游經濟聯系。2019年,重慶和成都依舊是個體網規模最大的兩個城市,個體網規模皆為15,個體網規模超過或等于10的城市有8個,小于10的有6個,遂寧、樂山、南充、眉山、資陽5個城市的個體規模擴大明顯;除了重慶和成都外,個體網絡在理論上可能存在的各種關系總數超過100的有遂寧、樂山、南充、眉山、資陽5個城市,說明上述城市與其有聯系的城市旅游經濟來往密切;達州個體網絡密度也不再為0,說明達州在區域旅游經濟聯系中的位置不再孤立,開始和其他城市存在旅游經濟聯系。

4.2 旅游空間網絡中心度分析

4.2.1 度數中心度

由表4可以看出,2015年重慶的旅游經濟空間網絡點出度為14,說明重慶向區域內14個城市輻射旅游客流;點入度為2,說明重慶吸引外部2個城市向其輸送旅游客流。2015—2019年,重慶和成都的點出度遠遠高于區域內的其他城市,說明重慶和成都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旅游經濟空間網絡中處于核心地位,是區域的旅游客流擴散輻射中心,對外擴散旅游流的能力強。此外,樂山、南充、宜賓、遂寧、綿陽等城市具有較強的旅游客流對外擴散能力。從點入度指標來看,2015年,成都、自貢、南充的點入度最高,表明這幾個城市吸引外部客流的能力較好,具有較強的旅游客流聚合效應。2016年的重慶、自貢、內江、成都、瀘州、遂寧、宜賓,2017年的重慶、成都、內江、自貢、瀘州、宜賓、資陽,2018年的重慶、成都、內江、自貢、遂寧、眉山、資陽,2019年的成都、資陽、重慶、遂寧、內江、自貢、眉山,這些城市的點入度均處于區域旅游經濟空間網絡前列,吸引外部客源的能力較強。

4.2.2 中間中心度

2015年,成都、重慶、廣安、南充、綿陽的中間中心度明顯高于其他城市,說明這幾個城市具有較強的控制其他城市的能力,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旅游客流中起主要中介作用。2016—2019年,中間中心度前三名分別是成都、重慶、樂山,重慶在2016年、2017年的中間中心度分別達到73.533、61.112,成都在2016年、2017年的中間中心度值分別為53.367、60.769。2016—2019年,雖然,成都、重慶分別是中間中心度前兩名,但2017年以后兩城的中間中心度都有所下降,周邊城市成為新的中介點。其中,樂山在2015年后逐漸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旅游客流交換的第三個中介點。重慶和成都擁有較大的控制其他城市的權力,在成渝雙城經濟圈中起著溝通帶動其他地區經濟發展的橋梁作用,其他地區旅游發展對成都、重慶依賴較大;資陽、瀘州、樂山、廣安、南充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和控制其他城市的權力,但遠遠弱于重慶和成都(見表5)。

4.3 旅游空間網絡核心-邊緣結構分析

2015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旅游經濟空間網絡“核心-邊緣”結構初始擬合值為0.365,最終擬合值為0.538;2019年的初始擬合值和最終擬合值分別為0.124和0.581,最終擬合值較好,說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存在較為明顯的核心-邊緣結構。2015年,重慶、成都、自貢、德陽、綿陽、南充處于旅游經濟空間網絡的核心位置;2019年,核心區內城市的數量進一步增加,瀘州、遂寧、內江、樂山、宜賓在旅游經濟網絡中的重要程度進一步提高,處于旅游經濟空間網絡的核心位置。由此可以看出,處于旅游經濟空間網絡核心區位置的城市大都與重慶、成都兩個核心城市距離較近,較容易接受核心區的旅游經濟輻射,與其他城市間的旅游經濟聯系較為密切。

2015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旅游經濟空間網絡核心區的關系密度為0.433,邊緣區的關系密度為0.022,核心區與邊緣區的關系密度為0.367,邊緣區與核心區的關系密度為0.133。這說明旅游經濟空間網絡核心區內城市間的旅游經濟聯系相對緊密,邊緣區內城市間的旅游經濟聯系較弱,核心區內的城市對邊緣區的城市存在一定的旅游經濟輻射。2019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旅游經濟空間網絡核心區內城市間的關系密度為0.929,邊緣區內城市的關系密度為0.375,核心區與邊緣區的關系密度為0.516,邊緣區與核心區的關系密度為0.313,說明核心區內城市的旅游經濟聯系進一步加強,核心區與邊緣區內城市間的互動也在增加。

4.4 旅游空間網絡結構洞水平分析

2015—2019年,有效規模指標值較大的節點城市分別是成都和重慶,除了2019年外,重慶和成都的有效規模指數均保持在9.000以上。2015年,重慶和成都的有效規模值分別為11.625和12.026,且遠遠高于區域內其他城市,說明成都、重慶的旅游經濟空間活動自由度較高;2019年,重慶和成都的有效規模指數分別為7.8和8.089,重慶和成都的有效規模指數逐年呈下降趨勢,其他城市的有效規模指數整體呈上升趨勢,表明其他城市受重慶和成都的限制逐年降低。旅游空間網絡結構中,效率排前兩位的城市分別是成都和重慶,一直穩定在0.5以上,說明上述城市旅游客流的流動效率較高。2015年,行動效率最高的是成都,效率性指數為0.859;其次是重慶,效率性指數為0.830;達州的效率性指數雖然為1,但其限制度和有效規模均為1,說明其旅游經濟空間活動完全被限制,沒有自由度。

2019年,區域整體的旅游空間網絡效率性均有明顯的下降,成都、重慶仍然保持了最高的行動效率,效率性指數分別為0.539和0.52;行動效率最低的城市是瀘州,效率性指數為0.167。在旅游經濟空間網絡結構洞水平的限制度指標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整體呈現下降趨勢,說明區域內各城市旅游經濟活動的自由度在上升,受其他城市旅游經濟的限制在下降。2015年,雅安、眉山、資陽、達州等城市的受限制度較高,成都、重慶的限制度最低,分別為0.244和0.300,其中雅安、眉山、資陽的旅游客流主要受成都的限制,達州的旅游客流受重慶的限制。2019年,重慶和成都的限制度指數分別為0.257和0.248,重慶的限制度指數略有下降,成都的限制度指數稍微增加;樂山的限制度指數也較低,為0.291;限制度最高的城市是達州,限制度指數為0.854(見表6)。

5 結語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旅游經濟聯系量逐年增大,聯系強度更強,形成了以成都和重慶兩大城市為主要核心點、以樂山、綿陽、宜賓、自貢、南充等城市為次級核心點的旅游經濟圈,輻射全域旅游經濟發展。成都、重慶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核心城市,在旅游市場和旅游設施方面都有著絕對優勢,不但具有旅游流的聚集作用,而且旅游流擴散輻射能力非常強大;達州、雅安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與其他城市間的旅游經濟聯系較弱。因此,應進一步提高區域旅游交通可達性,改善區域旅游交通運輸效率,促進中心城市與邊緣城市旅游客流的空間交換。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旅游經濟網絡整體密度逐年遞增,旅游經濟空間網絡的平均距離逐年遞減,區域內不同城市間的旅游客流交換成本在下降,城市的旅游經濟聯系發生更加容易,區域旅游合作化程度逐漸加深。成都和重慶保持了較高的個體網網絡規模,遂寧、樂山、南充、眉山、資陽5個城市的個體網絡規模擴大明顯,上述城市在區域旅游經濟空間網絡中的角色越來越活躍。個體規模較小的城市應進一步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加強旅游資源特色化營銷,提高城市對外來游客的吸引力,分流中心城市的旅游客源。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旅游經濟空間網絡存在明顯的核心-邊緣結構,核心區與邊緣區內城市的旅游經濟空間交互在加強。旅游經濟聯系的外向性比內向性更明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除成都和重慶外的其他城市旅游吸引力有待提高,越來越多城市在區域旅游經濟空間網絡中發揮節點作用。區域非中心旅游城市應優先滿足本地區居民的近距離出游需求,借助區域差異和特有優勢挖掘潛在游客,充分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特色資源,打造具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旅游產品,開發文化和旅游相結合的高品質旅游路線,提高旅游產品供給質量。

參考文獻

卞顯紅.城市旅游空間結構及其空間規劃布局研究[D].南京: 南京師范大學,2002.

何家駒.城市軌道交通網絡與旅游空間結構的關聯分析[D].成都: 成都理工大學,2021.

馮曉兵.旅游景區經濟聯系和空間結構特征分析[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20,37(5):48-58.

謝正蕾,官永彬.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旅游經濟聯系的空間結構及驅動因素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47(12):87-97.

涂建軍,徐桂萍,姜莉,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流空間網絡特征[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44(1):12-23.

王佳,何杰,項清.網絡城市視角下的成渝城市群旅游經濟空間網絡特征[J].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19,36(3):106-117.

段盈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旅游空間結構研究[D].成都: 四川大學,2022.

周慧玲,許春曉.湖南旅游經濟空間網絡結構特征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5,36(6):126-131.

猜你喜歡
社會網絡分析
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傳播的實證研究
社會網絡視角下的旅游規劃決策研究
網絡學習平臺和移動學習平臺協作學習效果比較研究
國內圖書館嵌入式服務研究主題分析
展會品牌利益相關者的構成及其網絡結構研究
境外公益旅游研究進展與啟示
新浪微博娛樂明星的社會網絡分析
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我國微課研究探析
國內計算機領域科研團隊結構分析
近10年我國會計學專業教育改革的綜合可視化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