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間生產視域下贛州古城姚衙前歷史文化街區景觀更新研究

2024-03-16 09:01張愛芹ZHANGAiqin
城市建筑空間 2024年1期
關鍵詞:景觀歷史空間

張愛芹 ZHANG Aiqin

歷史文化街區景觀更新是重要的空間生產過程,不僅能再生產和再分配空間資源,還能重塑街區的建筑形態、空間格局、文化氛圍和社會結構,對于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诳臻g生產理論,探討姚衙前歷史文化街區的空間演變及面臨的挑戰,從文化空間、生活空間和生產空間3 個維度探尋其景觀更新的路徑方式,以重塑街區活力。

城市更新;空間生產;歷史文化街區;景觀空間;更新策略

0 引言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提出要建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讓城鄉歷史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贛州是一座擁有2000余年歷史積淀的歷史文化名城,古城內的歷史文化街區成為贛州城的歷史縮影。姚衙前歷史文化街區是贛州古城內最具代表性和保存較為完好的歷史文化街區之一,但由于城市化進程加快和發展規劃問題,造成街區原有景觀環境的破敗和傳統生活形態的瓦解,故迫切需要從景觀角度活化和復興街區。

1 空間生產理論及應用

1.1 空間生產理論

隨著現代化推進,“空間的生產”取代“空間中的生產”。列斐伏爾在充分理解社會空間觀的基礎上,提出空間本身隱含生產邏輯,空間生產的實質是空間被開發設計、使用和改造的過程,形成了“空間-歷史-社會”三元辯證認知。

1)第一維度(空間的實踐) 指具體的空間建造和客觀生產的結果,包括建筑、廣場、公園、綠化等具象物理形態,即物質空間。

2)第二維度(空間的表征) 以規劃師、管理者、設計師的學識和意識形態支配的空間規劃設計與藍圖構想,即精神空間,是概念化的符號空間。

3)第三維度(表征的空間) 即社會空間,由居民、藝術家、工匠等人員創造,賦予事物特定的價值和情感,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形成豐富且真實的空間關聯。

1.2 理論應用

景觀是能被感官捕捉到的視覺效果,隸屬于空間范疇。良好的景觀體驗可激發消費群體的消費欲望,促進文化空間的再生。近年來,我國從過去的“外向擴張”轉向“內生挖潛”,歷史文化街區景觀的更新改造受到極大關注。通過運用空間生產理論,設計師可更好地理解景觀背后隱藏的空間關聯,讓使用者適應景觀空間生成的過程,通過感知景觀營造所賦予的生活情境,增強社區輻射群體對景觀改造的認可度和參與度。歷史文化街區是城市歷史長河與文化母體賦予城市的精髓和符號形象,蘊含城市文化基因序列,具有不可再生性,曾經車水馬龍、風光無限的歷史文化街區亟需重構景觀空間來恢復往日的榮光。

2 空間形態演變及面臨的挑戰

2.1 空間形態演變

姚衙前歷史文化街區位于贛州古城東北部,距今已有1200年的歷史(見圖1)。從唐末盧光稠“斥廣其東西南三隅,鑿址為隍三面阻水”的“丁”字形城池布局到東晉時“之”字形六街布局,再到宋代孔宗翰“伐石為址,冶鐵錮基”加固城墻,以及劉彝對福壽溝排水系統的修筑,共同促進了姚衙前歷史文化街區的迅速生長。良好的街巷格局使如今姚衙前歷史文化街區仍沿襲宋代的交通路網骨架。明清時期,得益于六街圍合和涌金門碼頭交易的良好地理位置,街區曾是最具市井煙火氣的繁華商業區(見圖2)。

1 區位

2 街區空間形態演變

姚衙前歷史文化街區擁有宋代傳統街巷布局和明清民居建筑群落。街區古跡星羅棋布,包括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不可移動文物和23處重要歷史建筑;獨特的弧形街巷因地制宜、曲折有致;民居成片,自由生長的院落肌理緊湊豐富,傳統生活氣息濃厚(見圖3)。

3 現狀保護要素分布

2.2 面臨的挑戰

2.2.1 文化空間:文化資源閑置,缺乏特色文化符號

在城市更新過程中,文化符號和精神象征可通過再生產過程轉化為實體空間或實體產品,從而促進社會正態發展。文化符號的獨特性是實現空間增值、打造“增長機器”效應的重要動力之一。姚衙前歷史文化街區缺乏供人們了解歷史文化、傳遞多種歷史信息的景觀設施,缺乏有效整合文化資源的文化符號。

2.2.2 生活空間:生活感知度低,人文情感體驗度不佳

歷史文化街區的發展演變具備成長的動態性和時代的參與性,潛移默化地影響城市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因此歷史文化街區應注重保護歷史風貌的連續性、街區生活的原真性。姚衙前歷史文化街區雖保留了較多真實的歷史遺存,但存在生活氛圍不足、人文情感體驗度不佳的問題,景觀空間與街區居民的生活空間形成割裂的線性空間,“人-地-景”相互之間的空間關聯性弱。

2.2.3 生產空間:吸引動力不足,景觀美感待提升

空間生產理論認為空間是可被消費的商品,具備一定的生產力與價值,空間與生產互為一體,生產空間賦予物質空間更多的景觀化表達,而姚衙前歷史文化街區明顯生產動力不足:①景觀美感不足,主巷因受地形及建筑布局的影響呈弧形延展,街邊景觀建筑破損、綠化小品不足、立面墻體老化脫落;②活力低迷、人口吸引力不足,缺乏吸引游客和居民參與的街區景觀,巷道容量不足,公服設施落后;③人口流失、老齡化現象嚴重;④產業低端化;⑤文保單位、歷史建筑與居民互動性不佳。

3 景觀空間更新策略

3.1 提煉文化符號、促進文化空間生產

3.1.1 創新文化符號

隨著消費主義文化興起,文化空間與社會空間已成為一種消費品,純粹的公共場所需要“文化符號”的植入才能保持文化的活力和傳承。從街區基質和歷史文化特質出發,確立更新目標,采用符號化設計手法,將傳統建筑語言中的元素嫁接到新場所,提取建筑、裝飾、色彩符號運用于地緣文化的消費,以吸引多元消費人群。復興街區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創新文化符號配合景觀改造,提煉街區文創產品元素,符號化凝練圖式語言,增加文化符號收益。

3.1.2 尋找消費與文化的連接點

空間消費是一種通過轉移空間產權或使用權來實現空間使用目的的過程,是實現空間生產價值的重要一環。商業空間的消費是激活文化空間的主要途徑,甄選城市文化融入產業經營,兼顧不同年齡層植入多元復合業態,以“文創+”模式拉動活力增長;加強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打造“街區+”模式的業態,如紙坊、墨坊、宗教禮儀傳習坊、名人堂等民俗業態。

3.2 延續街區原真性、營造生活空間氛圍感

3.2.1 疏通整合街巷交通系統

對主巷的修復采用功能置換、生態織補和人車分流的方式;對支巷的修復采用梳理和打通盡頭路、激活帶動節點,通過空間騰挪實現街巷新舊對話融合,暢通街巷肌理。為了減少干擾,采用適度分離游覽流線和生活流線,優化交通流線組織。游覽流線是以姚衙前歷史文化街區主巷為主干線路,游覽支線根據各街巷特色設計,其他支巷則承擔街區的生活流線。為解決居民停車難問題,進一步改進停車設施,采用“車行+步行”的交通模式。為提高交通效率,在街區和周邊景點規劃“微公交”環線。

3.2.2 宣傳真實、特色的民風民俗

在街區景觀更新過程中,原住居民的參與度、體驗度和后期評估是重要的參考指標,積極舉辦街區節慶民俗活動,挖掘文化衍生品,設計符合街區文化特質的繪本冊和文本,生動呈現街區民風民俗、歷史景觀以及居民生活狀態,從而吸引人群聚集,促進生產空間增值。

3.3 針灸式景觀改造、提升生產空間利用率

針灸式景觀改造指通過對小微空間“單點切入”,以精準、溫和的方式挖掘消極空間再生潛力,促進街區空間調節和空間生產能力提升。在列斐伏爾空間生產理論中,空間既有實際應用價值,又有創造剩余價值的潛力。景觀元素是具有消費潛力和價值的商品,通過提升景觀自身價值才能實現景觀空間的再利用與再發展。

3.3.1 注重節點空間的設計改造

細微介入棄置的公共空間、街角空間、庭院內部空地,串聯公共空間節點,營造交流休憩園地以刺激鄰里互動。設計有空間節奏和空間韻律的景觀視覺,處理好主景、配景、背景與近景、遠景、全景之間的疊置關系。有效組織人行流線,利用廣場、綠化、街角等多功能磁性空間,使文化景觀和消費空間糅合交融。

3.3.2 提高對“時空”維度的利用

為了增強夜間吸引力,通過豐富街區內部的夜間環境設計、延長店鋪營業時間、組織夜間活動等措施提升時間維度功能的融合,并考慮到不同時間段使用人群的變化以及功能的轉換,更好地滿足夜間活動需求。在空間上應強化建筑室內外功能的融合,模糊室內外界限。最大限度地打開城市界面,開辟公共休閑空間與庭院綠地,使城市活力滲透于歷史街區內部。在室外規劃部分商業服務設施,如咖啡廳、茶座和騎樓店鋪,并在沿街面設置大面積落地玻璃以提高建筑的采光性和通透性。

3.3.3 合理利用植物造景

街區有得天獨厚的植被優勢,沿街生長含笑、白玉蘭和三角梅等植物,尤以嵯峨寺內300年大榕樹為著。根據植物適地生存習性,結合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和裝飾特色,從色彩、氣味和花型等方面突出建筑本體,讓植物自然柔美的線條與建筑蒼勁立體的輪廓相互映襯,使景觀具有豐富的畫面感和空間層次感,使軟質界面與硬質界面實現相映生輝的景觀效果。此外,在景觀空間中適當增加疊石、理水、雕塑等元素,增添藝術氣息。

4 結語

歷史文化街區彰顯城市文化底蘊,記錄歷史脈絡的發展軌跡,肩負“儲存文化”“流傳文化”“創造文化”的城市使命。本文通過對姚衙前歷史文化街區文化空間、生活空間和生產空間現存問題的探討,提出提煉文化符號、促進文化空間生產,延續街區原真性、營造生活空間氛圍感,針灸式景觀改造、提升生產空間利用率等景觀更新策略,以提升景觀空間美觀性、實用性,同時解決空間生產與再生產的問題。

猜你喜歡
景觀歷史空間
景觀別墅
空間是什么?
火山塑造景觀
沙子的景觀
創享空間
包羅萬象的室內景觀
新歷史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4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