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非遺傳承發展貢獻青年力量

2024-03-18 14:40黃永林
人民論壇 2024年4期
關鍵詞:遺傳傳統文化

黃永林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 傳承 青年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以傳承人為創造和傳播主體,以文化精神和技藝為核心,以文化產品為載體,融日常生活和審美藝術于一體的文化形態。對非遺的保護不僅包括傳承與傳播,而且包括創新與發展。因此,應激發青年保護非遺的熱情,培養和造就更多青年非遺傳承人,從而實現非遺的持續傳承和發展。

從斷代危機到青年崛起

我國是世界上留存非遺資源最多的國家,有近90萬項非遺資源。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城鎮化步伐的加快、現代傳播技術的日新月異,以及人們生產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的不斷變化,以傳統方式生產和傳播非遺的人文土壤與傳播載體有弱化傾向,原本十分豐富的非遺正遭受著發展危機,不少非遺項目面臨“斷代失傳”的危機。

非遺保護的首要問題是傳承,其關鍵是傳承人隊伍建設,重點是對青年一代的教育和培養。一些傳統非遺項目特別是傳統技藝類非遺項目,以口傳、心授、身教為主,依靠家族式和師徒式的方式進行傳承,其傳承過程往往具有工藝繁復、工序復雜、要求嚴苛、耗時費力、收益不高等特點。青年若要以此為業,就要具有敬業奉獻、持之以恒、“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的精神品格。目前許多非遺項目面臨著“人走技失”“后繼乏人”的危機。據有關數據統計,截至2022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共有3057人,其中70歲以上的傳承人有1345位,占比達71.5%;百歲以上的傳承人有40位(8位已去世);而50歲以下的傳承人僅18人,占比僅1%。①

為避免出現非遺傳承人才斷層現象,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激勵青年學習、參與保護傳承非遺的政策。如文化和旅游部印發的《“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強調:“加強青年傳承人培養。推動傳統傳承方式和現代教育體系相結合,創新傳承人培養方式?!ㄟ^組織參加培訓、提供展示平臺、對接市場渠道等方式,為青年傳承人提供有力支持,為其成長成才營造良好環境?!苯陙?,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我國越來越多的青年熱情擁抱非遺文化,擔起保護傳承發展非遺的重任,給非遺帶來了新活力。

當前,非遺傳承搭上互聯網、短視頻和直播的“快車”,與時尚結合,深入到青年的生活圈,逐漸讓一些青年了解并愛上非遺。根據抖音平臺發布的數據,2022年5月到2023年5月期間,平臺上30歲以下的認證非遺傳承人達到116位,超過1000位“00后”通過抖音傳承非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平臺帶貨成交額最高的100位非遺傳承人中,“90后”占比37%。帶貨成交額破百萬的傳承人數量同比增長57%。②美團、大眾點評的數據顯示,2023年1—6月,以“非遺”為關鍵詞的搜索量同比2022年增長了125%,其中“非遺體驗”的搜索量同比2022年增長200%;在購買“非遺體驗”的消費者中,20—35歲的占比超過7成;平臺上提供“非遺體驗”服務的商家數量同比2022年增長155%;與“非遺美食”相關的團購訂單量同比2022年增長超550%。③這些數據充分顯示,一些非遺項目通過網絡媒介的即時性、碎片化傳播,契合了當下青年快節奏的生活,打開了新的銷售市場。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越來越多的青年成為非遺傳承的主力軍,能夠推動非遺從“小眾”逐漸走向“大眾”,為非遺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

利用現代科技,吸引更多非遺“新粉絲”

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催生出許多新的傳播方式。青年普遍追逐新潮流、新科技,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跟古老非遺對話,積極吸納時代熱點,以互聯網和新媒體為傳播平臺,不斷刷新人們對非遺的定義。

擁抱互聯網,讓非遺大膽“觸網”。當今世界,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不僅深刻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改變著非遺的傳承傳播方式。對于非遺而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傳播載體,進一步激發傳承發展的內生動力。非遺應積極擁抱互聯網,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拉近人民群眾與非遺文化之間的距離,尤其要通過互聯網吸引越來越多的青年參與。比如,非遺可以融入“互聯網+”的思維,以網上展覽、直播、短視頻、云課堂、虛擬現實等形式“飛入尋常百姓家”。對于非遺傳承人而言,要充分利用非遺與互聯網融合的契機,讓人們切身感受到非遺傳承的巨大能量。有了互聯網的加持,非遺可以更好地契合當代青年的文化消費特點,進而能夠跨越歷史走進當代青年的生活。

運用短視頻,讓非遺不斷“出圈”。近年來,短視頻逐漸火熱,其以精簡的篇幅、精準的內容、碎片化的話語形式,契合當下青年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贏得了青年的普遍喜愛。隨著“網紅經濟”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非遺傳承人通過短視頻與公眾“云見面”,許多非遺以全新的姿態進入大眾視野。比如,許多“90后”“00后”非遺傳承人轉變思路,將網絡作為展示非遺、傳播非遺的重要載體,活躍在網絡空間,使得非遺不斷“出圈”。 2022年6月抖音發布的《2022非遺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抖音上國家級非遺項目相關視頻播放總數達3726億,獲贊總數為94億,抖音視頻覆蓋的國家級非遺項目達99.74%④??梢哉f,短視頻平臺已經成為非遺傳播的沃土,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因此,應更加重視短視頻對于傳播非遺和培養非遺傳承人的重要作用,通過短視頻平臺擴大非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青年參與到保護和傳承非遺的工作中來。

利用直播,讓非遺頻繁“出場”。網絡直播行業在近年來獲得快速發展,其以內容和形式的直觀性、即時性、互動性、智慧化以及沉浸感,使得網民能夠突破時與空、虛與實的界限進行連接,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網絡直播使得傳統與流行相互碰撞,為非遺傳播打開了新天地,也讓更多青年了解非遺、愛上非遺,并最終加入到非遺保護傳承的隊伍中來。2023年3月發布的《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3)》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達10.40億,超過即時通訊成為第一大互聯網應用。其中,2022年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7.51億,超過綜合視頻成為僅次于短視頻的網絡視聽第二大應用。⑤可以說,網絡直播的興起讓非遺傳承展現出鮮明的“活態傳承”特色。因此,應借助網絡直播平臺的優勢,讓非遺傳承與保護更加貼近人們尤其是青年的生活,逐步實現從“小圈子”走向“大市場”的發展。

培養更多非遺“新潮人”

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的非遺,應不斷與時俱進,按照現代理念、通過發展創新融入現代生活,形成一代又一代非遺“新潮人”。

讓非遺在現代生活中“活起來”。非遺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是通過言傳身教傳承傳統技藝與記憶的,是傳統生活方式得以在當下活態傳承的密碼。非遺的創造性保護和創新性發展,重在適應時代變化,融入現代生活,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前提下,發現其同時代發展相契合的內容,挖掘其所蘊含的社會價值,賦予其當代的審美內涵,與時下潮流結合,與現代科技融合,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呈現鮮活的煙火氣、生活氣,釋放特有的文化價值。例如,一些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非遺項目,如茶藝、健身等,正通過服務在線化和標準化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一些傳統技藝如刺繡、剪紙等,在適應時代發展和契合當代人審美和需求的過程中,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一些非遺項目借助電商平臺傳播和營銷,在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同時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非遺只有積極融入現代生活,才能一直“活起來”“熱下去”,才能吸引更多的青年加入。

以“國潮”助力非遺“潮起來”。追求時尚和新穎,是青年普遍的態度和生活方式。如果把傳統非遺和現代生活審美結合起來,創造更多適合當下生活的新場景,讓非遺在貼近青年消費者的過程中變成時尚,那么青年愛上非遺也就不可避免了?!皣薄笔且环N新型的時尚潮流,其以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為底蘊,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當下新人群、新需求、新技術、新場景后產生的新事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展現方式和時代化表達,也是青年群體個性特征和時尚志趣的創新傳達。隨著“國潮”的興起,新時代青年逐漸表現出對非遺傳承保護的濃厚興趣與責任感。例如,中國茶文化中的社交意味和儀式價值被青年群體所提煉,在與都市生活巧妙結合后,讓“圍爐煮茶”煥發出新的生機;短視頻平臺中,青年學生將京劇與流行音樂結合演繹戲腔歌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傳統戲??;織繡、面塑、剪紙等“老物件兒”在青年傳承人的創意設計下,搖身變成大眾喜愛的藝術“潮玩”;等等。因此,應進一步深化非遺與現代時尚觀念、審美追求的緊密結合,以“國潮”助力非遺“潮起來”。

造就更多非遺“新達人”

新時代青年要做好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工作,就要更加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守正”與“創新”,注重自身的知行合一。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為青年一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了豐厚土壤,并在現代創意和現代科技的驅動下培養了更多的非遺“新達人”。

堅持守正創新,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新時代青年要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更好地擔負起非遺傳承保護發展的使命。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辨證取舍、推陳出新,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敢于創新、善于創新,以創新激發非遺傳承的活力,帶動非遺不斷“出圈”。當前,越來越多的非遺被青年“玩轉”,傳統非遺在當代社會獲得了新的發展活力。當然,創新亦要“守正”,即要堅守其文化本位。非遺之所以能夠“出圈”,除了形式和渠道外,其底層邏輯是優質內容的吸引力。比如,京劇戲腔歌曲的短視頻之所以能夠火爆,離不開輕快活潑的形式,短視頻、古風、音樂等都是現代青年喜愛的元素。傳統技藝要與時俱進,就要接納新的創意和技法,吸引更多的青年主動加入,進而為非遺技藝帶來新的生命力。

注重知行合一,推動非遺傳承人青年化。隨著活化實踐的不斷深入,非遺的傳承與弘揚日益出現IP化、融合化、創新化趨勢,非遺與各行業相互融合發展,形成可進化的非遺傳承生態鏈。通過整合資源、凝聚關注、植入產業、放大文化,既可以拓寬非遺的保護視野,也能凸顯非遺品牌的文化價值。在探尋創新發展的道路上,“非遺+”模式與美食、DIY體驗、現代科技等手段融合,以適合自己的姿勢和方式,向青年化、時尚化、市場化轉型。為了更好地提高非遺傳承人的實踐水平和傳承能力,國家和地方采取了許多政策和措施。例如,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明確提出,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含技工院校)開設傳統工藝相關專業和課程,培養有技能、會設計、懂理論的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廣東省推出非遺網絡達人培養計劃,在全省范圍培訓、推廣優秀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幫助打造非遺傳播與市場服務能力兼具的非遺網絡達人,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廣東非遺故事。河北省保定市曲陽縣為培養非遺人才、激發非遺活力,依托特色資源,建立了以石雕為重點專業的中等職業特色學?!颖鼻柕窨虒W校。這些措施所取得的成績和經驗值得認真總結,并在未來繼續發揚和推廣。

鍛造更多非遺“新工匠”

非遺是經過中華文明歷史長河洗滌、積淀才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由于在時間、空間的不同維度下,民眾的需求會變、審美會變,非遺傳承人必須跟進且適應各種變化,發揚精益求精的精神,以不斷創新的勇氣,把自己鍛造成為新時代的“大國工匠”。

發揚精益求精的精神。非遺之所以珍貴,不僅源于其所傳遞出的歷史厚重感,而且源于其精妙的技藝、高超的水平。如今,非遺傳承的重擔落在了青年一代的肩上。青年要順利接過傳承的“火炬”,必須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常懷敬畏之心,鍥而不舍、虛心學習、埋頭苦練、精益求精、久久為功,成為新生代非遺傳承人。要用“臺下十年功”的堅韌意志,換取絢麗光彩的“臺上一分鐘”,用精湛的技藝傳承非遺之美。

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傳統非遺特別是傳統技藝類非遺,在口傳、心授、身教的代代傳承中不僅形成了精湛的技藝,而且形成了極其寶貴的工匠精神。非遺傳承不僅是精妙技藝的代代傳授,更是工匠精神的薪火相傳。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創新精神,即不僅追求專業技能的卓越,而且追求工作的不斷創新和超越。因此,應大力發揚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勇于創新、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以其獨特的創造力產出傳統與時尚兼備的文化產品。應努力使工匠精神的種子在青年群體中生根發芽。青年要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工匠精神的堅守者,做非遺品牌的繼承者、復興者、發展者。

培育更多非遺“新傳人”

非遺作為一種“活態文化”,是直接依靠于人、作用于人的活態傳承,其傳承與發展的關鍵是“人”。只有走進青年的生活,有更多的青年力量加入接力,非遺才能實現持續傳承發展。

加強非遺保護教育。應加大對非遺保護的宣傳和教育,培養非遺保護中“少年敢當”的青春精神和力量,使青年成為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力軍。其一,選擇當代青年喜聞樂見的載體,通過網絡直播、短視頻、動畫動漫等手段,做好非遺保護的宣傳和教育,大力傳承弘揚非遺文化,激發青年學習非遺的興趣,引導青年做非遺的愛好者、守護者、傳承者。其二,采取多種形式提高青年的文化素養,讓青年認識和了解非遺,激發其創造力和想象力,加強其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提升其藝術品位和審美品格,為非遺傳承保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其三,增強青年對民族和國家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和榮譽感,激發青年對非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其自覺主動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人,積極參與非遺的傳承弘揚以及開發利用。

強化非遺專業建設。應推動非遺文化走進校園,引導青年準確把握非遺文化的深刻內涵,了解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比如,構建具有較高知識性、體驗性的非遺項目課程,幫助學生提高對非遺的認知水平,樹立“民俗不俗”“傳統不舊”的觀念,讓非遺融入青年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以實現非遺傳承教育與青年文化教育的有機結合。根據不同學齡階段的學生特點,組織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討論、學習,使學生形成自己的感悟。推動非遺領域學歷教育、職業培訓、繼續教育等相互融合,可以建立聯合培養模式,逐步實現非遺人才的專業化、職業化發展。

(作者為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主任、二級教授、博導,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專家,中國新文學學會會長)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社科學術社團主題學術活動項目“民俗文化資源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項目編號:20STA024)和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重大課題委托項目“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論基礎和實現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數讀中國非遺的“喜”與“憂” 國家級項目增長3.7倍但傳承人七成已超70歲》,九派新聞網,2022年12月7日。

②③《聽說年輕人在學一種很“新”的技能!》,新華網,2023年8月29日。

④《抖音2022非遺數據報告:瀕危非遺視頻播放量同比增長60%》,光明網,2022年6月12日。

⑤《網絡視聽超即時通訊成第一大網絡應用 用戶規模達10.40億》,新華網,2023年3月29日。

責編/孫渴 美編/陳媛媛

猜你喜歡
遺傳傳統文化
非遺傳承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還有什么會遺傳?
還有什么會遺傳
還有什么會遺傳?
老傳統當傳承
誰遠誰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