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標指導下的英語生本課程設計探究

2024-03-18 08:31彭建倫湖南省長沙教育學院410006
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關鍵詞:語篇新課標語言

彭建倫 (湖南省長沙教育學院 410006)

一、引言

生本教育經歷了20余年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小組活動、先學后教、交流互動、課程轉化等豐碩的教學成果。教育部頒發《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了新的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實施建議。英語學科生本教育面臨新的要求,也面臨更多研究和實踐的空間。

二、研究背景

1.高中新課標與義教新課標

新課標提出了新的課程理念,包括發展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構建滿足學生發展需求的課程結構,以主題為引領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踐行英語學習活動觀,完善課程評價體系等。新課標確立了新的課程目標,即發展語言能力、培育文化意識、提升思維品質、提高學習能力。新課標規定,課程內容包含主題、語篇、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等六大要素。

在課程實施方面,新課標建議秉持英語學習活動觀組織和實施教學,要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依據真實的情境和問題,基于語篇,圍繞主題,開展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相互關聯、循環遞進的系列活動,整合性地學習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運用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探究主題意義,表達觀點和態度,解決真實問題,提升核心素養。

2.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課堂改革已經取得了很多模式和形式上的成績,但還需要深度變革教學內容和內容框架,才能確立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課堂改革的關鍵在于實現國家課程的“兩級轉化”:一是國家課程轉化為教師課程,二是教師課程轉化為學生課程。國家課程包含課標和教材,具有規定性和統一性。教師基于國家課程的內容和要求,結合個人的教學主張,設計出教學方案,國家課程就轉化為教師課程。教師課程是動態的,既可能是“師本”“考本”或者“本本”等舊形式,也可以是“生本”的新形式。教師課程也是可以加工的。教師在課程中為學生提供根本點,讓學生基于根本點,調動學習資源,積極參與學習、思考、實踐和創新,這種教師課程就轉化為了學生課程。在學生課程中,學生是主體,在實踐活動中積極開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教師只確定內容和進度,提供恰當的指導。學生課程才是真正的生本課程。

三、研究思路

基于對新課標、生本教育理論和實踐成果的理解,結合教學實踐,探討生本課程的不同維度的“根”,總結優化生本課程的“空”應遵循的原則。

1.新課標指導下的英語生本課程不同維度的“根”

一是從課程育人功能角度看,“根”是核心素養。新課標強化課程育人導向,要求教師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核心素養既是英語課程的落腳點,也是教師設計教學的出發點。新課標要求教師對照各個學段核心素養目標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實際,設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課程,讓學生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提升核心素養。

二是從課程工具性質角度看,“根”是以語篇為基本單位的語言實踐。英語是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溝通工具,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語言實踐是人們交流合作及開展活動觀學習的基本方式,人們通過聽、讀、看等語言實踐理解信息,通過說、寫等語言實踐表達信息。語言實踐使用的語言基本單位是語篇,以口頭語篇、書面語篇、圖表、音頻、視頻等多種模態呈現。新課標要求教師基于語篇、深入語篇、超越語篇設計各類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語言實踐中達成教學目標。語音、詞匯、句子、語法是語篇的有機組成部分,分析這些組成部分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語篇知識,助推語言實踐。新課標認為,如果脫離語篇和語篇主題意義,以語言分析作為根本點來設計教學,會導致碎片式教學和灌輸式教學。以語篇為基本單位的語言實踐,才能實現真實交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學習,是實施生本課程的根本途徑。

三是從單元教學角度看,“根”是主題意義。新課標的課程內容涉及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等三大主題范疇,以單元形式呈現。單元聚焦一個主題內容,單元板塊中的語篇會涉及單元主題的不同層面。教師圍繞單元主題,挖掘育人價值,確定主題意義,并根據主題意義確立單元的育人目標和教學主線,建立單元內各語篇內容及語篇育人功能之間的聯系,形成具有整合性、關聯性、發展性的單元育人藍圖,開展單元整體教學。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探究主題意義,建構和生成圍繞單元主題的深層認知、態度和價值判斷。單元主題意義統領單元整體教學的設計。

四是從課堂教學角度看,“根”是活動任務?!皩W習金字塔”現象表明,任務型學習的效益最高,活動任務能高效推動課堂學習。在導入階段,教師針對教學目標,結合真實情境和問題,呈現活動總任務,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思,在學中用,在學中創。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設計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層面的子任務,讓學生發現新知,內化新知,運用新知。

2.新課標指導下英語生本課程“空”的優化原則

一是主體性原則。教師遵循生本教育“高度尊重學生”和“全面依靠學生”的理念,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在教學活動前,在有必要的前提下,學生先行了解與主題相關的背景知識,或者提前準備與活動相關的詞塊或者語法。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以學思結合、學用結合、學創結合的方式開展各種學習實踐。在教學活動后,學生鞏固學習成果,開展學習評價,調整學習策略。

二是整合性原則。首先,教師要整合教學目標和活動任務。根據單元板塊的內容與單元主題之間的邏輯聯系,確定各個板塊的教學目標,構建單元活動任務體系,確保學生達成單元教學目標。其次,教師要整合課程內容六大要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開展語篇研讀,挖掘主題意義,在語言實踐活動中學習和運用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和學習策略。教師還要整合各種語言技能實踐,提供語言技能實踐的不同組合形式,讓學生的聽、說、讀、看、寫等語言技能得到均衡發展、協調發展和個性發展。最后,還要整合學習資源。堅持簡便、實用、有效的原則,師生在充分利用和有效開發教材資源的基礎上,開發和利用數字學習資源、教材以外的素材性資源、學校資源和學生資源,滿足課程需要。

三是探究性原則。學生在英語生本課程中可以開展不同途徑的探究學習。一是探究語篇的主題意義,了解同一單元不同語篇主題之間的邏輯關系。二是探究文化和思維。學生在理解語篇的過程中探究文化現象和本質區別,探究語言特點、行文結構與思維特點。三是探究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案,在探究方案的實踐中開展學習。四是探究語言。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或者活動結束后,自主發現、運用并積累與單元主題相關的詞塊,加強理解和表達的精準性,提高運用詞匯的豐富性和得體性。

四是合作性原則。生本課程需要生生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團隊成員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開展分工及合作,分享學習活動的資源、工具和收獲,追求精準和流利的英語表述,改進和完善方案,優化活動成果。生本課程也需要師生合作,但教師只在活動前提供指導,在活動過程中提供幫助,在活動后參與評價。

五是層次性原則。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具有層次性的課程才能滿足全體學生發展的需要。一是學習資源要有層次。教師讓每個學生在學習、運用和探究學習資源的過程中,做好知識和能力方面的準備,為完成教學目標搭好腳手架。二是教師要分層次組織教學活動。對于基礎好、能力強的學生,適宜采用問答等開放的活動方式。對于基礎和能力較弱的學生,適宜采用填空或者選擇等方式,降低活動難度。三是教師設計的活動內容要有層次,讓學生在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活動中開展學習和實踐。教師為學生布置的作業也要有不同難度和不同容量,方便學生選擇完成。四是預設的活動成果要有層次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踮起腳完成活動任務,在學習活動中獲得存在感和成就感。

六是評價性原則。新課標倡導“教—學—評”一體化設計和實施,生本教育也倡導與實體活動緊密相連的綜合性評價,實現評價的督促和激勵作用。通過評價活動,師生關注學習興趣,關注學習質量。教師及時調整教學的進度、難度和內容,學生及時調整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式。

四、新課標指導下的英語生本課程案例分析

1.課例背景

本課例內容來自譯林出版社《牛津高中英語》模塊 九Unit 1 Other countries,other cultures 中Project板塊Making a presentation about Chinese culture。本節課是筆者在湖南省寧鄉市執教的一堂參評課。

2.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主題范疇是“人與社會”,單元主題是“跨文化溝通”。板塊語篇材料為介紹澳大利亞體育文化的一篇說明文。教材要求學生借鑒語篇材料,研究中國文化,展示中國文化。

一是教學設計意圖。教者創造性地處理教材,以當地文化作為中國文化切入口,以學生爭當導游為任務,以了解澳大利亞文化、探討展示當地文化為主線,以培養學生聽、讀、看、說等語言技能為重點,以語篇知識“信息如何支撐主題”為難點,以培養學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和能力為目標,設計和實施生本課程。

二是教學活動環節。首先,任務驅動,激發興趣。在導入階段,教者設計澳大利亞青年團體即將到寧鄉旅游的準真實情境,交待“爭當導游(Try to be selected as the guides)”的課堂總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合作交流,制訂標準。學生探討導游選拔標準,認識到這批導游既要熟悉澳大利亞國家文化,還要熟悉寧鄉本地文化,從而產生閱讀語篇材料和探討寧鄉文化的強烈欲望。導游選拔標準也是這堂課學習活動的評價標準,導游的質量反饋師生教和學的情況。再次,探究文化,完成子任務。第一個子任務是了解澳大利亞文化,包含兩個步驟。第一步,學生基于教師展示的圖片,通過“看”的語言實踐獲取澳大利亞相關文化的信息。第二步,學生閱讀語篇材料,了解更多澳大利亞文化。首先,學生利用宏觀語篇知識和閱讀技巧,借助最后段落中的信息快速找到“澳大利亞是一個體育國度”的文章主旨。然后,學生借助思維導圖梳理語篇框架,了解作者如何提供信息來支撐文章主旨。第二個子任務是探究寧鄉文化,包含四個步驟。第一步,學生集體探討寧鄉的文化特色。第二步,學生觀看英文版的寧鄉宣傳短片,在“歷史之鄉/旅游之鄉/教育之鄉/美食之鄉”中選擇視頻主題。由于視頻出現了兩個古寺,解說詞中三次出現了“歷史(history)”一詞,部分學生錯誤選擇“歷史之鄉”作為主題。在教者的引導下,學生找到視頻中密印寺、白云寺、灰湯溫泉、青羊湖、香山森林公園等主要素材,這些支撐信息幫助學生們統一認定,視頻的主題是“旅游之鄉”。第三步,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興趣和能力,在學案上完善寧鄉是“歷史之鄉/旅游之鄉/教育之鄉/美食之鄉”等主題的支撐信息,還可以補充寧鄉其他文化特色及其支撐信息。第四步,學生在小組內分享寧鄉特色文化,豐富支撐信息。最后,展示成果,完成總任務。學生在小組內以導游的身份,向扮演國際友人的同伴開展宣傳和交流,爭當小組最佳導游,充當導游候選人。小組推出的導游候選人在講臺介紹寧鄉,接受師生的挑選,產生學生導游。

同時,課后鞏固,分層作業。課后,學生探究和積累語篇材料中的實用語塊,還可以書寫一篇介紹寧鄉文化的文章。

3.課程案例亮點

本課結構完整,層次清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開展“教—學—評”一體化教學,完成了教學目標,較好地體現了生本課程“根”和“空”有機結合的特點。

課程基于“課堂任務”“主題意義”“語言實踐”和“核心素養”等根本點,讓全體學生在爭當導游的任務驅動下,在跨文化交流主題意義的統領下,在語言實踐中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學習活動中提升核心素養。在學習活動中,以四羊方尊為代表的青銅文化,以花豬肉為代表的飲食文化,讓學生感受到了當地文化的厚重和豐富,進一步增強了文化自信。

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教師只是課堂活動的設計者、幫助者和評價者,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課程有效利用和開發了教材資源、數字資源、當地文化資源以及學生自身資源,體現了教學的整合性?;A較差的學生借助宣傳視頻中寧鄉旅游文化的內容完成任務,課后積累詞塊;基礎較好的學生探討寧鄉歷史文化、飲食文化、教育文化等更多方面的信息,課后再書面介紹寧鄉文化,體現了教學的層次性。學生通過合作學習方式,在完成課堂子任務和總任務的過程中,開展文化、篇章結構、解決方案和語言方面的探究,體現了學習的合作性和探究性。學生在準真實的跨文化溝通活動中推選了學生導游,達成了教學目標,體現了活動的評價性。

在新課標背景下,英語教師以學科核心素養為起點和落腳點,以語言實踐為途徑,以主題意義為統領,以任務為驅動,遵循主體性、整合性、探究性、合作性、層次性和評價性等教學活動優化原則,實現國家課程到教師課程再到學生課程的二級轉化,設計英語生本課程,在落實新課標要求的同時,進一步促進生本教育的發展。

猜你喜歡
語篇新課標語言
歡迎訂閱4-6年級《新課標 分級閱讀》
新聞語篇中被動化的認知話語分析
體現新課標 用好新教材
歡迎訂閱4-6級《新課標 分級閱讀》
語言是刀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累積動態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我有我語言
初探新課標下高中英語聽力
從語篇構建與回指解決看語篇話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