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渝雙城經濟圈背景下重慶農村經濟發展問題探究

2024-03-19 09:06
農業開發與裝備 2024年1期
關鍵詞:雙城經濟圈成渝

程 維

(重慶財經學院,重慶市 400000)

0 引言

城市和城市群在現代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中心城市或城市群發揮著輻射帶動區域發展、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等關鍵作用,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城市群的協同一體化發展將是未來推動區域經濟增長、提升區域和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途徑[1]。區域經濟中心的建立,對地區經濟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為:一是因地區經濟快速發展,促進人才、科技、資源等的快速流動,且流動的方向是朝著經濟中心流動,形成以經濟中心為圓心的資源匯集效應;二是因經濟中心的快速發展,所產生的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隨著發展的深入,使得經濟中心的要素發生外溢,逐漸向周邊傾斜,促進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向平衡過渡。所以,區域經濟中心對一個地區經濟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既可以借助區域經濟中心的輻射作用帶動周邊經濟的發展,實現整體經濟的提升;同時,也可以扭轉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2021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在規劃中提出: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合力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平樣板,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2]。

目前,從學者的研究中發現,眾多學者探討成渝雙城經濟圈建立后形成的聚集效應比較多,對地區產業的調整升級、地區金融服務的優化、地區內外貿的發展等方面都有所探討和研究,但是對于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很少有學者進行研究和討論。

1 重慶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重慶市作為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農業經濟在地區經濟發展中一直占有一定的地位。根據2021年重慶市統計年鑒中的數據可以發現,重慶市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結構自2010年起,近十年時間一直保持著比較穩定的變化趨勢,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也一直維持在7%左右(見表1)。雖然與第二、第三產業所占比重相比,其比重并不算大,但是,從其絕對量來說,也不算一個小數字。同時,由于重慶市地區GDP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相對應的地區第一產業GDP雖然比重變化不大,但是絕對值也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以2021年重慶市GDP為例,全市第一產業生產總值達到了1922.03億元,已經具備一定規模。

表1 1996~2021年重慶市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結構表

除了從地區產值及其結構的角度看重慶市農業經濟的發展外,從地區鄉村人口、鄉村從業人員以及農業發展條件等角度來看,截至2021年,重慶市鄉村戶數682.84萬戶,鄉村人口達2 071.62萬人,鄉村從業人員1 197.6萬人,占鄉村人口的57.81%,繼續從事第一產業的鄉村人口達520.42萬人,占鄉村人口的25.12%。同時,從農業生產條件來看,農業有效灌溉面積、農用機械總動力、農村用電量等相關指標近十年都呈現出上升趨勢。以上數據來源皆為重慶市統計年鑒。

不僅如此,結合重慶市統計年鑒數據,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結構也可以發現,如表2所示,截至2021年,一是人均消費性支出總額較上年有明顯增加,增幅達13.83%,增加額主要分布在食品煙酒、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等方面。

表2 2020~2021年重慶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情況(單位:元)

由此可見,重慶市近十年雖然城鎮化率很高,但是,由于人口基數較大,鄉村覆蓋區域較廣,傳統農業的生產生活方式的固有化,因此,仍然有很多鄉村人口繼續在從事第一產業相關工作。同時,由于城鎮化率的提高,生產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傳統農業也有一定的補給作用,從農業條件的多個指標可以看出,重慶市的農業發展在逐步朝著現代化農業的方向發展。農村常住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也反映出近年在新農村建設上取得的進步,農村常住人口收入的增加,帶來消費的增加,并且從消費的構成上看,已經從過去消費是為了保證食品、醫療等基本項目外,開始往居住、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娛樂等方面傾斜,消費的水平和能力有所提高。

2 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建設對重慶產業發展的影響

經國務院正式批復的國家級城市群主要有京津冀協同發展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等。從國家戰略來看,成渝城市群從屬于長江經濟帶,與長江中游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等共同構筑起長江經濟帶。

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建設對重慶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結構對金融資源、產業組織、財政法律等因素影響路徑存在差異,當經濟發展階段因要素稟賦結構、資本積累程度、政治環境等因素變化時,相應的最優產業結構也隨之變化,并進一步對相關的經濟制度和經濟運行規律產生影響[3]。在成渝共建雙城經濟圈的背景下,對重慶來說,可以借助由城市群所產生的集聚效應,形成“城市群聚集效應——要素流動——結構調整升級”的良性發展模式。

從國內其他省市的城市群發展路徑來看,以經濟較發達的城市或者地區為圓心,并將該城市或者地區的影響力輻射到周圍城市或者地區,加快地區間產品要素的流動,促進商品交易的發生,有利于“雙循環”發展格局的建立。重慶雖然地處內陸,但是處于“一帶一路”及長江經濟帶的關鍵聯結點上,擁有發達的內河運輸條件,以及便捷的中歐班列、國際航班等交通優勢,可以實現“通道帶動物流、物流帶動經貿、經貿帶動產業”的發展模式,對重慶整體的經濟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筆記本電腦、手機生產加工的電子產業集群和以長安等汽車生產制造企業形成的汽車產業集群,同時,重慶是中國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基地,已形成了金融、商貿物流、服務外包、旅游等現代服務業。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持續構建,將使得重慶在更大程度上發揮自己已有的產業結構優勢,加快商品要素流動,吸引高新技術人才,解決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進一步升級優化產業結構,提升整體效能。

3 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建立對重慶農村經濟的影響

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區域經濟的發展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如,金融產業、制造業、物流業、服務業等等方面的共同作用。

農村經濟發展的快慢與好壞,關系到農民可支配收入的多少,關系到農民消費能力的高低。借助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契機,借助一攬子的金融政策和手段,大力發展鄉村振興,優化農村經濟的發展模式,走一條多元化發展之路,豐富農民的收入來源,增加其可支配收入,提升農民的生活幸福感。比如:以信息化技術的發展為載體,通過網絡營銷等手段方式的靈活運用,將鄉村的生態、人文以及農副產品以產品化的方式營銷出去,建立品牌字號,提升產品的經濟附加值;運用現代農業技術,進行規?;N植生產銷售,走一條適合當地鄉村特色的發展之路。

在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首要的問題就是解決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村經濟充分利用,通過資源傾斜和政策傾斜等方式,提升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我國是農業發展大國,若想應對經濟發展方面出現的危機,需要關注農業經濟發展態勢,以全局視角分析問題,解決發展制度的局限性。在進入新時代發展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體系需要做出相應改革,了解市場發展特點,嚴格按照工作體系進行執行,只有合理應對“三農”問題,才能明確未來發展方向[4]。

4 成渝雙城經濟圈背景下,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4.1 健全城鄉協調發展的機制

在過去十年里,中國城鄉一體化水平提高,發展空間正關聯性很高,城鄉一體化的發展空間集聚效果顯現,但由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發展及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等原因對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從區域視角來看,東中西部地區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城鄉差異現象,東部沿海地區更容易實現城鄉融合,而中部欠發達地區則表現出明顯的“二元”結構特征[5]。因此,重慶地處西部地區,雖然近年來城鄉統籌發展的步伐在加快,但是城鄉之間的差異依然存在,亟待有效的政策促進城鄉間的融合發展,協調步伐統一推進,破除城鄉發展上的“二元”結構特征。

4.2 因地制宜,做好資源要素的引導

有學者研究發現,以地方政府支持視角對影響機制分析,政府科技支持是城市群發展規劃經濟帶動效應的主要媒介。通過地方政府支持能夠對城市群政策的經濟帶動效應產生促進作用,進而加速城市群的經濟增長。地方政府在制定城市發展政策措施時,要從科技發展、教育投入、產業培育等多角度推動原有城市經濟和產業發展;也要激勵地方政府做好平臺搭建、土地供應等服務保障[6]。政府在城市群發展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對城市中科技、人力、教育、技術等重要資源的配置起著關鍵作用。在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建設背景下,破除城鄉發展的“二元”結構,除了政策機制的建立外,還需要根據重慶自身的城市發展特點,強化政府對資源要素的引導,引導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生產要素以及起支撐作用的輔助生產要素能夠得到合理的流動和配置。

4.3 加強地區間的配合,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建設與其他城市群不同之處在于,成都、重慶各自形成了成都圈層和重慶圈層,因此,在經濟圈的建設上,與以往的城市群發展有所不同,并非只有一個城市中心,成都市以及重慶主城區占據了兩個圈層的中心位置。在圈層的發展中,存在“接壤洼地”的情況,也即是以成都市、重慶主城區兩個區域為核心,離核心區域距離越近的區域的城市發展質量越好,離核心區域距離越遠的區域的城市發展質量越差,從而形成“接壤區洼地”[7]。從成渝雙城經濟圈發展的角度來說,重慶市主城區與成都市最易形成“接壤區洼地”的區域往往是城市化進程較慢的區域,這些區域往往也是亟待城鄉統籌發展的區域。為了避免“接壤區洼地”的存在,城市群發展的關鍵是加強城市、地區間的合作配合,整體通盤考慮,而不是從一地一方考慮,消除行政區劃對城市管理發展上的限制和壁壘。

5 結語

提振農村經濟,并非一朝一夕,農村經濟的發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農業人口的規模和素質、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農業技術的發展與革新等方面。加快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在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框架下,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帶動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

猜你喜歡
雙城經濟圈成渝
活色生香新成渝
“雙城劇匯”共促戲劇發展
青年共建“雙城圈” 攝影同話“巴蜀情”
中國雙城發展模式
首都經濟圈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建議
成渝雙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產業結構效益與競爭力研究
雙城和一周
論蘭州經濟圈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經濟圈京津冀分產業區位優勢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