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聲音形象塑造研究

2024-03-20 14:24
記者搖籃 2024年1期
關鍵詞:紀錄片創作文本

劉 琦

一、中國電視紀錄片配音的發展與演變

近年來,中國紀錄片的創作方式和表現形式不斷變化發展,紀錄片所傳遞出的社會價值和傳播功能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從1958 年至今,中國紀錄片用了60多年時間,經歷了三個階段,實現了從單一到豐富的巨大轉變。

1.1958年至1977年:配音的主導地位

1958 年,中國電視紀錄片逐漸映入人們的眼簾。此時紀錄片的內容主要為展示國家當下建設和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具有強烈的新聞特色和播報式風格。此時的紀錄片配音員多以固定的官方語態和節奏播報,形式較為單一,主持人配音“任務性”強。

2.1978年至1989年:配音的從屬地位

20世紀80年代,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持續推進改革開放,為了進一步傳遞中國人文歷史及改革開放的成就,紀實性的專題紀錄片成為主流。紀錄片一改往日嚴肅、說教的配音風格,換以口語化串聯,使得真實感與沉浸感貫穿到紀錄片當中。相比之前只是照本宣科的“讀”有了質的改變,紀錄片的配音也進入了新時期。

如1979年至1981年間的紀錄片《絲綢之路》,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其中,取景于西安、廣州、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等地的畫面搭配上配音的片段,讓整個絲綢之路的內容變得更加翔實飽滿,而配音員樸實的講解,也為整個畫面增色不少,這種區別于主持及導游的講解模式,讓該紀錄片的風格更加清晰。

3.1990年至今:配音與畫面的統一

20世紀末,為了達到市場化的要求,多方面傳遞大國形象,紀錄片的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持續創新,不論是政治性題材還是社會類題材,都開始向“形象塑造”靠攏。因此,配音員在這個時期,更注重于融合式表達,即畫面和配音相匹配,達到一定程度上的和諧統一。

視角多元化,題材多樣化,這是時代賦予紀錄片的特征。因此,越來越多具有針對性的紀錄片制作單位及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為紀錄片市場帶來了無限活力和生機。

二、主持人配音藝術的語言形象塑造

配音是對解說詞的二度創作?!芭湟羰侵笇ξ唇浲阡浺舻挠耙暺M行的一種還原或補充的后期制作過程,其包含的聲音素材為人物語言、現場音響、畫外解說、音樂等?!痹诩o錄片中,不論是語氣、語調還是語境的塑造,都在為解說文本服務,目的是將枯燥的文字賦予想象力,進而創造出新的價值。

1.主持人配音的思想感情調動

紀錄片要求傳遞真實內容,其表現的畫面區別于其他類型的視頻短片。因此,輔以畫面進行呈現的,必須是充滿敘述感和代入感的配音。從播音學的角度來講,紀錄片的配音分為內部技巧和外部技巧兩個部分,通過語氣、語調、語境等方面的精準表達,與畫面形成統一,提高紀錄片的內在價值。

①情景再現。紀錄片的畫面大多遵循了“紀實”的特點,內容種類較為豐富。因此,文本中的人物、場面等,需要配音員通過想象力和共情力進行二度創作,這也就是情景再現。配音員需要把文本內容生動化,將自己置身于真實的場景當中,才能感染觀眾。

例如在《舌尖上的中國》中:“白蟹油炸,加水燒開后放入掛面,一頓簡單的晚餐后,將是6 小時的繁重工作。這是休漁后的第一網,至關重要,起錨、收網,漁網已經在水下蟄伏20 個小時,拉出水面,景象令人失望,終于發現一條鯧魚,卻掙脫了漁網,6小時過后,魚顆粒無收,幸虧有其他海獲,大海又一次展現了它的慷慨?!迸湟魡T李立宏通過配音實現了文本與畫面的巧妙融合,仿佛每個人都置身于漁船上。加之配樂的生動,營造出了身臨其境的畫面,讓觀眾進入到配音員創造的場景之中,為后續故事的發展作鋪墊。

②對象感。對象感是配音員需要具備的一項十分重要的能力,需要敏銳捕捉觀眾的心理需求與認知,并調動自己的內部技巧進行創作??梢杂凶晕业囊娊饧蔼毩⒌娘L格,但不可過分追求特殊化,這也就要求配音員要站在受眾的角度完成共情的創造。

如何建立對象感呢?首先需要有強大的心理支撐,在配音前建立強大的信念。配音員李立宏的對象感就是專業的示范,他在配音過程中只面對話筒,卻做到了讓千萬人形成共鳴,達到了“同呼吸,共命運”的目的,這就是對象感的根本,也是配音員必備的能力之一。

《我在故宮修文物》中的配音也非常獨到,在這部紀錄片中解說詞一般伴隨著文物修復場景的出現,對一些畫面進行必要的解釋以及意義上的升華。比如,在木器組的師徒場景中,配音員緩緩道出了二人的師徒關系,自然簡練。優美流暢的解說詞出現在恰當的位置,講述著故宮文物修復師的真實生活,默默地守護著故宮,一代代地傳承著。不僅讓觀眾感受到了文物千百年來的滄桑經歷,還使觀眾能夠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同時,感其所感,嘆其所嘆。

③內在語。內在語顧名思義,就是內在的語言,其文本內容不只表層的意思,更帶有深層的,讓觀眾思考的內容,同樣指那些在播音和配音中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沒有完全表露出來和沒有直接表露出來的語句關系和語句本質。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語言文字更是表達多樣,因此很多的感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例如在紀錄片中,諸多畫面轉場與時空跨度都需要內在語來傳遞“斷崖式”的過渡,這就需要配音員用內在語對畫面進行過渡與呈現。因此,內在語的表達顯得尤為重要,它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受眾體會到畫面本質和深刻內涵,完成配音員傳遞情感的真正目的。

例如紀錄片《故宮》,從故宮的全景出發,體現歷史性的同時,更展現出故宮的恢宏與壯觀。配音員低沉的聲音讓故宮百年來的歷史畫卷徐徐展開。由此可見,找準配音內在語才能更好地使畫面內容具象化。

2.主持人配音的情緒外化表現技巧

在紀錄片的創作過程中,配音創作是不亞于故事創作的重要環節。與視聽語言相比,配音創作更注重內涵表達、情感表達和邏輯關系表達。配音的外部技巧,能夠有效幫助受眾理解片段內容,輔助畫面完成深入表達。

①停連。停連是指配音員心理停頓的一種外化表達,分為停頓和連接?!凹o錄片的配音,大多是連少停多的,但是停有時候比連更能表現情感,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而何時停、何時連需要配合畫面的節奏、視聽效果和配樂的起伏?!辈徽撌峭?,還是連,都需要配音員結合生活進行扁平化的創作,要做到生活化與專業化相結合,完成所有的文本創作,這對配音員的日常積累要求極高,同時也要求配音員需結合語境和語法真正實現虛實結合。

《舌尖上的中國》李立宏的配音,就將停連和留白做到了極致,比如“人們整裝、啟程、跋涉、落腳,停在哪里,哪里就會燃起灶火”,他將頓號之間適當連接的處理方式改為一停一留白的處理方式,給每個畫面都留出了展示的空間,讓每個詞語的內在價值發揮到了極致,配合著畫面,營造出一幕幕值得回味的經典場面。

②重音。每個畫面和鏡頭總有需要傳遞的特殊語言,因此,配音的重音處理就顯得極為重要。強調好重音,既能突出表達具體的情感和文本語言背后的邏輯,更能完成畫面的深度融合。在配音中著重強調的詞和句,實際上是采用了重音、次重音的方式進行表達的,這與配音員對文本的理解密切相關,需要其在前期做大量的準備工作。強調好重音,能夠讓紀錄片畫面中的某一特征更為明晰,讓觀眾更懂其內在的表達。

例如《中國》中的這一段內容:“那些偉大的人,那些偉大的思想,那些眾聲喧嘩的道路之爭,奠定了我們曾經的光輝歲月?!迸湟魡T的重點落在了“人”“思想”“光輝歲月”上,沒有畫面,但看重音所在的位置,也能品讀出其深度內涵和情緒價值。

又如《中國》中的這一段:“李白如從天上而來,飛流直下;杜甫如在大地上生長,厚重深沉。無論少了哪一個,大唐的天空都將黯然失色?!迸湟魡T雖面對的是看似千篇一律的文本內容,但是卻將議論的重音部分突出,例如“黯然失色”“厚重深沉”“無論”等,并放緩整體語速,讓紀錄片的情緒得到情感上的升華。

③語氣。語氣是基于語境所衍生出的一種情感表達。從個人角度而言,每個人的語氣都會有相似點和不同點,配音員要基于正常的情感層面完成相對應的創作;從文本內容角度而言,語氣是配音員理解了文本內容后,才會有的適時變化。

在紀錄片中,配音員對語氣的把握,是審美的一種體現。生動、自然、有共鳴是判斷配音員是否將語氣表達到位的基本要求,如何將枯燥且沒有情感的文本內容化作配音所傳遞的語音內容,每個配音員都有自己的方法。因此,配音員需要極為細致的表達,才能準確地將文字含義突出展現,比如“起床了”不同的語境下,可以表達出憤怒、關心、責備、催促等不同的效果。

在《舌尖上的中國》中有一段配音就很好地體現出語氣的重要性?!盁o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里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崩盍⒑暝谂湟魰r,不僅放緩了語氣,不急不躁,更是以低音為主,使得畫面與配音相輔相成,呈現出人與故鄉的和諧景象。

④節奏。節奏,是指在紀錄片中以不同的語速結合時間的控制,完成的韻律感表達。紀錄片配音與新聞、綜藝、電影等類型的配音語速完全不同,要結合文字需要,快慢結合,吐字清晰。因此,配音員需要做好氣息控制,做好句尾的處理,完成好每一句的表達。

例如《中國》中的“漢卿是他的字,但后世只能這么稱呼他”。作為本章節的開頭,需要用聲音帶領觀眾走進關漢卿這個人物。配音員在配音時,“漢卿是他的字”配得略緩且低沉,調整狀態后“但后世只能這么稱呼他”便娓娓道來,句尾拖音明顯,用這樣的節奏為觀眾們營造了一個人物過去和未來即將展開的鏡頭畫面。配音的節奏一旦與畫面的節奏相匹配,就可以同步觀眾的內心節奏,真正帶領觀眾走進另一個共創空間。

三、紀錄片配音的情感表達

紀錄片中的解說詞配音不僅是情感表達的重要組成部分,更起到了營造氛圍的作用。一個出色的配音可以與紀錄片中的其他創作元素起到完美配合的作用,例如畫面調度與同期聲相配合可以增強表現氛圍、凸出主題表達、展現精神力量,從而提升紀錄片整體的表達效果,呈現出獨特的藝術性和觀賞性。

1.情感自然流暢

情感自然流暢是指在對內容表達清晰的基礎之上,展現出真實的情感流露。追求的更多是對于情感流露的真實,不需要矯揉造作,最真誠的情感表達才能讓觀眾產生共鳴。

在大多數紀錄片中,配音所傳達出的情感最終都形成了紀錄片故事曲折多變的情感線。它就像水流,時快時慢,時急時緩,以一種流暢的方式進行情緒表達。例如,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一集中,有一段富有寓意的文化語言走進了人們的心靈,“當我們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最應該感謝的是這些付出勞動和智慧的人們,而大自然則以她的慷慨和守信,作為對人類的回報和獎賞”。美妙的解說傳達著中國人的智慧與中國人對自然環境的生活情感與態度。配音員在對作品風格和特點準確把握的基礎上,以不同的心理態度緩慢“介入”紀錄片的表達中,如清風般緩緩吹來。運用聲音的獨特性,傳遞出世間百態與人情世故。

2.情感張弛有度

隨著紀錄片創作的不斷發展,紀錄片的敘事角度逐漸變得更加個性化,這種變化大大加強了配音在紀錄片情感表達中的作用。故事性表達越來越成為現代人物紀錄片的主流,個性化和多樣化的解說配音也成為大眾追捧的對象。紀錄片配音不僅擁有敘述性的語言特點,更要有抒情化表達;不僅能塑造悲傷情緒,更要有開懷大笑的情感;不僅有遺憾的愧疚,更應有振奮人心的亢奮。

例如紀錄片《“字”從遇見你》自開播以來不斷掀起收視和話題熱潮,創新的配音方式和影像呈現技術使畫面更加立體形象,張弛有度的配音賦予了古老文化鮮活的生命力。為了迎合大眾的喜愛,此片選用了更受年輕觀眾喜愛的配音演員,通過更加生活化、日?;亩蝿撟鲗⒐适骆告傅纴?,傳遞出十分貼切的情感態度。為了把握聲音情感表達的尺度,配音員需要針對不同的紀錄片主題風格,進行解說配音的深入分析實現二次創作,從而提升紀錄片的整體效果。

四、結語

配音不單是簡單地把語言文字轉換成聲音表達,更是影視藝術中重要的語言形式。它運用有聲語言,在向觀眾傳達有效信息的同時,進行情感傳遞、提升表達氛圍、反映現實生活、闡釋創作主題、升華內涵表達。對于紀錄片中關于聲音的探索研究,不僅是提升紀錄片的重要因素,更具有重大意義。在新時代背景下,對于紀錄片配音的研究是具有深遠意義的科研課題。

猜你喜歡
紀錄片創作文本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紀錄片之頁
紀錄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紀錄片之頁
《一墻之隔》創作談
創作隨筆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話故事《坐井觀天》的教學隱喻
創作心得
如何快速走進文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