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評論的創新發展與反思
——以人民日報評論矩陣為例

2024-03-20 14:24李怡曉
記者搖籃 2024年1期
關鍵詞:輿論欄目受眾

李怡曉

新聞評論指的是在新聞傳播進程中傳播主體針對新聞事件本身或者其中某一個社會現象所展開議論、發表意見的文體,是新聞媒體的旗幟和靈魂。隨著媒體融合的深入發展,各種媒體技術帶來了全新的傳播形式,傳統媒體時代形式單一的新聞內容和嚴肅的話語表達難以直達用戶的內心、觸動用戶的心靈,新聞評論的傳播面臨深刻挑戰。這就要求新聞評論主體積極利用新技術、新渠道,探尋新聞評論的創新與發展。

2015年,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融媒體平臺成立,人民日報開始由傳統主流媒體融合轉型為統一信息采集、多形態生產、多渠道發布的新型主流媒體,形成“一報一網多端”的融媒體傳播格局。目前,人民日報已經形成網站、微信、微博、客戶端的新聞評論傳播矩陣。在“中央廚房”統領下,人民日報在不同平臺以不同的傳播內容和策略創新發展新聞評論實踐。

一、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評論面臨的挑戰

1.缺乏深度,評論質量參差不齊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使信息發布愈加便捷,也導致信息發布的門檻不斷降低,發聲成本幾乎為零,意見也因而變得廉價、過剩。與傳統新聞評論不同,網絡新聞評論為提升傳播率會更加注重情緒、立場和觀點的直接表達,情緒化是其顯著特征,缺乏嚴密的邏輯推理。同時,新聞評論的質量參差不齊。雖然現今大部分新聞評論還是由專業新聞媒體生產,但在一些熱點事件發生后,許多自媒體也紛紛發表意見,以文字、視頻等形式表達自己的看法。某些未經專業訓練的自媒體為增強時效性和搶占輿論先機,在發布評論時往往存在新聞事實不清、語言過激、煽動性強等問題,甚至有些“大V”發布的評論還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左右事件走向,引導輿論發展。這不僅容易導致評論質量降低,同時也沖擊著新聞評論的規范化寫作理念。

2.環境復雜,評論議題范圍擴大

與傳統媒體時代相比,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評論面臨的挑戰要更為復雜。傳統媒體環境下,參與新聞評論的主體相對較少,廣大受眾群體參與新聞評論的形式、途徑相對較為固定,對內容質量的把關也更為嚴格。而融媒體環境下新聞評論的準入門檻低,新聞評論的參與方越來越多,評論主體不斷增加,評論內容也呈現出多元化趨勢,議題整體上變得更為豐富。與此同時,輿論場上眾聲喧嘩,輿論格局更加錯綜復雜,多種意識形態、思想觀念相互碰撞,不同的文化、價值觀相互影響,紛繁復雜的輿論環境使得新聞評論在引導主流輿論、統一思想等方面面臨更大的挑戰。

3.碎片閱讀,文字傳播效果降低

隨著移動設備的普及,碎片化閱讀方式足以滿足人們對于信息的基本需求,但是大量碎片化信息的涌入對新聞評論來說也是一種沖擊。新聞評論是運用概念、判斷和推理對新聞事件或社會現象進行理性分析的文體,嚴密的邏輯思辨性是其重要特征。但是大量的碎片化閱讀會增強人的思維惰性,加重淺閱讀和娛樂性閱讀習慣的養成。尤其在媒體融合時代,單純的文字已經難以滿足需求,而長篇大段的文本更加重了閱讀難度,人們更愿意接觸不用主動思考的碎片化信息,擁有完整論點、論據和論證過程的嚴謹的新聞評論成為受眾接受的高門檻,曲高和寡的現狀使傳統新聞評論面臨較大的挑戰和壓力。

二、媒體融合背景下人民日報評論矩陣的創新發展

1.創新欄目,深耕優質評論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媒體融合成為國家戰略要求。在此背景下,傳統媒體順應時代趨勢,積極耕耘新媒體平臺,開拓融媒體評論新陣地。不同的平臺因其功能、特性的不同,受眾群體也有所差異,因此,人民日報在“上網”時根據平臺特色,面向不同受眾設置不同定位、不同風格的評論欄目,運用產品設計思維去設計評論類產品,構造出一個多元立體的評論產品結構。如人民日報微博賬號開設了《你好,明天》《人民微評》《人民銳評》短評欄目,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眾號開設了《人民銳見》《睡前聊一會兒》《畫里有話》欄目,人民網開設了《人民藝起評》《人民視評》《三評》欄目等。不同的欄目體現出不同功能和責任的區分,既有像《人民銳評》《人民銳見》等負責較為重大的時政評論的欄目,也有《你好,明天》《睡前聊一會》《畫里有話》等主要負責社會生活評論的欄目,還有《人民財評》《人民藝起評》《人民體談》等負責特定領域的評論欄目。題材內容涉及十分廣泛,大到國際國內重大事件,小到家長里短的社會問題,既談風云又說風景,短則三言兩語,長則洋洋萬言。差異化的欄目設計也更加符合新媒體環境下的分眾化趨勢。

2.融合思維,表達形式多元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新聞評論主要依靠文字來實現自身的表達。在互聯網的全新業態下,傳統新聞評論的形式逐漸被技術重塑,單純的文字評論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而是需要思維的融合、表達方式多元化。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進步,新聞評論也逐漸將漫畫、音頻、視頻、H5、動畫等元素運用其中,產出大量可聽可看的新聞評論內容,促進了新聞評論的可視化傳播??梢暬臄⑹路绞讲粌H降低了受眾的獲知成本,而且提高了受眾對信息要點的記憶效率和分享欲。人民日報在創作評論產品時充分彰顯融合思維,創新網評內容表達,打造了一系列可視化評論產品。如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眾號的《畫里有話》欄目,聚焦輿論熱點、社會現象,用漫畫將主觀抽象的事物具象化,更生動形象地傳遞觀點和態度。

可視化表達也給新聞評論帶來了更多的創新空間。隨著短視頻的流行,新聞評論的視頻化日漸成為一種趨勢。如黨的二十大期間,人民日報評論部、人民網人民視頻聯合推出“盛會說”系列評論可視化產品,聚焦黨的二十大報告、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黨的二十大會場內外代表好聲音等,用鮮活的事例、接地氣的語言、生動的鏡頭與廣大網友一起看大會、聊盛會,有效促進受眾理解,提升傳播效果。

3.語態革新,個性色彩加強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最大的差異之一就在于文化語境,傳統媒體新聞評論想要在新媒體市場上煥發生機,就需要打造植根于新媒體土壤的文化標簽和話語方式。人民日報作為中央級黨媒,基本職能是政治傳播和輿論引導,但這一職能屬性與社交媒體的傳播特性存在較大差異,延續傳統黨媒嚴肅刻板的話語模式,必然無法滿足受眾個性化需求,達不到預期傳播效果。人民日報評論為貼近受眾,采用口語化敘事方式,大量使用俗語、網絡流行語等,如“夢幻聯動”“上頭”“破防”等,靈活借勢網絡流行語,符合當下受眾的閱讀習慣和語言邏輯,不僅緩解了評論文本的枯燥性,語言風格更加鮮活有趣,還引起受眾對評論內容的大規模轉發,提高了新聞評論的傳播度。此外,人民日報的新聞評論產品設計也具備更強的“網感”和個性化色彩。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眾號《睡前聊一會兒》欄目發布的評論文章,在遵循評論結構基本框架和規律的同時,在開頭、結尾以及層次劃分上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結構模式。該欄目通常以“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聽眾朋友,你好”為固定開頭,以“晚安”結尾,最后再附上一首“打油詩”結束全篇。正文采用小段式敘述,以加粗的形式來強調核心觀點,語言通俗直白,話題貼近生活,常以輕松的話語模式傳遞主流價值觀,拉近和受眾的距離。

4.立體分發,注重平臺差異

在融媒體傳播背景下,新聞評論作品既要重視內容的質量,也要重視多種分發渠道。近些年來,主流媒體為打造全媒體傳播矩陣,積極開拓新陣地,將觸角延伸至各大新媒體平臺,但在建設全媒體傳播矩陣的理念上,諸多媒體仍存在誤區。全媒體傳播不是將同一內容機械化搬運至其他平臺,而是要立足于不同平臺的特性進行差異化、垂直化分發。在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的新聞評論生產和傳播機制下,針對同一議題的新聞評論作品不僅會在“兩微一端”等平臺推送,還會依據平臺特性采用不同的表現形式,最大限度提升傳播效果。比如針對粉絲打投倒奶事件,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眾號《畫里有話》欄目發布《“倒奶式”應援,拼的是偶像才氣還是粉絲財氣?》的漫評;人民日報微博則在#你好,明天#欄目轉發事件新聞視頻并附上符合微博特性的短評;人民網則在《三評》欄目發布《不花錢不配當粉絲?》《多少利益暗中驅動?》《整治亂象刻不容緩!》三篇評論,并在《人民視評》欄目發布橫屏視頻評論。針對同一事件、同一話題,人民日報評論矩陣采用差異化策略,充分結合欄目特色發布新聞評論,產生良好的輿論效應。

目前,人民日報評論新媒體賬號已經形成重點化、差異化的內容傳播格局:在微博,結合當下熱點,圖文并茂地進行100字左右的短評;在微信則以文字為主,根據不同欄目采用“文字+音頻”或“文字+圖片”的模式;在網站則對各種評論進行細分,類目更加詳細;客戶端作為一個內容聚合平臺,則匯聚各類觀點,呈現出意見的自由市場。人民日報通過不同定位,打造立體化的分發渠道,真正形成傳播矩陣,提升評論的傳播效果。

三、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評論的反思

1.碎片化傳播與深度思考

當下熱點事件瞬息萬變,新聞事實發生之后,隨時隨地發表意見的自媒體評論充斥互聯網,加劇網絡新聞評論傳播的碎片化,輿論場上亟須主流媒體的聲音。而新聞評論作為以新聞事實為基礎進行觀察、思考,有思想、有觀點的“深度報道”文種,本身就需要一定的生產流程和時間。主流媒體承擔著輿論引導的重任,要用最快的速度發表看法、影響輿論。顯然,融媒體傳播的即時性和碎片化與新聞評論深度思考的特性相矛盾。

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媒體將“快評”與“慢評”結合起來?!翱煸u”就是在快節奏的閱讀背景下,用篇幅短小的評論形式破解碎片化的觀點,在熱點事件發生后先在微博等平臺發布短評,回應大眾關切;“慢評”則需要靜下心越過這些碎片化的新聞,深入思考后發布長評,用理性的判斷、辯證的推理來影響受眾。兩者結合以滿足時效性與引導輿論的雙重作用。

2.網言網語與嚴肅表達

在長期的發展中,傳統媒體新聞評論有一套歷史積淀下來的價值取向和倫理規范,在話語體系上,更注重理性、邏輯,強調評論的嚴謹和深度,追求評論的專業化表達,表現出抽象、嚴肅和持重的語言文字風格。而新媒體平臺上呈現的評論性內容更多體現出娛樂化傾向,個性化、情緒化等私人化的寫作現象突出,以商業價值為導向的爆款營銷和情緒化表達充斥著新媒體平臺。在互聯網語境中,主流媒體為了貼近大眾,開始轉變語態,從硬說教到軟話語,逐步在評論中融入“網言網語”。但是主流媒體如何保持好分寸,拿捏好度,貼近讀者而不是迎合讀者,贏得流量而不是“討好”流量,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3.同一評論內容與多個分發平臺

主流媒體為了擴大自身覆蓋面,加強全媒體平臺建設,通常依靠各種新型傳播平臺拓展評論陣地。在融媒體傳播背景下,平臺的多樣性為新聞評論的在線傳播提供了更為廣泛的渠道,但是許多在新媒體傳播平臺上發布的新聞評論依然是傳統媒體新聞評論文章的電子版,僅僅停留在簡單的機械復制與粘貼,這顯然不是媒體融合所需要的有機融合。平臺之間的“融通”不是廣泛注冊各種賬號進行文章搬運,而是要根據不同平臺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分發,從而真正實現傳播效果的提升。

四、結語

媒體融合的大趨勢是對新聞評論舊格局的一種革新。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評論的創新性發展將是所有媒體的重要課題。人民日報在建設新型主流媒體的同時,積極打造融媒體傳播范式,為新時代新聞評論的生產與傳播提供了發展思路和方向,也為其他媒體新聞評論的創新提供了良好借鑒。融媒體時代,新聞評論要想占據優勢地位,獲得長遠發展,就必須重視評論的深度,順應數字化發展潮流,樹立產品思維,注重語態革新,這樣才能在新時代里煥發生機,在復雜激蕩的輿論場上彰顯出評論的價值,真正起到統一思想、引導輿論、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

猜你喜歡
輿論欄目受眾
關于欄目的要求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輿論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欄目主持人語
“大師問答Ask the Guru!”欄目問答精選(二)
欄目制,為什么這樣紅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電視節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