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新型城鎮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2024-03-21 14:23張可云
中國名城 2024年1期
關鍵詞:中國式城鎮化人口

張可云,馮 晟

引言

城鎮化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事關中國最廣大人民的發展利益,事關政治、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等許多領域,對于中國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具有特殊的戰略意義[1]。隨著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中國已由過去傳統的城鎮化階段進入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發展階段。新型城鎮化是中國式現代化邏輯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順利推進更高標準、更快速度、更大力度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充分顯示出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與顯著優勢。我們要深刻領悟并牢牢把握新型城鎮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內涵、內在聯系與實現路徑,以新型城鎮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而為全面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堅強支撐。

1 新型城鎮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

1.1 新時代新型城鎮化的內涵

新型城鎮化的概念由來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黨的十六大報告[2],但隨著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型城鎮化”被賦予了全新的時代內涵。2012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正式提出把生態文明理念與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隨后新型城鎮化的概念內涵不斷豐富,并逐步上升為國家戰略。從概念演變來看,“新型城鎮化”是在“城鎮化”概念基礎上的進一步拓展,但新型城鎮化有別于傳統的城鎮化,更加強調城鎮化的質量、民生與可持續發展[3]。

1.1.1 人口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的本質要求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明確了新型城鎮化的本質要求,即以人為本,實現人口城鎮化。人口城鎮化是一個二元概念。一方面,人口城鎮化強調量變過程,即城鎮常住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逐步提升。城市是現代科技創新與產業集聚的核心腹地,因此城市人口比重增加有助于擴大發展成果的覆蓋面與普及度。另一方面,人口城鎮化強調質變過程,即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切實提高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確保每一個生活在城市的居民都能夠過上有尊嚴、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滿希望的美好生活[4]。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實行基本公共服務與戶籍掛鉤的政策,因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剪刀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本公共服務差異化的程度。2021年中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6.7%,低于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約18個百分點,即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迅速提高相比,中國戶籍人口城鎮化進程滯后。在中國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同時,城鄉間存在明顯的發展差距,多數大中城市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將戶籍向高技能人才集中傾斜,而低技能勞動者落戶城市則面臨重重困難。因此,城市中出現了由于供給緊張,與戶籍掛鉤的公共服務難以實現均等化的問題;而廣大農村地區則出現戶籍附著的集體財產收益權、宅基地使用權等體系不完善,導致許多進城農民工落戶城市意愿下降的問題??傊?,人口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的本質要求,只有城鎮常住人口群體持續擴大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雙管齊下,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1.2 經濟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要求

經濟城鎮化是指經濟結構的升級轉型,是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轉變、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變、經濟重心從農村地區向城市地區轉移的過程。實現經濟城鎮化是實現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要求。經濟城鎮化至少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的轉變:第一,產業結構由農村型經濟、傳統工業型經濟轉向城市型經濟、創新型經濟。人類社會進入城鎮化以前,主導產業往往是附加值較低、生產效率較差的第一產業。隨著城鎮化水平逐漸提升,主導產業逐步轉向資本密集型、能源密集型的第二產業,這一時期經濟往往由投資驅動,呈現粗獷式增長的模式,環境污染問題也較為嚴重。隨著城鎮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社會進入新型城鎮化階段,主導產業逐步轉向人力資本密集型的高附加值、高研發、高投入的新一代智能制造業與服務業,經濟更多地由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驅動,呈現集約型的增長模式。第二,城市空間進一步擴張,傳統基礎設施與新型基礎設施進一步鋪設,軌道交通、高速鐵路等代表人類高水平的發展成果將觸及更大范圍。從比例上而言,2021年中國城市建成區面積僅6.24萬 km2,占中國國土面積極其有限。從全球陸地面積來看,城市區域面積雖然也只占3%,但全球城市面積總和正以5%/年的速度快速擴大[5]??臻g范圍上的城鎮規模擴大將產生顯著的經濟增長效應。已有研究根據全球156個經濟體的歷史數據測算表明,城鎮化率在60%—70%的增長階段中,每提升1個百分點,將帶動經濟體的人均資本存量增加2%[6]。同時,城市空間范圍的擴張將為新型城鎮化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與騰挪余地,為城市更新升級創造發展條件。第三,城市型區域的對外開放水平與國際化水平顯著提高。城市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窗口,深度嵌入全球的貿易網絡與產業分工體系,對于吸引外商投資,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1.3 社會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的制度要求

社會城鎮化指的是農村社會形態轉向城市社會形態的過程[7]。由于農村社會形態的人口穩定性較強,長期以來高度依賴基層自治和熟人網絡治理;而城市社會形態的人口流動性極強,基層治理難度更大。當前中國社會城鎮化進程明顯落后于人口城鎮化與經濟城鎮化的進程。一方面,社會城鎮化涉及政府管理體系與基層治理能力的改善,而以行政區劃、行政資源配置等為代表的基層行政管理體系無法實現動態的頻繁調整,因而多數地區城鎮化管理水平嚴重滯后于城鎮化水平[8]。例如在超大特大城市的城中村與城鄉接合部的許多地區,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均超過80%,但是仍然按照鄉鎮、村委會的農村型區域治理模式進行治理,撤鎮設街道和撤村設社區的進程相對遲緩。另一方面,基層社會治理需要大量的社會工作專業的人才,然而到目前為止,中國社會治理領域的人才隊伍建設仍然相對滯后。重大自然災害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暴露出基層社會工作者的數量存在較大的缺口。社會城鎮化在中國城市老城區規劃和老舊小區改造等方面面臨較大的挑戰,許多公共設施與配套設施的布局存在不合理的情況,嚴重影響了城市地區生產生活的效率與效用。但是社會城鎮化又是新型城鎮化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沒有社會城鎮化所確立的配套制度,就無法保障新型城鎮化的順利推進。

1.1.4 景觀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的生態要求

景觀是由一系列生態系統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整體,主要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組成。景觀城鎮化指的是鄉村景觀向城市景觀轉變的過程[9]。在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已成為硬性約束,綠色發展理念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在傳統的城鎮化階段中,由于長期忽視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建設,許多城市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環境污染問題和空氣質量不達標問題,嚴重影響了城市居民的滿意度與幸福感。為了應對城鎮化、工業化進程中對環境造成的破壞,黨中央適時提出了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和凈土保衛戰,截至目前已經實現階段性成果。在黨中央提出“雙碳”目標以后,實現能源結構綠色轉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的時間表已經提上議事日程。未來在新型城鎮化的道路上將更加強調生態友好型城市建設,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此外,景觀城鎮化還要求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對歷史文化古跡、城市特色建筑、文化遺產等予以重點保護和傳承,既要重視物質文明,也要強調精神文明,著力打造歷史底蘊深厚的人文城市。

1.2 新時代新型城鎮化取得的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超高速度與超大規模的城鎮化。進入新時代以后,中國城鎮化進入了強調質量優先于數量的高質量發展階段,取得了全新成就。10年來,中國城鎮化率明顯提升,以撤縣設區、撤鎮設街為核心的城市化管理水平同步改善,城鎮化空間格局逐步優化,城市空間內部發展活力持續激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宜居城市建設取得明顯進展。

1.2.1 城鎮化水平穩步提高,城市化管理水平同步改善

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城鎮化步伐明顯加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以平均每年增加1%的速度快速提高,2022年末達到65.2%,較2012年末的52.6%提升了12.6個百分點。10年來,黨中央堅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并取得顯著成效,城市落戶限制性條件明顯放寬,大中小城市普遍取消了落戶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落戶條件也有明顯改善。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打破了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結構的制度壁壘,為加快農村人口及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進而融入城市生活創造了條件。截至目前,全國32個省級行政區出臺了戶籍制度改革政策,并取消了關于農與非農的戶口性質。新時代以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明顯加快,全國共有1.4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伴隨城市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城鎮的數量和面積也呈現持續擴大的趨勢。2013—2022年中國撤縣設區、撤鄉鎮設街道的進程明顯加快[10],同期地級市增加了8個、縣級市增加了26個、市轄區增加了117個、街道辦事處增加了1 702個,體現了城市化管理水平與城鎮化水平相匹配同步改善。

1.2.2 城鎮化空間格局逐步優化,要素持續向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聚集

新型城鎮化戰略實施以來,中國城市間聯系互動與分工協作日益增強,城市規模結構與城鎮化空間布局逐步優化,初步形成了城市群與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戰略新格局。一是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凸顯,現代化產業體系與高層次人才要素持續向中心城市聚集。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和其他國家中心城市與區域中心城市已經成為支撐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空間節點,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超大城市作為重要的區域經濟增長極,帶動鄰近地區中小城市進一步發展壯大。二是城市群一體化發展水平明顯提升,綜合承載能力顯著提高。目前中國已基本形成“19+2”的城市群總體布局,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已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迅猛發展,長江中游、北部灣、關中平原等城市群集聚功能愈發明顯[11]。中國19大城市群承載著超過全國75%的城鎮人口,貢獻了80%以上的GDP[12],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開展經濟活動、參與國際競爭的主要空間載體。三是城市規模結構進一步優化,以縣域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穩步推進。按2020年末的戶籍人口規模劃分,40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相較于2012年增加了8個,達到22個;100萬—400萬人口的城市增加了29個,達到142個;而100萬以下人口的城市則減少了29個。

1.2.3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宜居城市建設成效顯著,城市生活品質大幅度提升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發展理念與“兩山理論”已成為政府的行動共識與執政理念,建設美麗城市也已成為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應有之義與重要內容。在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的攻堅推進下,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人居環境更加優美。2012—2020年,城市綠地面積同比增長38.2%,城市節能環保支出增長134%;城市工業廢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下降48%與87.9%。全國范圍內逐步推廣城市廢棄物回收、垃圾分類處理和可再生利用體系。從城市存量改造的方面來看,中國城市更新步伐明顯加快,特別是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城市更新行動以來,城市人民生活質量再上新臺階。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是城市更新行動的重點工程,2019—2021年全國累計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1.5萬個,惠及居民超過2 000萬戶。老舊小區改造后,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均顯著增強。

1.2.4 城鄉融合發展加速演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加快實現

隨著各類支持城鄉融合發展政策文件的相繼出臺,我國城鄉一體化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步伐明顯加快。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著力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加快實現。在黨中央頂層設計的推動下,中國11個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均推出了相應的改革與實施方案,加快形成改革試驗中可復制、可推廣的中國經驗。從政策實施效果來看,農村居民與城鎮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明顯減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13年快于城鎮居民,2022年城鄉居民收入之比僅為2.45,相較于2012年的2.88減少了0.43。城市型區域逐步推廣實施居住證制度,進一步擴大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范圍。一方面,隨遷子女在常住地接受義務教育的制度得到初步確立,義務教育實現縣域基本均衡發展,2021年超過90%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可在流入地公辦學校接受義務教育或享受政府購買的教育服務;另一方面,基本養老保險與醫療保險實現城鄉統一,農業轉移人口參加城鎮社會保險的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基礎設施均等化目標取得明顯進展,公路“村村通”、自來水“村村通”、寬帶網絡“村村通”的目標基本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比例超過90%,進城落戶農民的農村權益受到有效保護。

1.3 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

1.3.1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

具體來看,人口規模巨大既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也是國家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優勢。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經實現現代化的發達國家和地區仍然較少,人口總和仍然不及中國的總人口[13]。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國人口規模已達到14.1億人。巨大的人口規模使得中國具有更大的市場潛力、更大的消費需求、更全的產業體系。14億多人口集體實現現代化,將成為世界歷史上一個濃墨重彩的壯舉,將深刻改變全人類的發展進程。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同時意味著中國在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進程中不會落下任何一個人,因此要統籌實現城市地區的現代化與農村地區的現代化。

1.3.2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堅持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而不是為了少數人的富裕。世界上目前已經實現現代化的發達國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收入不平等、貧富差距大、社會撕裂、政治極化、民粹主義泛濫等問題。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始終把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著力消除貧困、不斷縮小城鄉間發展差距、地區間發展差距與居民收入差距[14]。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注定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以切實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為出發點,以切實增強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避免兩極分化。

1.3.3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在功利主義與物質主義思潮的主導下,西方發達國家社會高度強調物質財富的重要性,鼓勵公民追逐利益增長,而忽視人的全面發展[15]。由此導致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失衡,引發社會治理難題、社會越軌行為與社會道德滑坡。而中國式現代化除了強調物質富足,更把精神富有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不同于歐美現代化國家,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因此,在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過程中,要注重傳承中華文明,賡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1.3.4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西方現代化國家普遍按照“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推進工業化與城鎮化建設,在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巨大的負外部性,造成了嚴重的氣候問題、環境污染問題[16]。以此為鑒,中國式現代化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以犧牲子孫后代與全人類福祉為代價,而應當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高質量發展道路,確?!半p碳”目標的莊嚴承諾得以順利實現,到21世紀中葉把中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1.3.5 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近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實現資本原始積累和開拓資本市場普遍離不開殖民、戰爭、掠奪等手段,將以鄰為壑、損人利己作為資本增值動能,造成了發展中國家的貧窮落后。但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傳統,和平發展與平等互惠正是中國“懷柔遠人”“尚德抑武”的大國責任觀的集中體現[17]。以“一帶一路”倡議、國際友好城市建設為代表性工程的中國式現代化符合全人類的共同殷切期望,符合歷史與人類文明的發展要求,也必將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全新的動能。

2 新型城鎮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聯系

新型城鎮化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任務,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選擇。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到2035年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形成新發展格局,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梢姟靶滤幕笔侵袊浆F代化的具體目標,而其中新型城鎮化又是重中之重。具體來看,人口城鎮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載體保障,經濟城鎮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能,社會城鎮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社會治理支撐,景觀城鎮化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空間場景??偠灾?,中國式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二者本質一致、目標一體、成效相關,必須相互統一、共同推進、形成合力。

2.1 人口城鎮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載體保障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的空間載體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城市,一個是農村。但隨著人口城鎮化率的不斷提升,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陣地已由農村轉向了城市。當前中國14億人口中超過六成人口生活在城鎮地區,參照國外現代化國家的城鎮化進程,未來這一比例還將逐步突破70%、80%甚至90%。因此,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與城鎮人口的發展息息相關。城鎮化發展的本質是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定居的過程,即從事勞動生產率較低、人均產出水平較差的農業生產者轉向充分就業、人均產出水平更高的城市制造業與服務業活動。在這一動態過程中,農村轉移人口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家庭財富不斷擴大。2022年末,中國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4.9萬元與2.0萬元。因此,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將有效提高農業人口的收入水平,實現城鄉協調發展與全體人民共享現代化文明成果。根據國外經濟體的發展經驗,城鎮人口的增長往往意味著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的經濟實力與邊際消費傾向較高,因此推進人口城鎮化將有效擴大內需,進而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重要抓手。

2.2 經濟城鎮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能

縱觀世界各國的城鎮化歷史可以發現,城鎮化是驅動經濟實現長期增長的關鍵動力與核心引擎,城鎮化率快速上升的時期往往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個經濟體GDP高速增長的時期。從投資需求來看,經濟城鎮化將創造巨大的固定資產投資需求,帶動大量交通基礎設施與市政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并通過產業上下游關聯和投資的乘數效應,促進房地產、建筑建材、交通運輸、電力供應等產業鏈的迅猛發展。除了傳統基礎設施領域,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隨著能源轉型需求與“雙碳”目標的提出,經濟城鎮化還將帶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的蓬勃發展,有助于持續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從經濟形態上來看,城鎮經濟是高度集約化的經濟發展形式,人類生產生活在區域空間上高度集聚,有助于發揮集聚經濟的共享效應、匹配效應與學習效應,促進人力資本的集中與累積,激發創新活力,進而推動科技創新并實現生產效率的進一步提升。從發展進程來看,相較于發達國家,當前中國城鎮化率仍然有10%—20%的提升空間,其必將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源源不斷地注入發展動能。城鎮地區仍然有較大的投資潛力與創新潛力,一方面,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公共服務設施面臨提質增效,老舊小區、城中村面臨較大范圍的更新改造,將擴大對傳統基建與新基建的投資需求;另一方面,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品質化的城市升級需求將培育新的消費場景、消費模式與消費需求,激發城鎮消費活力。

2.3 社會城鎮化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治理支撐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與質量的日益提升,中國社會治理領域的短板與不足也逐漸暴露出來,反映出中國城市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水平還有待提升。首先,社會治理直接影響社會效率與生產效率。例如城市規劃、建設與城市化管理水平,將直接影響城市宜居宜業的功能屬性,進而影響人民群眾的現實滿意度與幸福感。社會的公共秩序也將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的安全與效率,有效規劃、合理布局各類公共基礎設施對于完善城市管理體制,推進惠民便民服務具有重要作用。隨著中國城市的快速膨脹,擁堵、污染等城市病問題逐漸顯現,反映出許多城市的規劃與社會治理水平嚴重落后于經濟發展水平,并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形成了制約。因此,根據城市社會形態實時調整社會治理結構、社會治理理念與社會治理模式對于提高社會層面的全要素生產率而言具有重要作用。近年來,方興未艾的城市治理競賽為社會城鎮化提供了重要抓手,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國家層面通過鼓勵地方政府參評衛生城市、平安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示范城市、社會工作服務標準化建設示范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示范縣等榮譽稱號,有效調動了地方政府加強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其次,社會城鎮化還要凸顯優秀文化的傳承,豐富人的精神世界,進而為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提供關鍵支撐。在城市治理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城市的特色,發掘城市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在中國特色和歷史的軌道上建設現代化城市。

2.4 景觀城鎮化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空間場景

城市是人類聚居的主要空間場所,但隨著城市“膨脹病”的日益嚴重,生態環境問題也逐漸突出。全體居民是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宜居城市的共同受益者。宜居城市作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空間載體,其功能屬性決定了在城市建設的過程中,要統籌考慮生態涵養與經濟發展,統籌推進景觀建設與基礎設施建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著力打造環境友好型、低碳環保型、資源節約型、景觀優美型的現代化新型城市。改造城市景觀就是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質,重視生態保護就是提高居民幸福滿意度。國內外居民幸福感強、滿意度高的和諧城市,往往就是生態環境優良、城市景觀優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宜居城市。景觀城鎮化要求在城市擴張的過程中推動城市融入大自然,探索城市與大自然有機結合、緊密共存的空間分布形態。一方面,要堅持規劃引導,強化城鄉景觀一體化設計;另一方面,要把特色小鎮、生態示范區等作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載體,打造綠色產業的創新生態圈。

3 以新型城鎮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路徑

在剖析新型城鎮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內涵與內在聯系的基礎上,以系統性的理論體系為指導,結合新時代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求,本文重點提出4條以新型城鎮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路徑。

3.1 多管齊下推動人口城鎮化

解決好人的問題是推進新型城鎮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一方面,要加快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這是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和核心目標。要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與農村產權改革,城市地區要逐步取消落戶限制,放寬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標準,農村地區要依法保障進城落戶的農民享有農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逐步建立農戶“三權”的市場化退出機制。要以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持續優化城鎮公共服務的供給制度與提供機制。應當鼓勵各地政府落實屬地責任,增加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的學位供給數量,逐步放開異地參與社會保險的制度限制。加大對農業轉移人口的技能培訓,提高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質量,促進農業轉移人口真正地、全方面地融入城市生活。另一方面,要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與形態,發揮城市群和都市圈在城鎮化中的龍頭效應,努力打造梯次有序、分工明確、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新型城鎮化空間格局。

從實現路徑上來看,參照與中國國土面積相近的俄羅斯、美國、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亞等國的城鎮化率標準①,未來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長期目標應當達到82%—86%,按照每年1.05個百分點(過去10年的平均速度)的速度計算,人口城鎮化進程還將用時18—22年完成,將持續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載體保障。

3.2 多措并舉推動經濟城鎮化

持續優化城市產業布局和結構,推動城市經濟轉型升級,不斷培育創新動力,確保城市能有效吸納就業人口,切實增強產業支撐、提高就業質量。一方面,要確保城市更新升級與產業更新升級同步進行,確保城市空間格局與產業分布格局相匹配。不同城市應當根據自身的要素稟賦和外部的競爭條件,培育發展各具特色的產業體系。中心城市應當進一步發揮要素的集聚效應,充分利用城市規模經濟所產生的專業化分工效應,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努力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形成競爭優勢。中等城市要錯位發展,發揮自身用工成本較低的市場價格優勢,聚焦產業鏈供應鏈中的某一環節,主動承接超大特大城市淘汰的傳統產能,鼓勵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產業鏈鏈主企業和瞪羚企業。小城市則應當積極融入周邊大中城市,充分發揮自身的鮮明特色,與其形成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另一方面,要持續發揮投資、消費對于城鎮化建設的引領效應。從投資效應上來看,要進一步擴大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積極推進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與環境基礎設施提級擴能,促進城市面貌的全面升級與公共服務的延伸覆蓋。強化交通運輸網絡支撐,系統化布局機場、軌道交通、城際鐵路、高速鐵路與高速公路,持續貫通擴容綜合運輸大通道。從消費效應上來看,要充分滿足個性化、差異化、品質化的消費需求,持續擴大優質消費品、中高端產品的供給,提升城市服務的質量與居民滿意度。

3.3 多點突破推動社會城鎮化

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持續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方面,要優化行政資源配置和區劃設置,實現城市化管理水平與城市化水平同步提升,動態調整縣與市轄區、街道與鄉鎮、社區與行政村的數量,持續推進城市行政區的結構優化和規模適度調整。另一方面,要提高街道社區治理服務水平,逐步健全網格化管理體系。社會矛盾綜合治理體制要進一步健全完善,推廣和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努力探索新型治理機制。國家發展改革委2022年出臺的《“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中明確設立了社區工作隊伍的建設目標,提出到2025年每萬城鎮常住人口基本實現擁有社區工作者18人。

3.4 多點開花推動景觀城鎮化

要推進新型城市建設,通過對城市景觀的規劃設計來增強城市魅力,著力打造宜居、韌性、創新、智慧、綠色、人文城市。一方面,要加強城市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持續開展國土綠化,因地制宜建設城市綠色廊道,讓城市在自然與綠色中有機生長。同時要推進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逐步建設生活污水管道網絡配套設施。要推進城市生活的低碳化建設,逐步使用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促進工業、建筑和交通等領域向綠色低碳轉型。另一方面,要推動歷史文化傳承和人文城市建設。針對城市歷史文脈、歷史文化名城名鎮、歷史文化街區等重要保護單位,要加大對歷史原貌和景觀環境的保護與恢復力度,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城市規劃建設,鼓勵城市建筑設計傳承創新,優化城市建筑風貌。

4 結語

新型城鎮化是新征程上更好更快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重點工程和關鍵舉措。站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起點上,統籌規劃、全盤考慮、合理布局城鎮化建設,推動構建更高水平的城鎮化新格局對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無疑具有重大意義。本文從4個角度梳理了新時代賦予新型城鎮化的時代內涵,強調了人口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的本質要求,經濟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要求,社會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的制度要求,景觀城鎮化是新型城鎮化的生態要求;較深入地討論了新型城鎮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聯系,前者既是后者的重要任務,又是必然選擇,同時前者還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充足的載體保障、強大的增長動能、全面的治理支撐和綠色的空間場景。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了以新型城鎮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4條實現路徑,為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更好地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要求提供了政策啟示。展望未來,中國城鎮化空間依然廣闊,前景依舊光明,根據本文的測算,城鎮化率還將保持較快增長態勢,將持續創造投資需求、提升居民的消費潛力,并有助于創新要素集聚,增強城市的國際競爭力??傊?,新型城鎮化建設必然持續對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

注釋:

①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的統計數據,2022 年俄羅斯城鎮化率為75.13%,美國為83.19%,加拿大為81.75%,巴西為87.56%,澳大利亞為86.49%,而中國僅為63.56%。

猜你喜歡
中國式城鎮化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轉型為何在加速 精讀
中國式民主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人口最少的國家
1723 萬人,我國人口數據下滑引關注
中國式失敗
堅持“三為主” 推進城鎮化
城鎮化
加快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