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蚶新品系分級養殖技術示范

2024-03-22 08:06陳麗芝
科學養魚 2024年2期
關鍵詞:三門縣原種藻類

劉 琦,張 磊,陳麗芝

(1.三門縣水產技術推廣站,浙江 三門 317100;2.三門縣張磊青蟹養殖專業合作社,浙江 三門 317100)

三門縣海水養殖模式以蝦—蟹—貝混養為主,其中貝類占水產品產量的80%以上,主要養殖品種為泥蚶、縊蟶。泥蚶又稱血蚶,全縣年產量達7 萬噸,年產值超10 億元,是三門縣漁業支柱產業。三門縣泥蚶養殖產量保持較穩定的增長,但是泥蚶養殖周期較長,需要2~3 年才能養成,且養殖池塘的租賃價格普遍升至4 000 元/畝以上,成本較高,養殖效益有所降低。因此,選取優良的泥蚶新品系、提高生長率、縮減養殖周期勢在必行。

三門縣張磊青蟹養殖專業合作社從浙江省海洋水產養殖研究所引進泥蚶新品系苗種,該新品系由泥蚶“樂清灣1號”選育而成,針對縣域內泥蚶養殖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養殖需求,集成已有健康養殖模式和技術,包括新的高效陸基集約化平面流養殖技術,建立泥蚶新品系分級養殖技術示范,并通過新品系泥蚶與原種泥蚶的對比養殖試驗,為泥蚶后期的性狀改良、種質資源保護、新品種的養殖推廣等提供基礎數據。

一、試驗材料

三門縣張磊青蟹養殖專業合作社引進新品系泥蚶苗種,開展優良性狀新品系泥蚶分級養殖,并與原種泥蚶養殖進行對比。養殖塘共2口,實際試驗用面積共6畝。

2022年7月開始,利用陸基集約化平面流裝置進行新品系泥蚶苗種中間培育,平面流養殖面積500米2。12月,將培育后的苗種放入1號池塘,池塘面積18 畝,選取相同規格的原種泥蚶在同一池塘、相同密度條件下進行養殖對比試驗,試驗用面積各1畝(養成泥蚶中苗);在本專業合作社養殖的泥蚶中篩選出規格約300 粒/千克的新品系泥蚶和原種泥蚶放入2號池塘開展對比養殖試驗,池塘面積35 畝,試驗用面積各2 畝(養成商品蚶),分別從成活率和產量等方面比較新品系泥蚶與原種泥蚶的差別。

二、試驗方法

1.陸基集約化平面流苗種培育設施構建

構建灘涂貝類苗種的中間培育裝置,包括用于培育苗種的平面水槽和供水蓄水裝置。平面水槽為頂部開口且底部為平面的容器,有供水管對水槽進行供水,水槽上連接有排水管,排水管連通于池塘,實現循環供水,排水管的出水口位置高度可調設。

2.泥蚶新品系苗種平面流中間培育

利用陸基集約化平面流苗種培育技術將新品系泥蚶小苗(規格20萬~40萬粒/千克)標粗至規格2 萬粒/千克,然后放入養殖塘進行同池塘、同密度、同規格對比養殖。

采用平面流技術培育時鋪設4 厘米的泥底質,抽取養殖池塘水進行循環流水培育。通過供水管進行不間斷供水,培育槽內的水面高度保持在10~15 厘米。每10 天用網目適宜的“淌苗袋”刮取蚶苗1次,去除雜物,并根據蚶苗個體的大小分規格進行疏養。

3.養殖塘準備

徹底清除池底淤泥和有機物,做好清塘工作。對泥蚶養殖區域進行圍網,聚乙烯網高2 米、網目40 目,以避免青蟹等生物捕食泥蚶苗種。池塘做好水質調節工作,pH 在7.5~8.5,安裝功率為3千瓦的底增氧設備,以形成池塘立體增氧,提高水體溶氧。

4.放苗

2022年12月,選取同規格(1.4萬~1.6 萬粒/千克)的新品系泥蚶和原種泥蚶放入1 號池塘進行養殖對比試驗;選取規格約300 粒/千克的新品系泥蚶和原種泥蚶放入2號池塘開展對比試驗。所選泥蚶苗種體質健壯、規格整齊。

5.清除敵害

敵害清除選擇在大潮期間進行。排干池塘水、露出灘面后,及時刮除滸苔、螺等敵害生物;檢查、加固圍網設施,及時清除圍網上附著生物。

6.餌料管理

泥蚶主要以藻類或有機碎屑為主要餌料,養殖期間選擇微生物、藻類營養鹽等進行池塘藻類培育,適當添加VC及免疫多糖。

7.水質管理

(1)換水。換水視塘內水位、水質、餌料生物量等綜合因素而定,水質良好的情況下盡量保持不換水或少量換水,遇高溫或寒冷天氣時多蓄水,海區發生赤潮時不進水。

(2)溶氧控制。以底充式微孔增氧設施進行增氧,在養殖前期與后期根據需要適時增氧,中期主要是夏季高溫期間每天開6~8 小時,以夜晚開啟為主,并堅持晴天中午開2小時,保持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

(3)水質調節。放苗1 個月內水體透明度控制在30 厘米左右,放苗1 個月后透明度逐漸控制在20~30 厘米。使用微生物制劑進行調水,養殖前、后期水溫在15℃以上時,采用EM 菌+芽孢桿菌進行培水,高溫期間使用光合細菌或芽孢桿菌進行培水,使用時結合增氧進行,注意陰雨天氣不用、平時少量多次使用、水質肥時不用、高溫天氣少用。

三、效益

2023 年11 月20 日進行測產,以試驗用面積計,1號池塘新品系泥蚶規格為218粒/千克,畝均產量1 874.27千克,成活率51%;原種泥蚶規格為258 粒/千克,畝均產量1 547.44 千克,成活率49.83%。

2號池塘新品系泥蚶規格為116粒/千克,畝均產量3 549.55 千克,成活率69.66%;原種泥蚶規格142 粒/千克,畝均產量2 949.25 千克,成活率68.56%。

1號池塘泥蚶規格可達到中苗規格,新品系泥蚶較原種泥蚶產量高約21.12%。2號池塘泥蚶養至春節前后可達到商品蚶規格。本試驗2號池塘新品系泥蚶較原種泥蚶產量高約20.35%。綜上,新品系泥蚶較原種泥蚶增產可達20%以上。

四、分析與討論

泥蚶生長速度主要取決于水源、水質、餌料、管理等條件。泥蚶喜棲息在軟泥灘涂上,適宜鹽度范圍為10~20,適宜水溫為15~25℃。泥蚶為濾食性貝類,以硅藻類和有機碎屑為食。泥蚶不適宜長時間高溫、高鹽或低鹽條件,出現不適氣候會使泥蚶代謝失調、功能紊亂產生病變。養殖過程中,遇到高溫時筆者采取適當增加養殖池塘水位的方式達到降溫效果,同時使用維生素等免疫增強劑提高泥蚶體質,用芽孢桿菌、光合細菌等微生物制劑進行水質調節,有效避免泥蚶死亡的發生,提高泥蚶的成活率和產量。

泥蚶性腺在5月開始發育,泥蚶養殖時應盡量避免在繁殖期大面積換水,要降低換水的次數。換水和干露會使泥蚶大批量產卵,如果換水次數頻繁就會導致泥蚶長期處于產卵期,體質出現下降造成泥蚶死亡,從而影響養殖收益。

泥蚶養殖過程中,采用原種時建議放養規格大于2 000 粒/千克。一般放養規格在200~2 000 粒/千克的泥蚶苗,養殖放養量為1 千克/米2,可提高泥蚶養殖成活率。養殖中要控制池塘中藻類的生長。6—9 月由于溫度較高,池塘有機質過剩等容易導致藻類繁殖過快,夜間大量藻類的呼吸作用有可能導致池塘缺氧,從而使泥蚶死亡造成損失,所以在高溫季節要多使用芽孢桿菌、光合細菌等微生物制劑調節水質,夜間多開增氧機增氧;而在1—5 月、10—12 月,因氣溫和水溫比較低,養殖池塘中的藻類不容易繁殖,泥蚶又主要攝食藻類生長,故在此期間要多添加肥水產品來達到肥藻的目的。整個養殖過程中也要避免藍藻、夜光藻等有害藻類的暴發,因有害藻類不僅不適合泥蚶攝食、生長,藻類死亡后還會導致水體缺氧、水質變差,造成泥蚶死亡。

采用陸基集約化平面流苗種培育設施培育泥蚶苗種時,要注意控制放養密度;養殖期間為避免滸苔的滋生,可以在設施上方蓋一層遮陽網,以減少光照,降低滸苔生長的速度,同時要定期人工去除滸苔。

猜你喜歡
三門縣原種藻類
“川山×蜀水”原種保種技術及效果
家蠶原原種“871”“872”種性變化分析
藻類水華控制技術及應用
千舟競發
細菌和藻類先移民火星
三門縣“五老” 引領文明用餐新風尚
全方位管理 提高原種整體質量
吃蔬菜有個“321模式” 三兩葉菜類,二兩其他類,一兩菌藻類
浮游藻類在水體PAHs富集與降解中的研究
以三門縣為例探討海岸基干林帶、平原農田林網建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