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鰭鱊人工繁育技術研究

2024-03-22 08:06陳志方張凱強
科學養魚 2024年2期
關鍵詞:雄魚河蚌仔魚

陳志方,李 剛,李 陽,張 龍,張凱強

(1.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水產學會,北京 100125;2.中國海洋大學,山東 青島 266100)

大鰭鱊隸屬鯉形目、鯉科、鱊亞科、鱊屬,是一種廣泛分布于我國各大水系的底棲性魚。大鰭鱊色彩艷麗,體形優美,可以養殖觀賞。近年來,人們生活條件不斷提高,飼養土著魚人員數量持續增多,對鱊屬類魚的需求量也在穩步上升,目前僅靠野外捕撈已經很難滿足市場需求,人工繁育勢在必行。筆者對大鰭鱊的人工繁育技術研究進行總結,為鱊屬土著魚的飼養及繁育提供參考。

一、生物學特征

1.形態特征

大鰭鱊身體扁而薄呈卵圓形。頭小,頭后部至背鰭基顯著隆起??诮琼?對。眼大,且間隔較寬。鰓蓋后方有一明顯的小黑色斑塊,側線完全。背鰭和臀鰭均具粗壯硬棘,部分魚背鰭和尾鰭上有黑色的小斑點。體背部藍綠色,腹部銀白色,尾柄中線有一條黑色縱紋。幼魚階段背鰭前部鰭條具有一黑色斑點,黑色斑點頂端有一列白邊,性成熟后斑點和白邊消失。

2.生活習性

大鰭鱊廣泛分布于黑龍江、松花江、黃河、長江、珠江等水系,在北京分布于永定河水系、北運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大鰭鱊棲息于淡水湖泊、水庫和河中流速緩慢的淺水區底層,游動時身體稍傾斜一側,游動迅速、反應敏捷。用抄網捕撈時,其會扎堆成群游至池子角落,全部頭朝下、尾朝上躲避。

3.攝食習性

大鰭鱊雜食性,以攝食硅藻等藻類為主,也可攝食枝角類等小型浮游動物、高等水生植物的葉片、底棲無脊椎動物如水生昆蟲成蟲及其幼蟲等。

4.繁殖習性

大鰭鱊1 齡可達性成熟,繁殖期在4—6 月,5月中旬為繁殖高峰期,此時水溫25~26℃。大鰭鱊懷卵量低,為分批產卵類型。在自然水域,到達繁殖期時,雌魚的輸卵管伸長,將產卵管插入河蚌的入水孔中,卵產在河蚌的外套腔內。此時,雄魚立即在入水孔處排精,精子隨水流進入外套腔內完成受精。大鰭鱊受精卵黏附在河蚌鰓瓣間進行胚胎發育,直至仔魚可自行游動時,才離開河蚌自行生活。

二、人工繁育

1.材料與方法

(1)親魚。挑選規格大、體表顏色鮮艷亮麗、無傷、活力強的個體,數量為200 尾,平均體長10.83厘米/尾,平均體重15.33克/尾。

(2)親魚培育池條件。親魚池為室內圓形玻璃鋼池(直徑3米、高0.5米),水深0.3米。

(3)水質條件。養殖用水采用地下井水,進蓄水池后培肥,水溫7~28℃,符合《漁業水質標準》(GB 11607—1989)。

(4)產卵、孵化工具。人工擠卵用產卵盆采用黑色磨砂塑料盤,直徑15.2 厘米,高1.2 厘米。孵化器由升流式孵化桶和孵化框組成。

(5)魚苗培育池。采用長方形玻璃鋼池(長1.5米、寬0.5米、高0.4米),水深0.3米。

2.方法

(1)親魚培育。親魚采用流水培育,水溫與自然水溫保持一致。4 月中旬水溫自18℃逐漸升溫,溶氧保持在8毫克/升以上。

投喂管理:4月池水溫度上升,大鰭鱊的攝食量明顯增加。選用沉性飼料(蛋白質水平≥28%),每天投喂2 次,投喂時間分別為8:00、17:00。為加強營養,每周三和周日在飼料中添加螺旋藻粉和維生素添加劑投喂。

雌雄魚鑒別:4月10日觀察大鰭鱊開始出現性成熟特征。雌魚出現較短產卵管,顏色為灰白色,然后開始慢慢延伸變長。起初雌魚游動時,產卵管不會隨水流擺動。隨著雌魚腹部變大,變長的產卵管會隨著游動像絲帶一樣在水中搖擺,待產卵日時,其長度可超過尾部末端(圖1)。雄魚的體表顏色鮮艷亮麗,有金屬光澤。繁殖高峰期魚眼框、鰓蓋后方腹部、尾柄末端呈現粉紫色,臀鰭邊緣有明顯的“白—黑—白”的邊(圖2)。

圖1 繁殖期雌雄魚

圖2 繁殖期雄魚

(2)人工授精。挑選親魚時,選擇性成熟表現特征明顯的親魚。先挑選雌魚,選擇產卵管長度符合條件的,然后輕輕擠壓腹部,看到有淡黃色游離卵流出來,則可以使用。然后挑選雄魚,選擇體表艷麗、臀鰭邊緣“白—黑—白”邊明顯、稍胖的雄魚。按照此方法,將挑好的親魚按雌雄分開放入盆中。采用人工濕法授精,大鰭鱊個體較小,產卵量少,為提高受精率,至少兩尾雄魚配對1尾雌魚。擠卵前,預先在產卵盆中加水,水深5 毫米。將雌魚放入盤中,輕輕擠壓雌魚腹部,有卵圓形淡黃色卵粒流出,注意卵粒不要疊加;對最末端的卵粒,用手指按壓住產卵管輕輕“劃”出來。之后開始擠壓雄魚排精,若擠不出,說明成熟度不夠,馬上換魚。雄魚排精后,輕輕攪動水體,靜止2~3 分鐘,將受精卵放入孵化桶中,微流水孵化。

(3)受精卵孵化。4 月18 日第1 批受精卵孵化。孵化水溫25~26℃,剛開始受精卵呈卵圓形,半小時后取1 粒在顯微鏡下觀察,能看到卵膜,受精卵一端突起,肉眼觀察呈白色,說明受精成功。4 月19 日部分胚胎開始發育變長(圖3)。4月21日胚胎全部發育變長,有小部分已破膜,出現頂水游動現象。4月22日,約占總數3/4的仔魚破膜,出現頂水游動現象。4月23日,仔魚全部破膜、頂水游動。4月24日,顯微鏡下觀察仔魚已發育出心臟,血液開始全身流動。4月28日,觀察仔魚體背部變黑色,體上有黑色素出現。4 月30 日,仔魚開始上浮。5月4日,仔魚全部上浮。

(4)魚苗培育。平游的魚苗在7 毫米/尾左右(圖4),提前在池中加入富含小球藻的水,以保證其開口攝食。前1周每天投喂3次螺旋藻粉,分別在8:00、14:00、17:00投喂。1周后開始投喂豐年蟲和淡水魚開口飼料,此時可在水體中加入少量的丁酸梭菌來保護魚苗腸道,預防腸炎。3周后根據魚苗的規格及口徑大小投喂適口的沉性破碎料。

圖4 仔魚

3.繁殖結果

4 月18 日大鰭鱊開始進行第1 批人工繁殖,5月15日進行第2批人工繁殖時,達到繁殖條件的親魚數量明顯比第1 批多,5 月末數量變少。5 月中旬是大鰭鱊繁殖高峰期。兩次繁殖過程統計發現,從人工授精至全部仔魚上浮所需時間為15~17天。

三、小結

筆者通過分析大鰭鱊、齊氏鱊和高體鳑鲏自然繁殖過程,再經過多次實驗研究,取得大鰭鱊人工繁殖初步成功。大鰭鱊繁育技術關鍵點:一是親魚從野外采集回來時,若體表有傷,必須及時消毒。魚掉鱗后,若水溫低,易患水霉病。日常操作過程中采用口徑大、網兜淺的抄網,可減少魚體表機械損傷。二是日常投喂時適當控制投喂量。春季水溫上升,親魚越冬后食量大幅增加,攝食欲強,要注意少量多次投喂。三是孵化過程中要注意水流量,水流大時魚卵在孵化桶內翻滾頻繁,易造成魚卵破裂、胚胎大量死亡。要保證孵化桶底部光滑,并調整合適的水流大小。筆者在前期孵化過程中將水流調整至每2~3 秒卵粒翻滾1 次,后期仔魚破膜后,繼續將水流調小,只要滿足魚苗頂水游即可,這樣模擬了自然條件下受精卵通過河蚌鰓孔進、吐水時產生的水流供氧。四是仔魚上浮前期,不要將剛剛能上浮的仔魚從孵化桶撈出。筆者在人工繁育過程中發現,撈出的仔魚放入盆中,有部分第2天出現死亡。為此,筆者在孵化桶出水口前方放置1個孵化框,待仔魚卵黃囊吸收完畢后,自己會隨水流自動流出至孵化框,這種方法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仿生態環境,大大提高了仔魚成活率。

猜你喜歡
雄魚河蚌仔魚
半滑舌鰨基因編輯快速生長雄魚通過現場驗收
饑餓對似魚句早期仔魚發育、攝食及生長的影響
河蚌
斗魚為什么喜歡爭斗
蚌用殼把鷸的嘴夾住, 它們怎么對話?
虹鱒偽雄魚與正常二倍體群體血清類固醇激素含量的季節變化
捉河蚌
斑鱖仔魚饑餓試驗及不可逆點的確定
饑餓對半刺厚唇魚(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仔魚早期發育的主要影響
Alice臺風對東海鮐魚魚卵仔魚的輸運和存活率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