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務教育教材編寫的公眾視角:內容、特征與啟示

2024-03-27 06:54鄒維
江蘇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摘要:當前義務教育教材治理研究缺乏公眾視角,利用Python3.10.0爬取2017-2022年相關微博貼文數據,從知識邏輯、認知邏輯、文化邏輯層面提煉出公眾視角的義務教育教材編寫建議。公眾視角的義務教育教材編寫建議有參與愿望強烈、情感偏正向、建議較主觀、具有盲目性、缺乏真正的學生視角、全面關心教材編寫、希望共建精神家園等特征。引導公眾參與義務教育教材編寫,需要以吸納公眾參與構筑義務教育教材編寫的多元治理格局,以全面質量管理優化義務教育教材的“知識-認知-文化”邏輯,以遴選推薦制度吸納義務教育教材編寫專業公眾資源。

關鍵詞:義務教育教材;公眾視角;網絡社交平臺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4)01-0063-07

方寸教材,事關國家事權,事涉人才培養,應加強義務教育教材編寫及其研究,打造具有啟智增慧和培根鑄魂作用的中國特色精品義務教育教材。當前研究以專家視角和理論視角為主,缺乏公眾視角和實踐視角;研究方法以政策分析、教材內容分析和比較分析為主,缺失大規模實證數據分析?;诖?,本研究將基于網絡社交平臺的大規模文本數據分析,梳理公眾視角的義務教育教材編寫建議的內容、特征與啟示,循證支持義務教育教材編寫。

一、研究設計與分析

(一)數據來源與處理

以“義務教育教科書/教材”“小學/初中教材”“小學/初中教科書”分別作為關鍵詞,運用Python3.10.0爬取2017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之間的微博貼文數據159999條,人工逐條清理后共有數據20680條,再對清理后的數據進行情感分析、聚類編碼分析等,建構公眾視角下的義務教育教材編寫意見。

(二)數據編碼與分析

研究者逐一閱讀20680條貼文數據,進行三級編碼處理。分析顯示,公眾視角的義務教育教材編寫意見,仍遵循教材編寫的“知識-認知-文化”三元共建的邏輯取向[1],知識邏輯從教材的內容取向上分析問題,認知邏輯從學習者學習教材的思維取向上分析問題,文化邏輯從教材價值取向上分析問題。

二、公眾視角的義務教育教材編寫建議

公眾視角的義務教育教材編寫建議內容編碼結果見表1。

(一)知識邏輯層面編寫建議

1.人物知識

公眾主要提到四類教材人物:歷史人物以歷史典故、事件、偉績的形式存在,文學名家以扣人心弦的作品存在,共和國英雄以建設祖國、服務人民的形象存在,熱點明星以青春、活力和積極向上的榜樣狀態存在。但也存在爭議:其一,歷史人物中,大家圍繞岳飛、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人物展開討論,指出其抵御的對象也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不宜過于宣傳;其二,文學名家及其作品入選的數量多少和內容選擇問題,爭議最大的是魯迅及其作品,普遍意見認為不應刪減魯迅的作品,也有意見認為應調整魯迅作品呈現的學段和篇章內容;其三,共和國英雄應被銘記,當前教材中對共和國英雄人物的介紹還不夠豐富,如有評論呼吁“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應載入教材”;其四,熱點明星是否達到“教科書上的人物”級別,能否保證終身都為正面榜樣,如李云迪負面事件出現后的爭論。

2.內容知識

公眾關心教材內容編寫以下五個方面。

其一,內容闡述多為陳述事實。如網友回憶:“雖然之前縣城都沒出過,但第一次來到北京站,卻十分熟悉,因為早已在教材封面見過?!逼涠?,內容存疑多為個人疑惑。如有公眾認為,思想政治教材中關于奇裝異服的插圖,好像也并沒有太多不適,建議更換相關表述。其三,內容錯誤多基于具體證據。如有公眾指出:“教育部2013年審定的人教版英語五年級上冊教材中stocking的意思應該不是長統襪,而是長筒襪?!逼渌?,內容不適多為道德風尚。表現為一是不適合當前社會的道德風尚,二是不適合學生的道德風尚。其五,內容增刪中,主要討論文學作品和歷史人物。文學作品討論較多的是魯迅的作品、朱自清的《背影》是否被刪減,歷史人物討論得較多的是岳飛、文天祥等人物是否應被刪減。內容增加主要建議編寫過程中增添具體技能知識,如急救知識。

3.學科知識

由于自然學科內容具有公認性,因此較少引發公眾討論,而人文學科內容具有情境性、爭議大,容易形成自己的觀點見解。公眾主要關注語文、數學、英語、歷史、政治、美術、音樂。其中語文關注度最高,數學由于“插圖事件”而引發了一波關注。

具體而言,語文學科的關注焦點為三:先教識字還是先教拼音,作品選擇是否恰當,古詩詞選擇與比例是否合適,等等。數學學科的關注焦點為二:插圖不雅,邏輯不當。英語學科的關注焦點有二:編寫中式化,不注重聽說與自然拼讀。如評論指出:“我曾用教材中的表達說‘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你怎么啦?)就把外國人嚇到了?!睔v史和政治學科主要關注的問題是表述是否合適,內容增減是否恰當。如建議“將《民法典》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和高中《思想政治》”。美術和音樂學科的關注點主要是作品選擇是否合適,有公眾認為“教科書上的歌曲難聽”。此外,公眾反饋地方教材的鄉土文化讀本對于了解地方知識具有較大幫助,也十分生動有趣,建議好好利用。

(二)認知邏輯層面編寫建議

1.邏輯認知

義務教育教材應恪守邏輯規則,但公眾反饋對此頗有微詞,主要為:

首先,思維邏輯不連貫。有觀點認為,義務教育教材的思維具有跳躍性,學習過程忽視了學科的自然邏輯,使用者難以形成教材的完整思維圖式。有評論者指出:“數學學科要求學生用量角器驗證平行線法則等,不符合幾何推理思想?!?/p>

其次,順序邏輯不嚴密。九年義務教育教材應是學科與學科、學年與學年、知識點與知識點一體化設計,依次向學生展示與傳遞不同層次、不同難度的知識與技能,但不少公眾認為,當前義務教育教材順序邏輯不佳。

最后,結構邏輯不統一。主要表現為六三學制、五四學制的學段教材結構邏輯不同,多個版本之間教材的結構邏輯差異也比較大。結構邏輯不一致,既影響學生的學習,更影響學生轉學,因為不同學制、地區的教材版本不一樣,學生難以適應轉學后的學習生活。

2.難度認知

教材要具有知覺流暢性[2],符合學生發展規律,不少公眾反饋,當前教材難度較大,表現為:一是通過比較法,與自己上學時期教材難度比、新老教材難度對比,有公眾表示:“新版教材在拼讀和閱讀方面都增添了不少內容?!倍峭ㄟ^感受法,認為“新版教材難度超出了各年級學生的接受能力”。三是通過實際運用法,感知到教材較難,如評論指出“很多題目超出了孩子們的理解范疇”。

公眾感知教材難度較大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方面,教材、練習和考試難度不匹配。存在教材較難而練習和考試較容易、教材較易而練習和考試較難的情況,且后者居多,在公眾日常話語體系中,統稱為教材較難,并未區分。另一方面,教材與實際生活相脫離,學生難以理解教材內容。此外,不少公眾反映教材描述偏城市化,建議加強鄉村教育內容,引導大家振興鄉村。

3.記憶認知

義務教育教材伴隨著年輕一代的成長,持續時間長達九年,是不可磨滅的記憶。公眾認為,美好的中國形象、優秀的中國文化、艱苦的奮斗歷程要通過教材扎根于心。一方面,地點記憶被稱為“教科書式宣傳推廣”。不少公眾從教材中領略到了泰山的雄偉、天安門的莊嚴等,且對于他們今后旅行目的地的選擇有重要影響,如“一句‘煙花三月下揚州,已在兒時的潛意識里扎根”。另一方面,內容記憶會不經意間給人啟發。教材內容難以忘卻,有評論表示“高中校訓就是‘先憂后樂,看到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滿腦子都是‘先憂后樂”。教材還具有集體記憶,是一代人成長的故事,如“李雷和韓梅梅是屬于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三)文化邏輯層面編寫建議

1.價值文化

公眾意見充分肯定了教材編寫無小事,其價值關系到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國家層面,教材是國家事權,應體現國家意志,要維護國家主權,需加強中國文化傳播和引導。有評論表示:“教材是幫助青少年打上中國底色,注入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p>

社會層面,教材作為重要的衡量標準和價值尺度,常見社會表達為“教科書式+”,形容這件事做得很到位;另一種常見表達為“正面/反面教材”,以表達榜樣作用或者警示作用。

個人層面,教材能夠塑造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教給人終身受用的知識。如有評論認為,教材中文學作品的作用是“讓我們對社會現實和問題進行深入反思批判,提煉升華自己的思想”。也有評論感嘆,當前大多數為人處事的原則和道理,都是教科書教給我們的,如青少年要智勇并舉,在確保自己的安全的前提下見義勇為。

2.審核文化

我國探索出了以編寫為重心的編審結合、以審促編的教材研發機制[3],教材審定理應嚴字當頭,具有政治意識,注意思想引導。有公眾認為,國家要堅持三審三校制度,審定后的教材要具有嚴謹、權威等特征,確保國家的權威性和公信力。對審定后教材出現的問題,要根據情況追責問責。

關于社會是否應該承擔教材監督反饋責任,公眾意見認為,一方面,社會應當在教材編寫過程中提出廣泛意見以完善教材編寫;另一方面,媒體、家長等群體應在學生使用教材的過程中多關心教材,對教材修訂提出建議,及時發現問題和處理問題。

3.質量文化

教材好不好用,不僅與教材內容有關,也與教材形式有關。公眾視野中的教材質量包括三類質量:一類是材料質量,包括教材的大小、厚度、氣味等,要方便拿取、書寫,裝幀要耐用,經多次翻閱依然能夠不散頁、不掉頁。二類是編排質量,包括字體大小、行間距、色彩搭配、插圖等。如有公眾認為,當前教材的行間距較小,一方面不方便學生書寫,另一方面容易影響學生視力健康。三類是附屬產品質量,與教材配套使用的工具書、習題冊等,都應按照教材質量標準要求嚴格管理和審核,在公眾眼中,只要是學校用到的材料,都統稱為“教材/教科書”,因此相關部門和學校也要嚴格把關,使得廣義上的“教材/教科書”讓學生用得放心。另外,教材的配套設施也需要與時俱進,例如公眾意見提道:“很多教材教輔依然附帶光盤,是浪費資源?!?/p>

三、公眾視角的義務教育教材編寫建議的特征

(一)參與愿望強烈

從數據收集情況來看,公眾參與義務教育教材編寫的熱情不低,有較為強烈的參與愿望,這種參與愿望分為間接參與和直接參與兩類。間接參與層面,希望相關部門能夠廣泛征求公眾意見,傾聽公眾對義務教育教材編寫的聲音,以不斷改進義務教育教材編寫;直接參與層面,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從社會中選拔義務教育教材編寫所需的“能人”,服務義務教育教材編寫。

(二)情感偏正向

公眾表達義務教育教材編寫建議時會具有三種基本的情感態度傾向:積極情感、中立情感和消極情感。利用Python3.10.0的情感分析技術進行數據情感分析,貼文數據中三類情感態度傾向分布分別為64.2%、12.5%、23.3%。積極情感占據主導地位,表明公眾對于當前義務教育教材編寫基本上持肯定意見,同時,也有不少人對義務教育教材提出了建設性批判意見。

(三)建議較主觀

公眾視角的義務教育教材編寫建議具有主觀傾向,表現如下:其一,在表達形式上會采取“我記得”“我覺得”等具有主觀色彩的表達方式進行意見闡述;其二,在建議形成上不注重調查研究,不列出證據,且一些意見還與事實不符合;其三,在表達動機上常與自己經歷的事件有關系,如遇到不禮貌的小孩、碰見不文明的舉動等,這些事件往往會侵害本人的切身利益或引發本人的情緒不滿。

(四)具有盲目性

通過公眾意見的文本分析,發現公眾在反饋義務教育教材意見的時候,有三種情況值得警惕:其一,盲目跟風,人云亦云,不加辨別,妄加評論;其二,以我為主,注重個人利益,從個人需求角度提出狹隘意見;其三,不以教材為本,不通讀教材,想當然地發表意見。

(五)缺乏真正的學生視角

從公眾建議內容分析可以看出,公眾視角的義務教育教材意見的表達者主要包括三類群體。一是家長群體,在關心自己孩子的學習過程中發現了義務教育教材的相關問題,并利用社交網絡平臺發帖反饋或“吐槽”。二是回憶群體,回憶自己在義務教育求學階段的教材,通常具有美好回憶傾向,并在回憶的過程中根據當下教材的狀況提出自己的建議。三是跟風群體,在“專家建議”“教材插圖事件”等熱帖下跟帖,發表自己的看法。不難發現,這些群體基本上是成年人,相關建議也基于成年人視角,即便宣稱站在學生視角看待問題,也是成年人的學生視角,并非真正的學生視角。

(六)全面關心教材編寫

公眾對義務教育教材給予了“知識-認知-文化”邏輯角度的全面關心,既關心義務教育教材編寫的人物知識、內容知識和學科知識,也關心義務教育教材編寫的邏輯認知、難度認知和記憶認知,還關心義務教育教材編寫的價值文化、審核文化和質量文化。公眾關心的問題,就是義務教育教材編寫需要關注的問題,公眾對義務教育教材編寫的關心具有全面性,義務教育教材編寫的發展和改進理念應具有全面性。

(七)希望共建精神家園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以來,不同版本的義務教育教材成為相關使用群體的共同記憶。2017年后,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門學科的部編版義務教育教材全面使用,將塑造中國公民未來的共同記憶。公眾反饋指出,義務教育教材伴隨著一代代人成長,塑造了優良品格,傳遞了基礎知識,承載了美好記憶,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編寫好義務教育教材,是全社會義不容辭的任務,也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四、公眾視角的義務教育教材編寫建議的啟示

(一)以吸納公眾參與構筑義務教育教材編寫的多元治理格局

一是建設公眾參與義務教育教材治理的數字化公益組織。公眾來自祖國的大江南北,應建設義務教育教材編寫的數字化參與渠道,鼓勵關心義務教育教材編寫的公眾實名注冊,發表義務教育教材編寫意見。數字化參與渠道應發揮討論、監督和反饋三類功能,真正使得公眾從“圍觀群眾”變為“熱心群眾”,全面、全程支持義務教育教材的建設、使用、流通與修訂。

二是建設公眾全過程參與義務教育教材編寫制度。在義務教育教材建設的黨和政府的元治、國家教材委員會的自治之外,強化義務教育教材建設的公眾輔治。公眾輔治以過程性參與為主,發揮持續監督作用,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以全面質量管理優化義務教育教材的“知識-認知-文化”邏輯

一是知識邏輯建設“趨美”。其一要講究義務教育教材的內容美與形式美。內容上,義務教育教材要避免出現錯誤內容,此外,編寫與審核機構及人員要嚴謹對待義務教育教材的存疑內容、不適內容以及增刪內容。注重區分公眾對義務教育教材內容討論的熱議與爭議,要引導熱議方向,化解爭議聲音。形式上,注重裝幀設計、紙張選擇、格式編排、色彩構圖等,圍繞安全、經濟、耐用、美觀等原則設計義務教育教材,將義務教育教材作為中國出版高質量建設窗口。同時,也要理解公眾視域中的廣義“教材/教科書”定義,把好教輔資料、工具書等質量關。其二要加強義務教育教材的修訂工作以追求知識的時代性。義務教育教材由于編寫工作嚴肅、復雜,因此修訂工作較為滯后,難以跟上知識爆炸更新的步伐,為此,可建立中小學教材定期修訂制度。

二是認知邏輯建設“求真”。一要一體化規劃義務教育教材編寫以系統傳授“真知”。當前教材編寫存在學段、學科、地區、版本之間的重合、脫節、差異較大等情況,難以發揮綜合育人的效能。一體化規劃不同學科、學段的義務教育教材編寫,能確保知識之間的有效銜接和層次化學習,更符合學生的發展規律,也有利于更好地落實學生公平受教育權。二要真正建立義務教育教材的兒童視角,滿足學生求“真知”需求。要運用教育學、腦科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知識開展研究,明確兒童需要什么,捕捉兒童心中的美,真正編寫學生喜歡、教師好用的義務教育教材。

三是文化邏輯建設“固本”。要增大教材選擇的中國故事比例,凸顯中國元素,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并深刻反映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新中國的歷史、改革開放的歷史、社會主義的發展史,培育學生的愛國之心、建國之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以遴選推薦制度吸納義務教育教材編寫專業公眾資源

一是形成義務教育教材編寫人力資源涌現機制。從用人原則上看,要以德為先、以能為重,選出有理想、有道德、有學識、有仁愛的人員編寫義務教育教材;從用人方式上看,采取組織遴選、權威人物或相關單位推薦、公眾自薦三種方式,給真正有意愿、有能力者參與義務教育教材的編寫;從人員構成上看,要理論工作者與實踐工作者結合,老中青搭配,且應加強義務教育教材研究人員支持,研究反哺教材編寫,形成教材發展的循證科學。

二是辯證看待公眾反饋的編寫意見。面對多方意見,義務教育教材編寫既要廣納賢言,也要仔細斟酌。要講證據、講事實、講道理,不能根據推測隨意處理、擴大處理。義務教育教材編寫過程中要關注輿情,秉持公眾意見無小事的原則,妥善處理每一條意見。

三是謹慎使用義務教育教材的材料資源。材料資源作為義務教育教材的內容核心組成部分,也是最容易引發爭議的領域,可以有如下選擇策略:一是選材要“避親”,除公認材料外,慎選利益相關者有聯系的材料;二是選材要“耐磨”,要經得起公眾質疑、時間考驗;三是選材要“實用”,增選如急救知識、經濟知識等對公眾美好生活具有實際意義的常識;四是選材可“舉薦”,可采用公眾推薦的方式,選出公眾心目中好的教材資源。

參考文獻:

[1]楊柳,羅生全.論教材建設的文化邏輯[J].教育學報,2021(5):87.

[2]張孝義,任俊,付雷.從知覺流暢性談中小學教材[J].全球教育展望,2020(12):112.

[3]石鷗,劉艷琳.中國共產黨百年中小學教材建設的中國智慧[J].教育學報,2021(5):81.

責任編輯:賈凌燕

*本文系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一般項目“學校管理創新:空間、發生與結果”(DYWH232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3-09-13

作者簡介:鄒維,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