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粒麥種勾勒的農耕文化全景圖

2024-03-27 02:20查娜
農民文摘 2024年2期
關鍵詞:河套春小麥農耕

每年10 月,春小麥磨成的優質河套面粉已經被做成各種面食端上了餐桌。被譽為“五項全能冠軍”的河套面粉,口感細膩、勁道、麥香濃郁,亦成就了河套地區久負盛名的面食文化。

一碗釀皮以及現代智慧農業

了解小麥在河套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先要從一碗釀皮開始。

久負盛名的巴盟釀皮,當地人更喜歡稱之為“面精”。五原縣復興村臨街的李三手工面精店,雖然是只售賣面精和糖麻葉等幾種小吃的小店,卻在五原縣頗有名氣。巴彥淖爾的面精店就像重慶的小面館一樣,有著民間的排名,但每家小店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所以榜上往往“排名不分先后”。

李三手工面精店,就是排在當地人心里榜單前列的店鋪。手工制作的面精晶瑩剔透,口感鮮、爽、彈,淋上各家秘制的調味湯汁,再加上自制的爛腌菜,入口酸爽可口,是在當地才能吃到的原汁原味的地方美味。上好的河套平原高筋粉,粉質細膩、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是制作面精不可或缺的主角。一碗美食、一季小麥,演繹著河套地區2000 年的農耕文明史。

小麥種植的故事,要去廣袤的田間地頭尋找。2023 年3 月初,巴彥淖爾市五原縣農民郝存林在他合作社的1500 畝農田里,播下了當年春小麥的種子。歷經18 天孕育,嫩綠的麥苗破土而出,開始在河套平原上100 余天的生長。盛夏時節,金黃的麥穗結出沉甸甸的顆粒,被研磨成優質的河套面粉。

五原縣全順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郝存林,是五原縣土生土長的農民,祖祖輩輩在河套平原上耕作。郝存林年輕時,家鄉的種植業全靠人工,到他花甲之年操盤農業合作社萬畝良田時,農業生產早已用上了北斗衛星導航播種、水肥一體化灌溉、膜下滴灌等現代科技,實現了全機械化生產。延續數千年的傳統農業正在逐步轉型升級為現代智慧農業。

年復一年,在富饒的河套平原上,一幅耕種圖描畫了數千年?!疤煜曼S河、唯富一套”,河套平原,是我國春小麥種植歷史悠久的傳統區域,“種在冰上,收在火里”的河套小麥,每年3 月初播種,7 月20 日前后收割。北緯40 度種植黃金帶的優異自然稟賦、遠離污染的綠色環境以及黃河滋潤的完善灌排體系,讓這里種出的河套小麥,成為全國乃至世界優質小麥的代表。

一季小麥以及4000年播種史

4000 多年前,小麥從西亞經“草原通道”和“綠洲通道”兩個途徑傳入中國,先是到達今天的新疆地區,而后進入黃土高原的甘陜地區,又經由甘陜進入山東,最終在中原地區全面播種。在人類的足跡還未跨越文明的阻隔之時,小麥已經率先開啟其翻山越嶺之旅,對這個古老國度的農業種植結構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國小麥最早發現于新疆孔雀河流域,樓蘭的小河墓地發現了4000年前的炭化小麥。甘肅民樂、云南劍川和安徽亳縣等地也發現了3000 到4000 年的炭化小麥。小麥在中國的本土化種植,經歷了一個自西向東,由北南來的歷程。

一粒小麥,穿越4000 年滄桑,華夏大地,年年風吹麥浪。商周時期,小麥進入黃河中下游地區?!安槐孑柠湣边@個出自《左傳·成公十八年》的成語故事,表明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北方就已經開始廣泛種植小麥。

漢代時,小麥開始大面積種植,并進一步向西、向南拓展,其收成直接影響到國計民生。河套地區的農耕史,也以漢代為起點。走進五原縣河套農耕文化博覽園,河套地區從古到今農耕文化的全景圖就展現在了眼前。

早在秦漢時期,先民們就在河套開渠引水,發展農業。

據史料記載,元朔二年(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出云中以西至隴西,擊胡之樓煩、白羊王于河南,遂取河南地”,占領“河間”,即河套地區。當年,漢武帝置朔方郡和五原郡,遷徙10 萬人戍邊,拓荒墾殖,引黃灌溉,河套農業由此發端。

在河套地區具備了發展農業的條件后,小麥在此落戶。相傳2000 多年前,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汗,請求和親,漢元帝將后宮宮女王嬙(字昭君)賜之。昭君將漢地耕種技藝及五谷籽種攜往塞外,后因匈奴族內訌,呼韓邪單于攜昭君在河套雞鹿塞避難八年之久,期間,“令其兵、犁其地、種黍麥”;并“呼石匠、備石碾、砌碾坊、浣其麥、碾其面、給贍其食”。

昭君引種小麥于此并將石碾文化傳于雞鹿塞,推動塞北高原農耕文明發展進程,從此開啟河套地區種植小麥的歷史,也由此給了河套地區展示其天賦沃土的機會。河套地區的石碾面粉,亦被老百姓廣傳其為“昭君面”“雞鹿塞面”。

千道河渠以及農耕文化的傳承發展

從明朝中期開始到民國初年,河套地區成了內陸各省災民的逃生之地,史稱“走西口”。人群聚集,農耕文明迅速發展,小麥、玉米、葵花、蜜瓜等開始大量種植。但是,由于灌溉問題,河套小麥的收成不是很高。清末民初,以王同春為代表的一批人大力開渠,河套地區渠道縱橫,河套小麥的種植面積才開始明顯增加。

隨著1961 年被稱為“萬里黃河第一閘”的三盛公水利樞紐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河套小麥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種植面積很快便達到了百萬畝。至1997 年,河套小麥的種植面積達到了有記載以來的最高峰——258 萬畝。

巴彥淖爾市小麥無論是播種面積,還是單產和總產,都位居內蒙古首位。從2018 年至今,在“天賦河套”品牌引領下,巴彥淖爾市不斷健全河套農畜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和質量可追溯體系,全面開展農田“四控”行動,讓好產地持續產出好產品,河套面粉這一“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內蒙古是我國春小麥的主要產區,春小麥播種面積約占全國的40%以上,居全國各省市春小麥產區之首。內蒙古具有日照充足、光能資源豐富的區位和生態優勢,是國家中強筋優質小麥產區和小麥商品糧基地。近年來,內蒙古開展優質高效增糧示范和綠色高產高效行動,在3 個盟市的5個旗縣建設15 個小麥千畝示范區、2個小麥萬畝示范片,全區小麥高產高效示范區總面積達到30 萬畝。如今,麥子里的內蒙古,已走在利用科技創新、再上新臺階的大道上。

如今,我國小麥品種全部實現國產自育,小麥總產量穩坐世界頭把交椅。歷經4000 多年漫長歷史,從開始傳入中華大地的小面積種植,到漢唐時的發展,再到宋明的完善,直至現代的優質高產,人類在馴化、種植小麥的過程中,建立起恢宏燦爛的文明。

粒粒小麥,皆是人間煙火。中華農耕文化里的小麥發展史,亦是一部茁長于田野櫛風沐雨的傳奇。小麥種植不僅是一種作物的發展史,也是中華各族兒女在相互交融、學習過程中書寫的中華文明史。

猜你喜歡
河套春小麥農耕
河套地區南美白對蝦養殖試驗
早春小麥田間管理抓哪些
農耕初體驗
農耕舊事十二韻
立足農耕 特色強校
西藏春小麥SSR遺傳多樣性分析
近代晉陜移民與“河套”內涵變遷
春小麥復種大豆高產栽培技術
冬小麥和春小麥
河套灌區:興水利強基礎 惠民生促和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