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社區文化教育場景營造路徑新思考

2024-03-28 08:20中鐵置業集團上海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上海210300
中國房地產業 2024年7期
關鍵詞:青少年宮研學社區

文/徐 芳 中鐵置業集團上海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上海 210300

鄭璐倩 浙江省建科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12

引言:

未來社區概念于2019 年由浙江省率先提出,在未來社區場景營造中,社區文化貫穿其中,與社區教育場景更是緊密關聯。民政部于2009 年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和諧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提出“進一步繁榮城鄉社區文化,要充分挖掘社區文化資源,積極發展社區教育,倡導終身學習理念”。教育部、民政部等九部門于2016 年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中也提出“社區教育要堅持社區為根,特色發展。充分利用社區文化資源,發掘教育內涵,組織開展社區教育活動”。社區文化與社區教育本質上存在著相互融合、互為促進的關系。

1.社區教育與社區文化概念與發展背景解析

1.1 社區教育內涵與發展歷程

中國社區教育概念提出始于20 世紀80 年代,隨著“學習型社會”“終身學習”“現代教育體系”等相關教育思想演進,我國社區教育已從全面啟動進入當前高速發展時期[1]。社區教育成為我國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影響我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及社區整體發展的重要因素。社區教育的地位與作用得到不斷凸顯,2000 年《民政部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提出“加強對社區成員的社會主義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科學文化教育,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諧的社區文化氛圍”?!度珖鐓^建設示范城基本標準》將“充分利用社區教育資源,廣泛開展青少年校外教育,在職和下崗職工培訓,青年教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等各類教育培訓活動,宣傳普及科學知識”納入社區建設示范標準動作。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構建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擴大社區教育資源供給,推動各類學習型組織建設”。

從內涵上講,社區教育是在社區中開發利用教育、文化等資源,以社區全體成員為服務對象,開展以提高社區成員素質和生活質量、促進社區人的全面發展和社區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各類教育活動。黨的十八大報告對社區教育功能提出重要指導意見,指明社區教育要具備提升市民文化素質的新功能,包括“智育”功能、“技育”功能、“德育”功能以及“穩定”功能[2]。

1.2 社區文化內涵與建設要點

國內對社區文化的研究同樣始于20 世紀80 年代,廣義的社區文化是指社區居民在特定的區域內,經過長期實踐而創造出來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狹義的社區文化是指社區文化現象的集成,即社區居民在特定區域內長期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有一定特點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模式和群體意識等文化現象[3]。社區文化是社區歷史、地理、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特點的集成體現,同時,社區文化對社區居民道德觀念、思想情操以及行為方式的形成產生有效引導,具有增強社區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作用。社區文化建設包括開展社區文化活動、發展社區文化產業、強化社區文化組織機構、建設社區文化人才隊伍、建立社區文化管理制度等,其中,充分發揮社區文化資源的效能,實現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可持續利用,對社區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4]。

1.3 未來社區對文化教育場景打造要求

1.3.1 未來社區教育場景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教育場景作為未來社區九大場景之一,是“終身學習”浪潮在社區層面的理念深化與重要實踐,未來社區以服務社區全人群學習需求為根本出發點,構建“社區即學?!钡摹敖K身學習”未來教育場景。根據《浙江省未來社區建設試點工作方案》,未來教育場景的營造涵蓋三項主要內容,一是構建“保教融合”的高質量幼托服務場景,擴大幼小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二是打造“名師名校在身邊”青少年教育場景,打通優質教育資源進社區渠道,集成素質拓展、興趣活動等多類型教育服務;三是搭建“人人為師”共享終身學習場景,豐富教育培訓內容,倡導終身學習風尚。

1.3.2 未來社區文化場景

浙江省政府于2019 年首次提出的“未來社區”中雖未將文化場景作為單獨場景列出,但社區文化融合于其他九大場景營造中,特別是未來鄰里場景,《浙江省未來社區建設試點工作方案》強調以城市鄉愁記憶和社區歷史文脈為基礎,將社區營造成為承載地域特色與文化傳承的城市文化公園,打造承載民俗節慶、文藝表演、親子互動等活動的鄰里文化空間。2022 年浙江省政府在未來社區概念基礎上提出開展未來鄉村建設,將未來文化場景作為重點打造場景之一。省級層面先后出臺《關于開展未來鄉村建設的指導意見》《未來鄉村建設規范》等文件,明確提出文化場景營造要求,包括:

(1)建設文化設施,提升文化禮堂、百姓戲臺等新型公共文化服務空間,結合文藝工作者、藝術團體、高校、研究機構等建設鄉土文化展示區或體驗基地;

(2)強化文化傳承,挖掘梳理鄉村民俗、農耕、節慶、名人、祖訓家規等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建好鄉村文藝傳承隊伍,推進優秀文化活態傳承;

(3)優化文化服務,結合本土文化特色開展文藝演出、體育比賽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加強文化人才和文化產業建設,促進城鄉文化交流;

(4)推進文明鄉風,挖掘、傳承、發揚具有本土特色的鄉村人文精神,推進文明創建活動。

綜上所述,無論是從社區教育和社區文化的內涵出發,還是從未來社區場景營造要求出發,社區教育場景和文化場景呈現出一脈相承、相互交融的建設內容與發展目標。

2.未來社區文化教育場景融合營造的意義

2.1 社區教育促進社區文化傳承與創新

社區文化作為社區地域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交融的重要承載,是優秀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發力點,也是我國文化建設的基礎與重點。目前國內社區文化建設存在著內容單調缺乏創新、教育傳承功能弱化、社區居民參與度不高等諸多問題,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也往往局限于學校課堂等傳統通道,與社區生活融合度不足。社區教育立足于社區居民生活,一方面,可通過組織相關本地歷史、傳統、習俗、藝術、語言等文化教育課程與活動,推動居民了解并傳承社區獨特文化,增強居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另一方面,社區教育能更好帶動居民深度參與文化活動,激發居民創造力與創新精神,進而推動社區文化的創新與繁榮。

2.2 社區文化促進社區教育特色化發展

社區教育實質上是面向社區全體居民提供教育學習服務的一種社區性活動過程,但目前我國社區教育實踐中,受眾多集中在青少年和老年人群體,活動內容也多停留在休閑娛樂層面,社區教育的全齡覆蓋度及文化教育屬性尚未充分體現。社區文化本質上是以人為中心的文化創造,不同地域的社區文化彰顯不同特色的人文氣息與風俗習慣,蘊含著歷史、民俗、藝術、科技等豐富教育資源,通過發掘社區文化資源融入社區教育場景,將極大豐富社區教育內容形式,形成具有差異化、特色化的社區教育體系。一方面,社區文化的感染力將促進社區教育的影響力,激發居民參與教育活動的熱情,擴大社區教育覆蓋度,提升居民參與滿意度;另一方面,社區文化更好賦能社區教育的生活情境性和豐富性,增強社區教育實踐效果,促進社區教育特色化發展。

2.3 社區文化與教育場景建設相輔相成

社區文化和社區教育的場景建設具有內在契合性,兩者均需要社區居民、學校、社會等不同層面多元主體的廣泛參與,均聚焦根植于地域的思想、文化、道德、風俗、藝術、制度和行為規范等社區內核的傳承與發展。社區文化建設為社區教育提供豐富的素材內容和實踐平臺,同時,社區教育又是傳承和弘揚社區文化的重要途徑,通過社區文化建設,可以增強社區居民的凝聚力和歸屬感,為社區教育發展提供精神動力與支持;通過社區教育建設,可以提升社區居民的文化素養和文化領悟力,推動社區文化的普及傳播與傳承創新,并為社區文化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因此,推動社區文化與社區教育場景有效融合營造既是帶動社區高效建設的必要路徑,也是促進社區繁榮發展的應有之義。

3.未來社區文化教育場景融合營造新實踐

3.1 強化政府引領以社區教育激活社區文化場景——廣東省社區青少年宮

廣東省社區青少年宮是由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指導,廣東省青少年宮協會、廣東省青少年社會教育協會共同打造的“社區學堂”,是全國首創的青少年社區綜合服務示范基地。社區青少年宮將以社區為陣地,堅持公益性、普惠性、創新性、多樣性,打造“一宮一品牌、各宮有特色”的社區教育體系。從2019 年首批廣東省社區青少年宮掛牌以來,廣東已建成省級社區青少年宮81 家,逐步構建起豐富且規范的社區文化教育網絡。

3.1.1 聯動多元主體豐富社區文化場景內容

在廣東社區青少年宮創建中,除了廣東省少年宮協會、廣東省青少年社會教育協會牽頭總領外,各社區往往攜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建設,撬動多方教育文化資源形成優勢互補,共同為社區居民營造更好文化教育服務。如黃埔區青少年宮以沙步社區為依托,與廣鐵一中鐵錚學校、廣州藝術中學、大灣區國際古鋼琴動態博物館及社區鄰里中心聯合建設,充分整合社區、學校、社會組織等各方資源,以“空間換服務”的形式豐富社區文化教育場景功能;從化區保利社區青少年宮則引入廣東保利集團,除了配置社區圖書館、托管托育、青少年素質教育培訓、老年大學等功能設施外,還將整合保利和樂中國品牌,帶動藝術賽事、城市活動、藝術課堂等文化產品進社區,營造一站式社區文化教育活動中心。

3.1.2 推進青少年宮進社區系列文化活動

社區青少年宮將結合自身文教屬性,定期開展教育成果進社區系列文化活動,集成文藝匯演、文化展示、文創市集等多元形式,推進社區教育與文化共榮。如荔浦區青少年宮主辦的“荔韻金秋展芳華”進社區活動,匯集了粵劇、布貼畫、泥塑、扇面、掐絲琺瑯、南派花毽、廣彩、漆藝、扎染、茶文化等多種地域非遺文化,以及童聲合唱、舞蹈、自然門武術、弦樂演奏等多元文藝表演,充分體現社區教育帶動社區文化建設成效,惠及社區全齡居民及游客。

3.1.3 打造研學產品推廣社區文教事業

社區青少年宮將結合地域文化特色,開發研學主題活動,帶動社區教育與文化進一步交融。如英德市青少年宮依托英德“紅茶之鄉”文化底蘊,積極承接“廣東省福彩鄉村美育計劃”項目,開發研學實踐教育專題培訓班。研學活動以“紅茶研學”為主題,組織學員開展本地茶科所、紅旗茶廠、茶博物館等茶產業基地調研,聆聽茶專家講座,體驗采茶、制茶過程,促進英德茶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一方面,通過研學實踐更有效提升社區教育實效;另一方面,通過研學活動更深入強化本土文化宣傳,文教融合促進當地社區乃至城市活力,提升城市文化知名度與影響力。

3.2 發掘地域文化IP 促進社區文化教育場景融合——寧波象山“七巧繡社”

民間刺繡是寧波市象山縣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七巧繡社”是圍繞民間刺繡主題,由寧波開放大學象山學院聯合象山縣非遺中心共同組建的學習型團隊,參與象山縣多個鄉鎮、街道的社區教育中心建設。2023年,“七巧繡社”項目入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城市社區學習中心(CLC)能力建設項目的非遺教育與非遺開發融合項目試驗點。

3.2.1 以社區教育為路徑推動非遺文化傳承

“七巧繡社”深入挖掘象山特色刺繡文化,通過入駐社區文化禮堂、建立社區教育中心等方式,以向社區居民和村民傳授民間刺繡技藝為路徑,推進象山社區教育與文化傳承融合發展[5]。一方面,“七巧繡社”積極吸引社區居民和村民組建社區刺繡學習團隊,并由社區制定傳承人跟班制度,建立考核評價機制鞏固社區教育學習型團隊管理;另一方面,“七巧繡社”積極開發特色課程體系,為不同社區教學制定融合社區獨特文化元素的專屬刺繡作品,形成《銀洋村的田樂園》《定山村的八角樓》《繡花鞋》等一系列特色刺繡課程,進一步促進地域文化傳承與創新。

3.2.2 以主題研學促進社區文化教育發展

“七巧繡社”通過在各社區開展覆蓋社區全齡人群的主題研學活動,推進社區教育與文化的交融與協同。結合各社區學習培訓需求,“七巧繡社”通常以社區文化禮堂“非遺課堂”為載體,結合象山非遺館、民間刺繡體驗基地、“七巧繡社”工作室等,組織刺繡主題培訓活動,主要包括青少年學生研學培訓、社區居民興趣培訓、企事業單位主題活動等。培訓主題將結合傳統節慶、重大時事、民俗鄉風等地域特色,目前已開發端午“繡麗香囊”、國慶紅旗刺繡、“迎亞運”手工刺繡、繡花鞋制作等個性化研學培訓活動,通過現場觀摩、手作體驗等方式,讓學員特別是年輕受眾能更深刻了解象山民間刺繡非遺的發展歷史與文化內涵,也使得社區教育實踐效果得到大幅提升、社區非遺文化得到傳承與創新。

3.2.3 以職業培訓促進社區文化產業升級

“七巧繡社”精準對接市場和勞動力的雙向需求,面向社區居民和村民提供“繡娘培訓”,開展莖繡、平面繡、回針繡、打籽繡等繡花基礎技藝以及刺繡文創產品高端技法的專題技能培訓,提升繡娘時尚設計能力,目前已累計培養能滿足市場需求的刺繡工作者3000 余人,并通過“政府推動、繡社培訓、分戶加工”模式,實現社區教育推動社區文化產業創收。同時,“七巧繡社”團隊賦能社區文旅,通過繡社入駐民宿,為游客提供繡品展示、繡品定制服務,打造“民間刺繡+旅游”品牌,目前象山縣民間刺繡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趨勢良好,逐步形成特色文旅產業鏈,實現社區文化產業增收效益。

4.未來社區文化教育場景營造路徑的思考與展望

目前,未來社區教育場景和未來社區文化場景的營造相對獨立,常規場景營造路徑在此不多贅述,本文通過分析當下社區文化與教育融合場景營造的先行實踐案例,對未來社區文化教育場景營造的路徑要點進行思考總結。

4.1 引導多元主體參與

社區文化與社區教育的融合營造將拓寬各類資源聯系與整合渠道,場景參與主體不僅局限于社區、學校、家庭等不同層面,還涉及區域各類文化藝術場館、文化藝術組織、社區志愿者聯盟等社會組織,以及文化教育運營商、社區運營方等更多元化主體。場景營造應注重政府引導、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形成政校館社企一體化組織合力。注重政府發揮引領作用,建立社區文化教育體系,制定社區文化教育計劃,確保文化教育活動的系統性和連續性;各資源方推進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實現社區文化與教育建設雙贏。

4.2 關注產業人才培養

人才將是未來社區文化與教育持續發展的核心,也是最活躍的生產要素,其素質和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社區文化的品質和社區教育的水平[6]。同時,社區文化與社區教育融合發展也將激發出更多元化產業場景,應注重各類產業人才的培育與作用發揮。例如,挖掘地域文化傳承人與社區能人,開展社區教育活動,培養更多符合社區文化教育建設以及市場需求的工作者,培育各類志愿者隊伍,以此引導更多居民參加社區文化教育活動,提高社區文化教育建設質量。

4.3 拓展社區研學創新

研學旅行是當前素質教育的熱點內容和方式,于2016 年列入教育部教育課程范圍,大部分國內學者認為研學旅行是文旅深度融合的產物,具有教育性和實踐性的本質[7]。而隨著終身學習發展趨勢,研學受眾群體也從青少年拓展到全齡段人群,社區是開展全齡人群實踐教育的主要場所,因此開展社區研學是社區文化與社區教育融合的最佳實踐模式之一。而目前研學旅行并未真正融入到社區教育中,未來社區文化教育場景營造可創新推進社區研學開發,形成社區文化與社區教育互促發展生態。社區可積極引進第三方專業研學運營機構,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資源稟賦,面向全齡人群開發個性化、差異化的社區研學體系,配套研發課程體系、教材、動手實踐包等,推進社區教育有效落地與社區文化傳承創新。

猜你喜歡
青少年宮研學社區
本期話題 從“青少年宮”到“少先隊員宮”譜寫新時代青少年宮少先隊工作新篇章
研學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學是最美的相遇
社區大作戰
3D打印社區
綿陽市青少年宮作品
成都市青少年宮作品
在社區推行“互助式”治理
把研學從省內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國外
青少年宮面臨的問題和解決措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