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歲,我被《意林》拯救

2024-04-03 09:52何家豪
意林 2024年3期
關鍵詞:稿子意林張愛玲

我討厭煽情,但事實的確如此。我想,生在20世紀初的孩子們,說不上與《意林》“有相遇”,因為自出生起《意林》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小時候,報刊亭一個接一個扎在路沿,上頭擺著《意林》,會買幾本帶回家,家長辦公桌上放著《意林》;學校里,同桌會帶來《意林》,從小學到高中都是。自我們記事起,《意林》綠就一直在,認不認識字,有沒有翻開過它,都不要緊。它是一直在的,無可置疑地在著。

人類的知覺基于慣性,而一個事物一旦伴隨我們有記憶以來的大多數時光,就很容易以為它永恒。

后來我知道,《意林》創刊于2003年。它比我年齡還小。即使如此,我仍覺得《意林》比我大不少,也許我母親、我奶奶小時候就是它的讀者,而我的孩子也會是。這份對《意林》的感覺,我想是永遠定格了。

我必須在這里和大家說說我與《意林》的故事,為我們彼此度過的20年時光,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感慨,時間的力量;為了難能可貴的記憶,如今我們知道,時間與記憶才是一個人的本質,而《意林》永遠參與了我的本質。

我正式開始寫東西很晚,高中二年級冬。那時候,逃避學業壓力,偷著在課上課下看了不少書,有名著也有雜志,多是同學帶的,有什么看什么?!兑饬帧纷栽谄渲?。保持至今的閱讀習慣便是那時候養成的。

于是我陷入熱情、勢不可當、理想主義的創作狀態,我讀故事,寫故事,在寫故事中得到自我認同,在寫故事中將自我價值具象。我買了一本8開的筆記本,上課時間偷偷琢磨故事的構架,下課蒙著頭不停地寫。我寫完一個故事,就給同學們讀,再寫下一個。

剛開始寫作,覺得真難??!一個句號、一個量詞都會糾結半晌。但也是真開心哪!

我很快寫出了一批故事,于是就想著投稿。

我一心想要投稿,不僅因為我覺得自己擅長寫作,自己的文字不差,也出于對自己名字出現在雜志上的渴望。我偷偷花了800元買了一部劣質平板電腦,在深夜的寢室、自習時間的廁所,將本子上的字一個個打到文檔中,再打印出來。

我依然會把它們拿給同學看,我希望得到認可,批評與鼓勵都讓我開心。而當我把自己的這份小理想告訴老師,告訴家長,迫在眉睫的高考讓他們必然加以勸阻;投出去的稿子如石沉大海,參加的作文大賽止步前期,這使我傷心萬分,自我懷疑。

而也就是在這時,《意林》的某一頁上,窄窄的邊框里,我看到那一行字——“尋找張愛玲、三毛征文大賽”。

我下意識地想,我是一個男孩,對自己的文風也沒什么判斷,我怎么能是張愛玲,怎么能是三毛呢?我有資格參加這個比賽嗎?偌大一本《意林》雜志會接受一個高中生的投稿嗎?

這些疑惑使我沒有立刻投稿。

下一期《意林》又見面了,這次,我假裝不在意,但下意識尋找,果然,在不顯眼的一頁下方,我又看到《意林》的征文信息。

在內心反復的掙扎中,我最終投出了稿件。我至今記得那個下午,那批稿件的分量,郵局被陽光照亮,為了不讓稿紙有一點褶皺,我像個傻子似的向工作人員詢問辦法??傊?,稿子寄了出去。

高考讓人忘記其余事情,我很快遺忘此事。

我想,我還會繼續寫下去,繼續投稿,雜志的存在、投稿本身也給了我堅持下去的動力。但我不覺得我會入選。

第二年夏天,一個尋常的上午,我的QQ收到一條好友申請,對方發來消息:“是何家豪同學嗎?你入選了《意林》編輯部‘尋找張愛玲、三毛征文大賽的下一階段賽程?!?/p>

一開始我對此不敢相信,一度認為是從哪里收集了我個人信息的網絡詐騙,因為投稿的事已過去許久,而我也習慣了稿件石沉大海般的默聲。也是在意林方耐心的解釋之下,我才確信自己入選了,的的確確。

那是我此生最開心的記憶之一。

對復試前的等待時間我記不清了,一段歡欣又慌張的時間,所以容易模糊;接著就是孤身去北京參加復賽。對這段記憶,我比較清晰。我仍記得去時在火車上看到的風景,記得南方的山脈一點點變為北方的平原,記得自己的心中始終平靜不下來。秋末冬初到了,北京的風蒼勁,不像是為人準備的風,倒是像特地吹馬,吹那馬鬃的風。

我共在北京待了兩天三夜,都失眠了。我不知道自己能否應對復試,不知道傳聞中神秘的《意林》編輯部里究竟有什么在等著我。

參賽的日子到了,陽光明媚,我打車,進入大廈,上電梯,緊張感無以復加,當看到熟悉的綠色迎賓墻以及那枚象征著《意林》的松果時,我知道,我已來到《意林》編輯部。我見到了與我一同來參賽的各位,其中有深耕教育同時不忘自我提升的老師,也有與我年紀相仿,正在學業中的男孩女孩,甚至有在父母的陪同下特地請假來參加的初中生。

主編老師從容地笑著,與我們一一打過招呼,這時,《意林》的編輯們也都暫時放下手上的工作,走過來與我們打起招呼。平時在雜志的編輯欄能看到的名字,“編讀互動”欄目能看到與大家交流觀點、解答問題的那些編輯老師,也在那時一一對上了名字。

主編老師領著我們參觀編輯部,讓我們圍坐在一張大桌子邊。她將大家的稿子拿出來,悉心地分析與鼓勵,并由衷地對我們表示感謝。漸漸地,初識的陌生氣氛緩和了,大家有說有笑地聊了起來。這時我才知道,參與這次活動的讀者浩如煙海。關于這一點其實想想就能明白。這次征文活動,《意林》編輯部沒有刻意設置門檻,它一如既往大開方便之門,只要讀者將稿子發到《意林》編輯部,說明自己參加征文大賽,編輯部的老師們就會對稿子進行審閱。

《意林》全國性的讀者基數、對征文的熱誠使它收到了相應數量的參賽作品。而我能得到復試的機會無疑是幸運的。

復試終于開始了。作為一個寫作征文活動,復試的內容自然是現場寫作。

主編老師將早已準備好的試題交到我們手上。題目有二,我選了其中之一,寫了一個與秋天有關的故事,一個與南北兩極有關的故事,名叫《一生逐秋》,時間愈遠,記憶愈深……

臨走的時候,主編老師笑著與我握手,說她對我的《窗簾先生的愛情》印象很深,鼓勵我繼續寫下去。這也直接鼓勵我產出了接下來一段時間在《意林·原創版》上刊載的部分新作。

在這些年里,《意林》給了我刊載詩歌的機會,我也為《意林》畫過畫,為《意林》的讀者活動寫過回信。我也愈發明白了運營一份雜志的辛苦和艱難。

編輯部主編老師、黃編老師、劉編姐姐、張編姐姐……雖然之后我在大學學習過程中空閑時間變少了,成長的煩惱很多,但是大家對我依舊鼓勵再三、包容照顧。

我于2017年正式獲得“意林尋找張愛玲、三毛征文大賽”一等獎。

《意林》更是給了我將自己的作品出版的機會。在這里,我出版了《從此晚安我自己》這本書。

時光荏苒,如夢似幻,其中的感謝之情,一言難盡。

而這一切的開始都在2016年的《意林》之旅。那正是2016年的故事,那年我正好20歲。20歲,《意林》承認了我、鼓勵了我、拯救了我,讓我成了今天的我。

讓我們在下一個20歲,下下一個20歲,再相遇,好嗎?

時至如今,讓我回頭看看,我覺得高中時期的那些文章太稚嫩了,生澀,強裝成熟,但無比真誠。那時候的我寫那時候的故事,那時候的《意林》讓我讀到了一個又一個故事,無比真誠。如果時光倒流,回到20歲,我依然會投出我的作品,義無反顧,因有《意林》。

常有《意林》。

猜你喜歡
稿子意林張愛玲
九月雨
當我收到稿子時,我在干什么
意林雙周歷(2017.4.1—2017.4.15)
意林雙周歷(11.16—11.30)
意林雙周歷(11.1—11.15)
意林雙周歷(10.16—10.31)
夢里夢外——評張愛玲《天才夢》
拖稿的各種理由
張愛玲在路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