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策略研究

2024-04-06 06:19李向榮
中國軍轉民 2024年3期
關鍵詞:理論課師生教學策略

李向榮

課程教學策略的相關研究最早體現在國外,但在我國起步較晚。最早對教學策略的研究開始于國外相關文獻的翻譯和介紹,如90 年代初有王維成等翻譯的美國學者保羅· 埃金等著的《課堂教學策略》,隨后陸續有文章介紹或探討教學策略。最初是關于一般理論的探討,如教學策略的指導思想、概念、特點、類型等等,后來的研究逐步走向與一些較大規模的改革實踐、實驗相結合進行。此外,在學習理論研究、現代教育技術研究中,“教學策略”使用的頻率也越來越高。然而,也許是由于教學策略既不像原則那樣空泛,也不像模式那樣死板,面對今天這個越來越強調個性和多元的時代,教學策略日益受到青睞。[1]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策略研究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策略與學生學習能力緊密相關,因此專門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策略是極其有必要的。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構建新型師生關系

認知心理學家對大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結果表明,如果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向學生傳授知識,只會導致短期的淺層學習。為了獲取深層次的理解,學生必須在課堂上表現出學習的主動性,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這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在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有選擇地培養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認知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意義,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對于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積極性不高,興趣不足的問題。真正的教學是在一定的師生關系條件下進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只有科學合理地規劃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學生才能輕松地構建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而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可以保持老師與學生的情緒穩定,營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激發師生之間交流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產生教學共振。

(二)創新教學手段,激發課堂活力

教學手段是一節課達到教學目標的媒介。當前,現代教育技術飛速發展,教學媒介日益多樣化,教學設備也越來越齊全,由此,教學手段也應更加豐富。利用現代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能力,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用口耳相傳無法達到的效果。特別是借助教學平臺,通過微學習、碎片化學習、非正式學習、社會化學習等手段,將優質教學資源進行有效轉移與共享,將最新的教學經驗提供給學生,激發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新活力。

(三)豐富教學模式,優化教學過程

面對世界高等教育日趨綜合化和國際化的大趨勢,在中國高等教育體制由封閉走向開放的新的歷史條件下,改變“一言堂和滿堂灌”式的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是應對時代發展與學校發展的主動選擇,也是中國高等教育創新發展的必然趨勢。積極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教學模式,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學規律,促進教學活動優化。

教學改革實踐證明,適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唯一一種最好的教學方式是不存在的。真正有效且最好的課堂教學形式應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變化,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所處環境的不同,形式也應相應發生變化,在此期間,教學過程也就自然而然得到了優化。教師只有掌握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改革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才能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公信力提高。只有教師針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特點,不斷探索進取,滿腔熱情地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策略研究中,才能使教學提高到一個新高度,新水平。

(四)關注學生主體性,提高教學實效性

發展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的歷史使命,關注學生的主體性發展,表現為能夠提供開放的學習環境,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適應性和自律性,從而達到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最終目的。學生主體性的行使不完全是學生個人的事情。新時代如何激發大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如何使學生保持穩定而又持久的刻苦學習的意志,其主體性的發揮和體現離不開教師的啟發誘導。當代大學生具有鮮明的特征,他們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敢于質疑。只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根據實際情況解決實際問題,才能找到使課程更加接地氣的方法。教師可以以實際問題為中心,以大學生的特點為基礎,突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應具備的針對性強和實效性強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大學生的思維能力,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

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學習熱情不高,心里“煩”

長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收效甚微,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遠離生活,總是表現為偏理論化,或具有理想化和圣人化的特征,而不能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在現代社會,傳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已顯落后。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面,大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埋頭于書本資料之中,然而,這種閉門造車的研究方法忽視了日常生活和學生之間的體驗和研究,脫離了學生生活。營造一種有距離感的理論教育,因此難以吸引當代大學生的視線。

高校思政教師往往采用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學為主的傳統教學方法。然而,在新時代,大學生更傾向于追求個性化和自我表達,個性展示、話語表達、權利意識、情感釋放傾向強烈。[2]如果仍然一味強調教師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采用機械化、灌輸式教學,不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低下,容易形成厭學心理。由于大學生自身正處于身心高速發展時期,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辨別力和判斷力有待加強。如果學生無法在課堂上與教師互動,那么不僅教師上課熱情難以釋放,學生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這就極大地削弱了教學效果。

(二)課程內容涉及廣,“雜”又多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國家發展戰略和大學生思想教育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在實際教學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堂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使得教學效果令人不夠滿意。查其根本緣由,社會這個大環境等一系列客觀因素的限制和影響,還有學生、教師、學校等一些主觀原因的影響,使得思想政治教學傾向理論教學,與實際聯系不密切,因此難以調動學習積極性。

思政課是一門特殊的課程,具有強烈的政治性,講好思政課著實不易。不管是教師要講授這么多內容,還是學生要學習和接收這么多信息,都是不容易的事。有的學生會認為思政理論課各門課程之間有許多內容交叉重復,內容巨多,對未來的工作可能不是很有幫助。此外,一些教師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法僵化,導致學生對未知的教學內容缺乏新鮮感,對一成不變的滿堂灌式課堂疲憊,這非常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校教師未能及時積極改革思政課的內容,不能夠將思政課和目前社會現實結合起來教授,只是死板地教授書本上枯燥的理論。在這種情況下,同學們并不能夠有效完成學習任務,思想政治理論課也就難以收到好的教學效果,起到應有的作用。

(三)師生課堂交流少,“難”互動

在高校課堂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普遍采用講授式教學方法。原本經驗不足的年輕教師更是很少站到學生中間,很多教師只是站在講臺上參照多媒體課件講課,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不密切,也不太關注學生的課堂反應,因此無法真正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導致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擴大,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降低。另一方面,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積極性不高,喜歡選擇教室靠后面的位置,師生之間的空間距離拉大,更別提課堂互動一說。再加上課下,高校教師大都完成上課任務后就離開教室,師生課余交流亦少,教師很難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對理論的運用、實踐能力,適當地評估和評價每個學生的日常表現。

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堂教學主要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學生只是人坐在教室,心卻不知道飄到哪里,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甚少,整個課堂難以達到“教”“學”真正雙向統一。師生課堂無互動,不僅影響教學價值及教學目標實現,同時還不利于培養學生某種能力。如果學生不能提出新的問題和意見,教師也會敷衍上課,不注重提高專業素養和能力,拓寬知識面,更新知識體系,這種惡性循環一旦持續,那將不利于師生雙向的發展。

(四)課堂紀律難控制,學生“亂”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一般以大班授課為主,大班教學由于班容量較大,嚴重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質量和實效性。大班教學,學生沒有固定座位,都是想坐哪里坐哪里,最常見的情況是教室的前排和中間部分都是空余座位,學生集聚在后排及角落處。存在的普遍情況是課堂秩序亂,部分學生渾水摸魚,隨意走動、談局外話。此外,一些學生不遵守課堂紀律,喜歡說小話、玩手機游戲或看課外書等一些情況普遍存在,導致教師在授課過程中還需要兼顧課堂秩序,這些都為思政課課堂、教師教學智慧等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策略的創新和優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策略的實施應注意以下兩點:一是注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鼓勵學生以更加負責任的態度參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利用自身的學習特點和已有的知識結構,積極完善自己的認知系統,實現自主成功;其次,學生應通過自主選擇和思考進行自我教育,通過對知識認知的主動安排和探索,增強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在此過程中完成自己預定的學習目標。樹立最新的教育理念,改變以往的教師至上觀念,轉變角色,使教師服務學生的學習,引導學生的學習,成為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為學生提供平等、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獨立思考的條件、表達個人意見和交換意見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知識,在知識方面敢于挑戰老師,敢于與老師爭論。

(一)更新教學理念,發揮學生主體性

面臨著多元文化和多元價值觀念的沖擊,高校教師在給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性的同時,也要深入研究并講授各種思潮、文化的由來和實質,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學生在多元文化和價值觀念面前明辨是非;面對教材和教學偏理論化時,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把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講授內容時,不能過于理論化,要注重對現實問題的結論性講授,不能忽視對現實問題生動、可讀的剖析和講授過程,要與實際緊密聯系。高校思政課教師只有以強烈的時代意識和高度的使命感、緊迫感,摒棄落后陳舊的教學觀,承認師生的平等地位和學生的獨立人格,從“道德的說教者”轉變成為學生健康品質的促進者、知識學習的導航者,發揮師生雙方的主體作用,才能樹立起適合21 世紀人才培育要求的新的教學觀。

(二)豐富教學內容,提高課程吸引力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師,除了要有扎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外,還必須具備豐富的與之相關的現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對世界經濟、政治、科技的發展形勢有較好的了解,更多地了解各學科發展的前沿,做到厚積而薄發,在教學中游刃有余。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關注社會中的熱點、難點、疑點。教師要深入到大學生中去調查研究,了解學生在想什么、疑慮什么和需要什么,掌握第一手資料,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使教與學有機統一。只有這樣,才能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講得生動活潑,內容充實,富有吸引力。

(三)轉變教學方式,滿足學生個性需求

教育部陳寶生部長指出:“面對撲面而來、洶涌澎湃的新一輪世界范圍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一些高校仍然因循守舊,辦學治校的理念思路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沒有及時應答,模式和方法創新不夠,內容更新不及時,滯后于時代變革?!痹诮虒W層面來看,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大學課堂了,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效果、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已經成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3]

轉變教學方式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和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轉變教學方式,就要加強對教學要點和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把握,以增強教學的科學性;深入了解各個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全面了解大部分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難點, 以增強教學的實效性。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全面推進教學改革,加強教學研究,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吸引力和感染力,緊緊圍繞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轉變教學方式,推進教學改革,加強教學研究,不斷提高課程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構建師生交流體系,保障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

師生交流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難點,網絡給高校師生交流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網絡的匿名性、交互性使學生可以暢所欲言,學生評教、學生近期動態等使老師對學生的思想動態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和了解,從而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更強。構建通暢合理的師生交流體系,合理使用網絡資源,更容易收到教學預期良好效果。學生需要的資料隨時都可以在網上查到;通過互聯網及時、準確地向學生傳播國家政策;針對學生的思想狀況,思想政治教師應及時利用網絡隱蔽性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指導;同時,將學生關心的信息通過網絡進行發布,縮短了其流通過程。這樣以便教師及時強化和及時調整,通過不斷調整,及時改進教學活動,順利達到預期目標。

通過主動的發現和探索,獲得的知識才更有價值,相比老師直接灌輸的知識更深刻、更牢固。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培養學生掌握探索問題和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的能力。只有隨著社會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對一些新型的教學模式探索并且有效使用,才有助于滿足“90 后”高校學生的心理需求和思維特性,還可能有利于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

猜你喜歡
理論課師生教學策略
初中歷史教學中師生的有效互動
低年級寫話教學策略
談以生為本的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寫話教學策略初探
淺談復習課的有效教學策略
麻辣師生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新
“721”人才培養模式與高校思政理論課改革
重視“五老”作用 關愛青年師生
醫學院?;A化學理論課教學改革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