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障、拼貼與中介:技術裝置對視聽體驗的重塑
——以B站雙聲道視頻為例

2024-04-06 07:28陳恬
視聽 2024年2期
關鍵詞:耳機感官受眾

◎陳恬

聽覺具有空間性,空間性是聽覺的本質特征。①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將社會發展史分為三個時期: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②在部落化時期,口語傳播使得聽覺占主導地位,麥克盧漢認為聽覺空間是沒有中心、沒有邊緣的空間,是有機且通過各種感官互動而感覺到的空間。③而在“重新部落化”的當下,聽覺文化通過現代音頻制作技術重新回歸,打破了視覺文化的壟斷地位,也讓大家的目光從“現代主體如何經由視覺構成”轉移到“現代主體如何經由聽覺構成”。④

一、聽覺空間的回歸

“聲音景觀(soundscape)”是有關聽覺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聲景這一概念由謝弗(R. Murray Schafer)于20 世紀70 年代提出,湯普森(Emily Thompson)豐富了這一概念,她認為聲音景觀應該既是一個物理環境,又是感知這一環境的方式,并且是呈現出來的一種文化建構。在聲音景觀的物理層面,不僅包括聲音本身和穿透空氣的聲波能量,還有那些使聲音得以產生或被消除的物質。在聲音景觀的文化層面,包括科學的和審美的聽覺方式、聆聽者與其所在環境的關系。⑤畢竟在現代聲音技術的編碼下,聽這一行為已不需要說者的實際在場,物理空間被抹除。這時,聆聽者自身所處環境的物理屬性、文化屬性和關系屬性就十分重要,現代聲音技術形成的聲景是一種不在場的聽覺文化。

在國內學界,關于聲景的研究按照范式的不同大致分為批判研究和實證研究兩種。批判研究中,學者們主要是圍繞“聽覺中心主義”來討論聲音與聽覺文化背后隱含的技術意識形態。聲音和聽覺是其中很重要的關鍵詞,王敦對這兩個關鍵詞語進行了辨析,指出聽覺文化研究話語建構的方向在聽覺而不是在聲音。⑥聲音景觀不僅蘊含與媒介技術息息相關的現代性隱喻,而且與大眾文化的視覺性面向構成一種難以割裂的交互關系。⑦周志強認為耳朵更容易被控制,探討聲音文化政治的編碼方式與生產機制,指出對聲音的拜物教導致“聽覺中心主義”。⑧許加彪等認為聽覺文化的回歸,依舊是消費主義語境下的“解放神話”,聽眾并不能在實踐層面擺脫束縛。⑨

實證研究中,研究焦點為聽覺媒介塑造的聲景,主要圍繞城市聲景是如何形成的進行探討,如季凌霄通過19 世紀下半葉上海的鐘聲,形成的聽覺文化及物質性的城市。⑩除了鐘聲之外,潘忠黨等以杭州市《西湖之聲》這家城市廣播電臺為個案,繪制了聲音的杭州,探討居民通過地方的聲音形成的身份認同。?除對城市聲景的研究外,林穎注意到廣播這一聽覺媒介的技術政治,有線廣播通過播報的儀式化和語言的統合,形塑了聽眾的“家國感”,家庭成為實現社會整合的聽覺場域。?以上實證研究的視角都較為宏大,關注從聽覺媒介如何塑造城市聲景到聽覺媒介中蘊含的技術政治如何實現家國想象,構成“聽覺的共同體”。

二、技術物件的中介

根據筆者觀察,雙聲道視頻主要分為三類。一是臺詞向。創作者會基于已經播出的收視率較好的影視劇作品,重新剪輯畫面內容,拼接臺詞文本,打斷原有的敘事邏輯,按照自己的解碼,形成新的敘事框架。這些視頻有針對一部影視劇的、將多部影視劇組合起來的作品,如《“我們的存在本身就是謀逆”【燃向雙聲道|權謀|帝王霸業】》等。二是歌曲向,主要指通過空間聲技術將同一首歌的不同演唱者分置左右聲道或是將同一演唱者或不同演唱者所演唱的不同歌曲版本組合在一起,主要區別在不同語言文本上。還有人將周杰倫12場演唱會唱的同一首歌分聲道剪輯在一起,形成新的“live”版本。具體例子有《〈孤勇者〉-陳奕迅、祖婭納惜(雙聲道版)建議佩戴耳機收聽》等。三是ASMR(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類。一般譯為“自發性知覺經絡反應”或“顱內高潮”的縮寫,是由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引發的某種生理上的愉悅感和刺激感,視頻內容主要是捕捉低語、流水、火柴燃燒、傾倒碳酸飲料、咀嚼、敲擊等聲音?,無人聲。例如《【雙聲道助眠】牙簽棉簽暴力助眠》等。這類視頻功能指向較強,主要用于解壓助眠,完全以聲音為中心,遂不納入本文的討論重點。

很多學者指出,普遍意義上的聽覺文化、經驗的回歸都是為了使我們的感官趨于平衡,但是本文所聚焦的這種現象不同于普遍意義上的聽覺體驗,它是讓所謂的感官不平衡變得和諧。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視頻文本的細讀,對B 站雙聲道視頻代表的內容進行批判性思考,嘗試回答以下研究問題:

研究問題一:雙聲道視頻中,左右聲道的切分形成了怎樣的聲音景觀?

研究問題二:耳機作為技術物如何中介人們在觀看雙聲道視頻時的視聽體驗?

研究問題三:技術秩序是籠罩在聽覺文化背后的幽靈嗎?

三、故障:雙耳平衡的打破

雙聲道屬于空間聲技術的一種,雙耳拾音(Binaural Recording)技術的本質是模擬人耳聽音的方式,能有效拾取具有空間感和臨場感的聲音信息?,從而產生相應的空間聽覺感知。?而本文所聚焦的雙聲道視頻,則是“破壞”原有的聲音文本,打破雙耳的平衡,將原本播放同一音頻的左右聲道剝離開來,嵌入不同的音頻文本,通過剪輯技術,將視頻畫面與聲道相對應的一種視頻類型。雙聲道視頻使得出狀況的狀態變成可以接受的審美的狀態,在這個層面上,可以將其稱為一種“故障藝術”。

故障藝術是人為主導的一種失誤,藝術家通過破壞數據正常的傳輸路徑以及人為地對機器設備進行控制來使電子設備發生圖像或音頻錯誤,是一種“審美創造”,也是藝術創作中“偶發性因素”。?現代聲音錄制技術的發展,是為了使我們的雙耳聽到更沉浸無損的聲音以延伸我們的聽覺感官,愈來愈追求“完美”與平衡。并且,雙聲道技術本來的發明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大眾的文化生活,我們的雙耳在日常的生活經驗中接收到的聲音都是同一的。由此,在日常審美經驗中,我們會認為平衡是美的。但是創作者卻另辟蹊徑,切分左右聲道,將原本作為一個整體存在的文本分割,人為制造這種“技術故障”,進行一種“審美創造”,引得受眾駐足。據筆者統計,B站僅帶【雙聲道】這一標簽的視頻就超過了1000條,并設有專欄。

雙聲道視頻中的聲音是協調中的故障,從而形成了一種以耳機為中介的技術文化下的獨特審美。聽覺被割裂,但接收卻無距離,雙耳在同一時空接收不同的文本,造就了一種“眩暈”之感。這種不同文本之間的張力反而刺激受眾去專注于聽覺內容,視頻則是作為伴隨文本而存在。不同文本間的張力變成了對于日常狀態的破壞,刺激讀者來介入文本中,獲得愉悅。不同聲道被切分后,這種突破原有媒介設定的創造性使用同樣也刺激到了視聽受眾的視聽體驗,使得受眾集中于此時此刻。在觀看的過程中,視覺在相當程度上隱退了,此時最重要的是觀看者的聽覺體驗,觀看者變成了客體,虛擬的東西被賦予生命,變為了表演的主體。視覺后移,聽覺凸顯。

四、拼貼:意義空間的再生

創作者對于視頻內容的選擇使他成為隱身的“敘事主體”,創作者將原本具有完整性的畫面文本、音頻文本打破重組,使得其脫離原有的敘事邏輯,組合成新的媒介文本,重組了意義空間;而受眾基于之前的視聽經驗對內容重新解碼。受眾、創作者、原文本通過新的視聽文本形成對話,在延伸了視聽體驗的同時也延伸了虛擬敘事中的角色意涵。

在臺詞向雙聲道視頻中,由于敘事邏輯重組,聽者是通過聽到的內容來感知和理解畫面的。在歌曲向雙聲道視頻中,通常是將不同人唱的同一版本組合成新文本。它通過空間聲技術再生了一種新的情境。這不僅是對原有文本的拼貼和拓展,更是再生了一個新的“線上空間”,展示了原有“文化商品”的全新構造。新的話語形式產生了,受眾可以在這個空間中進行新的體驗。但實際上,受眾在該過程中體驗到的是現實并不存在、自己并未親身經歷的體驗,文化工業化后的擬像成為受眾的“假肢記憶”。

而在歌曲向的視頻中,則是通過將不同聲線的組合切分,形成同一過程中補充性的觀賞,并產生一種時空交疊之感。這雖然破壞了原有音頻的完整性,但同時也是對流行音樂的再生產。歌詞、語言、演唱者的性別在左右聲道分置后都十分明顯,從而帶給受眾雙重聽覺沖擊及視聽愉悅。內容具有極強的對話感,不同情景、不同時空、不同語種在這個過程中被重組,形成了獨特的感官張力。但值得注意的是,雙聲道視頻的視聽經驗受制于技術物的使用。由于創作者人為地將左右聲道切分開來,不再是之前的混合聲道,在自然環境下外放,很難捕捉到聲音細節,必須借助耳機這一中介才能體驗,很多視頻也標明了“請戴耳機食用”“耳機黨福音”。耳機這一中介技術物在欣賞視聽內容過程中的重要性逐漸顯現出來。

五、中介:耳機作為技術物的轉譯

在進行視聽活動的過程中,耳機作為可穿戴設備,延伸了我們的感官體驗。不斷迭代的耳機作為“移聽”裝置從一種單純的工具物演變成為主體身體密不可分的“電子器官”,使得聽覺空間重構為一種可被控制和管理的“秩序化空間”。?耳機的使用也是為了獲得更立體的空間聲,但雙聲道視頻恰好是利用耳機所擁有的兩條聲道,改造了原有音頻文本,通過耳機這一中介,受眾天然的感官平衡被打破了。

耳機這一技術物與空間聲技術共同組成技術裝置,技術的可供性改變了我們的視聽體驗,將受眾卷入了其所設定的技術秩序之中,耳機在受眾對于雙聲道視頻的體驗過程中并沒有變得“透明”,它的物屬性更為凸顯,發揮了自身作為技術物的原生動力,讓原本無法相遇的二者共存并產生新的情境及意義,并且給觀眾留下了新的解碼空間。

但被中介也意味著被遮蔽,耳機所提供的聲音環境是被完全工具滲透的技術環境。傳媒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流通于社會空間中的建構空間再現和意義的象征資源,媒介的邏輯日益被人們用作觀察世界、建構其存在、展開其行動和互動的格式與策略。[22]在該環境中,技術物成為理解媒介文本、更好地體驗文本的基礎和起點,“腳本”已被技術發明者設定好,作為混合行動者的人與媒介物彼此允許、授權與賦能。人通過使用耳機這一物質實體及其功能,形成“人—耳機”共生體,從而達成獲得更好視聽經驗的意圖[23],主導了新的聽覺文化的構建,受眾也必須借助空間聲的技術秩序才能經驗對象。

六、結語:關于技術秩序的反思

綜上,筆者認為雙聲道視頻或許還上升不到視覺文化的層面,但可以將其稱為一種聲景。它的出現使得人為的技術故障成為一種審美,讓不平衡成為視聽體驗中的“刺點”,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感官體驗。但要想獲得這種感官體驗需要借助耳機這一中介,耳機與空間聲技術所形成的聽覺環境將受眾收聽觀看雙聲道視頻的過程完全置于其技術秩序之下,在延伸了受眾感官的同時,也在無形中為我們回歸感官的平衡設置了界限。技術總是以一種預設、授權且背景化的方式影響人的具身化實踐,無處不在的媒介物尤其增強了技術的透明度與人媒介具身時的移動性。[24]關于雙聲道視頻的視聽體驗,最后還是受制于現代聲音錄制技術和耳機的框架。

聽覺常常意味著無中介之物,但在技術的影響下,技術物成為理解聽覺文化的必備要素。技術的進步,導致音效越來越趨近于所謂“真實”,甚至超真實,使人沉浸,但這樣就導致對于視聽內容的外放環境有極高的需求,必須借助技術物,才能更好地獲得視聽體驗。長此以往,很難不使人陷入“加速循環”之中,解決了舊的“問題”,又導致新問題的產生,且仍需借助中介來解決。

此外,由于耳機是傳送視聽產品的重要中介,它本身的物質屬性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人們的聽覺體驗。[25]現代人已經習慣將耳機作為必備品,且作為毫無知覺的賽博“器官”存在,將耳機掛在耳邊時,這個中介變得透明,習以為常,甚至演變為一種裝飾。不同樣式、不同功能的耳機也頻頻出現。像骨傳導耳機突破了電子設備不能遇水的物理限制。還有觀者表示“ipad pro”有四個聲筒,不需要借助耳機,此時的審美功能已經完全讓位于其消費符號意義,此時消費者開始為了獲得更好的視聽體驗,陷入對播放設備的追求,陷入對欲望的渴求。

我們在強調視覺霸權,反對聾人文化,鼓勵聽覺回歸時,仍要審慎思考:聽覺就一定不會像視覺一樣作為壟斷者存在嗎?真的可以實現再部落化的感官回歸嗎?“即刻的享受”無法達成“美”[26],基于技術的故障審美,其對感官的沖擊,其實也是依托于文化工業的產物。也許,真實感本身就是一種幻覺;也許,當我們走到幕后時,會發現幕后什么都沒有。[27]

③[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

④李寶玉.聽覺媒介的技術政治:以早期無線電廣播技術史為主的考察[J].國際新聞界,2022(05):158-176.

⑤艾米麗·湯普森,王敦,張舒然.聲音、現代性和歷史[J].文學與文化,2016(02):95-99.

猜你喜歡
耳機感官受眾
戴上耳機,享受全景聲 JVC EXOFIELD XP-EXT1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嘮叨過濾耳機
感官訓練紙模
你的選擇是真實or虛擬 簡評6款多聲道耳機
好東西!值得等待!Focal Utopia耳機、Moon 430HA耳機放大器
感官并用,形象飽滿
感官訓練紙膜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