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的共同性和差異性關系探析

2024-04-06 11:15郝亞明
關鍵詞:共同性共同體中華民族

郝亞明,王 巧

(1.貴州民族大學 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中心,貴州 貴陽 550025;2.貴州民族大學 社會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作為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作為黨和國家直面“兩個大局”的重大戰略部署,其對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都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物質和精神的關系”(1)《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載《人民日報》2021年8月29日第01版。。在某種意義上,正確把握這4組關系已經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話語體系建構的理論支點,同時也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實踐抓手?!霸谶@四組關系中,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是管總的,對其他三組關系起著引領作用”(2)尤權:《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科學指引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載《中國民族》2021年第11期。。深刻理解與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不僅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創新發展和新時代高質量推進民族工作的內在要求,而且是保證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話語構建和實踐推進過程中不會出現方向性偏差的現實需要。

基于以上認識,本文嘗試從哲學認知、理論意涵、實踐要求3個層面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正確把握共同性與差異性的關系”這一論斷進行初步闡釋。其一,從哲學層面領會共同性和差異性的辯證統一關系,認識到兩者的內容和關系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以及兩者的關系是可調節可優化的客觀事實;其二,從理論意涵的層面對共同性和差異性關系問題進行剖析,在正確把握兩者基本內涵的基礎上,認清兩者在共同體內的定位,深化對兩者關系的認知與把握;其三,在實踐層面,以堅持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的重要原則來指導民族工作,以便切實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進程。

一、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關系問題的哲學視域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3)《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載《人民日報》2021年08月29日第01版。,這一理念自身就內含了豐富的哲學意味。正如同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一般,共同性和差異性亦存在于一切統一體中,并且貫穿于統一體發展過程的始終。共同性和差異性的辯證統一是認識統一體的基本邏輯,就正如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對于矛盾體的認知亦是一樣。對于統一體而言,承認共同性是進一步探討差異性的前提,而承認差異性才能使共同性有持續鞏固和發展的基礎。從哲學視域深化認知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可以更加系統性地、總體性地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機理。

(一)二者是有機統一辯證關系

共同性和差異性之于共同體,就如同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之于矛盾體,兩者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其一,共同性和差異性是互相區別的。正確把握統一體內二者關系的前提,就需要正確把握其本質,就類似于正確認知矛盾統一體中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本質。一方面,共同是指共有財產、權益等屬于統一體內所有成員所共有的,任何成員、個體對此不可單獨分割、舍棄。另一方面,共同可以指主體、現象或事物之間相同的特征或屬性,也可以指統一體或統一體所屬成員為了集體或自身的各種發展與追求而共同努力所創造的過程和結果。共同意味著相互聯結、相互吸引、相互滲透的傾向,指兩種或多種事物間能夠共生共存的客觀存在,是事物或現象內在本質的一致性與共通性。而差異不僅可以指屬性的不同,有時也是矛盾形成的根源,它還表征著事物和主體間相互區別和自身區別的哲學范疇。差異性不僅展現了事物區別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性質,世界上沒有絕對相同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各自的特點與屬性;也正因為統一體內各部分或各構成要素間相互分化、相互區別的屬性特征,才有了統一體內在本質多樣性、特殊性與個性的展現。

其二,共同性和差異性是相互依存的?!肮餐栽⒂诓町愋灾?,又統攝著差異性,差異性只有在共同性場域中才能存在,二者互為存在前提,并且有機統一,共同形成事物的整體面貌?!?4)陳智,趙冬,金浩:《要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載《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2年第1期。一方面,共同性只能存在于具有差異的具體事物之中,共同性是包含著差異的具體的共同;另一方面,具有差異性的具體事物同時又蘊涵著某種共同性,不為某種共同性所規定的差異性彼此間也就不成其為差異,但也正是因為有了差異,統一體才有源源不斷的動力與活力,繼而通過不同的要素豐富自身的內涵。由此,共同性和差異性彼此之間相互依存,才能保證事物(統一體)的穩定發展。所以,若無統一體之共同性,差異性則失去立身之本;若無統一體之差異性,共同性便欠缺發展之源。

其三,共同性和差異性是相互作用的。差異性的存在與發展必須是在統一體共同性的規約下才能實現,并且才能不斷地交融整合;而共同性也必須依賴差異性的存在與互動為其穩固和發展提供動力與活力。共同性是使差異性得以生長的根基,只有在共同性的作用下,差異性的存在和發展才有意義、有價值;而差異性是使共同性得以發展的動力,在差異性的作用下,共同性的發展才有活力、有生氣。需要注意的是,對共同性和差異性關系問題的探究是基于統一體之上的,脫離統一體來討論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問題就如同空中閣樓,是沒有意義的。

(二)二者的內容和關系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共同性和差異性無論是自身的內容還是彼此間的關系,都并非一成不變,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對于共同性和差異性的內容而言,共同性不是強制同化的結果,更不是同質化;差異性存在的客觀性與必然性也并不意味著差異性的特征和展現是不可調整與改變的。就統一體而言,共同性不僅包括各族群在互通有無過程中的齊心協力與共同實踐,還包括其在互動過程中所形成的“共享價值、共通情感、共同利益、共有身份”(5)郝亞明:《共同體視域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載《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4期。,這些共同性不僅存在于統一體的物質層面,也根植于統一體的意識層面,還扎根于統一體的精神層面。對于統一體內部的差異性而言,則表現為各族群“在歷史演進發展中所形成的在民族意識、民族語言、服飾圖樣、飲食習慣、民居風格等方面的差異”(6)王延中,張少春:《新時代我國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建設研究》,載《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需要知道,共同性和差異性的內容并非百世不易,這既取決于具體的討論范疇,也會由于情境的不同與時間的推移而產生變化。

就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而言,差異性的種類和程度會隨著時代發展、環境嬗變、技術更迭和人口遷徙等影響因素發生變化,且在此基礎上,特別是隨著數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通過各種傳播技術和媒介,差異性會不斷新生、交融、整合。共同性亦會不斷增多,其內容與邊界將得到持續不斷的開闊和延伸,且共同性在族群認同、文化認同和心理認同的基礎上,在身份歸屬、價值信念、目標追求和經濟發展等方面亦會得到更進一步地鞏固與強化。再者,各族群為了自身的發展所達成的共識或目標以及為此所做出的合作互助,都可以成為統一體的共同性。但與此同時,需知差異性是統一體內各族群多樣性、個性的體現,正是由于差異性的存在使得不同文明既豐富多彩,又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與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雖然差異性會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不斷整合并發展為共同性,但在此過程中,亦會生成新的差異性。此時,我們更加需要重視在統一體內、發展變化過程中共同性和差異性的動態平衡,因為共同性和差異性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缺一不可。在明了共同性與差異性不僅生成于統一體的整體結構之內,而且還同為統一體構成要素的基礎上,要把握好兩者的關系以助力統一體的持續發展,既不能過度追求差異性的整合統一而忽略了差異性自身的豐富內涵,也不能過度強調和人為夸大差異性而忽略了共同性的根本與依托作用。

(三)二者的關系是可調節可優化的

共同性和差異性在統一體中的地位雖然不是對等的,但是二者之間的關系是可調節、可優化的。在這一組辯證統一的關系中,共同性是統一體內在構成的本質屬性,具有優先性,并統領著差異性;差異性則是歷史的、具體的,是多元的體現,在共同性所奠定的根基上得以滋養和發展。需要重視的一點是,對于統一體而言,不僅不能缺乏共同性,若共同性的根基不夠堅強與穩固,那統一體的存在、維系與發展必將會困難重重乃至失敗。如若失去差異性,統一體將失去活力,從而走向封閉和僵化;如若忽視共同性,統一體內的關系結構將紊亂,而其內在的秩序也將會破裂,從而統一體將會失去存在的基礎。共同性和差異性在統一體內有著各自的地位與作用,調整兩者間的關系達到更好的動態平衡,也可以為推進統一體的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在調節和優化共同性和差異性關系的過程中,統一體內每一個部分的主觀能動性都需要得到充分的發揮,而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是正確認知共同性和差異性關系的客觀性事實。共同性既不是簡單的在統一體內自然而然的形成與發展,也不是簡單的對統一體內在的差異性的抽象概括,“它是在長期的社會真實互動中逐漸產生的”(7)李義天:《共同體與政治團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6頁。。共同性具有包容性和整體性,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表現,同時它會根據統一體的發展與統一體內各族群成員的需求進行調節,在政策、精神和信念等多層面進行優化和整合,從而使統一體與其成員得以指引和提升。與此同時,統一體內差異性的存在是一種客觀事實。差異性也會隨著時代的變遷、環境的改善、個體的需要與喜好等多方面的變化而改變和調整。對于共同性和差異性兩者關系的調節與優化而言,則既不能以共同性否認差異性,也不能以差異性忽略共同性,而是應主動增進對共同性的認識與把握,同時尊重和保護差異性,促使共同性與差異性的關系得以良性發展。

二、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關系問題的理論意涵

從哲學視域體會共同性和差異性在系統結構中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規則和原理,可以為領悟共同性和差異性關系問題的理論內涵提供方向指引。而深刻領會二者關系的理論內涵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要理念及其實踐工作的展開也有重要推動作用。在此過程中,首先是深度解析共同性和差異性關系的基本內涵,這可以為推進新時代民族工作奠定扎實穩固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明晰共同性和差異性關系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內的定位,進一步透析兩者關系的發展指向。

(一)共同性與差異性的基本內涵

從詞義上說,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而言,共同是指各民族間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一種關系狀態,共同性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內各民族所共同具有的內生性質,是中華民族一般性特征的總體表達。共同不僅意味著是共同體內所有成員所共有共享的,還意味著共同體的所有成員,且共同體的共同性主要是指共同體內的所有成員在利益、權利和信念等層面上通過主觀能動創造所具有一致性的過程與結果,就如我們廣袤疆域、悠久歷史、絢麗文化以及偉大精神都是各民族所共有共建共享的。與此同時,對共同性的理解還必須和共同體關聯起來,因為“擁有共同性固然不一定能夠形成共同體,但缺乏共同性則必然無法形成與維持共同體”(8)郝亞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三個維度》,載《西北民族研究》2021年第1期。。有學者曾提出:“把共同體視為一種主觀性的想象產物,這種主觀的想象過程其實是再次張揚了那種彼此承認的共同的生存信念和價值取向”(9)李義天:《共同體與政治團結》,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頁。。正是因為在共同體的基礎上具有這些彼此承認的共同的信念與取向,共同性涉及的面越廣泛、程度越深,共同體的根基也就越穩固。費孝通先生也認為,當中華民族接受某個民族的特長時,該特長就不僅僅只屬于某個民族,而是屬于該整體,這便成為了共同體的共同性。(10)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修訂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頁。如同橋梁與紐帶般的共同性就越能把共同體內所有成員緊緊關聯起來,形成一個更加團結緊密的整體,促進更多集體目標的達成,繼而形成全方位緊密關聯的命運共同體一同向前發展。與之相對,差異性是指事物或主體間相互區別所展現出的屬性或特征的不同,例如不同群體其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的形成和發展都各具特色而相互區別。對于中華民族而言,差異性正是各民族特殊性與個性的總體表達。森羅萬象的地域環境、各具特色的文化底蘊、發展變化的時代背景、豐富多樣的個體特征等都是各民族差異性的產生源泉與展示途徑。差異性是與生俱來且長期存在的,也正是因為差異的存在,豐富了共同體的多樣性與個性,讓共同體的發展具備充沛的活力與動力,但也只有在共同性的規約下,差異性才能成立,差異性的存在與發展也才有保障。

從兩者性質來說,共同性和差異性不僅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成要素,還是一對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共同發展的基本關系與基本屬性?!半x開了共同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無從談起,忽略了差異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難以做起”(11)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年版,第10頁。。深化對二者自身性質的認知與把握,是認識民族現象、處理民族問題、規劃民族發展的重要內容。一方面,共同性對于共同體的存在、維持與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是中華民族作為整體得以運作與發展的前提與根本。一系列重要理念的提出、相關政策與制度的制定和實施亦體現了共同性作為基石在中華民族的發展過程中還需要更加堅定與穩固。另一方面,尊重、包容并保護各民族積極正向的差異性。保證差異性的多元,是為共同體提供活力與動力的同時,也可以為共同體的未來發展創造更多機遇。再者,共同性和差異性正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一體兩面的呈現,在這一整體中,二者互嵌共生、并存不悖。二者作為影響整體生存和發展的兩個主心軸,不僅樹立起中華民族這一整體形象,還在中華大地上培育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整體觀念,從而更好地把握中華民族這一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設方向。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內,深化理解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性質,不僅可以提升對各要素間相互作用以及共同體整體性的認知,還可以促進二者自身以及彼此間關系的良性發展。

從對民族工作實踐的指引來說,我們要堅持強化以問題為中心來調整實際工作中的偏向和誤差,所以必須對“共同”和“差異”的范疇有清晰的認知?!案闱宄男┓矫姹仨殹?,哪些方面可以‘異’”(12)尤權:《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科學指引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載《中國民族》2021年第11期。。對于共同性而言,在國家意識、公民意識與法治意識層面,以及在“‘兩個共同’的共享利益、‘三個離不開’的共生關系、‘四個共同’的共有歷史、‘五個認同’的共享價值”(13)郝亞明,秦玉瑩:《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共同性要素分析》,載《民族學刊》2022年第07期。層面不能有差異,并且還需擴大并提升相關方面共同性的廣度與深度。對于差異性而言,各民族在生產生活等多方面的實踐與追求都有各自的需求與特點,我們應給予充分的尊重。同時,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推進不能盲目冒進,而應該根據各民族、各領域對其的認知與把握程度,有針對性地做好民族工作,做到因地制宜、量體裁衣,并且必須糾正大漢族主義與地方民族主義,加強對共同性和差異性關系的認知與把握,從而才能更加有效地、全面地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理論建設與民族工作實踐。

(二)共同性和差異性在共同體內的定位

對于共同性和差異性在共同體內的定位問題,費孝通先生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為其提供了重要借鑒。中國在五千多年的歷時演變過程中,發展成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一基本國情不僅決定了“一”與“多”的關系處理在國家建設中會處于中心地位,而且在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關系的實踐推進過程中,亦會是關鍵的一環。再者,“共同性與差異性的關系本質上還是‘一’與‘多’的關系問題”(14)郝亞明:《從政治定位來深化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識》,載《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8期。,對“一”與“多”關系的認知程度,以及對“一”與“多”關系內在張力的把握,都會影響到各族人民對共同性和差異性關系的領悟,從而最終影響到民族關系的發展以及民族工作的展開。由此,把握好共同性和差異性關系的定位問題,亦是為中華民族作為整體的發展奮進筑牢根基。

在費孝通先生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一體是主線和方向,多元是要素和動力,兩者辯證統一”(15)《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習近平作重要講話 李克強俞正聲講話 張德江劉云山王岐山出席會議》,載《人民日報》2014年9月30日第001版。。與此同時,我們需要知道“多樣性和整體性并不是相互矛盾、截然對立的,而是互為表里,互相促進的關系”(16)王延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載《民族研究》2018年第1期。。以此為鑒,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內,對于共同性和差異性這組關系而言,共同性是主導,是方向,是先決條件,也是必要根本,具有優先性,是共同體內在構成的核心要素,也彰顯了其本質屬性,是中華民族這個整體的依托,只有共同性的廣度與深度得到持之以恒的拓展與深化,中華民族作為一體的根基與方向才能堅若磐石而不被動搖,力求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其建構與發展的過程中不會出現根本性與方向性的錯誤。而差異性是歷史的,是具體的,是中華民族多樣性的體現,正是由于差異性的存在使得中華文明多姿多彩的同時還能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蓬勃發展的動力,繼而才能持續豐富中華民族多元的要素與動力。再者,通過多元與一體的關系可知,只有在注重對共同性的強調與凸顯的基礎上,尊重和保護差異性才是有意義且切實可行的。要做到深化理解兩者的關系,就要在明晰共同性和差異性關系定位的基礎上,一方面,必須保持共同性和差異性關系之間的平衡與穩定,做到“既不以差異性遮蔽共同性,也不以共同性否認差異性”(17)郝亞明:《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三個維度》,載《西北民族研究》2021年第1期。;另一方面,還必須突出共同性的主導地位、主線方向和根本作用,切實認識到共同性對民族工作踐行乃至多民族國家治理的價值和意義。

共同性和差異性作為共同體的構成要素,通過深化解析二者的基本內涵及其在系統結構中的關系定位,不僅可以更清晰地呈現出二者在共同體內的碰撞與合作,還可以更好地把握共同體的發展方向。一方面,共同性是主導,是方向,是根本,也是前提。各民族若只有差異而沒有共同,則無法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只有承認并肯定了共同的內涵與邊界,進一步探討差異才有意義。所以我們要以增進共同性為方向推進新時代的民族工作。另一方面,差異性是動力,是要素。只有承認各民族積極正向的差異,并給予尊重、包容與保護,共同才有鞏固與持續發展的基礎。差異性的存在與多樣也正體現出了共同體的包容性、活力和吸納力,且各民族的差異性是一種長期的客觀性存在,(18)羅慧翾:《國家凝聚力背景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載《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2022年第4期。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亦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之需與發展之要。

三、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關系的實踐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強調要按照增進共同性的方向改進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異性的辯證統一”(19)《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載《人民日報》2021年8月29日第01版。。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作為“兩個大局”背景下的基礎性工程,就更加需要秉持著以“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的重要原則”(20)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年版,第10頁。來指導其逐步完善、更趨協調的發展,從而加快高質量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步伐。

(一)增進共同性

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而言,對共同性的認知與構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系統性的工程。所以對于作為我國基礎性工程的民族工作來說,必須加強穩固中華民族共同性這一根基,以及從始至終將增進共同性這一舉措深入刻畫到民族工作的推進過程中?!霸鲞M共同性”不僅是在意識層面需要推進共同性的構建,實踐層面也需要同步跟進。我們可以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與社會的多維度來推動“增進共同性”的實踐與發展。

第一是在歷史層面,要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正是對各民族身份認同與情感連接最好的印證。在這共同歷史記憶的基礎上,各民族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每一步砥礪前行都是彼此攜手在共同書寫并創造著屬于中華民族這個統一體的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提出的“四個共同”(21)“四個共同”是指:“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不僅體現了各民族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發展,也彰顯了其內在的共生情感與共同經歷。所以,作為歷史共同體,我們不僅需要加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各個時期的共同性的認知,深入挖掘其共同經歷、共同發展的歷史事實,深化各民族對彼此以及對中華民族這個統一體的認同,加強相互間的紐帶鏈接。并在此基礎上,深化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文明積淀與歷史淵源的擁護和認可,從而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為推進民族復興偉業打好基奠。

第二是在文化層面,要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凸顯中華民族共有文化符號。中華民族的歷史書寫與創造不僅是對各民族發展的過程與結果的客觀事實進行展現,還是對各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煉表達。作為文化共同體的中華民族需要發揮主體的能動性和創新性,構建各民族共享的新時代文化符號象征體系,從文化源流上廓清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整體概貌。在此,各地政府可以通過加強對當地文化媒介的運用以及文化資源的宣傳,幫助各族人民認識到各種文化要素背后的族際聯系及其所內涵的凝聚意識。與此同時,加強推進彼此間的交流,因為文化交流正是通過民族交流這一重要路徑才更好地得以實現。再者,可以充分利用當地歷史文化要素以及相關的文化介質,深入挖掘其中所蘊含的濃厚文化底蘊、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及其價值信念,通過文旅融合、文化結合再創新等形式加強各民族間的聯系與互動,提高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此外,還可以通過政府相關部門、各類學校以及各種社會組織,加強對本地群眾與全體師生的愛國熱情以及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與夢想精神的培育,以此深化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與結構交融,為民族復興提供充實的精神糧食,也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建提供精神助力。

第三是在政治層面,要踐行“五個認同”的思想內核,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身份認同?!拌T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加強調政治歸屬和政治認同,是國家層面最高的社會歸屬感、面向世界的文化歸屬感”(22)尤權:《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科學指引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載《中國民族》2021年第11期。。在2015年印發的《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中提出的“五個認同”(23)“五個認同”是指:“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正體現了各民族所共持的政治價值。作為政治共同體,要加強各民族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歸屬感,不僅“需要不斷增進各族人民的‘五個認同’,引導各族人民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24)郝亞明,秦玉瑩:《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共同性要素分析》,載《民族學刊》2022年第7期。,還需要加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根本利益的維護,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全面領導。與此同時,亦需要將黨的領導思想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融入到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教育中,因為這不僅可以正確引導各民族的行動規范、意識歸屬以及價值選擇,還可以為堅定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身份認同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根本保障。

第四是在經濟層面,要加強各民族間的區域關聯,攜手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經濟現代化。中華民族在自身歷史的演變過程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間的經濟聯系都是十分緊密的,彼此間在經濟層面的互動往來頻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我國在經濟建設層面頒布實施了“全國一盤棋”、民族地區對外開放政策以及民族地區開發支持援助等政策,把國家富強和各民族繁榮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增強民族與民族之間、民族與國家之間在經濟上的關聯性、互補性以及全國經濟體系的一體性。作為經濟共同體,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數字信息化時代帶來的豐富的社會資源以改善民生,滿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加快縮小不同民族與不同區域間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各方面的差距,積極推進各民族與各地區間的互惠共贏經濟發展模式,以此擴大并加深各民族在經濟層面共同性的范圍與程度,推進利益共同體的建設,形成全民族攜手增進共同性的社會實踐。

第五是在社會層面,要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實現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25)《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載《人民日報》2021年8月29日第01版。中央提出要建設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其目的正是在于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來促使各族人民能達到互嵌共生、共融共進的良好狀態,以此營造一個彼此間互通有無、同心合力的族際居住格局,構建一種有機的民族團結,為增進共同性提供一個穩固的空間基礎和社會基礎。由此,我們應該在各民族情感相通相融的基礎上,促進社會成員平等共享生活機遇與社會資源,以及從社會互動和各種群體圈子入手來加深建構各民族在結構上的相互嵌入。同時,加強多民族社區系統的整體性教育,進而深化培養互嵌式社會結構化意識。再者,基層黨組織作為社區基層治理的中堅力量,更要加強基層黨組織與多民族社區群眾的服務對接,從而積極營造各民族相輔相成、互嵌共生的社會條件,在具備一定共有共享的空間基礎條件下,開展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合作互助與融洽感情的工作,促使各民族形成緊密相連的共同體。

(二)尊重和包容差異性

增進共同性是我國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旋律,但這并不是要否認、消滅差異性。需知“有同無異,沒必要強調共同體;有異無同,形成不了共同體”(26)尤權:《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科學指引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載《中國民族》2021年第11期。。我們需要樹立正確的差異觀,并且是在增進統一、強化團結、促進和諧的基礎上,尊重和包容差異性。一方面,需要在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進程中尊重差異。對此,在提升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社會條件的基礎上,要做好對各民族各方面的尊重、保護與傳承,即充分尊重和保護各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增進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鑒;充分尊重各民族積極的民族意識及其發展追求;充分尊重各民族在具體利益上的差異性。各民族基于自身的特點、特長以及自身發展的需要,在不同階段有著各自不同的價值需求與不同的目標定位,并且在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整體的利益下也會存在著各自不同的利益訴求。由此,我們要在積極引導各民族將自身的具體利益整合進整體利益的同時,充分尊重各民族實現與發展自身的愿望,更好的達到各民族彼此間休戚相關、和衷共濟、榮辱與共的關系狀態。

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的過程中包容差異性。差異性是歷史的、具體的,正是這些差異性的客觀存在,使得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擁有持續不斷的動力與活力來推進自身的發展。對各民族客觀差異性的把握以及對共同性的塑造正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個重要部分,而對于其中的差異性而言,則需要各民族更多地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學習?!俺姓J差異、尊重多樣不僅是一種認知態度,更是一種價值原則”(27)嚴慶:《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命脈與民族工作的方向:增進共同性》,載《西北民族研究》2021年第4期。。當然,就我國歷史發展演變而言,求同存異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族所實踐力行的。需知,尊重和包容差異性也得是在強調并凸顯共同性的基礎上才有意義,這也是為我國新時代民族關系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與基本原則。

與此同時,在“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的實踐進程中,還需要注意兩個層面的共同性與差異性的關系。一個層面是群體意識中的共同性和差異性關系。這正體現在要正確認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各民族意識的關系上。群體意識內在的包含著一種歸屬關系,即對群體(統一體)的認同和忠誠,個體意識要服從和服務于群體意識。對此,就是要在發揮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全方位引領作用的基礎上,堅決反對地方民族主義和大漢族主義。另一個層面是文化層面的共同性和差異性關系。這正對應于要深刻領悟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上。中華文化是對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優秀文化的總體性表達,是各族人民共有、共享、共建的文化,是對各民族文化進一步提煉而成的綜合有機體;而各民族文化是百花齊放、各具特色的文化,可以為中華文化的未來發展匯聚能量。中華文化并不是由各類文化簡單相加所產生,而是由各民族文化在長期的、不斷的互鑒融通過程中所共同創造、世代相傳繼而發揚光大的。對于各民族在經濟生活、宗教禮儀、文化習俗等方面的差異性,應當給予充分的尊重和保護,從而更好地保障各族群眾的合法權益,為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廣闊沃腴的土壤。

總體來看,就如何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及其實踐推進的問題而言,無論是從多維度推進各民族的“增進共同性”實踐,還是從群體意識以及文化層面等的“尊重和包容差異性”舉措,都是各民族為踔厲奮發、攜手向前所作出的努力,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方向和依據。

四、結語

立足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節點上,我們正面臨著新征程上的新變化、新風險與新挑戰,這就更加堅定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宏偉決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的重要論斷,為我們更好把握各民族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定位、現狀與未來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要求,具有鮮明的思辨性、理論性、實踐性。真切領略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不僅為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提供了契機,也為現代化國家治理方式提供了思路。

不容置疑的是,明晰共同性與差異性的關系問題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至關重要。作為貫穿于中華民族奮進前行過程中的重要舉措,對兩者關系的把握程度會影響到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推進效果。對此,首先要從哲學視域剖析共同性和差異性的統一辯證關系,這可以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的基礎與緣由有更加全面與深入的理解。深化認知兩者間內容與關系的不斷變化、兩者在共同體內的地位以及兩者的關系是可調節和可優化的客觀事實,認識到兩者間的相互作用正是讓統一體得以運作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從而保證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可以得到平衡與良性的發展。其次,要深切領悟共同性和差異性關系的理論意涵。這不僅要充分認識兩者的基本內涵,并且在此基礎上,還要清晰其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內各自的定位,深刻把握二者關系問題的本質屬性,從而更進一步感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支撐及其實踐應遵循的基本規律。最后,透徹領會“增進共同性”是推進中華民族向前邁進的重要根基與根本指向。全方位、多維度、深層次的增進中華民族的共同性是有效推進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實踐傾向。同時,只有在增進共同性的基礎上,尊重和保護差異性才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切實可行且有意義的。簡而言之,本文旨在探討深化領悟共同性和差異性關系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其實踐要求,從而再次審視各民族間以及各民族與中華民族間的相互關系,為迎接中華民族在新局面有新發展奠定扎實穩固的根基,并且不斷推進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身份認同、心理認同與文化認同,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為推進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的團結奮進凝心聚力。

猜你喜歡
共同性共同體中華民族
“共同性擴大”:北方游牧民族歷史演進規律再認識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石魯與傅抱石繪畫思想形成的共同性、差異性原因
石魯與傅抱石繪畫思想的共同性
思想、圖像與風格——略論石魯與傅抱石繪畫思想的共同性與差異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