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吾爾語諺語中的比喻修辭格翻譯研究

2024-04-06 16:35周游刁小衛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24年2期
關鍵詞:修辭格維吾爾語諺語

周游 ,刁小衛

(1.伊犁師范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新疆伊寧 835000;2. 伊犁師范大學 邊疆中華文史研究中心,新疆伊寧 835000;3. 伊犁師范大學 網絡安全與信息技術學院,新疆伊寧 835000)

諺語是群眾口語中通俗精練、 含義深刻的固定語句[1],為人民群眾在生活中所創造、所使用,語句通常較為凝練,廣為流傳,因而具有一定的群眾性、固定性及口語性。 語言同時肩負一個民族的歷史與文化[2]。維吾爾語諺語是維吾爾族人民語用藝術才華開出的花朵,是維吾爾族人民智慧的結晶,通常表現為語義完整、結構簡潔、語感生動、風格通俗的韻語或短句。它通常以口語的形式,在人與人之間廣泛地沿用和流傳, 是人民群眾表現生活經驗或感受的一種“現成話”。 通過對維吾爾語諺語的研究可以清晰了解到維吾爾人的生活藝術及其哲理[3]。修辭格被認為是歷史的一面鏡子或者是一種文化的展示[4],而比喻作為語言使用中最為常用的修辭手法, 能夠充分地表達出語者的思想感情,使語句更為生動形象,這在維吾爾語諺語中也頗為常見, 使之既能夠準確表達事物的實質,使其通俗易懂,又能給人聯想。 譯者在進行比喻修辭格翻譯時,往往容易丟失“淺顯易懂”這一重要翻譯特點,進而出現表意不明、表意不當等翻譯不對等的情況, 因此便需要譯者熟練掌握翻譯方法及技巧,結合諺語的口語特點,進行靈活翻譯。本文以華錦木、劉宏宇所著《維吾爾語諺語與文化研究》中的維吾爾語諺語為語料來源,對維吾爾語比喻修辭格的分類、 翻譯原則和翻譯優化策略3 方面進行初步探析。

1 維吾爾語諺語中比喻修辭格的分類

比喻是一種豐富聯想的體現, 比喻由3 個部分構成:本體、喻體和喻詞。 而比喻修辭格則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三類。 含有比喻修辭格的慣用語大都具有色彩鮮明的形象,寓意明顯,富有哲理[5]。在維吾爾語諺語中, 比喻修辭格的運用可以使得語句變得精妙貼切,讓人印象深刻。

1.1 明喻

明喻是喻體、本體、喻詞同時出現的比喻,是將具有某種共同特征的兩種基本上不相同的事物連接起來的一種修辭手法。也就是說,甲事物和乙事物通過比喻詞作為橋梁, 將甲事物的含義通過乙事物表達出來,使譯文生動形象。 在漢語中,通常含有“像”“好像”“同”“如”“好似”等詞作為引導詞,在維吾爾語諺語中常用比喻詞:ox?a?、-ox?、goja、xuddi 及名詞相似格dεk/tεk 等, 但有時在比喻關系十分明顯時,也會省略比喻詞或比喻附加成分,部分時候會組合使用。

例 1:arslandεkky?y?bolsun, taj?andεkho?u?bolsun.

譯文:要有雄獅般的力量,要有獵狗般的機警。

例 1 中“arslandεk”意為像雄獅一樣,“taj?andεk”意為像獵狗一樣,運用“dεk”翻譯出句中的喻詞“……般”,兩種動物都具有雄厚的力量,都擁有著敏銳的機警,在此處將兩種動物直譯,沿用了原文的喻體, 既更好地保留了維吾爾族人民對動物力量的向往,又很好地復刻了原文的比喻修辭格,保留了原有的語言特色。

例 2:pεmsizbaturluqxuddiqoralijoqmiltiq.

譯文:無智之勇如同沒有準星之槍。

例 2 譯文中“pεmsizbaturluq”意為沒有智慧的勇氣,“qoralijoqmiltiq”意為沒有準星的獵槍,在此處運用了“xuddi”為喻詞譯為“如同”,“無智之勇”也可理解為有勇無謀,在此處與沒有準星的槍相比,好像是有目標卻沒有準頭, 兩者相比喻可以很好地表達出人要同時具備勇氣與智慧的主旨,讀者也更容易理解。

例 3:χotunsizεrqirsizjεr.

譯文:沒妻子的男人如同沒田埂的地。

例 3 中“xotunsizεr”與“qirsizjεr”被直譯為“沒妻子的男人”與“沒田埂的地”,在此處保留了原文的比喻含義,增譯了喻詞“如同”,維吾爾族人民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因此土地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而做好田埂是種植農作物必要工作, 故此處譯者將原句直譯,保留了本體原意,很好地向讀者傳達了“沒妻子的男人”的形象,方便讀者理解。

例 4:tarqorsaqki?igojamewisizdεrεχ.

譯文:小肚量的人如同不結果的樹。

例 4 中 “tɑrqorsaqki?i”與 “gojamewisizdεrεχ”在此處均采用了直譯的翻譯方法, 并增譯了喻詞 “如同”,小氣吝嗇的人屬于不愿意付出的人,新疆盛產各類瓜果,因此,用不結果的樹來形容小氣吝嗇即小肚量的人,故此處保留原文的喻體,更能表達原有的語言藝術。

例 5:pulpi??iqnan.

譯文:錢好似熱的馕。

例5 中“馕”是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飲食文化中的特色食品, 在生活中不僅可作為主食使用,有時更具備一定的禮儀意義,在此處“nan”被直譯為“馕”,增譯了喻詞“好似”,很好地保留了維吾爾族的民族飲食文化,將“錢”比喻為“馕”更能表現出“錢”的炙手可熱,使不清楚“馕”為何物的讀者也可以理解出“馕”的重要作用。

1.2 暗喻

暗喻又叫“隱喻”,本體和喻體都會出現,常用“是、變成、成為、等于”等喻詞,暗喻往往容易使讀者從一種事物聯想到另一種事物, 其表達方式往往更加隱晦,在句中暗示其相似之處,且在表達中通常含有強調和夸張的語氣。在維吾爾語諺語中,以整句形式來表達暗喻的方法較為常見, 即諺語的兩個部分均含有暗喻,在部分維吾爾語雙部句諺語中,也有特殊情況,部分句子中會以前部分為隱喻部分,后一部分為含義部分,或與之相反。

例 6:jam?urya?di-ya?ya?di,qarja?di-nanya?di.

譯文:下雨好似下油,下雪好似下馕。

例6 中的兩個部句都含有隱喻部分, 在前半句中用“下油”來暗喻“下雨”,后半句中用“下馕”暗喻“下雪”,在譯文中運用“好似”作為喻詞,“油”是居民每天生火做飯的必需品,而“馕”又是少數民族生活必備的主食,兩者都同等重要,故在此處,用“油”和“馕”來比喻“雨”和“雪”,可見雨和雪的重要性。

例 7:εrot,xotunsu.

譯文:男人似火,女人似水。

例7 中兩個部句分別運用“火”和“水”來暗喻“男人”和“女人”,增譯了喻詞“似”,在此處“男人”陽剛似火,“女人”柔情似水,“火”和“水”也恰好地表達出男人和女人的差異。故在此處,運用“火”和“水”來相比更容易使讀者理解。

例 8:a??iqjutmaq,ta?yutmaq.

譯文:忍怒好似吞山

例8 中運用“忍怒”暗喻為“吞山”,運用“好似”作為喻詞,人在怒氣沖天時忍耐十分困難,在此處用“吞山”作比,夸張地表現出了忍受怒氣的困難,翻譯得十分恰當。

例 9:qazanalsa??ekipal,xotunalsa?bilip.

譯文:買鍋敲一敲再買,娶妻問一問再娶。

例9 中前半部分為本義,后半部分為隱喻。在前半部分“買鍋敲一敲再買”,“鍋”為生火做飯必備的廚具,購買時需要仔細挑選,因此需要“敲一敲再買”;而后半句中“娶妻”是婚姻大事,必須十分慎重,故需要“問一問再娶”,在句中,將“買鍋”暗喻為“娶妻”則可以更好地表達出其重要性,方便讀者理解。

例10:??ldεeti?harmisun,qeri?andaxotuni??lmisun.

譯文:沙漠中莫累馬,年邁時莫喪妻。

例10 中前半部分為隱喻, 后半部分為本義,在前半句中“馬”為以往維吾爾族人民生活必備的騎行工具,在長途旅行中不可或缺;后半句中“妻”為男子一生的伴侶,此處用“馬”與“妻”作比,沙漠中不可缺少馬,男人年邁的時候不能沒有妻子,很好地表現出了“妻子”的重要地位。

1.3 借喻

借喻不出現本體,或不在本句出現,而是借用喻體直接代替本體[6],在句中常以甲是乙的形式表達,一般會出現本體及喻體,常用“是、變為、變成、成為、等于”等喻詞。 而在維吾爾語諺語中,借喻通常以適用于描寫喻詞的詞語來表達主體或代替主體, 即只出現喻體,不出現本體,兩者之間也不出現喻詞等判斷詞,但內容卻暗含比喻含義,將本體與喻體融合為一,極為精妙。

例 11:qo?tin?iqirips?rεmgεsalmaq.

譯文:從犁上卸下,又套在耙子上。 (窮折騰;沒事找事)

例11 中犁和耙子都為維吾爾族人民生產生活中的使用工具,而從犁上面卸下來,再套在耙子上則是一種無用功,在此處借喻為“窮折騰;沒事找事”。

例 12:jεttε?l?εpbirkεs.

譯文:量七次裁一次。 (三思而后行)。

例12 中裁量衣物是生活中常事,為避免錯誤則需要進行多次測量才能裁剪,在此處則借喻為“三思而后行”,便于讀者理解。

例 13:my?ykni?pulijoqg??kεamraq.

譯文:貓兒無錢想吃肉。 (不自量力;奢求分外之物)

例13 中貓兒就好像是人一般,沒有錢卻想要吃上肉,什么都沒有付出卻想要得到,這是一種癡心妄想,此處借喻為“不自量力;奢求身外之物”較為貼切。

例 14:be?iqi?i?sapa?iqiniqa?limaq.

譯文:頭癢搔大腿。 (隔靴搔癢)

例14 中頭癢了卻去搔大腿是一種無用功,比喻功夫沒有用對地方, 在此處運用漢語中的 “隔靴搔癢”去表達,意義更為接近,讀者也更易理解。

例 15:ba?ki?iktumaqjo?an,bεlki?ik?ilapjo?an.

譯文:頭小帽大,刀小鞘大。 (不搭配,不協調)

例15 中頭很小帽子卻買得大,刀很小鞘卻買得大,“帽”與“鞘”在使用上與“頭”和“刀”不匹配、不協調,故在此處借喻為“不搭配,不協調”更符合原文含義,讀者也一目了然。

2 維吾爾語諺語中的比喻修辭格翻譯原則

1898 年,著名翻譯學家、思想家嚴復在其譯作品《天演論》中提到,“譯事三難:信、達、雅”。 該作出版后引起了很多讀者的關注, 也對學者的翻譯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 這大多是因為嚴復作為譯者對原作取舍得當,講解通俗,語言優美[7]。新疆獨特的歷史自然條件孕育了維吾爾族人民獨特的農業和畜牧業文化,不同的民族在生活習慣、思想文化、心理感情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性[8],因而對事物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念。 所以在維吾爾語諺語中,農耕、畜牧等較為常見,多用動植物加以比喻,故譯者在翻譯時需要著重理解維吾爾族人民對動植物的象征意義,擇取合適的詞語進行翻譯。

2.1 信

信,指的是忠實原文,卻又不能完全地對原文進行死板地照翻, 主要是將原文的內容完整表達出來,不能缺譯、漏譯。 在翻譯維吾爾語諺語比喻修辭格的過程中,若是原文的說法能夠直譯,則可盡量不改動譯文,使之貼合原文含義,保留原有的比喻色彩。

例 16:atεrki?igεqanat.

譯文:馬兒是男人的翅膀。

在此處,“at”與“qanat”均采用了直譯的方法,因為無論在維吾爾族抑或其他各族人民心中, 馬兒都是神駿的,是男人的象征,代表著一種正面積極的形象,故譯者在此處采用直譯的方法,以馬兒俊朗的形象體現馬兒在各族人民心中力量的象征, 充分體現了“信”的翻譯原則。

例 17:εr-at,xotun-harwa.

譯文:男人似馬,女人似車。

在例 17 中,“at”與“harwa”直譯為“馬”和“車”,譯者將男人比作了馬,將女人比作了車,在古時交通不發達,馬和車同樣作為交通工具,其作用也有一定區別,馬可以用來騎行亦可用于拉車,表達了在維吾爾族人民心中馬兒具備勤懇與力量的特質, 故在此句中,直譯更利于保留原句中的內涵。

例 18:ormandegεnpul,kyni?bolurgyl.

譯文:森林就是錢,日子過得像朵花。

在此句中,“orman”與“kyn”被比作了“錢”和“花”,樹木在各民族人民心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維吾爾族人民卻認為樹木是財富的象征, 森林系統中的樹木、花朵等都是極為良好的自然財富,維吾爾族人民往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此常常將樹木比作錢財,所以日子才會過得像朵花。此處采取直譯的翻譯方法, 反而更有利于表現維吾爾族人民對森林,對大自然的尊重,更加貼合原文。

2.2 達

達,指的是通暢流利,譯文要很好地將原文的思想內涵表達出來,使譯文流暢、通俗易懂,讀者一讀即可明白原文表達的內容, 卻又不可以違背原文的主題風格,若是譯文不能通情達意,則可能出現晦澀難懂、較為拗口的情況,因此譯者應當在翻譯時將原文諳熟于心,融會貫通,表達其意。

例 19:su-dehqanni?qeni,jεr-dehqanni??eni.

譯文:水是農民的血液,地是農民的生命。

在此中,“su”與“jεr”被比喻為血液和生命,在維吾爾族人民心中, 農民的一切財富都直接或間接地來源土地, 因此關于土地的贊美詞也大多都與財富有關。在這里,農民的水和地就猶如人身體里的血液和生命,充分表達了維吾爾族人民對土地的熱忱。

例 20:εtijazni??almisi-kyzni?almisi.

譯文:春天的土坷垃好似秋天的蘋果。

在此句中,“εtijazni??almisi”被比作秋天的蘋果,土坷垃是北方黃土高原上的土塊,在建筑工程中常被使用,在春天時土坷垃也被寓意著春耕,有了春耕才會有秋收, 因而這里土坷垃就好似秋天成熟的蘋果一般重要。譯者為體現原文的文化內涵,采用直譯的翻譯方法,將土坷垃比作秋天的蘋果,生動地描寫出了維吾爾族人民對于秋季豐收的渴望。

例 21:ata-ana?ymylidεkji?ar,balatoxudεk?a?ar.

譯文:父母如螞蟻般辛勤積攢,孩子如雞一般輕松刨食。

在此句中,“ata-ana”與“bala”被比作了“螞蟻”和“雞”,螞蟻是一種勤奮的動物,每日搬運糧食,而雞在啄食時卻隨意浪費, 所以譯者在此處采用了增譯的翻譯技巧, 將孩子的不節儉與雞啄食時的浪費相比較,生動形象。

2.3 雅

雅,指的是譯文優美,膾炙人口,譯者在貫徹原文含義的同時,也應賦予其適宜的形式或韻律美,但也不可一味地堆砌辭藻,“雅”理應在“信”與“達”之后,在“信”“達”基礎上潤色譯文,使譯文更具可讀性。

例 22:asmanεrkεk,jεr?i?i.

譯文:天為雄,地為雌。

在此句中,“asman”與“jεr”分別被比喻為“雄”與“雌”,在維吾爾族人民心中,天與地一樣神圣,對于善于農耕的維吾爾族人民而言,土地尤為珍貴,故維吾爾族祖先將土地比喻為“母親”,上天則比喻為“父親”。 原文直譯應是:“天空是丈夫, 土地是妻子”, 不能很好地表現維吾爾族人民對天與地的信仰,故譯者選取了相近的詞匯“雄”與“雌”,更顯嚴肅。

例 23:pul??kinitoxmaqqa?gitidu.

譯文:有錢能使鬼推磨。

此句采用了借喻的修辭手法, 比喻金錢可以讓事情變得簡單。原文若采用直譯的方法則譯為“錢能教山羊使棍棒”,較為晦澀難懂,讀者很難理解為什么錢可以使山羊使用棍棒。因此,譯者借用漢語俗語“有錢能使鬼推磨”,使譯文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更具可讀性。

例 24:baliliq?jbazar,balisiz?jmazar.

譯文:有孩子的家庭似巴扎般熱鬧,沒孩子的家庭似墳墓般寂靜。

在此句中,“baliliq?j”與“balisiz?”分別被比作“巴扎”與“墳墓”,巴扎是維吾爾族人民進行物品交流的場所, 在新疆大街小巷有流動的巴扎也有固定的巴扎,巴扎市場人氣旺盛,繁榮喧嘩,故用巴扎的熱鬧比喻有孩子的家庭,寓意著人丁興旺;而沒有孩子的家庭則像墳墓一樣寂靜,原文直譯應是“有孩子的家里像巴扎,沒孩子的家里是墳墓”,在這里增譯了“熱鬧”與“寂靜”,能更好地表現出維吾爾族人民對子孫興旺的向往。

3 維吾爾語諺語中的比喻修辭格翻譯優化策略

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由于文化、 詞語含義等原因,不免會出現一些翻譯問題,如漏譯、錯譯等。諺語作為流傳民間言簡意賅的短語, 往往具有很強的口語性,而部分句子在經過辭格的修飾后,會具有深刻的含義。在翻譯比喻修辭格時,則需要辨析原句中的本體、喻體及喻詞,方能表達其生動的修辭效果。 筆者就翻譯過程中易存在的問題提出3 點優化策略:理解原文內涵,優化翻譯方法,注重文化互鑒。

3.1 理解原文內涵

偏譯、錯譯、誤譯等問題的出現,較大程度上是由于譯者對原文的內容深度理解不夠透徹, 導致在運用辭格翻譯時出現翻譯偏差,造成讀者閱讀障礙,因此筆者建議譯者在翻譯前查閱相關的文獻書籍,理解具體的含義,再擇取適宜的翻譯方法進行翻譯。

例 25:jax?igεpissitqu,jamangεpsowutqu.

譯文:好話如同暖風機,惡語如同冷風機

該句譯者采用了直譯的翻譯方法,“issitqu”及“sowutqu”被直譯為“暖風機”與“冷風機”,原句主要想表達好的話語可以使人感受到溫暖, 而惡言惡語則會使人在心里感覺寒冷,而在譯文中,譯者將好話直接比作了暖風機,惡語比作了冷風機,暖風機和冷風機本是居民家中常用的電氣設備, 這樣雖然保留了原句的比喻修辭,但譯文略顯生搬硬套,若是意譯為“善言如沐春風,惡語如風刺骨”,則不僅保留了原文的比喻修辭格,也使譯句更具可讀性,體現了維吾爾族人民的語言智慧。

例 26:jax?ixotunnax?i?aox?ar,jamanxotunbax?i?a.

譯文:好女人像首歌,壞女人像巫婆。

該句中,譯者直譯“nax?i”及“bax?i”為“歌”和“巫婆”,原文中想表達的含義是賢良的妻子像歌一樣溫暖,潑辣的妻子猶如刺猬一般尖銳,歌與巫婆在單獨使用時并沒有直接的邏輯關系, 譯者并沒有充分理解原文表達的含義, 在譯文中也沒有選擇相互對等的詞語進行翻譯。 此句譯為“賢妻如春風,惡妻如秋雨”更為合適。

例 27:sodigεrni?tu?qinipul,dadisiqol.

譯文:商人的親戚好似錢,父親好似幫手。

該句中,“sodigεrni?tu?qini”與“dadisi”被直譯為“商人的親戚”與“父親”,原句想表達的含義是“商人的親戚可能多為前來借錢的遠親,不斷地去借錢,而父親就像是一個老好人四處幫忙”,此處若將原文直譯, 則讀者較難理解錢與幫手為何分別比喻為商人的親戚和父親。 因此,結合原文含義借譯為“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更為貼切。

3.2 優化翻譯方法

譯者在翻譯比喻修辭格時, 往往運用直譯與意譯翻譯方法較多。 若譯者在翻譯時采用向源語靠攏的表達方式,那么可以使用異化的翻譯策略,盡量保留原文的語義色彩, 這樣傳達原文內容的修辭效果會更為貼切;反之,則可以運用歸化的翻譯策略。

例 28:byrgidεkεjibimt?gidεkk?ryndi.

譯文:跳蚤般的過失會被看成駱駝般大。

該句譯者采用了直譯的翻譯方法, 保留了維吾爾族文化中駱駝的象征元素, 采取了異化的翻譯策略,然而句中所描述的“很小的過錯被比喻為駱駝一般大”,對于讀者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因為駱駝是維吾爾族人民常見的動物, 其他民族可能更容易拿大象或其他大型動物作比喻,因此,該句意譯為“小錯也會變成大禍”更為合適。

例 29:εndi?ini?etiqorqqan.

譯文:顧慮的名字叫懦夫。

在此句中,譯者將“qorqqan”意譯為“懦夫”,意在將顧慮的暗喻表達出來,但如此翻譯,讀者較難理解原文含義,容易誤解為懦夫與顧慮有何隸屬關系。因此需將譯文做調整, 采用釋譯的翻譯方法, 譯為“懦夫常常伴有顧慮”更為妥當。

例 30:puldegεnqolni?kiri.

譯文:錢乃手中之污垢。

在此句中,譯者將“kiri”直譯為“污垢”,雖然可以表達出原文中錢是污穢的這層含義, 但未能很好地表現出朗讀的美感,故需將“污垢”加以調整,將原文譯為“錢乃污穢之物”更為恰當。

3.3 注重文化互鑒

維吾爾族文化屬于綠洲的農業文明, 在其來到南疆盆地之后,與當地的其他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綜合又獨特的文化特色。 故譯者在翻譯維吾爾語諺語的過程中,應當了解其歷史文化內涵,盡量彌補或保留原有的民族文化特色, 再擇取合適的詞語進行翻譯。

例 30:nannitonurni?qiziqidajaq.

譯文:馕要馕坑熱時打

該句中,譯者對原文進行了逐字翻譯,雖便于讀者理解,但譯文與原文所表達的含義仍有差異,馕坑是維吾爾族人民制作馕和烤肉等最常見的工具,譯者未能充分結合相關文化含義將其表現出來。 此句應當意譯為“趁熱打鐵”更為合適,既表現了維吾爾族人民打馕時趁熱的生活習俗, 也使讀者能夠理解其意義。

例 31:???yrεjemεktinmεqsεt-g??jemεk.

譯文:吃餛飩的目的是吃肉。

在此句中,譯者采用了直譯的翻譯方法,讀者容易曲解原文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 餛飩作為維吾爾族人民的傳統主食, 是與漢民族飲食文化交融的縮影,原句主要想表達吃餛飩的主要目的是吃餡兒,并不是外面的面皮,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但若直接借譯則忽略了維吾爾族文化,因此譯為“餛飩好不好吃全在于餡”更為合適。

例 32:kεn?ikewεzni??ozisijoq,tolagεpni?mεzzisi.

譯文:晚種的棉花不結桃,說話太多沒味道。

在此句中,譯者將原文直譯,棉花是維吾爾族與漢族生活中重要的植物, 生活中的衣物等大多由棉制成;說話多了容易惹人厭煩,在此句中與不結桃的棉花相當。 因此,可以保留前半部分譯句,將后半部分譯句加以優化,譯為“種晚的棉花不結桃,說話太多惹人嫌”更為適宜,既可以體現原句的維吾爾族農業文化,又可以借用漢語中的句子加以解釋,相得益彰[9-10]。

4 結束語

由于不同民族的社會心理和價值觀念不同,同樣的句子內涵,同樣的修辭手法,不同語言所選用的喻體則不一樣,故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應盡量還原慣用語的比喻形象,民族特色等文化色彩,注重表達方式的多樣性,解析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和寫作特點,在忠實原文的情況下,采用最優的翻譯方法。 同時,在保持原文風格的基礎上,還要注重翻譯的靈活性,將具有維吾爾族民族特色的詞語適當保留, 再通過加詞、減詞等翻譯技巧使譯句更加豐富,做到“信、達、雅”,彌補或保留源語文化,體現維吾爾族人民的語言智慧。 當然這需要譯者進行長期的文化素養積累,才能更好地提升作品翻譯質量,呈現出最好的翻譯作品。

猜你喜歡
修辭格維吾爾語諺語
現代漢語反飾修辭格新探
說說諺語
統計與規則相結合的維吾爾語人名識別方法
《閱讀教程》三、四冊修辭格分析
維吾爾語話題的韻律表現
維吾爾語詞重音的形式判斷
諺語趣畫(一)
現代維吾爾語中“-0wat-”的進行體特征
“奇問”修辭格的特點、功能及判斷方法
互文性理論與漢語修辭格的關系探析*——以漢語仿擬修辭格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