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灌區工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思路探討

2024-04-09 08:12
水利技術監督 2024年2期
關鍵詞:工程規劃飼草料環境影響

許 玉

(新疆博衍水利水電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1 灌區工程規劃的環境影響特征

灌區工程一般由前端河道取水設施,后端干渠、支渠、斗渠等多級渠系組成,包括土地開發工程。灌區工程規劃是從分析規劃范圍內的水資源供需條件入手,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確定規劃任務,擬定不同規劃水平年的灌區發展目標,提出灌區工程建設內容、規模和布局,擬定各項工程建設時序。

灌區工程的環境影響主要產生在取水、輸水、用水和灌區開發的環節。灌區工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重點是規劃包含的各灌區工程不同實施時序,不同規劃期對河流及區域生態環境功能與質量的影響;還需要在對河流水資源開發利用狀況調查的基礎上,分析規劃實施后對河流和區域生態環境功能與質量產生的累積性影響,給出規劃在規模和布局方面的環境合理性結論。通常根據不同規劃水平年邊界條件的不同,設置不同的預測情景,開展環境影響預測評價。

2 評價原則與技術思路

2.1 評價的基本原則

“早期介入、過程互動”是開展灌區工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首要原則[1],目的是在規劃前期研究和方案編制、論證、審定等關鍵環節,起到環境影響評價的源頭預防、優化規劃的目的[2],提高規劃方案的環境合理性,并調整規劃方案或采取合理措施降低消除負面環境影響。

灌區工程規劃評價過程中應以改善環境質量和保障生態安全為目標[3],落實區域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要求,充分銜接規劃范圍內的生態環境保護戰略、“三線一單”成果,嚴守“生態保護紅線、資源利用上線、環境質量底線”。特別是,要突出灌區工程規劃的環境影響特點,關注累積和疊加影響,重點評價取用水產生的水資源調配變化、灌區開發建設等對區域生態功能、河流水文情勢和涉水生態的影響,分析規劃實施后流域/區域的生態環境變化與發展趨勢。

2.2 評價的技術思路

灌區工程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時間與主體規劃水平年保持一致,評價范圍大于工程建設范圍,涵蓋灌區開發區域,以及規劃實施后水文水資源狀態發生變化的所有區域。評價工作要著眼于規劃目標、任務、規模、布局的環境適宜性和合理性,總體技術思路如下:

(1)調查工程規劃區域及其環境影響區域資源利用狀況、環境質量現狀、生態狀況及生態功能,掌握區域環境敏感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的分布情況和保護要求,分析規劃區域及其環境影響區域水資源、土地資源等現狀利用水平、變化趨勢,評價各區域環境質量達標情況和演變趨勢,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狀況和演變趨勢,明確規劃區及環境影響區主要生態環境問題、資源利用和保護問題及其成因。

(2)如規劃擬建灌區工程的取水河流已有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和灌區開發,則應開展流域水資源利用和灌區開發的環境影響回顧性分析,說明河流水資源開發利用、灌區生產產生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規劃實施在資源、生態、環境方面的制約因素。

(3)分析工程規劃與法規政策、上層位規劃(流域、區域規劃)、區域“三線一單”管控要求、同層位規劃在環境目標、生態保護、資源利用等方面的符合性和協調性,重點說明工程規劃與上述層面政策與規劃之間的沖突與矛盾。

(4)識別工程規劃實施對評價區域資源、生態、環境要素的可能影響及其范圍和程度,確定環境目標和評價指標體系。

(5)根據工程規劃的規劃水平年和不同的規劃方案(水資源配置方案、規劃包含的工程建設時序或多方案等)設置多種預測情景,估算不同預測情景下工程規劃實施對水資源需求量和重要生態因子的變化量。評價不同預測情景下工程規劃實施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環境質量、環境敏感區的影響范圍、程度,明確規劃實施后能否滿足環境目標的要求。評價區域資源與環境對規劃實施的承載能力。

(6)根據工程規劃環境目標可達性,論證規劃內容的環境合理性,以及規劃實施的環境效益。提出規劃方案的優化調整建議,包括調整后的規劃布局、結構、規模、建設時序等。提出減緩不良生態環境影響的環境保護方案和管控要求,以及單項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的重點內容要求和簡化建議。

3 實例

3.1 規劃范圍水資源利用簡況

西北內陸干旱區某水系由十幾條獨立小河組成,年徑流甚微,多數年份在1000萬~3000萬m3,個別年份僅幾十萬m3,徑流幾乎全為境內灌區引用或沿程散失在荒漠中,屬資源型缺水區,河川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達到70%以上,經濟用水擠占河道生態用水,已無開發潛力。

該區域為傳統的半農半牧區,畜牧業是當地重要支柱產業,由于長期無序利用、超載過牧,現有天然草場70%左右出現退化,水源涵養功能下降。依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規劃水平年2035年牲畜綜合飼養量較現狀仍將增加15%標畜,須增加人工飼草料地解決草畜不平衡問題,維護天然草場生態功能。

3.2 工程規劃簡況

規劃分析了規劃范圍自身水資源條件、水資源利用現狀與存在的問題,以及水資源開發利用潛力,擬定了水資源配置思路。根據土地資源開發條件擬定新增飼草料地分布,通過新辟水源,建設輸水干線,解決未來發展缺水問題。經多方案比選,規劃推薦以本區范圍外的某大河區已建水庫為水源,在庫岸建設取水頭部工程,新建3條輸水干線和配套支線,向新增飼草料地供水,規劃水平年為2035年。

3.3 規劃環境影響初步分析

該灌區工程規劃實施后,將對區域資源、生態、環境產生影響。

3.3.1 資源

(1)水資源承載力

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保持干旱地區植被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就必須保證其正常生態平衡所需要的水量[4]。在水資源十分有限的地區,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用水是此消彼長的關系,生態環境穩定的因素主要是地表水供水滿足條件和地下水儲存狀況[5]。

現狀條件下,該工程規劃范圍經濟社會布局和用水與水資源承載能力不匹配,水資源均衡和結構性問題突出,無法承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實現。工程規劃的實施是對區域水資源的重新調配,而內陸干旱區的特點是區域生態環境保護也依賴并受控于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因此,規劃的實施,首先需要考慮大河區自身基本生態用水需求,包括大河沿河河谷林草需水及水生生態需水和對水文過程的要求,其次要分析大河區本區域經濟用水需求,在此前提下分析大河區剩余的水資源對規劃實施的支撐能力。

(2)土地資源承載力

現狀規劃范圍存在草畜不平衡問題,天然草場超載退化,水源涵養功能降低。規劃水平年通過新建人工飼草料地,降低天然草場載畜量,將對維護天然草場生態功能發揮重要作用。飼草料地建設要根據當地土地資源的承載能力,符合飼草料地開發與當地畜牧業發展規劃,與區域生態功能區規劃、主體功能區劃中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要求協調,考慮飼草料地開發規模和布局的環境合理性和制約因素,并保證飼草料地開發和管理模式的環境合理性。

(3)水環境承載能力(水環境容量)

規劃范圍內河流水體水質狀況總體較好,可以滿足水質目標要求。但新增灌區耕作將引發河流承接的灌溉排水水量及面源污染負荷增加,疊加水資源重新調配造成的河流水動力條件改變,將可能引起河流水質變化。須確保入河污染負荷不超過水環境容量,滿足水質目標要求。

3.3.2 環境

(1)水資源配置與水文情勢

水資源配置:應關注規劃實施后,“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中總量控制和效率指標對水資源配置方案的約束,和受影響河流的生態用水滿足程度。

水文情勢:規劃工程在滿足灌區用水和河流生態用水需求的基礎上,將改變現有水庫的調度運行過程,減少河道內水量,引發河流水文情勢變化。

(2)水環境

水質:規劃實施后,用水條件改變造成的入河污染負荷變化;河流水文情勢改變,水環境容量也將隨之發生變化,這兩點會對河流水質產生疊加影響。

水溫:規劃工程水源水庫現狀為季節性分層水庫,調水將改變水庫調度運行過程,出庫和入庫徑流條件變化,庫區水溫結構相應變化,會造成下泄水溫改變,對水生生態和灌溉農業生產可能產生影響。

(3)地下水環境

規劃實施對區域地下水的環境影響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大河區水文情勢改變河流地表水與地下水轉換關系,對近岸區地下水水位產生影響;二是新增灌區的灌溉滲漏、渠系滲漏對區域地下水的補給條件的影響,會導致灌區或周邊范圍地下水位的變化,可能潛存次生鹽漬化等問題。

3.3.3 生態

(1)陸生生態

水資源是干旱區經濟社會和生態發展的命脈,必須堅持“以水定植被”的生態建設原則,否則水資源限制必然使生態系統難以為繼,制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6]。因此,須以水資源的調配和土地利用方式變化引起的生態系統變化為陸生生態要素評價的核心。

對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影響:規劃根據經濟發展與河流生態環境保護要求,配置大河區農業用水與生態用水,并新建人工飼草料地,會對區域陸生生態組成和服務功能產生影響。

新增土地灌溉面積的生態影響:規劃將現有天然荒漠草地開發為飼草料地,將對區域陸生動植物、土壤環境、地下水環境產生影響;天然荒漠草地轉變為飼草料地,替代天然草場;集約化生產的飼草料地的管理和耕作方式,也將對區域生態功能產生影響。

對大河區河谷林草的影響:規劃實施后河流水文情勢發生改變,可能影響大河河谷林草的供水條件,應充分考慮河谷林草對地表水水量與徑流過程或地下水水位的要求,合理配置生態水量及過程,維持適宜的地下水水位,降低影響。

對陸生動物的阻隔影響:規劃工程建設輸水干線和支線以明渠或管道為主,須調查工程沿線野生動物的活動路線,分析管溝和明渠開挖、明渠運行對野生動物的阻隔影響。

(2)水生生態

水生生物和生境共同組成河湖水生態系統[7],是河湖生態系統健康穩定的重要指征。規劃工程不新建攔河建筑物,不會加劇水生生物生境破碎化影響。水資源的調配和取水水庫水溫條件的變化,改變了大河原有的水文情勢、流場與水溫條件,可能改變浮游生物、水生植物的生境條件,并導致魚類產卵場、越冬場、索餌場等重要生境的變化,進而對河流水生生態及魚類產生影響。

3.4 規劃環評的核心工作內容

3.4.1 規劃協調性分析

分析工程規劃的方案內容(目標、任務、規模、布局、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利用結構等),與上層位規劃(規劃環評、區域“三線一單”管控要求、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戰略、相關水資源開發利用戰略規劃)的符合性,識別并明確規劃工程與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利用與保護、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沖突和矛盾。特別要關注規劃與涉及新增飼草料地開發建設的農牧業發展規劃的符合性與協調性。

3.4.2 環境影響回顧性分析

調查大河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分析由水資源開發利用引起的河流生態環境問題和演變趨勢,調查水資源開發利用工程環境保護措施的落實情況和效果,提出“以新代老”措施要求;調查區域畜牧業生產方式和歷程,分析畜牧業生產引起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規劃實施新增飼草料地開發中需要解決的環境問題。

3.4.3 制約因素分析

分析規劃影響范圍的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利用水平、生態狀況、環境質量現狀,與區域資源利用上限、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等管控要求的關系,明確規劃工程實施和新增飼草料地的資源、生態、環境制約因素。對于規劃包含的輸水工程,主要關注不同線路方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制約因素等方面的要求與限制。

3.4.4 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

根據規劃目標和任務,設置規劃水平年2035年“有工程”和“零方案”兩個預測情景,開展環境影響預測評價。兩種預測情景疊加了從現狀至2035年大河區自身對水資源的利用。

重點分析評價不同預測情景下,區域水資源、河流水文情勢、水環境、區域地下水補徑排狀況的變化,以及區域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維持狀況;對比兩種預測情景,分析規劃工程實施后對區域生態功能、區域生態系統穩定性、水生生態重要生境、保護物種等的影響。

結合工程布局和灌區開發,對維持區域生態保護紅線功能的影響,評價規劃工程建設是否符合相應的管控要求,分析工程規劃實施可能誘發的生態環境風險。

分析評估區域水資源、土地資源、水環境、陸生和水生生態對規劃實施的承載能力。

3.4.5 規劃方案綜合論證和優化調整建議

規劃方案綜合論證:①按照區域環境保護目標以及“三線一單”的要求,論證規劃目標與定位的環境合理性和環境適宜性。②根據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和資源與環境承載力評估結論,結合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利用上限和水環境質量底線等要求,論證工程規劃擬定的取水規模、灌區開發規模、工程建設時序的環境合理性。③依據規劃布局與生態保護紅線等的空間位置關系和影響預測結果,論證工程規劃布局的環境合理性。④在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和資源與環境承載力評估結論的基礎上,論證工程規劃水資源配置結構與對象的環境合理性。⑤分析工程規劃實施后,在維護區域生態功能、改善環境質量等方面的環境效益。

對工程規劃方案進行優化調整的方向:規劃目標、任務和定位不符合區域生態保護戰略、上層位主體功能區規劃、區域“三線一單”等要求的內容;規劃空間布局和包含的具體建設項目選址、選線不符合生態保護紅線等保護要求的措施。

4 結語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具有源頭預防功能,是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8]。灌區工程規劃的環境影響由對水資源的重新調配和灌區開發活動產生,環境影響的初步分析須緊密圍繞這兩條主線開展。灌區工程規劃環評工作核心是從政策要求、上位規劃等方面分析規劃工程與之的相符性,即“是否準入”;其次,對于已有水資源開發利用和土地開發活動時,要開展環境影響回顧性分析,即“是否需要以新代老”;從水資源和土地資源,以及河流生態影響方面,分析區域對規劃實施的承載能力,即“是否可承受”;須重點關注與水資源存在密切依存關系的生態環境要素,分析規劃實施對其影響途徑、方式、影響性質和程度等,關注土地開發對區域生態系統功能和結構的影響,擬定影響減緩措施或優化調整方案,即“是否可控”。

灌區工程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作為對灌區開發長遠大尺度建設的環境管理前期工作,具有戰略前瞻作用,其評價結論的科學性關系所涉區域長期生態環境變遷,評價分析方法和技術路線的改進極具價值。本文討論的灌區工程規劃、地域和生態環境特殊,一般性的技術思路完善還需要更多的探索和總結。

猜你喜歡
工程規劃飼草料環境影響
飼草料供給對小型奶牛養殖戶經濟效益的影響
考慮飼草料質量的家庭牧場水土草畜平衡計算方法與應用
基于市政給排水工程規劃設計及施工技術分析
《環境影響評價》征稿訂閱及廣告征集啟事
“三線一單”與環境影響評價銜接研析
淺談發展飼草料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淺議城市軌道交通工程規劃與設計階段的投資控制
博州城鄉供水工程規劃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某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規劃問題研究及設計步驟
養殖的環境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