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藥多管齊下,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

2024-04-09 05:43曾洋
家庭醫藥·快樂養生 2024年3期
關鍵詞:通腑臍部內服

曾洋

病機在于脾腎不足,濕濁邪氣積聚

CRF是慢性腎病進展至終末期的臨床綜合征,表現為腎單位及功能無法逆轉性喪失。該病的主要癥狀包括惡心、嘔吐、乏力、腰酸和夜尿增多等。隨著疾病進展,可能影響神經、血液、呼吸、心血管和消化系統,最終發展為尿毒癥期。CRF的病因多樣,如高血壓腎病、慢性腎小球腎炎、多囊腎、慢性腎盂腎炎、梗阻性腎病、糖尿病腎病、狼瘡性腎炎和高尿酸性腎病等。目前,現代醫學尚無治愈方案,主要通過對癥治療來保護患者殘余腎功能,減輕臨床癥狀,延緩病情進展。

中醫臨床根據CRF的癥狀表現,將其歸為“腎風”“失格”“溺毒”“虛勞”“水腫”和“閉癃”等范疇,眾多中醫典籍《素問》《靈樞·本輸》《諸病侯源論》《重訂廣溫熱論》《壽世保元》和《傷寒雜病論》中均有相關記載。比如,《素問》所言:“腎者,胃之關。腎氣運行不暢,陽氣推動之力下降,使水液聚集,溢于全身皮膚?!薄鹅`樞·本輸》記載:“三焦者……實則閉癃?!薄吨T病侯源論》稱:“腎勞者,背難以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黃而有余瀝,莖內痛,陰囊濕生小瘡,小腹滿急?!薄吨赜啅V溫熱論》曰:“邪毒進入血分,隨血液上行入腦絡,頭痛眩暈,惡心伴嘔吐?!薄秹凼辣T贩Q:“溺溲不通,非細故也,期朝不通,便令人嘔,名曰關格?!薄秱s病論》言:“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p>

根據上述中醫典籍中的相關內容和現代研究,筆者認為,CRF的病機在于脾腎不足,主要由過勞、感受外邪和飲食不節等因素導致肺、脾、腎三臟受損。CRF屬于本虛標實之證,本虛為脾腎虧損,標實為濕、濁、淤、毒。在本虛方面,可根據各階段表現進行辨證治療;在標實方面,濕濁邪氣會加劇CRF患者病情。

多管齊下,重在化濁解毒

根據上述,治療CRF需標本兼治,堅持扶正祛邪、攻補兼施的原則。處理濕濁之邪時,應在扶正祛邪基礎上,借助多種中醫手段進行化濁解毒,以實現祛邪正安。相關中醫療法包括:

內服中藥以健脾補腎化濁

堅持“虛則補之”的原則,治療脾腎兩虛患者,以培固根本。對于脾腎陽虛者,可使用溫脾湯、保元湯和香砂六君子湯等內服中藥;對于脾腎氣陰兩虛者,可使用參芪地黃湯等內服中藥;對于陰陽兩虛后期者,可通過內服左歸丸、濟生腎氣丸等藥物來緩解癥狀,保護殘余腎功能。

在辨證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固護胃氣,可借助一些有辛開苦降、和胃降逆作用的藥物。其中對濕濁內阻、關格不通者,可視其具體情況在方藥中添加陳皮、澤瀉、竹茹、半夏、草果及豬苓等;對水濕盛及身體出現浮腫表現者,可添加防己、冬瓜皮及大腹皮等;對濕濁內阻、清陽不升者,可添加菊花、天麻及石決明等;對陰虛內熱動血者,可添加黃柏、知母及地骨皮等;對皮膚瘙癢者,可添加地膚子、白鮮皮等。

中藥灌腸以通腑泄濁

該療法主要是通過患者的直腸、結腸來吸收中藥中的有效成分,以實現局部或是全身治療,同時可規避內服藥物對胃部產生的刺激,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

由六月雪、生大黃、紅花、牡蠣、制附子及蒲公英等藥材組成的降氮方,是高位保留灌腸的常用方案。此方通過灌腸方式,能迅速減少或清除血液中的氮質,從而發揮益氣活血、通腑泄濁和利水解毒的作用。該方以生大黃為主,實現苦寒瀉下以通腑泄濁。為防止苦寒傷陽,輔以制附子;同時搭配牡蠣,具有收斂固攝之效。六月雪和蒲公英有清熱解毒作用,有助于降低氮質生成量;而紅花則能活血通絡,有利于促進排泄。這些藥物共同作用,可達到通腑泄濁、抑菌消氮的效果,最終實現減少吸收、促進排泄?,F代藥理學研究發現,生大黃既能促進糞氮排泄,又能降低尿素氮合成量,避免系膜細胞和腎小管上皮細胞增生,防止CRF持續進展,保護腎功能。牡蠣富含氨基酸和鋅等微量元素,具有壯陽補腎效果;特別是精氨酸和微量元素亞鉛,不僅能改善腎功能,還有助于緩解疲勞。

具體中藥灌腸方法如下:首先,將上述藥材加水煎煮至200mL。然后,控制溫度在38℃左右。最理想的灌腸時間是大便后或睡前。在灌腸時,指導患者保持右側臥位,雙膝屈曲,臀部適當墊高。深度應控制在25~30cm。藥液灌入后,維持1~2小時。每天進行1次,連續2周為1個療程。然而,此方法不適用于便血、痔瘡或直腸疾病患者。

中藥沐浴以散濁

藥浴法是中醫學的一種特殊療法,通過使用具有發汗解表功效的藥材,如地膚子、麻黃、紅花、蒼術、防風、白鮮皮和土茯苓等,來促進機體出汗。這有助于清除體內滯留的水分,降低尿素氮含量,減輕腎臟負擔,從而延緩疾病進展并促進腎功能恢復。

具體操作方法:將上述藥材煎煮后,把藥液倒入浴缸進行沐浴,持續約30分鐘。以全身稍微出汗為標準,每天進行1次,連續治療10~15天。要注意的是,這種方法并不適用于年老體弱、心功能障礙、出血傾向以及患有冠心病或高血壓的患者。

中藥外敷肚臍以祛濁

盡管口服中藥湯劑及中藥灌腸具有顯著療效,但長期使用可能影響患者依從性,降低治療效果。然而相比上述兩種治法,中藥外敷肚臍作為一種中醫外治療法,患者的接受度更高。

臍部,即神闕穴,是任脈的關鍵腧穴,同時也是沖脈循行之地。臍部皮膚的角質層相對較薄,皮下血管、神經末梢叢豐富,容易被滲透,便于透皮吸收。將紅花、肉桂、大黃、冰片、生牡蠣、制附子及車前子等藥材組成的中藥方劑研成粉末狀,用凡士林調成厚膏狀。外敷前先使用酒精對臍部周圍皮膚進行常規消毒處理,然后將中藥敷貼于臍部,隔日換藥1次,療程為1個月。該方法可有效激發正氣、調和陰陽,實現陰平陽秘、邪去正安。但該方法不適用于臍周出現破損、過敏性體質及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

中醫藥多管齊下,可有效解決既往CRF治療中遇到的難題。不僅可發揮標本兼治的作用,也實現了整體、局部治療的有機結合,對確保臨床療效有重要意義。

猜你喜歡
通腑臍部內服
內傷內服
探討個體化干預模式在臍部敷貼法治療小兒泄瀉100例的應用價值
內服外敷防疫情
新生兒不同斷臍長度對減少臍部感染的影響及護理干預
臍部清潔干燥法在新生兒臍部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通腑降氣湯治療腑氣郁滯型便秘60例
中藥內服、外敷聯合溫針灸治療腦卒中后便秘58例
優質護理服務模式指導下的護理干預措施應用于新生兒臍部護理的效果
舒筋立安湯內服并外敷治療痹證160例
通腑法的臨床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