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準輸出與文化賦能:國際化視角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新路徑

2024-04-10 06:16酈悅
現代職業教育·高職高專 2024年8期
關鍵詞:中餐西班牙國際化

[摘? ? ? ? ? ?要]? 高職院校辦學的重要使命中,包含積極探索人才培養的新路徑,以契合人才需求創新應用型+國際化的發展趨勢,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的要求。以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實踐為例,從標準輸出與文化賦能兩個維度,結合高職院校的辦學實際能力,探討國際化視角下人才培養的新路徑。

[關? ? 鍵? ?詞]? 高職教育;國際化;“一帶一路”;標準輸出;文化賦能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4)08-0045-04

一、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舞人心的職教政策,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態勢。自2019年國家“雙高計劃”實施以來,國際化辦學指標已成為衡量高職院校整體實力的重要評價標準之一。要向世界一流的高職教育辦學水平看齊,就必須以國際化的視野審視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宏觀背景,以開放的姿態積極融入人才需求變革。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中相對較為單一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已不能滿足國際化競爭環境中的人才培養需求。在此背景下,高職教育積極探索創新應用型+國際化高職人才培養的全新路徑,踐行“走出去”國際化合作辦學之路,以海外辦學為載體和平臺,以優秀中華傳統文化賦能高等職業教育,并將職教標準輸出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二、高職院校辦學國際化的邏輯理路

(一)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實現高質量技能人才培養的時代需求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是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途徑,此倡議贏得了沿線國家乃至全球的積極肯定。它打通了區域經濟發展的隔閡,為沿線65個國家和地區帶去了全方位、深層次的國際合作機會。企業的發展和經濟的融合提升了沿路國家對人才的需求,也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拓展了新的空間。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專業應用技能的復合型人才,適應“走出去”,是新時期“一帶一路”對中國高職教育的新要求。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我國高職教育應主動提升國際化水平,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緊密對接企業發展需求及人才培養需求,積極服務企業“走出去”,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用前瞻性、國際化的中國高職教育理念為“一帶一路”建設添磚加瓦,共筑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追求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提升職業教育對外開放水平的客觀要求

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提出,要主動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互鑒、互容、互通,形成更全方位、更寬領域、更多層次、更加主動的教育對外開放局面。[1]這是國家層面又一次將教育國際化寫進文件。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背景下的高等職業教育應更加積極主動地將教育對外開放落到實處,深入挖掘國際交流與合作辦學的深度,推動教育對外開放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努力構建全球高等職業教育共同體。從實踐層面而言,職業院校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已經培育出一些頗具特色的國際化合作辦學模式,如魯班工坊、國際中餐學院、中外合作商學院等,著力承擔具有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走向世界的載體作用,也積極發揮著世界職教看中國的窗口作用,并且逐漸成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中頗具亮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完成“雙高計劃”建設,職業教育國際化辦學能力提升的實踐訴求

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了“雙高計劃”。高職院校教育國際化不僅是雙高建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更為國家的對外戰略服務提供重要支撐,有利于塑造職業教育國際化的響亮品牌,提升國家競爭軟實力。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要求職業院校加速培養國際產能合作需要的人才,立足國際化辦學定位,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效益。高職教育在雙高建設國際化交流辦學與合作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礎上,繼續積極探索合作形式更為多樣、建設內涵更為豐富的國際化辦學實踐路徑,在國際產能提升的目標下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實現高職教育的增值賦能。2022年5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新職教法)第十三條規定:“國家鼓勵職業教育領域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支持引進境外優質資源發展職業教育,鼓勵有條件的職業教育機構赴境外辦學,支持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學習成果互認?!盵2]進一步明確了國家鼓勵和支持國際化合作辦學的決心,高職國際化辦學加大了實踐力度,開啟了嶄新階段。

三、高職院校國際化辦學人才培養的現實困境

(一)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精度缺失,解決國際化企業人才需求乏力

國內高職院校在近幾年的國際化辦學實踐中,普遍存在對人才培養目標不清晰、定位不準確的問題。能夠開展國際化辦學的院校和專業,往往本身具有較強的專業特色,但是在合作辦學過程中,當中外兩種人才培養目標產生差異時,受限于傳統合作辦學思想,部分院校在執行過程中容易陷入“囫圇吞棗,照搬照抄”的誤區,忽視了我方專業的特色和優勢,直接引進和采用國外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導致在辦學實踐中出現“水土不服”現象。比如,人才培養定位模糊,脫離崗位需求、用人單位職業能力要求,專業屬性不明確,專業標準與教學標準脫離實際,課程設置并未突出本土特色。并且基于以上原因,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對課程意義的理解和把控容易出現偏差,導致教學設計、教學內容達不到預想效果,最終人才培養的結果與國際化職業崗位標準的預想要求有較大差距,無法切實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

(二)教學標準輸出吸收多于輸出,無法發揮本土高職院校專業優勢

在傳統的國際化辦學實踐中,在借鑒和引進國外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同時,相應也會引進專業教學標準,即我們通常講到的教學標準輸入,繼而引進一系列國際化課程,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單向性特征。國外高等職業教育本身具有較強優勢和特色,但并不一定完全適用于國際合作辦學,與人才培養標準一樣,若盲目引進容易存在“水土不服”的問題。近幾年,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國內高職院校涌現出越來越多具有特色的專業以及教學標準,具備了優質教學標準的輸出條件,但在標準輸出方面還是持相對保守的態度,輸出力度、輸出質量均難以達到預期。首先,雖然近些年高職輸出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質量逐年提升,但多由院校自主申報,國家或各級地方并未出臺相應的認定規則用于對標準的檢驗和監督,也缺乏專門的機構對標準進行宏觀層面、理論層面的指導。其次,我國職業教育標準的輸出過程中,標準輸出未能與當地學歷教育緊密融合,普遍呈現規模小的特點,較多停留在專業對專業、學校對學校的范圍。再次,我國職業教育標準的“走出去”面臨著跨文化交流的問題,尤其是文化差異較顯著的地區,這就為標準輸出帶來一定難度。最后,高職院校在主導或參與制定國際職業教育通行標準、國際資格證書等方面力度不夠,向國際社會宣傳并推廣我國職業教育發展成果的渠道層次不高,輸出效果不明顯。

(三)人才培養過程中文化自信不足,傳統文化輸出及融合的自覺性薄弱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3]高職院校的國際化合作辦學,旨在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和技能水平的復合型人才,在當前國際局勢錯綜復雜、中華民族大國文化崛起的大背景下,這一人才培養實踐更應牢牢建立在本民族文化自信、對國家民族文化深刻認同的根基之上。然而,在合作辦學實踐中,依然存在對自身文化的不自信現象。譬如,從教學頂層設計到具體實施環節,部分海外合作辦學項目對國外模式盲目認可,照搬照抄,還是停留在過去拿來主義的階段,缺乏將其與本土文化融合、創新的過程。

四、國際化視角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新路徑

針對上述提到的當前我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部分院校在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人才培養的新路徑。以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浙江商職院)“走出去”國際合作辦學成果——2019年與西班牙巴利阿里大學合作開設的“西班牙中餐學院”辦學實踐為例,該校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依托省雙高“烹飪工藝與營養專業群”優勢力量,以“大國工匠”精神和國際化視野為人才培養的著力點,以“打開烹飪專業人才培養新格局,推動中國烹飪標準和技藝走向世界,賡續和弘揚中華傳統美食文化”為辦學目標,以打造“技能+語言+文化”三通道,中國傳統文化賦能,實現中式教學標準輸出、課程輸出、教材輸出、師資輸出為實施手段,開創了“三維多元”海外辦學新模式,充分發揮了產業領域的輻射作用,也為職教“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更堅實的人才支撐。2022年6月,西班牙中餐學院被浙江省教育廳授牌首批浙江省高職“一帶一路‘絲路學院”。筆者以西班牙中餐學院辦學實踐為例,探討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新路徑。

(一)優秀中餐職教標準輸出海外,精品教學資源全球共享

海外辦學,標準先行。根據中國職業教育的優勢和特色,結合海外辦學所在國國情、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受教育者素質等[4],逐步摸索出一套具有“國際理念、中國元素、海外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及專業標準,實現中國職教的海外本土化發展。

1.輸出教學標準

西班牙中餐學院在辦學實踐中,借鑒其他院校的優秀做法,為了更好地融入西班牙當地文化,使中餐教學更“接地氣”,避免出現“中餐西化”水土不服的情況,我校不僅堅持將優質中餐標準輸出,更是開創性地與西班牙巴利阿里大學、西班牙巴利阿里廚師協會、西班牙餐飲文化交流協會共同開發教學標準。三方牽頭開發的教學標準,凝聚了院校、行業、協會的智慧和經驗。2021年11月份,由西班牙中餐學院擬定的第一套“西班牙中餐學院中式烹飪專業教學標準”得到了西班牙巴利阿里大學方面的充分認可和高度評價,目前已經根據該教學標準在該校烹飪系進行試點教學,師生反映良好。

2.輸出課程

2020年12月,西班牙中餐學院開班儀式暨第一次云課程直播成功舉辦,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4100余名學員及中餐愛好者在線收看,實現了餐飲職教課程由我國向西班牙的首次輸出,標志著專業群跨出了中餐海外辦學的歷史性一步。自此,西班牙中餐學院開啟了每年數次且直播收看人數上萬人次的課程輸出。這一場場為全球中餐愛好者和中華文化愛好者奉獻的美食文化盛宴,讓中華文化的域外影響力和感召力進一步得到了加強。

3.輸出教學資源

西班牙中餐學院擁有極為豐富的線上教學資源。其中最具特色的資源是由我烹飪專業群一力承擔的教育部“烹飪工藝與營養傳承與創新教學資源庫”,以及在資源庫基礎上衍生出的微信小程序“空中烹飪學院”2.0版,當中有海量教學資源,比如有包括八大菜系理論(基礎知識、菜肴體系、節日食俗)、八大菜系代表菜、二十四節氣菜肴等內容的數百個優質教學資源。2021年起,開設了西班牙語教學板塊,資源庫目前有數百個中西雙語教學視頻,是西班牙中餐學院學生學習中式烹飪、領略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在教學資源庫基礎上,融合仿真虛擬資源,建成“中國烹飪文化數字博物館”,再現了中國烹飪古籍,餐飲老字號,中國名菜、名點、名宴等場景和內容,實現了線下博物館線上互動呈現,解決了教學場景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問題,尤其適合遠在西班牙的學子身臨其境地感受中國烹飪文化,讓學習更便捷,更有成效。借助上述直播、網絡課程平臺和途徑,學生的知識形態豐富,知識體系完整,學習效果呈螺旋上升狀態,學得扎實、生動。

4.輸出教材

近幾年,西班牙中餐學院團隊成員已通過國務院新聞辦立項出版了《美食中國》《味道中國》等專業教材,并譯成英語、西班牙語、波斯語、羅馬尼亞語、俄羅斯語5種語言,力求將中式烹飪之美、中國餐飲文化之美傳播到更多國家和民族。在此基礎上,針對西班牙中餐學院的教學需求,2022至2023年陸續出版了中文—西班牙語雙語編著《中國名點》《中式烹調技藝》《中式面點技藝》及西班牙語編著《中國名菜》,同時在亞馬遜平臺全球上線。以上教材不僅可以作為西班牙中餐學院學生學習中餐制作、中餐文化的優秀指導書籍,同時為全球中餐愛好者提供了難能可貴的中餐烹飪學習途徑,將中華烹飪文化之美呈現給了全世界。

(二)優質中西烹飪課程雙向共融,米其林和中烹大師云端授技

1.實現課程互融

自2020年12月中餐學院開班儀式暨第一次云端課程直播成功舉辦以來,每年定期、不定期地組織規模宏大、形式靈活的線上大師課程,由中方組織中國烹飪大師現場教學,西方組織米其林大師現場教學,雙方均配備中、西雙語教師,與大師同臺教學,云端直播增技,現場解說工藝,并在線與學生開展互動,中西烹飪師生無時差同享高質量烹飪教學課堂,實時互動。在大師精妙絕倫的技藝演繹和一絲不茍的教學過程中,傳統中餐和高水平西餐之間產生了奇妙的碰撞,持續煥發出嶄新的烹飪魅力,讓中外學生都驚喜不已,收獲頗豐。由于云端授課不受場地、觀看人數的限制,線上課程一度成為學生爭相報名的“香餑餑”。這一系列直播課程累計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37000余名學員及中西餐愛好者在線收看,實現了餐飲職教課程由我國向海外(西班牙)的持續輸出,標志著專業群跨出了中餐海外辦學的歷史性一步。

2.實現師資互融

優質師資團隊對于國際化辦學具有重要性,著力于創新培養“能上講臺、能下車間、會教中文”集“專業講師、工程師、中文講師”于一身的復合型國內師資。[4]西班牙中餐學院長期開展雙方優秀教師互聘,持續推動中西烹飪大師的雙向輸出共融。我方聘任了西方3位米其林大師為客座教授,同時,西方聘任了我方8位中國烹飪大師為客座教授,每年開展中國烹飪大師與西班牙米其林大師的教學交流、研討等。

(三)中國傳統文化賦能合作辦學,彰顯大國文化自信

合作辦學,文化賦能。在海外合作辦學過程中,突出“中國心+國際范”的特色,始終扎根中國傳統文化,深挖本土文化內涵,以文化賦能,以技藝為媒,以語言添火,充分結合海外辦學所在地的國民經濟發展水平、文化風俗,在開放、多元世界文化交流舞臺上開展文化自信,主動服務“一帶一路”,探索出一條“中西合璧”的合作辦學新路徑。

1.挖掘文化內涵,實現文化傳播的辦學使命

2022年6月,浙江省教育廳、商務廳授予西班牙中餐學院首批“一帶一路絲路學院”的殊榮。以此為契機,在海外合作辦學實踐中,學校進一步挖掘中國烹飪文化內涵,加大文化傳播力度,通過跨文化研發標準,三通道開發課程,融媒體數字技術,突破“多元文化難融入、教學內容難深入、教學效果難保持”等烹飪國際教育難點,開創了海外辦學過程中“三味一體”(味相親、味香濃、味保鮮)育訓結合培養模式,實現中國烹飪對外合作辦學“味保鮮”的“走出去”職教實踐新成果,打造中國烹飪文化傳播新高地。

2.培養文化自信,構建文化互融的育人途徑

文化互融為合作辦學的前提。西班牙中餐學院創新“國際學徒制雙人才培養”制度,區別于傳統合作辦學育人模式的單向輸出,基于文化互融而展開了雙向共融的育人模式,不僅極大地豐富教學資源,也顯著提升了教學效果?;谖幕孕?,提高團隊中具有跨文化背景教師的比例,在授課過程中充分融入中國文化的內容。海外“洋學生”不僅學技能,也學中國語言、懂中國文化、習中國風俗。設立中國文化教學模塊,幫助海外學生深入學習中國文化和傳統習俗,拉近外國學生與中國文化的距離,讓海外學生充分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5]

積極開拓云端教學渠道,挖掘海量優質教學資源,提升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自主選擇性。充分借力權威數據庫平臺進行學習,譬如烹飪工藝與營養國家教學資源庫、“中國烹飪文化數字博物館”“空中烹飪學院”小程序等,讓海外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中國文化,提升學習效率。

五、結束語

在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和新機遇下,中國對國際化應用型高技能人才需求進一步加大。高等職業教育應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己任,積極踐行“走出去”國際化合作辦學之路,主動契合“一帶一路”建設倡議的需要,提升格局,放眼國際,堅持立足自身特色和辦學優勢,打開高職人才培養國際化新格局,持續輸出優質中國標準,賡續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不斷提升中國職業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辦學美譽度。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八部門全面部署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J].大視野,2020(3):7-8.

[2]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N].人民日報,2022-04-21.

[3]趙銀平.文化自信——習近平提出的時代課題[J].理論導報,2016(8):7-9.

[4]高喜軍.“一帶一路”背景下職業教育“走出去”路徑探究[J].高教研究,2022(8):19-23.

[5]酈悅,李鑫.“十四五”時期高職院校國際合作辦學的創新點[N].浙江教育報,2022-02-25.

◎編輯 張 慧

猜你喜歡
中餐西班牙國際化
海外中餐繁榮基地齊聚揚州,共商海外中餐發展
以食為“橋”推動中餐文化走向世界
聚焦港口國際化
西班牙(三)
人民幣國際化十年紀
從園區化到國際化
河中餐廳
滿眼“怒”紅西班牙奔牛節開跑
直銷企業國際化并不難
中餐餐具包裝設計略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