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產學研用”協同視域下現場工程師培養模型構建研究

2024-04-11 01:24高艷華
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產學研工程師職業院校

李 雙,高艷華

(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山東 青州 262500)

現場工程師是具備工匠精神和終身學習能力,適應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需要的精操作、懂工藝、會管理、善協作、能創新的工程領域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類人才是我國高新制造技術和產業發展亟需的人才類型[1]。工信部《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數據顯示,到2025年,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人才需求缺口率高達48.22%[2]。在這種背景下,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門于2022年11月5日聯合啟動“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提出到2025年,累計不少于500所職業院校、1000家企業參加項目實施,累計培養不少于20萬名現場工程師[3]。校企聯合實施學徒培養現場工程師成為亟待完成的重要任務[4]。

現場工程師的培養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政府、企業、高校、市場(用人單位)等多方主體[5]。如何凝聚各參與主體的力量,充分發揮主體之間的功能是目前校企聯合培養現場工程師面臨的關鍵問題之一。整合政府、企業、教育、市場等各個環節,建立系統的培養方案——“政產學研用”協同培養模型,成為現場工程師培養的核心。本研究在闡述現場工程師的特點和要求的基礎上,分析現階段現場工程師培養中的現狀及困境,探索“政產學研用”協同培養現場工程師的模型。

一、現場工程師的特征

現場工程師指工作在生產、工程、管理、服務等一線崗位上,不僅能很好地完成現場工作任務,而且能夠勝任現場管理與技術雙重崗位職責、能夠現場發現和創造性解決技術問題[6]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也被稱為現場應用工程師或現場技術負責人[7]?,F場工程師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高級目標定位[8],涵蓋了技術、管理和創新等多個方面。作為緊缺型高技能人才,現場工程師應該具備以下特征:

(一)具備較強的跨學科綜合能力

現場工程師需要具備較強的跨學科綜合能力?,F場工程師工作在生產一線,面對復雜多變的現場工作環境,不僅要能處理并解決復雜的技術問題及難題,還要與不同的團隊和人員進行溝通和協調。這就要求現場工程師具備專業的實踐技能和相關技術專業理論知識,還要掌握一定的管理技能,具有較好的溝通表達和團隊協作能力[9],保證工作任務的進度和質量。此外,隨著先進制造業以及信息化的發展,現場工程師還需要具備數字化和智能化領域的相關技能,包括數字化生產工具的使用、數據分析能力以及對智能制造技術的理解等綜合能力。

(二)具備熟練的實踐操作能力

現場工程師需要具備熟練的實踐操作能力?,F場工程師通常在各種復雜的實際工程環境中工作,需要通過實踐操作來解決問題,實踐操作能力是衡量技能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在現場工作過程中不僅需要對一線生產設備進行調試和優化,確保設備的性能和功能能夠滿足工作需求,在遇到問題時還需要能夠快速識別和解決設備故障。同時,現場工程師還需要能夠記錄和分析實踐操作中產生的數據和結果,以便進行工作改進。此外,現場工程師還需要熟悉和掌握相關安全操作規程,避免事故的發生。

(三)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

現場工程師需要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萍己凸こ填I域發展速度較快,新技術和新設備不斷更新,現場工程師在工作中會面臨各種新問題和挑戰?,F場工程師必須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才能跨越多個領域解決問題?,F場工程師需要具備主動學習的能力,能夠獨立獲取新的技術和知識,并運用于實際工作中。同時,現場工程師需要具備跨學科的思維,能夠綜合不同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為現場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供全面的解決方案。此外,現場工程師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創造性思維,能夠發現問題的新視角和新解決方案,提出創新的設想和方法。

(四)具備工匠精神和較高的職業素養

現場工程師需要具備工匠精神和較高的職業素養。工匠精神是中國制造的態度及精神體現,現場工程師是“精”“懂”“會”“善”“能”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是其必備的品質之一。工匠精神能促使其具有高度的主動性和責任感,提高現場工作的質量和效率?,F場工程師需要以工匠的心態對待工作,要具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創新精神、團隊協作共進精神、精益求精精神、愛崗敬業職業精神等多方面的基本素養[10]。較高的職業素養是現場工程師必備的素質之一,他們需要具有良好的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在工作中應遵守職業道德和行業規范,才能更好地適應職業發展的需要。

二、現場工程師培養的現實困境

從市場需求來說,現場工程師一直處于十分緊缺的狀態,已成為我國制造業發展的一大障礙。我國的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培養工作還處于探索階段,政府部門、產業行業、高等院校、市場(用人單位)、科研等各培養主體之間融合不夠,各方資源聯動還較弱[11],尚未形成一個完善的培養機制,在探索實踐的過程中還面臨一系列現實困境。

(一)政府部門的主導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現場工程師的培養需要政府部門、高校、合作企業、用人單位(市場)等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協作完成。其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至關重要,但目前政府的主導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第一,未形成政策合力。教育部等五部門出臺了職業教育培養現場工程師的通知,但是在政策保障、統籌布局、標準制定等方面還缺乏體系化建設,還未形成政策合力[12]。第二,培養經費不充足?,F場工程師的培養工作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但是我國職業教育經費投入不充分不均衡的現象比較嚴峻,部分地方的職業教育經費保障不力、到位緩慢,影響相關工作的正常進行。相應地,企業也因難以享受“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激勵而挫傷合作的主動性,造成校、企缺乏參與現場工程師培養積極性的現實困境[13]。第三,未建立相應的監督考核機制。政府作為行業監管者,有責任確?,F場工程師培養工作的相關規范和標準,建立監督考核機制,確保培養質量。但是,目前政府相關部門還未就現場工程師培養工作建立相應的監督考核機制,影響了培養工程的可持續發展。

(二)職業院校和企業培訓資源不充足

校企聯合培養現場工程師需要職業院校和企業在人才培養方式、教育教學模式、辦學保障機制等方面進行改革。但是現階段職業院校和企業在培養現場工程師的師資力量、培養場地、考核方式以及評價機制等方面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

第一,缺乏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F場工程師不僅需要掌握機械、電氣、自動化等多方面的專業理論知識,還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操作技能。但是能夠同時承擔專業課程教學和指導崗位實踐教學的“雙師型”教師還比較缺乏,不能滿足培養現場工程師的要求。第二,教學設備和實踐基地不足?,F場工程師需要在真實的工作場境進行實踐訓練。大部分職業院校很難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踐機會和培養環境。企業雖然具備真實的實踐環境,但企業的一線生產設備還要兼顧正常的生產工作和運轉,能夠提供的實踐設備和實踐場所有限,不能滿足現場工程師的培養要求。第三,沒有建立有效的考核評估機制。校企聯合學徒式培養現場工程師,需要建立有效的考核評估機制,對學生的學習和實踐情況進行評估。但是由于現場工程師培養工作處于起步階段,校企雙方還未建立行之有效的現場工程師培養考核評估機制。

(三)校企協調不暢

現場工程師培養的主體是職業院校和企業,需要校企之間加強溝通,深度合作。但是目前我國的校企合作還面臨一些問題,雙方在人才培養目標、利益訴求等方面還未達成一致,協調不暢。

第一,“校熱企冷”?,F場工程師培養的重要途徑是“校企聯合實施學徒培養”,需要校企之間進行緊密的合作。但是由于校企雙方在利益訴求、培養目的等方面未能達成共識,使得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標準、實施方式以及培養質量和評價標準等方面存在差異和分歧,導致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不夠,“校熱企冷”現象突出。第二,信息資源不對稱。學校和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渠道和平臺,在信息交流和共享上存在不平衡,導致合作過程中存在誤解和偏差。第三,未建立穩定持久的合作關系。校企雙方在資源整合、教學、科研、技術轉移等方面缺乏深入合作的制度性安排,難以建立穩定而持久的合作關系。

三、“政產學研用”協同培養現場工程師的基本要求

“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模式涵蓋了政策基礎、資金支持、制度保障、合作機制、師資力量、培養計劃、培養模式、考核標準、評價體系等要素,涉及政府部門、社會、高校、企業等多方主體,是社會技術進步、經濟新業態模式、科研創新應用方面的“連續開放的復雜系統”[5]。

(一)強調各主體之間的整體性和動態性

“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是一種教育理念,核心是政府、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及市場等多個主體協作,構建良好的互動機制,共享信息和資源,促進跨領域和跨機構的合作?!罢a學研用”各主體之間形成統一的協作機制,通過規劃、編制和實施綜合性項目,集合各方的力量和優勢通力合作,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14]。同時,系統內部各主體應根據市場需求和變化及時調整工作計劃和合作方式,共同研究和應對新問題和挑戰,確保協同效果和目標的達成,使系統各要素之間的合作效果達到最優狀態。

(二)突出各主體之間的主動性和協同性

在“政產學研用”系統中,要求政府、產業、職業院校、科研機構、用戶(市場需求)等各主體主動參與到現場工程師的培養過程中,積極發揮各自的優勢。要在人才、資源、技術、信息等方面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加強聯動與互補,提升系統中各要素的凝聚力,深度協同。尤其明確共同的目標和任務,協調整合多方優勢資源,形成育人合力,合理分工,密切協作,共同推進現場工程師的培養。

(三)注重時空的連續性和效果的擴大性

“政產學研用”系統中,各要素首先要具有共同的培養目標,必須在時間上保持連續的動態匹配,在空間上緊密銜接、深度融合[15],實現各要素的有機結合,提升現場工程師的培養質量。政府發揮其宏觀調控作用,通過法律法規的制定、政策的引領和指導,為職業教育培養現場工程師提供制度保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合作共贏的基礎上互相搭建合作平臺,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計劃的實施等方面達成共識,發揮各自的專長,助力現場工程師的高質量培養。

(四)實現人才培養的社會化,提高培養質量

“政產學研用”協同培養現場工程師,能夠促使人才培養從單一環節向全過程發展,從學校內部封閉培養逐步走向開放的社會合作育人,從合作育人單一模式走向合作育人、合作辦學、合作就業的綜合模式[16]。例如,校企合作共建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學生通過仿真實訓熟悉操作流程,掌握操作技能技巧之后再到企業的實際工作現場跟隨現場工程師參觀和學習,適當時候可以在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的情況下進行實操,通過檢驗和鞏固所學,進一步提高現場操作能力。

四、“政產學研用”協同培養現場工程師模型構建

“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指多個主體之間通力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將現場工程師理論知識與技能知識同企業行業實際環境對接融合,建立校企永續合作模式[15]。這需要多個部門聯合成立專業組織機構,負責制定配套的實施細則、推進機制、監督機制等,保障現場工程師培養能夠有序推進[17]。因此,“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的首要任務是明確各主體的功能定位,構建“政產學研用”一體的合作體系。政府部門和地方政府做好頂層設計,發揮好引導、協調、監督等功能,制訂相關政策法規,從宏觀角度為“政產學研用”各主體提供政策保障,為現場工程師的培養創設良好的社會氛圍。在政府部門營造的大環境下,高校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共建現場工程師培養基地,成立科研部門,根據人才發展規律和社會用人需求,共同制訂合理的培養標準和培養目標,職業院校為學生提供理論知識,合作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踐指導,為社會和用人單位培養高質量的現場工程師(如圖1所示)。

圖1 “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實踐模型

(一)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完善頂層設計

第一,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F場工程師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和政策支持是關鍵,良好的政策環境是保障條件。只有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和完善頂層設計,才能更好助推現場工程師培養工作的順利實施。首先,政府部門運用 “看得見的手”對各參與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職責和利益分配等制訂明確的規定,從而為培養現場工程師提供一個良好、穩定的運行環境和制度保障,提高職業教育培養現場工程師各主體間的協同效應[18]。其次,政府部門應完善體制機制,通過相應的條例明確培養目標、培養標準、具體的實施方案、監督考核和保障體系,并制定出具體可行的政策條例和可操作性強的實施細則。再次,政府部門要根據市場需求和人才成長規律,制定切實可行的培養指南和實施條例,對現場工程師的建設目標、建設任務、建設路徑、建設標準、評價辦法等作出明確的規定。

第二,提供資源支持和資金保障?!罢a學研用”中,政府作為主導者和參與者,在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的同時,還需要發揮政府的引領作用,聚集社會各界的優勢力量和優勢資源參與到培訓項目中來,提高專項培養計劃的質量和效率。首先,整合并協調多方優勢資源(包括優秀的生產企業實踐基地、職業院校的優質師資、研發機構的最新技術成果、社會力量等),推動資源要素深度融入現場工程師培養體系,優化“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鏈條[18]。其次,政府可以根據地方實際為培養現場工程師工作撥付一定數額的啟動經費??梢越M織參與專項計劃的各主體簽訂協議,建立一個現場工程師培養合作資金庫,推動專項培養計劃有序開展。再次,對參與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組合式激勵,通過稅費減免、降息降稅、財政資助、經費保障、知識產權保護等政策杠桿來扶持參與企業;對于合作高校來說,則可以將學校參與情況作為高職“雙高計劃”等項目考核遴選的參考,為校企合作搭建平臺,提升產學研合作的成效。

(二)產學合作:校企聯合培養現場工程師

產學合作在現場工程師培養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它能為現場工程師培養搭建平臺。通過緊密合作,學校深入了解企業崗位的需求和挑戰,為制定培養目標提供了技術支撐。同時,在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創造深度合作機會,促使職業院校與企業形成良性互動。其次,產學合作加強了學理融合與實際操作的結合。通過將學術理論與實際項目相結合,學生在學習中更深入地理解理論知識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同時,有助于調整和優化培養方案,保持課程的時效性。此外,產學合作極大地提升了現場工程師的就業競爭力。通過在真實工作環境中實習或參與項目,學生積累了豐富的實際經驗,使其在畢業后不僅具備理論知識,還能夠快速適應工程實踐。這為學生順利進入職業領域打下了堅實基礎,提高了其在就業市場上的吸引力。

產學合作聯合培養現場工程師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內容包括確立明確的培養目標、建立合作框架、導師選拔與培訓、溝通機制和定期評估等多個方面。首要任務是明確培養目標。也就是根據企業的崗位需求明確學生在畢業后應具備的技能、知識和能力,從而制定出緊密契合職業要求的培養計劃。建立合作框架是學校與企業之間的戰略性協議和規范。這需要明確合作的范圍、深度、期限以及各方的責任和義務。一個明確的合作框架可以為產學合作提供穩定的基礎,確保雙方在培養現場工程師的過程中有明確的合作方向。導師在聯合培養中扮演關鍵角色?,F場工程師的培養不僅需要學校教師的理論指導,更需要具有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指導。即現場工程師的導師需要具備豐富的從業經驗,能夠指導學生在實際工程項目中的學習和實踐。確保選取具備專業知識和教育能力的導師,并提供相應的培訓,使其更好地適應聯合培養的需求。從此可以看出,“雙導師”是現場工程師培養的基本要求。良好的溝通機制是產學合作成功的關鍵。建立雙向溝通渠道,確保學校、企業和學生之間能夠及時而有效地傳遞信息。定期的會議、報告和溝通平臺有助于及時解決問題,調整培養計劃,并促進各方之間的理解和協作。最后,建立持續評估和反饋機制。定期評估學生在合作項目中的表現,收集行業和企業的反饋意見,為培養計劃的調整提供依據。這有助于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市場上最為需要的技能和素質。

(三)產學研用合作:提高培養質量和效率

科研機構站在科技發展的最前端,是高端研發人才聚集基地,同時科研機構一般會配備比較先進的裝備和設備,在方案研發、技術技能創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蒲袡C構可以與合作企業、職業院校等主體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建立健全資源共享平臺和共享機制,推進資源共享,形成強大的資源“吸附力”[19]。合作企業與科研機構以專項培養計劃為載體,使科學研究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研發人員與企業共同研發新技術,將最新的科研成果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在企業進行實踐,共同攻克技術難關,實現科研成果的實時轉換,促進企業的發展壯大,促使企業為現場工程師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職業院校與合作企業和科研機構合作,并以企業為依托,將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先進技術轉化為課程資源,實現產業研究項目與教學項目的有機融合。不僅能提高職業院校教師的科研能力、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參與科研項目的機會,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現場工程師的培養標準是根據市場的需求來調整的,最終要落實到“用”(市場需求)上。人才培養的質量最終都要通過現場工程師在工作企業的實際表現來檢驗。因此,現場工程師的培養主體要及時了解市場最新發展,及時根據市場需求和市場反饋調整培養目標、培養標準等各項培養指標,以確保人才培養規格能夠適應并符合市場要求,提高現場工程師的就業能力和崗位適應性。

猜你喜歡
產學研工程師職業院校
精益求精產學研 繼往開來朝陽人
《機械工程師》征訂啟事
Kenoteq的工程師研發環保磚塊
青年工程師
如何加強職業院校學生的德育教育
完善轉化機制 推動產學研融合
淺談職業院校中的美術教育
紡織摘獎項目產學研居多
學前音樂教育專業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探討
工程師變成“資本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