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己之愛:《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無言的救贖

2024-04-12 09:47鄭卓航
名家名作 2024年3期
關鍵詞:西馬長老耶夫斯基

鄭卓航

[摘要] 《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佐西馬長老和阿遼沙·卡拉馬佐夫,以謙卑者的姿態出現在各類場合,即使兩人備受尊崇。外在的自我虛化與內在心靈的低垂昭示著與普世之愛距離的縮減,而走向博愛的過程伴隨著精神性的強化。正是虛己的博愛中蘊含的不可言明的精神沖力,讓理性巨人、庸俗之流以及其他癲狂而充滿激情的卡拉馬佐夫們感受到心靈深處的愛與至善,并以蘊含神性的目光審視自身的罪惡荒誕,繼而在第三者的注視下走向救贖。而這種充盈著普世之愛的虛己與對他人的救贖,根植于俄國的民族文化中。

[關? 鍵? 詞] 《卡拉馬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虛己;救贖

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長篇絕唱《卡拉馬佐夫兄弟》滲透著他對個性自由與上帝意志的思考,名為救贖的呼喊回蕩在字里行間。佐西馬長老與阿遼沙·卡拉馬佐夫兩位“神人”以最接近救贖者的姿態出現在世俗之中,通過近乎無言的感化幫助陷入痛苦的世人感受到自己身邊第三者——上帝的存在,以廣博無私的愛感化束縛在自我意識中的偏執者,從而使其在強大精神力量的沖擊下經受靈魂的顫動與洗滌,或寬恕或懺悔,并最終實現心靈的救贖。但“無言”并非沉默,而是虛己與神性的體現。

一、引言

19世紀,西歐社會巨變,工業革命帶來的經濟迅猛增長、啟蒙運動等思想解放運動傳播的理性思想與人文主義、資本主義革命或改革后確立的民主政治體制,無一不似清新的晨風在未曾經歷文藝復興熏陶的俄國掀起波濤。在新興力量的沖擊下,俄國思想家、政治家意識到西方的自由生命力與俄國的陳舊,意欲通過改革甚至革命滌除腐朽,拯救千萬受制于剝削制度的農奴和無數早已失去人性與良知渾噩度日的地主,喚醒他們人性中的善良與愛,重新建立理想中無比強大的俄國。收效甚微的農奴制改革后,民主革命思潮對沙皇政府的不滿愈演愈烈,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西歐主義、斯拉夫主義等思潮紛紛涌現,思想論爭無處不在,各類小組活動頻繁,政治環境日漸惡化。諸多思想主張非但沒能帶來期望中的和諧幸福,反而越過傳統道德發生劇烈沖擊,引發更進一步的思想混亂和道德迷茫。在嘈雜的政治辯論場上,理性膨脹與對無限自由的呼喚將俄國自中世紀以來便確立的正教傳統置于尷尬之境,“使俄國傳統價值體系陷入困境,上帝存在的自明性受到懷疑,從而使‘上帝是否存在的話題成為當時的時代難題”①,信仰根基動搖之下,舊日道德難以為繼,不知救贖何在的靈魂或彷徨終日,或走向墮落。

為應對信仰幻滅的焦慮與恐慌,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傳統中尋找解答,“……我確實認為沒有宗教信仰是萬惡之源,不過否定人民性的人也會否定宗教信仰?!驗槲覀兊娜嗣裥越ㄖ诨浇讨?。農民,東正教羅斯——這幾個字實際上是我們的根基”②,因而陀氏致力于通過文學創作探求拯救失落的俄國的合理途徑,引導世俗之人發覺自己尚未磨滅的神性,從而使愛與善重新充盈世間——“救贖,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部創作的主題”③?!犊ɡR佐夫兄弟》這部被認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重要作品的長篇小說,雖未能完整展現作者的創作意圖,但從已出版的部分中我們仍能感受到籠罩在文字之上的難以言說的博愛,以及主人公對處在世俗痛苦中的人的寬慰與心靈救贖。書中的佐西馬長老與阿遼沙雖生活在俗世之中并始終與世俗保持密切聯系,但心靈已超越庸俗瑣碎,在與世俗的接觸中進一步向至善靠攏。

二、無言與救贖

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救贖不是以所謂的正義為旗號以更大的暴力摧毀暴力,也并非如同理性巨人般構建強大而致命的邏輯體系引導他人走向另一個深淵,而是讓救贖者通過近乎無言的虛己——當心靈高潔無瑕的人在庸俗邪惡的人面前彎下腰身,低垂自己的頭顱,善與惡、神圣與卑賤間的張力將人們心中的善意喚醒并無限放大,那難以言說的精神沖力即救贖之法。但無言不同于一言不發,“神人”們以卑微彰顯自己的謙卑,借助微弱的力量撼動強大的理性、無限制的自由、放蕩等。這種虛己與俄國民族文化關聯密切:即越是愚拙的,越為上帝所青睞;越是無能的,擁有越多神圣的種子。

(一)弱者對強者的拯救

小說第二卷《不該舉行的聚會》主要記述了“偶合家庭”①卡拉馬佐夫家族為了某個與血緣親情無關的原因相聚在修道院,爭論政治、宗教思想,討論對“上帝是否存在”問題的思考,其中有一幕鮮明地展現出虛己的救贖力量。費奧多爾·卡拉馬佐夫的長子德米特里終于趕到修室,在神圣的修道院與自己小丑般的父親因為爭奪情人發生爭執,兩人充滿肉欲和私利的言語激起一眾修士的憤怒,在這劍拔弩張的緊張氛圍中,佐西馬長老“突然從座位上站了起來?!L老朝著德米特里·費奧多羅維奇邁出幾步,一直走到他身邊,然后在他面前跪下。阿遼沙原以為長老因體力不支而摔倒了,但并非如此。長老跪在德米特里·費奧多羅維奇的腳下,神志清醒、毫不含糊地向他行一全禮,腦門兒甚至觸到了地面。阿遼沙完全驚呆了,以致當長老從地上站起來的時候甚至沒來得及攙他一把。長老的唇邊音樂閃出一絲淡淡的笑意”,他說著“請原諒!請大家原諒!”向周圍的客人道歉。而適才還狂躁暴怒的德米特里卻忽然安靜了,“最后他驀地大叫一聲:‘哦,上帝??!然后雙手掩面從屋里跑了出去?!雹?/p>

身體從強大到弱小,內心由弱小到強大,外在的自我貶抑給予佐西馬走近世人的可能,內在的精神感染力幫助他救贖痛苦或邪惡之人,長老在修士生涯中“喚醒”的第一個人,也是他印象最深刻的客人之一——一位家庭美滿、備受尊敬,卻脾氣古怪、使他人被誣陷入獄的殺人犯。在兩人持續多日的對話中,象征著愛與善的佐西馬長老始終處于話語弱勢,而前來尋求幫助的罪惡之人則作為主要的觀點輸出者,占據強勢地位,他充滿理性的話語以無可辯駁的邏輯將聽者置于尷尬境地——明確感受到話語中的邪惡與荒謬,感受到對人性的褻瀆,卻無法駁斥其錯誤。佐西馬長老的教誨是平靜的,他用充滿愛的話語引導客人意識到自己內心中從未泯滅的善良,通過來自“第二視力”的與原先第一視力截然對立的新東西,以精神自由和諧批判混亂割裂的現實,用來自彼岸的靈魂力量激蕩起他被流俗遮蔽的內在神性③。這位擁有強大理性的利己主義者也最終意識到“生活是地獄,但這個地獄有可能一瞬間就變成天堂”④,向世人懺悔。

類似的,弱者救贖強者的情節在書中多次出現。小說第五卷《正與反》中,伊萬與阿遼沙展開關于信仰與自由的探討,伊萬將長期以來困擾自己的違背倫常且有違基督的事例呈現給阿遼沙,用那些純潔的孩子受盡虐待的事實作為論據,逐步構建將無辜之人置于悲慘境地且使得選擇者進退兩難的邏輯困境。他“歐幾里得式的頭腦”思考著世上諸多苦難的來源,試圖通過理性尋找制服充斥世界的魔鬼的途徑。他氣勢磅礴、邏輯嚴密、富有理智的演說在阿遼沙簡短的回答中顯得充滿懷疑和虛無:“這是反叛?!薄澳銊偛艈枺喝澜缬心囊粋€人能寬恕或有權利寬???這個人是有的,他能寬恕一切,寬恕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事,因為他本人就為所有的人和所有的事獻出了自己無辜的血。你把他給忘了,而大廈就是在他身上建造起來的,人們就是向他高呼:‘主啊,你是正確的,因為你的路開通了?!雹輰υ掚p方在這段漫長而緊張的對話中呈現出明顯的優劣差異,但看似處于強勢地位的伊萬并沒能用邏輯閉環束縛阿遼沙心中的上帝,而是在簡短卻堅定的回答中看到自己內心尚未泯滅的圣潔。

別爾嘉耶夫曾說:“The Legend of the Grand Inquisitor is the high point of Dostoievskys work and the crown of his dialectic.”⑥強調《宗教大法官》的重要價值,毋庸置疑,這篇文章給人以遠勝說教的靈魂沖擊。講述者宗教大法官情緒激動地為教會化的宗教辯護,言語間卻皆是對上帝的褻瀆,彰顯著既得利益者的私人欲望?!白诮谭ㄍネラL說完以后,等了一會兒,看囚徒如何回答。囚徒的沉默使他感到難堪?!鋈荒刈叩嚼先烁?,在他沒有血色的九旬嘴唇上輕輕吻了一下。這便是全部回答。老人打了個寒戰。他的嘴角微微牽動了一下;他向門口走去,把門打開,對囚徒說:‘你走吧,以后別來……再也不要來了……永遠,永遠!然后放他出去,讓他走向‘城中黑燈瞎火的廣場。囚徒走了?!薄澳莻€吻往他心中注入一股暖流,但老人原來的思想沒有改變?!雹僬嬲氖フ咭员瘧懙淖藨B垂憐地傾聽庸人在世俗間的掙扎,對充斥話語的冒犯與懷疑示以同情,以純潔的吻安撫宗教大法官虛張聲勢的躁郁迷茫,亦如曾經背負全人類的罪惡走向十字架那般懷著對世俗的愛與責任向寒風中走去。但毋庸置疑,自詡耗費畢生精力為世人謀取自由、構建安定秩序且獲得崇高地位的宗教大法官不會接受上帝的救贖,沉重的欲望和私利將他牢牢捆縛在塵世乃至地獄之中。老者那一吻便是上帝的蔥頭,試圖將他拉出火湖走向天堂,而宗教大法官又何嘗不是另一個“兇惡的老太婆”②,懷疑他人的善意,只關注自身利益,縱使他不會永遠在火湖中燃燒,也難以逃離浸透欲望與邪惡的塵世。

三、外在話語和內心力量間的張力

佐西馬長老、阿遼沙、老人,以及《罪與罰》中的索尼婭、《白癡》中的梅斯金等陀思妥耶夫斯基創造的理想人物,或年邁體弱,或無依無靠、身份低微,或形似孩提被誤為癡傻,與世俗意義上的健全強大不相符合,甚至以與其相對的形象出現。而在被巴赫金定義為“復調”的眾聲喧嘩中,每個個體都平等地享有表達自我意志的權利,若僅從部分表象分析,愈是心有罪孽愈是嘈雜,愈是博愛善良愈是沉靜,如《宗教大法官》的套層對話③中出現的兩組對應關系明確的人物:伊萬與阿遼沙;宗教大法官與老人——一是傾訴者,一為傾聽者。作者筆下的“我”們自由地進行內心刨白,展現思想的困惑,在論爭中勾勒出俄國社會的思想圖景?!巴铀纪滓蛩够膭撟魇且粋€純粹多元的世界”④,在這多元世界中,懷疑論者高聲宣判上帝無能,機會主義者在陷入困境時投向上帝懷抱,游移不定者在無神論者的引誘下拋棄曾經的信仰,傳統道德根基動搖,統領人心的上帝愈加縹緲。但從作品整體切入,便會發現隱藏在高漲的個體意志背后的群體追求,發覺作品中無處不在的愛與善,感受到作者塑造的“一個理想人物的形象或者是基督的形象”以及“由這個形象或者這個上天的聲音來圓滿地完成這個多種聲音的世界,由他來組織這個世界,支配這個世界”⑤,而這一形象亦寄予作者對解決上述社會問題答案的思索。

綜上所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理想人物”大都以弱者形象示人,通過感化而非強迫、說教的方式喚醒世人心中沉睡的人性之愛,從而實現最終的靈魂救贖。而這種通過自我貶抑以救贖他人的無言之愛,根植于俄國的文化傳統中——視忍讓寬容為愛與善良,以謙和退讓為處世之道。

四、總結

面對俄國人民煩亂復雜的思想狀態和日益衰落的宗教道德,陀思妥耶夫斯基創作多部小說,意在救贖國民?!拔乙仁勾蠹乙庾R到,純潔的理想的基督教徒并非抽象的,而是非?,F實的、活生生的、能辦到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基督教是俄羅斯大地擺脫一切罪惡的唯一避難所”⑥,救贖與幸福屬于所有人,愛與善無處不在?!犊ɡR佐夫兄弟》中兩位“神人”不斷自貶,通過無言彰顯出強大的內在力量和普世之愛,以感召世人并喚醒其內心,他們在虛己中拯救他人,也使自己與至善靠近。存在于行為和內心間的張力體現出俄國文化傳統,為塵世中人點明救贖之路——每個人心中都有愛,只是需要被發掘,而那些看似荒誕的行為掩蓋著增長的善意,世人終將走向至善的歸宿。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文學院

注釋:

①姜桂栩:《弒父情節與上帝的存在——〈卡拉馬佐夫兄弟〉的神學解讀》,《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②[俄]費·米·陀思妥耶夫斯基:《給阿·費·布拉貢拉沃夫》,《人不單靠面包活著:陀思妥耶夫斯基書信選》,馮增義、徐振亞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第354頁。

③王志耕:《圣愚之維:俄羅斯文學經典的一種文化闡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第325頁。

注釋:

①王曉明:《〈卡拉馬佐夫兄弟〉:巨大靈魂的戰栗》,《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8年第2期。

②[俄]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榮如德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第77頁。

③王志耕:《圣愚之維:俄羅斯文學經典的一種文化闡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第283頁。

④巴赫金:《自我意識與自我評價問題》,《巴赫金全集(第四卷)》,白春仁、曉河、潘月琴等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第89頁。

⑤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榮如德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第164頁。

⑥ N·Berdyaev. Dostoevsky,.Translated by Donald Attwater. Meridian Books. 1957. p188.(未能找到該書中譯本,因而引用英譯本)。

注釋:

①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榮如德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第281頁。

②[俄]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馬佐夫兄弟》,榮如德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第376頁。

③沙湄:《“宗教大法官”與巴赫金的詩學問題》,《文學評論》2004年第3期。

④王志耕:《“聚合性”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復調藝術》,《外國文學評論》2003年第1期。

⑤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白春仁,顧亞鈴等譯,見《巴赫金全集(第五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第126頁。

⑥[俄]費·米·陀思妥耶夫斯基:《給尼·阿·柳比莫夫》,《人不單靠面包活著:陀思妥耶夫斯基書信選》,馮增義、徐振亞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第364頁。

猜你喜歡
西馬長老耶夫斯基
元 趙孟 行書與達觀長老札
加年華
雷電傳說
賭博牽制大文豪
通緝犯
傳世名著的背后
俄國文學的卓越代表:陀思妥耶夫斯基
西馬莊
懲罰
論梅列日科夫斯基小說創作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傳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