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都江堰,解密一堂“最杰出的應用物理課”

2024-04-12 09:32成都理工大學數理學院陳妙珂
河北教育(綜合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岷江北川都江堰

○成都理工大學數理學院 陳妙珂

家庭實驗室全國協作學校共同體聯盟總部 陳 耀

外江排洪,內江流入成都平原引水灌溉

前言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渠首樞紐(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灌區)、各級引水渠道、各類工程建筑物、大中小型水庫和塘堰等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工程系統。它擔負著四川盆地1130 余萬畝農田的灌溉、城市生活供水等功能。

秦昭王后期(約公元前276年—公元前251年),蜀郡守李冰總結了前人治水的經驗,組織岷江兩岸人民,修建都江堰。其中妙絕天下的飛沙堰工程修建于唐代。

都江堰是當今世界年代久遠、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進行建造。經過歷代整修,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如果給孩子們設計一個古代的工程遺址科考線路,都江堰無疑應該是排在前面的。都江堰實在是太杰出,以至于我們完成都江堰的科考活動6 年了都不敢寫下來。

為什么不敢寫?因為里面的科學原理,在今天看來都仍然令人拍案叫絕。我們的老祖先在幾千年前居然就會對物理學原理進行運用。那個時候應該還沒有熱脹冷縮的概念,但是卻把熱脹冷縮的原理運用到巧奪天工;到了唐代再次修繕時,應該還沒有離心力的說法,但是卻把離心力的原理運用到天衣無縫!

這樣的工程是我們后來人必須要“頂禮膜拜”的!

其實,我們團隊在十多年前就多次去踩點都江堰。剛開始連我們自己都一頭霧水,去了好幾次后終于摸清楚了門道。這期間,我們還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游人們游玩的時間都很短,基本上就是去拍拍照,完成打卡就出來,所以導游們會說基本上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之間就可以完成游覽!

沖著都江堰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三大世界級遺產的金名片,來到都江堰,怎么能一知半解地游覽、一知半解地拍照就完了呢?我們覺得應該要設計一個高質量的融合科考課程。

NO.1 如何設計高質量的都江堰課程

對于我們這些成人,看了都江堰都覺得很燒腦,要是孩子們進入都江堰景區,估計只能是莫名其妙了,因此,如何設計都江堰高質量科考課程,成了我們攻堅的任務,以至于我們在科考前做了很多準備,數次來到這里實地探訪。

隨著探訪次數的增加,我們對都江堰的理解,從最初的欣賞,到了最終的敬畏。所以我們在設計課程時,從探究名字開始。

都江堰最初的名字并不叫都江堰,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于是都江堰就有了“湔堋”之名。

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又稱“都安堰”。至唐代,改稱為“楗尾堰”。直至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

“堰”這個字,也有名堂——堰指的是較低的擋水構筑物,作用是提高上游水位,便利灌溉和航運。

在我們的初步設想中,首先是探究名字的來歷,通過名字弄清楚歷史和對后世的影響。這些任務在出發前讓大家進行研究,通過演講會形式進行交流。

在都江堰科考過程中,重點放在飛沙堰和寶瓶口,在現場進行科學實驗,結合現場實驗,探究古人的科學思想。特別是都江堰背后的契合于“因勢利導”的哲學思想。

NO.2 科學老師們設計的歷史課

經過幾年的準備,我們的科考都江堰團隊終于出發了。

進了景區,首先安排大朋友小朋友們給李冰等建造者們的雕像三鞠躬,之后大家找地方召開演講會。我們發現,孩子們的演講水平不比導游差,一個個引經據典,娓娓道來。

第一組演講主題:為什么要建造都江堰?

公元前280年,大將司馬錯集齊10萬人馬,率領一萬艘戰船從岷江上游出發,南下攻打楚國,在奪取了楚國的商於(今重慶涪陵)之后,軍隊卻因為糧草和兵馬不能及時補充,在商於陷入了癱瘓,無法繼續深入楚國。因為當時訓練士兵,打造兵器,征集軍需物資,主要是在成都,可是造船和起運卻要在岷江上游的汶山進行,兵馬從成都到岷江運輸碼頭至少要經過50多公里的陸路行進,這樣一來就很難在作戰中及時地補充兵源和物資。所以需要把岷江改道,引水經過成都,使其真正成為一條戰爭補給線……

孩子們的講述,引發了大家對建造都江堰原因的討論,有些人認為是為了農業生產才建造的都江堰,有些人認為是因為軍事原因才建造的。

這種對歷史事件的討論和質疑是非常重要的,加深了大家對都江堰的認識,比聽導游人云亦云的講解強多了。

第二組演講主題:燒石開山建造寶瓶口。

要把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需要在玉壘山上開出一個分水口——也就是后來的寶瓶口。寶瓶口修建時,由于那時還未發明炸藥,必須采用人工開山的辦法,但是人工開鑿很難,于是人們想到了“熱脹冷縮原理”——用火燒石,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加快工程進度,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科學方法。

有了寶瓶口,岷江一分為二,可以分一部分江水向東,灌溉成都平原……

這些演講,讓大家對都江堰建立起了初步的認知!

在科學課的教學中,往往忽略了歷史課的功能,科學課與歷史課的結合,能夠給受眾產生更大的教育價值。

NO.3 飛沙堰的科學課

如果沒有課程的引導,大家來到飛沙堰,應該是不會多看幾眼的,因為這里從表面上看,是非常普通的。我們帶著小朋友們和家長們來到這里的時候,看到游客們大多也就是拍個照片,就繼續向前走了,停留時間不會超過幾分鐘,但是我們在這里停留了一個多小時。我們讓孩子們仔細觀察飛沙堰有什么特點,結果居然有人發現飛沙堰是凹槽結構。

這是因為寶瓶口很狹窄,在汛期,內江的水位很高,高出來的水從飛沙堰漫過去,流回到外江,保證了不會淹沒成都平原。

接下來,我們就讓每個組拿出裝了沙子的大飲料瓶,往里面裝水,讓大家開始搖晃,形成渦流,仔細觀察沙子的變化。結果大家發現,渦流出現后,很多沙子就會被帶著在渦流中運動。

這個時候,我們拋出了問題——水道中如果有沙子堆積該怎么辦?剛開始,有人說,派人下水挖沙子;也有人說,用竹竿帶著個鐵勺子下去撈沙子??勺屑氂^察湍急的水流,又覺得這些方法不行。

導師團給每個小組發了一張飛沙堰的示意圖。

看圖紙,結合自己手中的搖瓶子實驗,孩子們豁然開朗。原來古人在寶瓶口前方安裝了一個“洗衣機滾筒”,把沙子搖起來進入飛沙堰?!跋匆聶C滾筒”在哪里呢?就在寶瓶口上游內江東岸的“ S型”結構那兒,大水沖到那里,直接撞到半擋著的玉壘山體巖壁,就會翻滾,下層泥沙翻上來,翻過飛沙堰,翻到外江里,從而合理解決了剩余泥沙的淤積問題。據說幾噸重的大石頭都會翻滾過去。

用現代的科學原理來說,叫做“懸移質泥沙的紊動擴散理論”:彎曲河道的水流運動沖擊凹岸形成漩渦,低水(含沙量大)上堰過飛沙堰,高水(清水)下挫流入寶瓶口,這又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泥沙淤積的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游客開始圍觀我們的科學實驗和討論會,他們也被孩子們精彩的發言吸引了。其實,大眾對科學探究本身都是充滿好奇的,能夠來到都江堰的,都是對這里有期待、有憧憬才過來的。最重要的是,應該有沉浸式的高質量課程給到大眾,讓大家看到這里的神奇,同時也去傳播我們祖先的智慧。

NO.4 再探——寶瓶口的科學課

寶瓶口是都江堰工程中的關鍵結構,起到“節制閥門”的作用,能自動調節接入內江的水量,這個關鍵咽喉,形狀酷似瓶口,所以叫做寶瓶口。古人在玉壘山開出寶瓶口,留在右邊的山丘,因為與玉壘山山體分離,所以叫做離堆。

關于寶瓶口的建造是我們課程設計的重點,因為在景區中不能使用火,所以我們把寶瓶口的探究課程放到了北川。在北川的科學老師宋東的安排下,我們科考了北川,采集了北川當地的巖石。在宋老師的學校里,孩子們跟北川當地的孩子們一起探究巖石熱脹冷縮的原因。

孩子們采集了一些大大小小的石頭,在酒精燈上燒烤,結果烤了好久一點兒也沒變化。

后來,宋老師架起柴火,讓大家把這些石頭放在里面烤,還是沒啥變化。有人提議,用燒火鉗將燒熱的石頭挖出來,潑水,再放回去燒,這樣反復來回,結果幾個小時后,勉強才讓石頭裂開細縫。

當時是夏天。雖然北川的夏天不是特別熱,但是孩子們夏天烤火還是很難受的。也不需要導師跟他們講古代勞動人民有多辛苦了,大家就開始發感慨:“我們燒幾塊小石頭,都這么難燒,還這么熱,古人要燒一整座山的石頭,那該有多難?”

將心比心,也是教育的一種很重要的方法。通過實地科考,再經過體驗式燒石頭,孩子們更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辛勞。

在我們燒烤石頭的過程中,有幾位家長居然利用北川的板巖,做成了一個石板鍋,在上面炒出了牛肉、米粉等美味佳肴,也讓我們的探究活動,實現了人人參與、人人體驗的目標。

都江堰是一本很深厚的書,站在古人思想智慧的面前,我們覺得很渺小,對都江堰課程的開發,還需要挖掘的地方實在太多太多。都江堰課程的應用物理學課程開發,我們會繼續去做。

猜你喜歡
岷江北川都江堰
拜水都江堰
岷江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記
——
李冰與都江堰
岷江行(外一首)
瘋狂的蟲草,瘋狂的松茸和瘋狂的岷江柏*——專訪作家阿來
千古奇觀——都江堰
北川的味道(四題)
岷江同大渡河相會樂山
西寧市北川河綜合治理工程設計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