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復治療對降低骨折術后關節并發癥發生率的價值觀察

2024-04-13 01:19陳祖兵羅晶晶吳子弦李紅丁雅莉
保健文匯 2024年1期
關鍵詞:患肢康復訓練關節

文/陳祖兵,羅晶晶,吳子弦,李紅,丁雅莉

骨折通常是由積累性勞損或者暴力因素導致人體骨結構發生部分斷裂或全部斷裂的情況,是一種高發于兒童和老年人群體的常見骨科疾病[1-2]。隨著近年來我國人口結構的老齡化加劇以及社會層面各類施工安全事故、交通安全事故等頻頻發生,每年骨折患者數量也在不斷攀升[3]。雖然臨床上一般情況下會根據骨折患者發生骨折的具體位置及程度采取相應的手術治療,但其術后患者出現關節腫脹、關節疼痛、關節畸形等并發癥的風險較高,會為患者的生活質量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并且患者的關節功能也需要較長時間的臥床靜養才能逐步得到恢復[4-5]。有關研究顯示,在骨折患者手術結束后,為其后續提供有效的治療措施與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并有助于促進患者更快恢復關節功能[6-7]?;诖?,本研究則著重對骨折患者術后合理開展康復治療對其關節并發癥發生率的影響效果展開探究?,F有相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在我院于2022 年4 月至2023 年5 月間陸續接收的骨折并實施手術治療患者中擇取出共74例,借助雙色球法依次分為試驗組與對比組各計37例,基礎資料詳細如下:試驗組共有女性患者15 例,男性患者22 例,年齡區間介于19~55 歲,平均年齡(37.79±7.91)歲,該組含下肢骨折20 例,上肢骨折17 例;對比組共有女性患者14 例,男性患者23例,年齡區間介于19~57 歲,平均年齡(38.04±7.49)歲,該組含下肢骨折19 例,上肢骨折18 例。兩組患者基礎資料在經過進一步統計分析后未發現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差異(P>0.05),因此可開展后續對比。本研究已獲得我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認可,且整體研究的實施過程中并未發生過任何倫理糾紛相關事件,符合醫學倫理性相關要求。

1.2 納入與篩除標準

納入標準:(1)患者經X 線或CT 等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四肢骨折且需要接受手術治療;(2)患者年齡介于18~65 周歲間;(3)患者未有重要神經損傷或重要肌肉-肌腱單元斷裂等情況發生;(4)患者及家屬皆悉知本研究所涉內容及醫學價值,并自愿簽署知情書。

篩除標準:(1)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異?;蚓哂袗盒阅[瘤則不予納入;(2)患者存在骨髓炎或骨發育畸形則不予納入;(3)患者存在精神類既往病史,或在溝通及認知方面有明顯障礙則不予納入;(4)患者在參與研究過程中依從性較差的則不予納入。

1.3 方法

兩組患者在入院后皆需通過影像學檢查來明確患者發生骨折的具體位置及情況,并綜合考慮患者自身情況及最終檢查結果來制定其手術方案,此后通過手術對患者骨折位置進行復位固定處理。

對比組患者則在術后對其實施常規治療,具體為:注重對患者進行知識宣教和情緒疏導,確?;颊咭粤己镁駹顟B來積極參與預后恢復治療;對患者平日飲食給予專業指導,力求確?;颊郀I養攝入充分以提升其機體的免疫力;在術后7d 可適當指導患者在病床上開展相應的功能訓練;術后14d 則可視情況與家屬一同協助患者適當進行下床訓練,此過程可依據患者恢復情況逐步撤掉訓練過程中對患者的輔助,直至患者能夠進行自主訓練。

試驗組則在術后實施康復治療,具體如下:(1)康復訓練前:系統地向患者普及康復訓練的主要內容、目的及優勢,促使患者對整體康復訓練過程形成基礎認知,并促使患者對康復治療持積極認可態度,從而為后續康復工作順利開展奠定良好基礎。(2)術后3d:可通過為患者外敷化瘀止痛類藥物,或者指導患者適時服用止痛類藥物來幫助患者減輕其術后疼痛感,等患者疼痛感受得到明顯緩解后可實施康復訓練:①輔助患者完成下肢或上肢的關節屈曲訓練,應用彈力帶綁緊患者連接部位,持續10s 后松開,此后重復綁緊-松開操作即可,每組5min,每日5 組。②協助患者進行轉動關節訓練,每日4 次,每次持續5s 左右即可。(3)術后7d:①下肢骨折患者可輔助其在病床上開展移位訓練,可借用墊枕等物品輔助患者緩慢進行肢體橫向擺動以及彎曲伸直練習;②上肢骨折患者則可在訓練時調整至坐姿,此后輔助患者緩慢進行上肢橫向擺動以及彎曲伸直練習,可視情況為患者增添肢體外旋、內旋等康復訓練任務。(4)術后14d:①輔助患者開展關節抗阻訓練并傳授家屬該訓練方式的要點,訓練過程中阻力應循序漸進地提升,訓練進行至患者身體發汗、四肢酸痛即可,該抗阻訓練每組20 次,每日4 組。②指導患者完成主動屈曲鍛煉,屈伸的力度及幅度需要逐步地增加,該訓練頻次為每組20 次、每日4 組為宜。③指導患者完成高抬患肢鍛煉,該鍛煉要點為患者需將四肢繃直后上肢重復抬起、落下操作,每組10 次為宜。(5)術后15d 至3 個月:①此階段下肢骨折患者可指導其進行上下樓梯、踩空車等相應的步態訓練,訓練中需注重健肢先行、患肢后行,每日10 次左右即可。②此階段對于上肢骨折患者可指導其主動進行相應的日常生活鍛煉,如通過刷牙、洗臉等日常行為逐步恢復并提升患肢關節的靈活度。

整體康復治療進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患者訓練頻次和強度的調整需要循序漸進,不可盲目冒進以避免導致不良后果??祻椭委熯^程中可與患者家屬及患者本人積極建立起良好的協作關系,多溝通交流以便及時獲取患者當下感受,并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對康復訓練進行相應的調整,從而促進患者盡早恢復。

1.4 觀察指標

統計術后兩組患者出現關節僵硬、關節疼痛以及關節腫脹、關節囊及肌腱粘連等常見關節并發癥的實際情況并展開分析對比。

嚴謹觀測并記錄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數據并展開分析對比,具體如下:無效:患者經治療后其臨床癥狀并未消失,并且關節功能障礙未能得到顯著改善甚至有加重趨勢;有效:患者經治療后其關節處依舊存在輕微腫脹現象,關節痛感有所減輕,主動屈曲度加大,可恢復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顯效:患者經治療后其關節處疼痛感明顯消失,功能基本得到恢復,可順利參與日?;顒???傆行?(有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借助Harris 量表對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的關節功能進行評分并展開分析對比,總分值為100 分,患者分值越高表明其關節功能越好。

借助SF-36 量表中對接受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實施評估,主要應用該量表中軀體疼痛、心理狀態、生理職能以及總體健康等四個維度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展開具體評測,每個維度的總分值皆為100分,分數越低則表明患者在該維度的生活質量越差。

1.5 統計學分析

借助SPSS26.0 軟件對本研究所涉數據展開統計分析工作:計數資料如試驗組與對比組患者的關節并發癥發生率、臨床療效等主運行x2檢驗,并借以[n(%)]的形式描述;計量資料如試驗組與對比組患者的關節功能評分、生活質量評分等則主運行t 檢驗,并借以(±s)的形式描述。若分析工作中呈現出(P<0.05)則表明其兩組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差異性。

2 結果

2.1 患者關節并發癥發生率數據對比

術后試驗組患者在經康復治療后其關節并發癥總發生率僅為8.11%,在統計學上顯著性低于對比組患者總發生率29.73%(P<0.05)。數據詳見表1。

表1 術后兩組患者關節并發癥出現情況對比[n(%)]

2.2 患者臨床療效數據對比

試驗組患者在接受康復治療后其臨床治療期間總有效率已達到97.30%,在統計學上顯著性高于對比組總有效率78.38%(P<0.05)。數據詳見表2。

2.3 患者關節功能評分數據對比

治療前試驗組患者與對比組患者其關節功能的Harris 評分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經治療3個月后試驗組患者與對比組患者的Harris 評分相比治療前皆有顯著性提升(P<0.05),且試驗組患者Harris 評分的提升幅度在統計學上顯著性高于對比組(P<0.05)。數據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rris 評分數據對比 (±s,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rris 評分數據對比 (±s,分)

組別 例數(n) 治療前 治療三個月后 t 值 p 值試驗組 37 48.74±6.03 82.71±6.19 23.9113 0.0000對比組 37 48.81±6.16 77.93±5.78 20.9693 0.0000 t 值 - 0.0494 3.4332 - -P 值 - 0.9607 0.0010 - -

3 討論

臨床上當骨折患者的年齡偏高其術后出現關節并發癥的風險也會隨之增高,因此術后適時為患者安排有效的后續治療尤為重要,這對于促進患者患肢關節功能盡早恢復以及避免為患者留下嚴重后遺癥等均具有積極意義[8]。當前既往研究表示,導致骨折患者在術后有較高概率出現關節并發癥的主要原因,通常為患者患肢的骨骼關節功能恢復速度過于緩慢,以及患者因難以承受疼痛而抗拒過早開展相應的康復鍛煉,從而使得患者在術后愈合更為緩慢,并有高風險發生關節畸形、關節僵硬以及關節腫脹等常見關節并發癥。而為骨折術后患者合理安排相應的康復治療,即通過在患者術后恢復的不同階段去督促并指導患者適量完成相應的康復訓練,對于促進患者其患肢關節功能的恢復具有積極作用??祻椭委煆娬{重視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充分活動其他關節的基礎上去逐步提升患肢關節活動的力度和幅度,并借助專業且有效的關節功能訓練方式來幫助患者逐步恢復其患肢的關節功能及肌力,從而顯著減少關節并發癥出現概率。本研究結果表明:在經康復治療后試驗組患者其關節并發癥的總發生率顯著低于對比組患者(P<0.05);同時試驗組患者其接受臨床治療后的總有效率數據也顯著高于對比組(P<0.05);在關節功能評分方面,治療3 個月后兩組患者的Harris 分數皆獲得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提升(P<0.05),且試驗組患者的Harris 分數提升幅度顯著高于對比組(P<0.05);在生活質量評分方面,試驗組患者經過康復治療后,其在軀體疼痛、心理狀態、生理職能以及總體健康等四個維度的分數皆顯著高于對比組患者的相應分數(P<0.05)。

綜上可知,臨床上對于骨折術后患者合理實施康復治療能夠顯著降低關節并發癥的出現風險,同時還可明顯提升其臨床療效,并且在促進患者關節功能以更快速度恢復以及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方面均具有積極意義,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猜你喜歡
患肢康復訓練關節
股骨髁間骨折術后患肢采用特殊體位制動加速康復的效果觀察
多功能智能康復訓練床的設計與仿真
穴位按摩與康復訓練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療效觀察
一種水墊式患肢抬高枕的設計及應用
用跟骨解剖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跟骨骨折合并跟距關節及跟骰關節損傷的效果探討
上肢康復訓練機器人的研究
團隊互助模式對乳腺癌患者術后患肢功能鍛煉依從性的影響
miRNA-140、MMP-3在OA關節滑液中的表達及相關性研究
中西醫結合治療脛腓骨雙骨折術后并發患肢水腫的效果分析
給手指“松關節”為何會發出聲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