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黨史教育研究

2024-04-14 22:29李艷萍張全
吉林教育(黨建與思政版) 2024年1期
關鍵詞:黨史思政思想

李艷萍 張全

(1.徐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江蘇 徐州 221000;2.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009)

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依靠的力量,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積極踐行者。伴隨著世界局勢動蕩和各種社會思潮疊加影響,其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也不同程度地發生著變化。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大學生黨史教育,幫助他們牢固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和歷史觀念,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題。

一、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加強大學生黨史教育的必要性

大學生對黨史的認識、理解與內化存在主客觀方面的差異性,在大學階段系統加強黨史教育,引導他們立報國之志、踐報國之行。

(一)學史明理,正確的歷史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觀的塑造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和靈魂。明理即要從黨的輝煌成就、艱辛歷程、歷史經驗、優良傳統中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歷史地位、馬克思主義的道路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然選擇的道理。明理是前提,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正確的歷史觀,也只有從中國共產黨建設與發展歷程、拼搏與奮斗成就及所取得的寶貴歷史經驗中,才能深刻體悟到道路選擇與歷史必然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

(二)學史增信,各民族共同繁榮是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應有之義

學史增信就是要增強對共產主義信仰的信心與堅守。黨的歷史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奮斗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千百年來各族人民共同的信念和奮斗目標,只有各族人民秉持這一共同的理想信念才能實現偉大復興。因此,大學生對黨的歷史的認知與情感是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大團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念之基。

(三)學史崇德,樹立年青一代“精神豐碑”

黨的歷史是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史,是轟轟烈烈的建設史,從雷鋒、焦裕祿到錢學森無不彰顯著黨史英雄人物的風采。各民族浴血奮戰、精誠協作,共同譜寫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如著名回族抗日英雄馬本齋,在冀中平原的抗日斗爭中率領的回族支隊屢建戰功,成為我黨的一員杰出抗日英雄;滿族人關向應對紅軍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土家族廖漢生,在宜川戰役中頑強阻擊敵軍主力突圍,保證了整個戰役全殲敵整編第二十九軍的勝利,取得了“西北大捷”。中國共產黨光輝而艱苦卓絕的革命史,是各民族團結一致的奮斗史,像一盞盞明燈指引著一代代青年人前進的方向。

(四)學史力行,矢志不渝建功新時代

黨史是揭示當代中國社會運動規律的專門科學,我們黨近百年波瀾壯闊的發展史,是不斷學習和反思自身的實踐史,是不斷總結歷史經驗、指導現實發展的前進史。學好黨史、總結規律是為了學以致用,為了更好地指導實踐、開創新的偉業。黨的歷史所凝結而成的戰略思維、歷史思維、創新思維等一系列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和實踐意義。大學生要充分利用良好的學習條件,刻苦學習專業知識,在學習中提升思想政治理論水平,以堅定的理想信念武裝自己,積極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智慧與力量。

二、大學生黨史教育現狀

從課程設置到教學內容與方法、師資隊伍建設等,大學生黨史教育存在的各種問題亟須正視,應從黨史教育內容的單元化、黨史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與創新性、師資隊伍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方面進一步改進和提升。

(一)課程設置不足

目前,針對高職高專類大學生開設的思政課程主要包括“形勢與政策”“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與法治”,并沒有開設系統的黨史課程,學生只能通過專任教師穿插、零散講述或是閱讀各種碎片化的網絡信息來了解黨史。本科類院校所開設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在黨史篇幅、內容、授課時間等方面相對有限,黨史教育的作用發揮不明顯,部分大學生對黨的歷史一知半解,甚至對一些歷史問題存在認識和實踐層面的誤解。當西部偏遠地區的大學生與身邊的內地大學生接受同樣的黨史課程時,在理解和認知上力不從心,教育學習效果不理想。調研報告中顯示,大學生普遍反映對黨的理論、路線及方針政策理解不到位,現有的學習內容、方法和途徑無法幫助他們建立起系統的黨史知識框架。

(二)教學內容較單一

大學生黨史教育內容包括黨史的內容、基本精神、基本經驗等。從縱向來看,中國共產黨從最初中共一大的50 余名黨員,到建黨百年后的9000 多萬黨員,黨員數量的急劇增加,彰顯出中國共產黨強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中國共產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詮釋的大無畏的首創精神、堅韌不拔的實干精神、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精神,包含了與時俱進、自我革命、聚人心得信任等基本經驗。大學生黨史教育的基本教材主要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兩門課程更加側重理論的講述,對一些重要歷史事件、關鍵歷史時期的講解過于籠統,不能全面、系統又生動地展現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和精神內涵。同時,課堂教學中對黨史知識的拓展、與專業的結合不夠,第二課堂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三)教學方法陳舊

2017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強化社會實踐育人,提高實踐教學比重?!盵1]而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課堂教學形式多樣性操作難度較高,課堂教學的靈活性與時效性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彰顯。目前,盡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重視,各方面也做了大量的調整與優化,仍不能滿足學生需要。調研中,大學生更多地希望能將黨史教育與社會實踐充分結合,通過更直觀的教學方法來幫助他們加深理解,并能更多地注重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增強情感體驗。

(四)師資隊伍匱乏

2019 年11 月16 日,教育部發布規定征求意見指出,高校思政教師師生比不得低于1∶350。盡管三年來思政課教師在數量上有了極大補充,但在專業能力的培養、授課能力的提升方面任重道遠,特別是具有民族文化視角與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思政老師嚴重不足,面對通用思政教材的使用和學生的特殊性,不懂得如何實施跨文化民族教育。同時,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馬克思主義民族宗教理論水平有待提高。

三、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黨史教育對策研究

新時代背景下,將黨史教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堅守主陣地上求創新,要在提升內驅力上抓典型,要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求突破,要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尋求合力,從多角度全方位提升大學生黨史教育實效。

(一)守正創新,拓展黨史教育主陣地

深入研究和把握受教育對象的特點,了解他們的教育背景、文化特質和成長環境,做到有的放矢。一是立足教材,將黨史教育內容有機融入思政理論課。將通用教材與大學生文化背景、民族特色結合起來,分析普遍矛盾與特殊矛盾。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學習黨史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黨史教育的內容主要體現在課程教學中,思政課教師需要根據課程特點,結合大學生的思維習慣、學習基礎、民族文化,探索黨史模塊化、項目化教學。二是立足課堂,豐富課堂講述形式。充分發揮大學生多才多藝的優勢,通過“唱紅歌、學黨史、讀經典”等方式,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緊密聯系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以他們關心關注的時事政治熱點為抓手,將史與時、史與勢相結合,通過對社會熱點的剖析引入黨史教育的精神內核,將黨史教育生活化、時代化。同時,開設黨史選修課,給學生更多的選擇空間,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趣味性。三是立足實際,用好當地紅色教育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边@些基因庫是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實踐的有效場所。高??梢酝ㄟ^建立黨史學習與教育實踐基地的方式,拓寬黨史教育陣地,同時也需要社會的大力支持,利用現代技術手段提升紅色基因庫的教育效果,為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貢獻社會力量。

(二)注重實效,增強黨史學習的主動性

一是抓典型帶動,提升黨史學習的認同感。挖掘和利用好各民族紅色資源,特別是一些共產黨員的英雄事跡,增強黨史學習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培養正確的歷史觀。比如:中共一大代表鄧恩銘,五四時期婦女解放運動領袖向警予、郭隆真,著名地質科研領袖李四光,他們都是各民族涌現出的杰出黨員代表,對于提升大學生學習黨史的主動性、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國家認同感具有重要意義[2]。二是關注內心世界,筑牢理想信念。大學生的黨史教育不是簡單地對其進行基礎知識的灌輸與講解,而在于幫助他們通過黨史學習樹立正確的“三觀”,堅定“四個自信”和“五個認同”。這一過程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全情投入,真正走進大學生的內心深處,關注他們成長的全過程,幫助他們融入新環境,增強思想上和行動上的自覺性,從而學好專業知識,堅定回報社會、反哺家鄉的決心與信心。三是注重教育合力,助力成長成才。大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對于教育環境的適應性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育效果。學校和老師需要給予更多的關心與關注,各科老師需要通力配合,達成教育共識,形成教育合力,將黨史教育貫通到各科教學中,將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融入日常教學的點滴,幫助大學生在黨史學習與理解上達到融會貫通、形成完整體系。

(三)理實結合,創新黨史教育方式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代表座談會上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要堅持“八個統一”。[3]堅持理實結合,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將思政教育的主陣地延伸至社會大課堂。一是營造黨史教育濃厚氛圍。利用校園文化的教育引領作用,將民族文化、民族間的友誼與交流融入校園文化景觀、校報???、校園網站、校園廣播中。結合黨的重大節慶紀念日、傳統節日等,開展演講、征文、紅歌等主題活動,將黨史教育融入日常學習與生活中。二是充分挖掘黨史教育資源。加強高校間的合作與交流,做到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聘請老紅軍、老戰士到學校來講述紅色故事;通過高雅藝術進校園,將紅色經典再現熒幕。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特別是一些精品課程,與課堂教學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同時,常態化開展黨史實踐活動,帶領大學生走進社會、走進當地紅色教育基地;挖掘紅色資源,利用“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契機,組織發動他們收集整理家鄉紅色教育資源,作為黨史教育的重要補充。三是利用好第二課堂。進一步強化第二課堂建設,“第二課堂”是傳統教育方式的有益補充,更具鮮活與生動的優勢。教師可以組織黨史學習會、黨史故事講述、紅色微團課比賽、紅色觀影活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身臨其境、沉浸式的方式,讓黨史教育走進大學生的內心。當大學生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走進社會、走進社區時,使命感與責任感會自然提升,對黨史中的相關人物、經歷與故事會有更深刻的體會,從而能夠將黨史學習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

(四)多方合力,鍛造過硬黨史教育師資隊伍

思政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輔導員和班主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適時引入具有多元教育背景的輔導員、班主任等管理人員,將文化背景與專業教育相結合,開辟黨史教育的新路徑。與此同時,思政教師還要主動聯合專任教師、輔導員、學生社團等力量,將黨史教育貫穿到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開展各類文化、教育等講座、論壇,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多元文化意識,增強跨文化教育能力,用多元文化的觀點來看待社會問題,把民族、宗教等相關文化主動地融入培養方案、教學方法和考試考核中,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中。

黨的百年奮斗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財富,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進的偉大歷史成就是筑牢大學生理想信念,牢固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實踐源泉。正確的歷史觀和國家觀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應有之義,有針對性和時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價值追求。

猜你喜歡
黨史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奮進之路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第一次學黨史
思想與“劍”
黨史告訴我們什么?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百年黨史的重要啟示
黨史上的今天
思政課“需求側”
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