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領學生品鑒馮至散文的詩性內涵
——以《一個消逝了的山村》教學為例

2024-04-14 23:54河南何宗學
語文教學之友 2024年1期
關鍵詞:馮至風物哲思

◎河南/何宗學 魏 玉

馮至以詩歌創作蜚聲中外文壇,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他在創作詩歌集《十四行集》的同時,還創作了散文集《山水》中的大部分華章。陳翔鶴稱贊馮至的散文“是詩人的手筆,優美、柔和?!痹谶@一時期,馮至用詩人的眼光看待萬事萬物,散文中注重意境的營造、哲思的闡發,具有詩性內涵。

對于教師來講,如何在教學中帶領學生品鑒馮至散文的詩性內涵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本文以《一個消逝了的山村》為例進行嘗試?!兑粋€消逝了的山村》出自馮至的散文集《山水》,入選部編版語文教材選擇性必修下冊第二單元。文章語言含蓄、意境素樸、哲思深沉,體現了馮至散文獨特的詩性魅力。

一、引導閱讀,品讀明凈含蓄的語言

一般寫景抒情散文,明白淺近,讀一兩遍即可整體感知文章內涵。而《一個消逝了的山村》是一篇哲理散文,語言上“那么寧靜,那么含蓄”,只有在反復誦讀中才能感知其內在韻味。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反復誦讀,通過多種方式的誦讀使學生品讀出文章語言的詩化特色。

有的學生喜歡文章第2 段寫路的句子。作者說自己走在那條路上,好像同時走著兩條路:“一條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條路引我走到過去?!睂W生認為這里的“路”極有韻味,一條路著眼于空間,指“我”從城市到山居所走的實實在在的路;一條路著眼于時間,由眼前回到過往,從當下走向消失了的山村。兩條路,一實一虛,互相映襯,含蓄蘊藉,啟人深思。

有的學生喜歡文章的第5 段,在聲情并茂地朗讀了全段后,全班齊讀末句:“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詩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崩^而師生共同品讀。此處的寫作對象是小溪,先描寫眼前的小溪,“涌”“流”等動詞表現出溪水源源不斷,奔流不息;再由小溪養育了我們生發聯想,想象溪水同樣養育過昔日山村的人們;接著采用排比闡發議論,感悟人類因同吃樹上的果、同飲河中的水、同擔地上的風雨而聲息相通;最后,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的意蘊。全段表述方式多變,語言表達即是作者思維的過程,自然暢達,寧靜明快。

有的學生喜歡文章第8 段描寫“有加利樹”(桉樹)的句子?!巴昧?,自己的靈魂有些擔當不起,感到悚然,好像對著一個崇高的嚴峻的圣者,你不隨著他走,就得和他離開,中間不容有妥協?!边@段抒情性文字,冷靜克制,誠懇謙虛,簡練凝重,樸厚深遠,給人一種純美之感。再如,第6 段:“在這謙虛里沒有卑躬,只有純潔,沒有矜持,只有堅強?!贝颂幍淖h論運用了兩組“沒有……只有……”,四字短句,干凈利落,自然貼切,詩意盎然。

總之,從《一個消逝了的山村》中,學生品讀出馮至散文用詞精準妥帖,敘事嚴肅綿緩,描寫力避夸張,抒情委婉從容,議論本真自然等特點,能夠看出馮至在行文過程中采用了詩歌寫作中的多種手法,如想象、聯想、象征暗示等,語言表達上不見工麗的藻飾,只見清淡與含蓄,充滿靈氣與詩意。

二、引導探究,品味素樸唯美的意境

品讀課文,學生會發現名家大師寫散文,一般關注山水名勝,馮至卻喜歡描寫普通風物。這是為什么呢?此問題一提出,課堂上隨即出現了如下對話:

生1:我知道,這跟馮至的審美情趣有關,他曾說:“山水越是無名,給我們的影響也就越大?!?/p>

生2:馮至還認為:“真實的造化之工卻在平凡的原野上, 一棵樹的姿態, 一株草的生長, 一只鳥的飛翔, 這里邊含有無限的永恒的美?!?/p>

師:兩位同學回答得都很好。是的,馮至寫山水,刻意回避大川名山。一棵老樹、一株小草、一聲鳥鳴,都可能成為他行文的靈感與養料,匯聚成他散文的詩般意境。正如朱自清所說,馮至“在平淡的日常生活里發現了詩”。

緊接著,教師可以布置學習任務:尋找文中作者選取的普通風物及其特點,說說這些風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文本進行探究。

在探究過程中,學生興致很高,不一會便找出了文中描寫的自然風物及其特點。在交流環節,各小組分享了各自探尋到的內容。比如,第3 小組分享內容如下:

“太陽出來一蒸發,草間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紅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還有一種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變成靛藍的顏色……人人踏著潮濕,在草叢里,樹根處,低頭尋找新鮮的菌子?!边@段文字用形容詞“紅”“青”“褐”“白”“赭”“靛藍”等描繪了一幅色彩斑斕的“雨后采菌圖”,突出了雨季山間彩菌色彩熱鬧,采菌活動熱鬧,兩種熱鬧先后有序,相互映襯,具有別樣的氣氛感、整體感和層次感,令人神往。

第5 小組分享內容如下:

文章第9 段寫秋夜野狗的嗥叫,聯想到海上颶風、寒帶雪潮,想象這一切對過往村民造成的恐慌:威脅到無眠的老人、夜半驚醒的兒童和撫慰病兒的寡婦。這一段營造了荒原般的恐怖氛圍,表明生命在疾苦來臨時的恐懼與無奈,給人無盡的凄美之感。

在各小組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進行總結:本文通篇所選均為詩歌般的意象,不管外界如何變化,人事如何變遷,它們自是堅守自我,如如不動:“小溪”日夜奔流,滋養生命;“鼠曲草”照常在云貴地區春末開花、秋初結果;“彩菌”色彩斑斕點綴民族童話;“有加利樹”一直崇高嚴峻似圣者;野狗只管無所拘束地嗥叫;麂子不改溫良與機警……這些常見的風物共同營造了馮至散文中充滿生命力和原始野性的素樸唯美的山村意境,展示了世界的美好與丑惡,生命的豐盈與無奈,成就了玲瓏剔透、淵然而深的詩般境界。

三、聯系背景,品咂深沉悠遠的哲思

經過上述品讀、品味,學生感受到尋常風物一旦成為馮至筆下的描寫對象便具有了靈動的生命韻味、鮮活的生命氣息、藏不住的詩情詩味。馮至為什么要創作《一個消逝了的山村》這類詩化散文呢?教師可聯系馮至的身份和時代背景,通過師生互動,繼續進行探究。教師投影PPT:

馮至是哲理詩人,有其獨特的審美觀照方式。他曾留學德國,深受德語詩人里爾克、著名作家歌德兩位大師哲學思想的影響,形成“存在即價值”的思想理念及對山水“沉思”式的觀照。

“沉思式關照?沉思什么呢?”學生脫口而問。隨即聯系本文的創作背景,教師投影PPT:

1940 年10 月 至1941 年11 月,任 教 于西南聯大的馮至定居離昆明十五里的郊外楊家山林場。當時,他女兒才四歲,敵機時來轟炸……現實的重壓與自身的無力,使得一些知識分子選擇了逃避現實閉門書齋,甚至投身敵營破壞抗戰。馮至明白,有國才有家,對個人利益的極端追求最終只能導致個體的衰亡與國家的敗落。個體應當如何面對艱難時世?個體的存在究竟有何意義?成為馮至不斷追問與思索的中心問題。

“思索結果呢?”學生又問。教師為其解答,投影PPT:

他經常出入山中,借助存在主義式的頓悟,將哲理性的沉思內斂于無名的山水、人物之中,對自然風物產生了深刻的印象:“自然界的一切都顯露出來,無時無刻不在跟人對話,那真是風聲雨聲,聲聲入耳,云形樹態,無不啟示人沉思?!?/p>

通過上述互動探討,學生明白了課文末段“兩三年來,這一切,給我的生命許多滋養”的意思。進一步深究后,學生明白了這句話還指自然不僅給了作者審美上的愉悅體驗,也是作者進行生命思考的源泉,是作者的“靈魂棲息之地”。

可見,《一個消逝了的山村》蘊含著深沉的哲思。那么,寫鼠曲草時作者感慨道:“這使我知道,一個小生命是怎樣摒棄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擔當著一個大宇宙”一句又該如何理解呢?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陷入熱烈的討論中。經過思考、交流,學生明白了:句中的“小生命”表面上指鼠曲草,鼠曲草甘愿陪伴、襯托村女,體現了鼠曲草的純潔與謙虛?!靶∩敝复迮?,不管外界如何變化,村女都安于當下,心無旁騖,專注縫補?!靶∩敝干衔奶岬降钠椒诧L物:小溪、菌子、有加利樹……甚至還包括作者自己,無論個體多么渺小,只要安于當下,堅守秩序,便在國難當頭的特殊時刻擔起了人生、民族與國家的重大責任,便讓人看到了抗戰勝利的微茫希望。

馮至關注無名的自然風物,著力還原它們的本真面目,抒寫它們于無形中帶給作者的感動和啟示,充滿深沉悠遠的哲思。

馮至的散文如秋水般澄澈、充滿詩性內涵,這與馮至作為詩人的性格氣質、趣味才情、美學追求高度相關。也因此,司馬長風稱譽馮至在詩和散文兩方面都站在了“一覽眾山小”的高峰。

猜你喜歡
馮至風物哲思
作品:風物長宜
興化風物
江南風物
哲思小品
MADE IN CHINA
一本書的支持
沉淀歲月的影子——“風物”主題閱讀
哲思小品
從“鄉思”的“鄉”說開去
——馮至《蛇》的一種讀法
馮至盛名之下貴自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