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體育“非線性”教學課堂的構建策略研究

2024-04-14 23:45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實驗學校光明
師道(教研) 2024年1期
關鍵詞:非線性學習者動作

文/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實驗學校(光明) 耿 進

非線性教學模式融入初中體育課堂,不但可以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激情與運動動機,同時也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非線性教學模式是將傳統的規范性、重復性和訓練性的線性教學方法轉變為更具自主性、探究性和情景化的新穎教學手段,能有效地指引教師將教學的重心由教授標準化的技術動作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自組織運動學習模式。而初中階段的學生是系統學習和掌握體育與健康運動技能,培養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時期,在自身與周圍運動環境的協同作用下,就可以發揮出非線性教學的真正意義,學生的運動認知能力將會得到大大的提升,讓他們所學的運動知識和技能更合理、更有效的在不同運動場景中得以充分體現。

一、非線性體育教學概述

非線性教育和以往的線性教學模式不同,傳統的線性教育主要是根據體育中運動技術固有要素特性和技術動作形成的一般規則進行教和練,并突出技能動作訓練的復雜性和規范性。在運動生態動力學理論的基礎上發展并建立而成的非線性教學,注重以生為本的教學宗旨,教師在課堂中,立足于現實的運動場景中,運用課程、教學方法和教具等要素為學生創設具有豐富想像空間的運動情景,引導學生自主決策,創造個性化技術動作以應對和適應多變的運動環境,是一種更為貼近于實際,非線性的創新型教學手段。

在生態動力學理論視角下,非線性體育教學主要是在不同的約束任務、環境和有機體三者的交互作用下,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自我組織、認知和感知行動以產生功能性運動解決方案。約束引導是非線性教學思想的實踐表現,為體育教學設計提供一定的理論指導框架。

二、初中體育非線性教學課堂的構建策略

基于生態動力學理論的非線性體育教學模型對教師解決教學實踐中出現非線性問題至關重要。教師作為學生運動環境的“設計師”,秉著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遵循為學生設計代表性的學習情境、施加約束條件、減少對學生的機體內部控制以及運動項目的不確定性和維持相關信息-運動耦合的教學原則,引導學生通過機體自身、任務和環境限制的交互作用實現體育學習目標。

1.設計代表性的學習情境

非線性教育學為體育課堂教學提供了一個理論框架,在這個框架中,學生的學習過程需要置生活、社會司機有密切聯系的真實情境之中。將教學內容隱含在一個或幾個具有代表性的學習任務中,學生在學習任務的動機驅動下,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借助豐富的學習資源,在自主探索和互動合作的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完成學習任務并實現學科知識建構與素養的發展。Davis 指出,學生的學習應被看做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過程,應反映出更高水平的真實學習情境,并以學生為中心。Fajan 等人通過研究證實提供有代表性的學習情境的意義,強調學生需要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根據自身和周邊的人和物等外界因素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具等要素為學生創設豐富而充滿想象空間的教學場景,把握與界定學生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創新性思維和創造性技術,并給予充分肯定與適時點撥,使運動能力結構通過各要素的非線性相互機制得以擴展形成。

2.學習任務簡化

傳統的線性體育教學模式傾向于為學生創設過于詳細的運動學習情境,教師分步驟創設練習場景,讓學生逐步完成練習,最終達到完全掌握標準化的技術動作的目標。這種遵循由未知到已知、由簡單到復雜、難度逐級遞增的教學方法注重技術動作掌握的完整性和標準性,但將完整技術動作進行分解學習不利于動作的整合和應用。確保信息和運動之間的強耦合效應是非線性教學法支持的一個關鍵作用機制。從非線性教育學的角度來看,任務簡化而不是技術分解的體育教學策略是促進學生運動技能習得的有效手段。通過對學習任務的簡化,可激發學生自身創造能力并保持可用的信息與在運動環境中產生的行為之間產生強大的功能耦合效應,在實踐中,學習者可以感知信息,從而約束他們的行為。例如,在起跑教學中,通過設計不同的起跑方式,引導學生尋找最佳的起跑姿勢。任務簡化為學習者提供了更多成功的機會,同時保持了執行任務的時間和空間挑戰的可控性。

3.操縱約束條件

非線性教育學理論認為,操縱與學習者、任務和環境相關的交互約束條件是實現目標導向行為產生的關鍵。在體育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發出指令、制定活動規則、布置場地器材等任務約束條件干預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產生不同的運動表現行為。例如,在羽毛球教學中,通過改變比賽區域的寬度引導學生獲得前場上網技術和高吊技能;在排球教學中,通過調整排球網的高度挖掘學生傳球和扣殺的潛力;在網球教學中,使用較短的球拍可以減少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這對于初學者學習網球運動更加容易。

4.充分利用運動功能的多變性

非線性教學法利用在學習環境中的外界干擾因素的作用機制,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鼓勵學生在自身感知運動空間范圍內進行更廣闊的探索。當學生在運動中遇到疑惑或困難時,教師可以通過改變任務限制來引導學生嘗試新的運動協同模式,從而適應練習。

5.關注個體差異化

Wulf(2007)將外部注意焦點描述為“學生的注意力被引向運動的效果”,而內部注意焦點則是“學生的注意力被引向動作本身”。在運動過程中,引導學生將注意力的焦點集中在動作對環境的影響與集中在所涉及的身體活動上有所不同。非線性教育學認為,教師應引導學生將關注的焦點放在運動的效果上,而不是動作的模式上,過度強調動作模式會導致學生自身對動作的過度控制,從而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變能力。然而,以關注運動效果為導向的指導并不是絕對的,對于一些運動項目,為學生提供動作模式上的指導更加重要,但在指導過程中可采用類比或隱喻的手段,讓學生自身去感知動作模式的變化,而不是對身體運動模式進行直接指導。對個體運動的內部控制會限制學習者對運動環境中關鍵信息的感知,這些信息將在指導他們運動行為方面發揮著關鍵的作用。強調外部注意力可以進一步加強學習者對運動環境特征感知的敏感性,這些特征將激發學生產生更多的功能性表現行為。

猜你喜歡
非線性學習者動作
你是哪種類型的學習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類型的學習者
動作描寫要具體
畫動作
漢語學習自主學習者特征初探
電子節氣門非線性控制策略
基于SolidWorksSimulation的O型圈錐面密封非線性分析
四輪獨立驅動電動汽車行駛狀態估計
工業機器人鋁合金大活塞鑄造系統設計與研究
非同一般的吃飯動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