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本化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體系優化探討

2024-04-14 17:26李飛
知識文庫 2024年6期
關鍵詞:人本化管理制度管理體系

李飛

在我國高等教育的迅速普及、教育教學體制的革新之中,我國高等教育人才的儲備量,也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穩步提升,而怎樣將高端人才的作用,進行更為充分的展現與發揮,已經成為當前階段各個行業發展所重點關注的問題,基于這種訴求的存在,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就需要做出及時轉變與更新,特別是在實際進行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過程中,要注重手段、模式的選擇,以保證管理水平的提升。其中,人本化理念的融入能夠將高等教育管理體系的優化推向更高的水平,是當前階段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開展所需關注的重點問題。

從根本上來看,人本化理念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工作與教育管理工作,其核心在于高等教育中的各類人才,高等教育學生管理以及課程教學中融入人本化理念能夠對學生的思想與行為有正確的引導和啟發,有利于促進素質教育工作的不斷發展和深入。本文所研究的重點正在于如何將人本化理念充分作用于高等教育管理體系的優化之中。

1 人本化理念的內涵

人本化理念就是以人為本。主要有兩個層面的體現,其一表現為以教師為本,其二表現為以學生為本,重點在于二者的全面發展。簡單來理解就是高等院校的教學管理工作開展,需要以學生為核心,保證所有學生的全面發展。無論是管理抑或是教學,具體內容的規劃都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進而達成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學校領導也需要做到對教師發展的及時關注。全面發展綜合表現為具有“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的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學子。由此,提出學生學習理念“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享受學習”。建立班級“自主管理”模式、“自主課堂”,實施“三有”、“三聲”、愉快、和諧、欣賞教學,建立互助合作學習小組,建立動車小組,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學工作都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進行。

2 高等教育管理體系優化與人本化理念融合的挑戰

2.1 學生思想較為復雜

在高等教育管理體系優化工作的開展中,其核心目標就在于學生正向積極思想觀念的塑造,使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學生的成長、發展能夠更加順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數字時代的飛速發展中,互聯網數據信息涌入了學生的生活之中,其中存在的不良、消極文化對學生的思維、思想等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比如盲目攀比、拜金主義等。再加上當代社會的發展中,許多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渥、物質條件富足,家長幾乎事事都考慮周到,這就直接導致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嚴重缺乏,極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進而導致其思想變得愈發復雜,在其成長過程中養成不良的習慣。這就使人本化理念的全面滲透受到阻礙,如果一味以“學生”為主體,不考慮上述影響因素,高等教育管理體系的優化效果也就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保證。

2.2 教育與管理不兼容

在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之中,起到主要引導責任的是輔導員、教師兩大主體,二者的工作雖然有不同的側重點,但是,其擁有共同的奮斗目標,那就是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在當前階段,由于教育教學工作開展與學生管理之間所存在的不協調問題,高校的教育效果、管理質量、人本化理念融入效果等都難以得到及時的保障。管理人員僅僅只注重管理措施的滲透,未能將其與“以人為本”的理念進行良好融合,整體的管理顯得沒有溫度,管理水平也十分有限。再加上教師本身僅僅注重教育內容的規劃、理念的研究,對于學生的日常管理工作開展并不注重,僅僅將自身職責確定為教育工作者或者教育研究者,這就使得學生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難以做到及時有效的結合,人本化理念的滲透也就難以做到深入、貫徹。

2.3 管理隊伍較為落后

在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教師的作用是十分關鍵的,他們不僅僅肩負著教育教學的重任,學生管理工作的開展也離不開其作用的發揮。而在當前階段的管理與教育之中,由教師組成的管理隊伍存在較為落后的問題,而之所以有這種問題的存在,主要是因為:第一,當前很多教師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觀念、管理理念,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師對于課堂管理的核心素養教學目標,缺乏全面的理解和正確把握,沒有清楚認識到“以人為本”的重要意義。這導致了很多教師的思想意識較為薄弱,缺乏責任感,沒有把人本思想融入學生管理中去。第二,教師觀念陳腐,教師對于課程建設與學生全面管理的關注度不足,導致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得不到良好培養,對于學生這一主體的關注度也存在嚴重不足。

3 人本化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體系優化路徑探究

現代教育理念認為,成功的教育者必須深入細致地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天然稟賦及個性特點,在此基礎上因材施教,給他們一個廣闊自由的發展空間。高等院校的管理亦是如此,教師管理也是如此。教師管理班級的過程,實質上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種雙向的情感交流過程。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高揚“以人為本”的價值理想,才能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有愉悅感、安全感、尊嚴感,學生的潛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發展。而關于人本化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體系優化路徑,在具體踐行過程中,除了對學生這一主體的關注之外,在教師管理方面也需要針對優化路徑做出詳細規劃,以保證整個高等教育管理體系的構建,在下文中將對此做出詳細闡釋與剖析。

3.1“以人為本”的學生管理優化路徑

(1)理念踐行,關注學生身心特點

在我國教學改革不斷推行的大背景下,“以人為本”已經在高等院校管理、教學中深深扎根,這就意味著,在實施管理舉措的過程中,也需要將“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貫徹、滲透放在優先發展位置之上,站在學生身心發展、實際成長情況的角度出發,進行德育管理活動、計劃、方案的確定,帶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管理活動之中,這樣才能夠為高等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有序、順利開展提供保證。但是,對于高等院校的管理內容、活動設計,還需要及時關注到該階段學生所具備的“復雜性”心理特點,保證管理工作的循序漸進滲透,讓學生不會產生被束縛的感受。例如,可以打造以“做文明快樂的中心人”為主題,設置管理活動,具體實行時,可以以微笑進校園、進課堂、禮儀教育實踐等的設置為主,讓學生這一主體能夠在這種日常的活動中,學習知識、規范禮儀,讓學生能夠直觀地參與其中,積極投身于教育管理活動。在禮儀教育中,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搜集我國古代各個朝代的禮儀資料、相關故事、人物傳記等,讓學生能夠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以保證學生管理的效果,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2)人本化管理中的嚴慈相濟

在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中,“教育”與“愛”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教師需要時時關注學生,學生才能夠更加關愛教師,只有教師主動積極地與學生交談,并讓學生感受到愛,學生在學習方面的信心、勇氣、興趣等才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激發。但是,“愛”的體現不能夠盲目,如果僅僅是將愛賦予學生,沒有嚴格的態度、要求,學生就會產生懈怠的問題,他們會認為我和教師關系不錯,教師并不會懲罰我,并出現一種無所謂的態度,這就會使整個班級難以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但若教師對學生一味地嚴格,不給學生以關懷、體諒,表面上看,學生非常聽話,甚至做得很好,學生也能遵守各項制度,在一般人眼中,有良好的班風,是一個不錯的班級。但時間長了,學生見了教師就像老鼠見了貓一樣,害怕惶恐,學生長時間處于這樣一種被動壓抑之中,對身心將會產生一種不良影響,從而導致厭學。由此也就能夠得出,教師對學生不僅要給予關心、愛護、幫助、鼓勵、鞭策、指點、引導、開導,使師生之間關系融洽、自由、和睦,而且還要對學生嚴格要求,嚴加管教。唯有做到嚴慈相濟、嚴愛統一,方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行為習慣。

要建立起良好的新型師生關系,班級內部平等的人際關系首先體現在師生關系上。這里說的師生平等,主要指的是師生在尊嚴上不分貴賤,人格上彼此尊重,思想上互相交流,把自己置于集體一員的位置上,讓學生感到教師是在和他們一起建設美好的集體。對學生應是嚴格而不嚴厲,寬容而不縱容,力求在生活上多關心他們,學習上盡力幫助他們,處理問題時公正合理不偏私,有寬闊的胸襟,既要有允許學生犯錯誤的心理準備,又要有以真誠與愛心幫助他們的具體行動。與學生交朋友,做他們的良師益友,真心交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這樣,學生因親其師而信其道,樂意接受老師的教育、指點。而教師也因此會了解學生更多情況,掌握學生的動態,對教育的內容更具直接性、針對性,教育的方式更具選擇性、靈活性,更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3)教師管理理念的轉變

在高等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中,輔導員、教師均是推動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的指導者,二者在進行學生管理時,一定要及時轉變自身工作理念,加強和學生的溝通與交流,讓學生增強對于輔導員和教師的認同感。明確在高等院校的班級中,學生以及教師之間關系的維系,需要的就是及時溝通,經常的交流有助于學生增強對于教師的信任感,拉近二者之間的距離,但有些教師由于深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是較少的,不懂得人本化理念的深層內涵,這就需要教師注重自身工作理念的更新與轉變。除此之外,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就是做人的工作。在進行教育時,必須圍繞著學生進行工作的開展,及時地服務學生,關照學生,促進學生的政治覺悟、文化素養、思想水平以及道德品質等不斷的提高,讓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德才兼備的人才。這一理論觀點也恰恰是對人本化理念的印證。所以,在高等院校的管理體系優化建設中師生共同體的建設是非常重要的。

除此之外,還需注重以下幾點的踐行:第一,按照教學體系管理和教師培訓考核體系的建立,加大各種經費的投資力度,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氛圍,同時也要為教師提供多種學習機會,包括思政教育、學生管理理論、教學方法的學習,強化課堂教師的整體素質,為學生管理工作與人本化理念的結合打下堅實的根基。第二,將教師的思想教育、課堂教學、人本教學考查融入教學實踐中,并納入教師的整體素質評價,同時也要與工資報酬掛鉤,這是為了激勵教師的積極性,從而推動教師全面轉變教育觀念,認識到人本化理念與學生管理相融合的必然性。第三,地方高等院校的教師還要做好對市場的調查,保證課堂課程教學目的制定與學生管理目標制定的可行性,并針對每位同學的性格特征,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管理方案,使其思想、行為、性格等均能夠得到良好塑造。

3.2 “以人為本”的教師管理優化路徑

(1)“以人為本”教師管理原則的樹立

“以人為本”的理念誕生至今,已經逐漸發展成熟,并在我國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中,成為高等院校教學改革、管理工作開展中的最核心思想之一。而在“以人為本”教師管理原則的樹立中,需要校方重點關注以下幾點:①需要校方充分尊重、關心、理解教師,保證管理關系中的主客體統一;②校方管理者自身綜合素養、專業素養的有效提升,并對管理者提出要求,讓其充分踐行以德服人、公平公正、以身作則、以理服人的原則;③就是要將教師的合理需求,進行有效的滿足;④整個管理工作的進行,需要以“激勵”為主,使激勵與教育相統一,發揮外部誘因的刺激作用,讓教師能夠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提升工作積極性;⑤就是要及時關注到教師本身綜合素養、道德品質以及專業素養的建設。針對上述五方面的貫徹落實,究其根源就是為了將“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發揮到最大。

(2)踐行“以人為本”的理念并進行管理制度的建設

對于高等院校的發展與建設來說,其教師管理制度的形成是其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基礎,而制度本身也是人與人的交流交往中,所造就的程序化、模式化產物,制度的形成,所發揮的最主要作用,就在于幫助人與人之間,進行行為關系的處理與調整?;诖?,在高等院校教師管理制度制定的過程中,就需要將“以人為本”的理念進行充分的滲透與落實,結合高等院校發展的實際情況,將具體的管理制度細化,進行針對性的設計,并將其落到實處。在細則制定的過程中,校方可以讓教師參與其中,讓教師將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進行有效的發揮,探尋并正視自身存在的問題,并對自身的工作有更加清晰的認識。

(3)“以人為本”理念的滲透,促成和諧的人際關系

在高等院校的發展和建設中,“以人文本”是其內在要求,同時,也是校方管理工作開展的基礎核心,對于這種理念在教師管理中的滲透,能夠使教師之間形成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诖?,校方若想更好地促進和諧人際關系的形成,就需要為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創設更為和諧的氛圍環境,將校內已有的教育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結合高等院校課程建設與安排的實際,為教師創設促進其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活動,例如,以“微笑提升信心”為主題的團建活動等。讓教師在實踐中,形成團結協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理念思想,讓每個教師都有被重視的感受,這樣,教師就會在實踐中建立信心,并對自身的工作更有干勁。同時,這種方式,也能夠將教師自身的價值以及積極性、主動性等進行充分的發揮。

(4)構建高等院校與教師之間綠色溝通交流通道

針對高等院校與教師之間,綠色溝通交流通道的構建來說,在高等院校內部就需要形成針對教師而言的開放式管理制度,這樣才能夠讓教師的內心表達有自由的空間,這種方向也是當前階段高等院校管理機制建設的大趨勢,對于這種開放式管理制度的制定與落實,能夠更好地推進“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的落實與建設?;诖?,作為高等院校的管理者,就必須懂得從單項的管理模式轉變為多項的管理模式,并促使整體管理制度的建設從封閉轉向開放,保證高等院校與教師之間的對話是一種良性互動,并為二者之間的交流構建綠色通道。

(5)建設剛柔并濟的管理制度

在高等院校教師管理制度的形成中,剛性的管理制度所指的是以科學制度規范教師行為的方式,是一種硬性的約束,而柔性的管理制度所指的則是充分理解教師、尊重教師且靈活性較強的一種人性化管理制度,其主要特點就是激勵要比管控更為重要。這兩者之間如果不能夠形成相互配合、協調統一的關系,那么,高等院校管理制度的制定,就難以將其自身的作用進行及時有效的發揮。需要重點關注的就是,在促進二者結合的過程中,作為新時代的高等院校管理者,必須懂得“權宜應變,以人為本”的道理,明確如果僅僅將剛性制度的作用進行有效的發揮,是難以將相關問題解決得更好的,高等院校的管理效能也難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也得不到充分地調動,因此,在實際進行教師管理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除了對于高等院?;局贫燃t線的堅守之外,還需要懂得將自身的人本精神進行有效的體現,促進剛柔并濟的管理制度的形成。

而對于這種管理制度的貫徹落實,還需要管理人員不斷進行管理制度的完善,整個制度的建設,也需要制定賞罰分明的措施,繼而促進管理制度在實際管理工作中的有效落實。同時,管理者除了對于制度剛柔并濟、賞罰分明的關注外,還需要懂得將教師心靈空間、工作氛圍上的自由度,進行及時的塑造,對于教師工作中的非人為錯誤,要給予其改正或者將功補過的機會。但是,在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這種機會的給予也需要遵循適度原則,這樣才能夠保證剛性機制與彈性機制之間的有機結合,才能夠保證“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的落實。

4 結論

綜上所述,在人本化理念的影響下,高等教育的管理體系優化應該更加注重“以人為本”理念的強調,從而為高等教育管理體系的優化建設質量提供保證。本文從人本化理念的內涵、高等教育管理體系優化與人本化理念融合的挑戰、人本化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管理體系優化路徑探究等角度出發,著重闡述了關注教師、學生這兩大主體管理內容規劃、管理工作開展的重要意義,并提出針對性建議,希望能夠為高等教育管理體系的完善建設、調整與優化提供一定思路、借鑒,同時,也希望在人本化理念的融入下,我國高等院校的管理工作開展能夠邁上新的臺階,得到更高水平的建設。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第二醫院感染管理科)

猜你喜歡
人本化管理制度管理體系
對質量管理體系不符合項整改的理解與實施
探討企業內控管理制度的建立與完善
基于KPI的績效管理體系應用研究
當代經濟管理體系中的會計與統計分析
控制系統價格管理體系探索與實踐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與完善評析
涉軍中小企業管理制度創新探討
面向人本化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實踐與探索
高校青年教師思想道德教育人本化研究
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的“人本化”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