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教融合視域下高校畢業生精準就業路徑研究
——以湖北省為例

2024-04-14 12:06黃羽婷
江蘇商論 2024年3期
關鍵詞:產教畢業生精準

黃羽婷

(武漢外語外事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83)

一、產教融合對高校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當今社會對高素質、應用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 也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為校企聯合培養的“合作者”,企業長期奮戰在行業第一線,具有豐富的行業經驗和敏銳的行業嗅覺,對人才的標準有著清晰的認識。 高校加強與企業的協同聯動, 讓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有助于實現高校與企業“雙主體”育人的模式,能夠推進產教融合、協同創新,共同發展。

產教融合的內涵是在建立產業與高校信息共享、 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產業發展需求相適應、校企深度合作與協同育人三種機制的基礎上,以信息融通、資源共享為基礎,構建產業與高校協同育人及創新體系。 產教融合已成為促進高等教育發展、統籌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加強創新型人才培養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指導方針和重要制度安排。 在新的經濟形勢下,產教融合還可以提升高校畢業生的就職率。

二、當前大學生就業市場概況及企業人才需求分析

中國的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具體表現為在產業結構迅速升級轉型的環境下,人才供給與企業人才需求不匹配,進而引發了企業“用工荒”和高校畢業生“求職難”并存的現象。 隨著傳統行業的不斷優化升級,傳統行業求職者間的競爭壓力較大,企業急需專業技能型人才。 新經濟行業的涌現,使得相關人才供不應求。 關于當前就業市場及企業人才需求的研究分析, 本文將采用PEST 分析法進行宏觀環境分析,從政治、經濟、社會和技術四個層面依次展開,論述當前高校畢業生面臨的就業新機遇與挑戰。

(一)政治環境分析

黨中央、 國務院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全力部署相關工作并督促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貫徹落實。 人社部于2021 年印發了《關于部署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行動的通知》, 提出用心、用情、用力幫助解決高校畢業生求職中的困難和問題。 確保有就業意愿的畢業生就業服務不斷線,使有求職意愿的失業青年及時得到針對性就業幫扶,力爭青年失業水平穩中有降。 通知明確從加密崗位信息提供、啟動專項職業指導、集中開展培訓見習、扎實做好困難幫扶、加大就業權益保障、強化政策宣傳落實等方面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全面展開。

(二)經濟環境分析

傳統行業企業升級轉型成效明顯,復合型技能人才需求大幅上升。 在行業技術含量不斷提高的同時,也延伸出了許多新的工藝、服務和產品。 這就要求傳統行業從業人員與時俱進,不斷提升個人技能和專業水平。 部分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后,以文化創意、健康養老、現代物流等產業形式發展,專業技術類型人才短缺的問題比較突出。 隨著互聯網深入滲透人們的衣食住行中,一系列依附于互聯網,但更細化、更專業的新興行業職業涌現。 例如“家庭收納師”“App 技術工程師”等,這些新興崗位更需要綜合技能較強,綜合素質過硬的跨界人才。 與此同時,中國正處在從“世界工廠”向中高端價值鏈攀登的過渡期, 科技人才作為支撐科技創新的最關鍵因素,在企業發展中的地位日益凸顯,企業對高素質科技人才的渴求愈來愈強烈。

(三)社會環境分析

老齡化已經成為中國社會面臨的主要問題,也對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有著極大的影響。 根據全國勞動力調查數據顯示, 中國45—59 歲人口占比高于15—29 歲人口數,他們主要從事制造、農林牧漁、批發零售、建筑這四大傳統行業,這些行業普遍呈現勞動力受教育水平較低的特性。 在產業升級的背景下, 新型機器或計算機替代人工成為主流,使傳統行業吸納就業能力明顯下降。 高學歷人才就業主要分布在教育、信息技術等具有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這導致大量退休人員騰出的崗位與高校畢業生學歷不匹配,即使崗位需求量大也難以解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 近年來,“新一線城市”的建設與發展, 為知識型勞動者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據調查顯示,“新一線城市”對高校畢業生的吸引力已經超過了一線城市, 這些城市具有政策靈活、生活成本較低、就業職位多樣化的特征。 將持續通過人才引進、落戶政策優惠等方式吸納更多優秀高校畢業生,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大的問題。

(四)技術環境分析

中國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也讓專業技術人才缺口持續增大。 相較于普通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發展明顯不足,企業專業技術人才匱乏,而高校畢業生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就業困境。 企業中存在“懂業務的不懂技術,懂技術的不懂業務”的現象,凸顯了復合型人才短缺的用人現狀。 產業鏈的融合與升級、“互聯網+”模式的進一步推進,共享經濟的快速滲透,都為未來就業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來的企業發展模式將朝著發展型、多元化、個性化方向轉變,企業與員工之間的關系也將朝著合作共贏的方向轉變。 共享平臺興起,有助于線上線下勞動力的整合,讓工作形式更加靈活多樣。 工作場所更加多元,工作的信息受眾面更廣,工作方式更加人性化,工作參與度更高。 以充分滿足就業人員個性化需求為前提,優化中國就業市場崗位和人才需求配置。

三、基于就業市場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當前就業市場,存在較為明顯的“政府急、高校急、企業急、畢業生不急”的現象。 雖然中國目前勞動力就業形勢嚴峻,但存在著部分企業招工難和大學生就業難“兩難并存”現象。 總的來說,中國就業市場呈現部分畢業生就業難、 部分行業門可羅雀、部分地區難以吸納人才等問題。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經濟不景氣,勞動力市場需求萎縮,宏觀就業環境對大學生就業產生了直接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壓力和難度。 從大學生自身角度來看,部分學生就業期望值過高,造成了畢業生“緩就業、慢就業”情況嚴重,也增大了整體就業壓力。 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主要體現在:

(一)個人定位不清晰,就業期望值過高

對于初入社會的高校畢業生而言,就業本身就是一場理想與現實的碰撞,一場自身實力與社會需求的較量。 過高的就業期望值使部分畢業生只關注大單位、大城市的就業,過分追求利益,忽視了自身的興趣和職業發展。 部分畢業生不僅對薪酬、工作地點要求較高,而且對專業對口程度、未來發展前景等也有較高的期望,把“錢多、事少、離家近”作為擇業標準。 一旦未能找到滿意的工作,他們便傾向于通過“緩就業、慢就業”逃避就業壓力。 例如專心準備考研或考取各類資格證書,寄希望于獲取更多證書來提升自身的擇業競爭力。 部分畢業生執著于報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把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作為人生規劃的重要目標。

(二)對行業發展和崗位需求缺乏了解

高校畢業生對職業定位不夠清晰,在求職時沒有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崗位的實際情況、企業的價值觀念和行業未來發展趨勢。 在這種情況下極易產生就業不適應甚至離職的后果,這對他們自身的發展和今后的職業發展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高校畢業生對企業忠誠度不高, 久而久之形成了惡性循環,部分中小型企業不愿招收應屆畢業生,導致大學生畢業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就業積極性。 有些大學生在畢業之際突然發現自己無處可去, 不清楚自己的職業生涯該如何發展,求職就業時屢屢碰壁,產生了害怕就業、就業焦慮等負面情緒。

(三)就業意愿與就業能力不匹配

高校畢業生就業能力與企業需求不相匹配的問題突出。 高校的專業設置不夠靈活,創新意識不強,對實踐性不夠重視,導致學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與企業的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異,高校畢業生在就業市場競爭力不強,就業難度加大。 該問題在高職類院校體現更加明顯,部分高職院校的專業建設能力不足, 人才培養與企業人才需求不相適應,導致高職畢業生就業人數雖多,但就業質量不高,待遇偏低,在擇業、升學、報考公務員等方面存在諸多政策限制和歧視。 在專業設置方面,熱門專業設置重復率高, 導致一些專業畢業生出現過剩。如信息技術、會計等專業。 專業課程設置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造成部分高校畢業生就業與專業匹配度不高,就業后會出現就業滿意度低、跳槽頻繁等問題,影響了畢業生就業的穩定性。

(四)物質基礎豐裕,懷揣創業老板夢

當前高校畢業生多為“00”后,他們多為獨生子女,家庭條件較為優渥。 在孩子面臨就業壓力時,部分家長會主動幫忙分擔, 提供經濟和物質支持,確保孩子衣食無憂。 有了豐裕的物質基礎作為保障,部分高校畢業生就業積極主動性差,他們不急著走進社會,甚至對就業排斥、恐懼。 部分“00”后崇尚“佛系”,在他們看來,干著996 或007 的工作,卻只能拿著微薄工資,是對剩余價值的壓榨,在工作中主動“躺平”,拈輕怕重、甘于平庸。 面對不容樂觀的就業現實,“00” 后的創業熱情卻十分高漲。 根據2021 年《中國青年報》關于大學生就業創業的調查顯示,92.45%的被調查者贊同和支持大學生創業,其中58.49%的大學生認為自主創業是實現理想的途徑,超過六成“00”后高校畢業生認為自己畢業10年內會年入百萬1中國青年報[N].2021-6-4-06.。

四、精準就業對提升大學生就業率的重要性

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如何提高大學生就業率也是全國高校面臨的重點問題.它不僅影響中國社會的和諧發展,也影響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 受新冠肺炎r 后疫情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復雜嚴峻,保就業、穩就業、促就業成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大力支持大學生就業和創業, 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率,對于改善就業形勢,促進經濟發展,解決民生問題,都起到了促進作用。 “精準就業”,即高校將社會發展需求和企業用人標準納入人才培養體系,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為畢業生創造就業條件,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主動就業。

(一)增強人職匹配度,降低人力配置成本

目前,就業市場存在高校畢業生與企業崗位需求的匹配度較低的問題,主要原因在于雙方沒有做到精準對接,溝通和信息傳遞不及時,信息獲取內容不對稱。 企業在招聘到高校應屆畢業生后,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培養新員工,而人才流失率較高,使得企業在人才招聘過程中的投入遠大于收益。 以產教融合為契機,支持企業與高校建立“校企聯姻”的人才培養模式,可以有效提升畢業生與企業人才需求對接的精準度。 高??梢越柚袠I企業資源,不斷改進創新合作模式,培養符合企業和市場需求的創新創業人才。 同時也為大學生提供更多一線實習實踐機會, 從而提高畢業生的求職競爭力。 這對于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降低畢業生的求職成本以及企業的用人成本,促進企業人力資源配置優化有著重要意義。

(二)提升畢業生職業技能,增強學生創新創業意識

中國十四五規劃全面展開, 隨著科學技術的革新和社會經濟的深入發展, 人才和崗位需求不斷發生變化。在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過程中,需要大量高層次應用型創新型人才。 這迫切要求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以時代發展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加快培養制造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傳統的高校辦學注重理論學習, 但缺少崗位實操相關訓練, 導致中國就業市場高級技術人才和高級技工的短缺。高校辦學以產教融合為契機,開展高校就業服務精準對接工作, 把校內專業課設置與校外企業實踐、學生頂崗實習緊密結合起來。讓企業導師進課堂,傳授行業一手訊息和職業需求,并將行業企業的要求納入課程考核標準中。 利用校外實訓基地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在學生實習實踐環節中,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思維與意識, 有助于培養出專業基礎扎實、職業技能卓越、職業素養拔尖,在就業市場脫穎而出的高層次應用創新型人才。

(三)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融合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對新形勢下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就業創業、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 高校通過加強產教融合,推進精準就業對接工作,建立校企融合的實訓平臺, 能夠為學生提供實習和就業機會,切實穩定就業總量、改善就業結構、提升就業質量。 通過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能夠有效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能力、自主創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提升。 在此基礎上,企業和院校還可以聯合打造產業人才培訓基地, 探索建立高校-企業雙向服務機制,在企業中打造高校校外實訓基地和高校畢業生實習就業基地。 同時,高校也可以為企業員工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共同孵化出“產教融合型企業”,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融合。

五、基于產教融合的高校畢業生精準就業的實現路徑

(一)政府精準服務引領就業創業

以湖北省為例,為了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政府從拓寬畢業生就業“三類渠道”、健全扶持大學生創業“六項機制”、優化公共就業服務“三項舉措”、實施幫扶離校未就業畢業生“三送服務”四方面入手, 讓高校畢業生精準就業得以穩步推進。 對于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企業給予各項補貼和優惠政策,支持經營性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提供多元化招聘服務。 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實施公務員、事業單位政策性擴招,并將主要空缺崗位用于高校畢業生招聘, 同時推出大批基層崗位,吸納青年才俊。 對靈活就業畢業生給予社保補貼等扶持。對個體經營畢業生給予稅收優惠。因此,湖北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人數明顯增加。

湖北省政府提出健全扶持大學生創業“六項機制”,即提供一項創業貼息貸款、實施一個無償扶持項目、舉辦一場創業大賽、打造一張創業服務品牌、建立一批創業孵化基地、 推出一檔創業電視欄目。鼓勵對大學生創業免除反擔保, 加大貼息力度,通過扶持創業項目、舉辦創業大賽,搭建大學生創業者、創業導師、創投機構對接平臺,營造創業氛圍,提供高校畢業生創業啟動資金。 為了優化公共就業服務提出做實就業指導、簡化就業手續、提升就業能力“三項舉措”,并對離校未就業畢業生提供“三送服務”,即:送政策、送服務、送崗位,確保畢業生離校即與省教育廳銜接移交數據的不斷線服務。 運用智能機器人外呼平臺服務,逐一聯系未就業畢業生,運用互聯網各平臺提供就業崗位。 開展“直播帶崗”,實現全平臺觀看量達318.18 萬人次2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OB/OL].。

(二)企業助力高校人才精準培養

以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為例,作為湖北省首批產教融合型企業,該公司積極承擔企業責任和建設任務, 與華中科技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武漢大學電氣與自動化學院展開校企合作。 該企業參照高校人才培育要求, 由校企合作基地-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技術培訓中心為學生提供生產實習機會,并配備專兼結合的優質師資資源,為學生定制了線上線下相結合, 各具特色專業實習計劃。 依托營銷實訓室和智慧校園綜合能源項目,以實操技能教學為主,分組研討、案例分析、虛實結合為輔,將理論教學、實訓實踐、合作研究相融合,讓學生身臨工作情境,將課本知識與企業實踐融會貫通,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職業素養,確保了校外實習實踐質量。 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將技術培訓中心作為高校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有助于湖北省電力專業人才培養,也對湖北省電力專業優秀學子向創新、 復合型人才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除了開設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校企間還可以共建產教研平臺,開展項目合作和學術研討。 企業給高校教師提供掛職鍛煉的機會,高校教師去到企業開辦專業知識講座, 切實推進校企融合的深度發展。 以產教融合為契機,學生在校外企業基地實習實訓環節中,積累大量行業相關經驗,培養應對問題的能力, 在日后學習中以行業企業標準要求自己,在畢業求職過程中實現精準就業。

(三)高校向畢業生提供精準就業幫扶

總的來說,高校對畢業生的精準就業幫扶可以分為四個步驟,精準把握國家政策、精準對接企業人才需求、精準指導畢業生就業、精準構建并維護畢業生就業系統。 近年來,政府高度關注畢業生就業工作,帶頭整合了各類資源,頒布各項有助于畢業生精準就業的優惠政策。 高校需要對政策保持高敏感度,深刻解讀、充分利用,搭建好政府、企業、學生間的溝通橋梁,讓信息無障礙傳遞,政策無誤差落實。 新的就業形態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應密切關注國家產業需要和用人單位需求,以市場為導向,實現“人才培養、產教融合、精準就業”三方聯動,真正做到訂單式培養、精準化就業。 精準指導畢業生就業需要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利用就業類指導課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勞動觀和價值觀。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高校教師應該在課堂中弘揚勞動精神,培養學生崇尚、尊重勞動的意識。 在就業時減少行業、職業、薪資、地域等限制,引導高校畢業生向基層、中小型企業和鄉鎮就業,在平凡的崗位上發光發熱,實現個人價值。 高校需要積極構建畢業生精準就業服務系統,配備專業人員進行市場調研,摸清行業要求,加強大數據運用,精準獲取畢業生就業相關信息。 借助“互聯網+就業”的新思路,立足于市場及行業的產業需求,做好企業和學生間的銜接工作。 利用技術創新賦能,開展精準化雙向服務,最大化發揮學生在“云招聘”過程中的優勢,實現精準就業,讓企業能夠精準招聘,使人力資源的配置最優化。

(四)高校畢業生做好職業規劃,強化創業意識

大學生從入校起就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注重平時的點滴積累,在學習專業課程的同時,積極參與到有助于全方位提升自身能力的活動中去。 在校內外實習實訓環節強化職業素養,充分了解行業企業的用人需求,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做好個人職業生涯規劃。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有了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方可明確每一階段的學習和工作目標,腳踏實地、步步推進,在畢業求職時才能掌握主動權,實現真正的精準就業。 高校畢業生還應積極轉變就業思路,強化創新創業意識。 在大學期間注重團隊合作,和志同道合的同學、朋友力往一處使的同時秉持憂患意識,避免眼高手低。 充分運用周邊思維和用戶思維,想客戶之所想,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考慮問題, 發現和抓住生活中的商機。 在社會就業崗位緊缺之時,變被動為主動,謀劃精準就業大計。

精準就業是當前能夠快速、有效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可行性高的一種就業新思路,是依托產教融合的大環境,在確保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的基礎上,對推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的有益探索。 構建精準就業體系需要政校企學四方達成共識,共同構建一個科學、穩定、系統化、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培養機制和人才就業系統。 有效幫助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快速就業,為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價值,為解決國計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提供保障。

猜你喜歡
產教畢業生精準
9歲的高中畢業生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產教融合 商以富國
精準防返貧,才能穩脫貧
你根本不知道,這屆畢業生有多難
基于產教結合下的中職電子教學研究
一個沒什么才能的北大畢業生
產教融合:時尚產業的蛻變之路
精準的打鐵
精準扶貧 齊奔小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