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統破解城市公共空間緊缺難題

2024-04-15 20:17汪廣豐
群眾 2024年6期
關鍵詞:社區空間建筑

汪廣豐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北京時強調指出,應多留點綠地和空間給老百姓。城市公共空間是市民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的開放空間環境,也是體現城市風貌特色的窗口。隨著城市高速發展,人口密度和開發強度提高,公共空間緊缺成為城市發展普遍存在的難題。當前城市建設已進入以城市更新為主題、存量挖掘為主的內涵式發展階段。系統破解城市公共空間緊缺難題,分類塑造特色城市公共空間,既提高生活品質,又增強城市活力。

打造更具活力的街道空間。營造活力街區。遵循街道生長脈絡與人文肌理,運用科技、商業手段,提升街區功能、承載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營造生活化社交化場景。例如,上海在新城規劃建設導則中提出,打造標志性24小時運營的公共活動集聚區,鼓勵沿街建筑底層引入多樣復合的功能業態,將商業、辦公、居住、文體、娛樂、社區服務等不同功能進行有機混合。打造無車街區。在城市中心建設小街區、密路網、步行和自行車友好街區。以步行道系統為核心,構建層級化活力中心區,提高行人優先的生活品質。例如,成都未來科技城打破“汽車優先”的傳統規劃秩序,充分利用丘陵地形地貌,建設地上地下相結合的立體交通網絡,實現了人車分流,滿足慢行可達的步行需求。優化主題街區。實現微觀街巷再生,打破商業空間邊界,讓原本封閉的建筑融入周邊街道,便于人們從各個方向進入。廣州北京路騎樓古街、東濠涌的微環境改造,引導沿街商鋪圍繞立面,做出更多開放式外擺,進而創造出更加有趣的微型公共空間和休憩角落。

打造更具獲得感的社區公共空間。整合存量資源。整合利用社區辦公用房、小區綜合服務設施,拆除違法建設,騰空土地及小區周邊存量閑置土地等存量資源,用于改建公共服務設施和便民商業服務設施,提高為兒童、老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服務需求的功能性空間比例。重慶鼓勵存量土地房屋轉型,發展健康養老等政府扶持產業,對“邊角地”“夾心地”“插花地”,以及不具備單獨建設條件的土地,可與周邊用地整合實施,重點用于完善片區公共服務設施,并以劃撥方式辦理供地手續。拓寬利用維度。打造多場景復合的未來社區,突顯空間和功能的復合化設計,引入時間概念,使社區居民能夠在不同時段對同一公共空間進行多角度應用。北京地瓜社區利用小區居民樓下的閑置空間,打造了圖書館、影院、健身房、玩具屋等多種活動空間,為周邊居民創造了時尚、共享的公共客廳。重塑不規則空間。整合不規則的社區閑置場地,重新打造原本有著明確規整場地要求的公共空間。例如,曼谷空堤區的“社區改變生活”項目突破原有的長方形禁錮,將足球場打造得如同俄羅斯方塊,有梯形、心形、L和Z形等形態,讓每個擁擠的社區都能擁有造價低廉、實用的公共運動場地。

打造更富內涵的廣場空間。重塑空間秩序。根據使用性質、人流需求和城市公共空間規劃布局,合理確定廣場規模和尺度,滿足人們政治、經濟、交通、文化等社會活動的基本需求。銜接城市整體線性公共空間,將建筑界面與廣場空間同步設計,保持周邊建筑完整連續,形成廣場與建筑的空間過渡。拓展場景功能。推動大廣場周邊等公共空間人性化設計改造,結合歷史文化、特色資源分布和城市功能片區定位,因地制宜嵌入城市家具、植入新興技術、融入服務功能。例如,上海推進公共空間休憩座椅優化提升改造,打造“一座可以坐下的城市”,市民游客還可以通過掃描座椅上的二維碼,獲取座椅附近“紅色印記”“社區名人”“歷史人文”等相關信息介紹。完善街區廣場。將沿街建筑立面和街道路面共同形成的U型界面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設計,形成宜人的尺度和空間感受。香港Walk?DVRC將市中心1公里長的輔道改造為市中心步行空間,在人流高峰期,居民也可以享受公園和部分人行道的寬闊道路,且整個道路保持有軌電車通行。

打造更為開放的政務服務空間。提高辦事便利度。堅持“經濟、適用、綠色、美觀”的設計方針,更多關注使用者的需求度、便利度和舒適度,拉近空間與來訪者的距離。如,荷蘭海牙市政廳引入“行政街”設計,將傳統線性公共空間放在政務服務空間的思考中,改變了政務辦公空間封閉的外在形象特征,以一種更為親密的交流姿態拉近與公眾的距離。增強空間開放性。滿足政府辦公、會議舉辦、公眾集會、市民活動等多元化需求,設計打造體現時代特色、節能低碳、開放兼容、集約高效的公共服務平臺。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內的建筑群采取組團式布局,可分可合,突出建筑功能的開放與交流,會議設施、活動設施等配套設施的集約化建設,實現內部辦公功能共享。推進既有建筑綠色改造。加強辦公用房節能評估審查,強化供暖、空調、配電、照明、電梯等重點用能設備節能改造,擴大可再生資源建筑的應用形式和范圍。無錫市建筑專家工作站改造項目在保留建筑風貌的同時,應用保溫與裝修一體化、綠色照明、全熱回收新風和空氣源熱泵等技術,達到超低能耗建筑標準。

打造更具創意的地下空間。建設立體樞紐。加強地鐵站點空間規劃整合,促進土地綜合開發。北京推動地鐵站周邊用地一體化綜合開發,建設71個可達性和識別性高、具有多元城市功能的城市活力微中心,形成以地鐵站為核心的功能復合、交通完善、地上地下有機統一的空間網絡體系。完善立體慢行網絡。建設地面、地上、地下相結合的立體網絡,以地鐵站為核心,主要出入口與城市步行系統及廣場連接,形成覆蓋城區,不被車行道阻斷的完整連續慢行系統。例如,杭州波浪文化城打造全天候、立體化、連續性的地下步行系統,連接了CBD中軸線上的市民中心、地鐵車站、大劇院、國際會議中心、科技館、青少年宮等公共建筑。建設立體停車塔。充分挖掘地下垂直空間的價值,緩解主城區停車難問題。鼓勵結合廣場、學校操場、公交場站建設地下公共停車場。東京品川地鐵站設置地下自行車機械停車塔,提供快速且平價的停車服務,解決車站周圍自行車停放的問題,改善了周遭的城市景觀。

打造更顯精致的綠色空間。推動口袋公園建設。充分利用邊角地及小型開放空間建設口袋公園、迷你公園、袖珍公園,實現500米服務半徑全覆蓋,提升綠色空間可達性,讓市民在街頭巷尾和寫字樓周邊也能欣賞到綠色的生機。以成都駟馬橋口袋公園為例,依托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千年傳頌的愛情故事,打造文君井、鳳求亭、文君相如雕像等,不僅靈活解決了高密度城市中心市民對公園的需求,也極大地提升了周邊環境,成為新地標。推廣直立花園建設。推進圍墻、建筑墻體、道路橋梁的垂直綠化再造,鼓勵有條件的房屋推廣屋頂綠化、屋頂花園、屋頂農場等建設,適度利用屋頂建設咖啡館等滿足市民休閑和交往空間。深圳超2000公里的城市綠道,以及2016年實施的強制和鼓勵立體綠化制度,為立交橋、墻體、燈柱和屋頂披上了綠裝,使深圳一半的土地被綠色覆蓋。探索地下花園建設。通過圍合中庭、下沉廣場、景觀采光窗和采光井、地下室、半地下室以及被動光導管等方式引入自然光,為市民提供緊缺的文化空間和社交場所。

(作者單位:南京市城鄉建設委員會)

責任編輯:賈瀟瀟

猜你喜歡
社區空間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簡則
社區大作戰
空間是什么?
關于建筑的非專業遐思
創享空間
建筑的“芯”
3D打印社區
在社區推行“互助式”治理
獨特而偉大的建筑
如何積極應對社區老年抑郁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