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企集團級基礎實驗室校企聯合運行模式探索與實踐

2024-04-15 03:13楊斌王紫萱周海平于志遠鄭繼貴北京精密機電控制設備研究所
航天工業管理 2024年1期
關鍵詞:科技成果成果實驗室

楊斌、王紫萱、周海平、于志遠、鄭繼貴 /北京精密機電控制設備研究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了“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強化目標導向,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重要論述,明確了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戰略意義。航天伺服驅動與傳動技術實驗室是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批準成立的集團級重點實驗室,定位為圍繞國家科技戰略目標,在伺服驅動與傳統領域,開展探索性、創新性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探索,培養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研究團隊,夯實航天伺服自主可控發展能力,在該技術領域發揮牽引、輻射和帶動作用,逐步發展成為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開放式創新平臺,并在國家戰略力量重組的大背景下,著力孵化成為全國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依托北京精密機電控制設備研究所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是一家由科研院所為主體,聯合高校共同建立的基礎實驗室。實驗室在建設過程中設立了“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聯合運行機制,充分發揮科研院所與高校的各自優勢,開展了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活動,營造了一個出成果、出模式、出人才的良好環境,支撐航天伺服技術發展。

一、總體思路

校企聯合實驗室在運行管理過程中普遍存在聯合運行機制較為松散、聯合流于形式、成果相互獨立等1+1≤2 的問題,如何服務實驗室戰略目標實現,將實驗室項目實施、人才培養、學術交流、成果產出等方面聯合起來,并構建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聯合運行機制,是實驗室綜合運行管理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實驗室管理人員做了多方面的嘗試,在體制機制方面明確了實驗室聯合運行的重要性,促進制度、體制和機制共同發揮作用,具體思路為:

首先,加強頂層設計和認同,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達成戰略共識、建立共同愿景,并秉持“發展目標一致、工作策劃一體、資源優勢互補、成果共創共享”的聯合運行理念,實現創新主體的充分認同;其次,實驗室實行聯合運行下的主任負責制,建立合理的組織機構和監管體系,落實好聯合實驗室主體責任;最后,在機制方面,分層次、分類別建立實驗室內部標準化管理制度,實現實驗室管理規范化、制度化、科學化,形成可執行的聯合創新機制、人才培養機制、成果轉化機制等,全方位保證主副依托單位間的良好協同關系。實驗室在此指導思想下,在組織機構與運行機制、聯合研究與論證、團隊建設與人才培養、學術交流與開放共享、聯合科技成果產出等5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索與實踐,具體過程如圖1 所示。

圖1 實驗室聯合運行總體思路

二、實施過程

1.組織結構與運行機制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在實驗室框架下秉承各自資源優勢、實現高效協同,組織架構如圖2 所示。

圖2 航天伺服驅動與傳動技術實驗室組織架構

組織架構包括實驗室主任、學術委員會和管理辦公室,并下設伺服動力與傳動技術研究中心、伺服系統技術研究中心、智能機構技術研究中心和伺服控制技術研究中心共4 個研究中心在明確各自依托單位承擔主體建設責任的情況下,雙方均有人員參與到各研究中心中,實現人員的充分交叉與流動,從組織結構中強化雙方的聯合。在實驗室組織架構基礎上,為規范和加強技術實驗室的聯合運行,制定《航天伺服驅動與傳動技術實驗室聯合運行管理辦法》,在統一的管理架構下建立統一的運行管理制度,形成“引領航天伺服,服務海陸空天”的實驗室文化,加強多維融合,實現優勢互補。實驗室以主任例會為載體定期溝通實驗室重大事項,主要包括發展規劃、年度策劃、學術委員會策劃、重大學術活動及交流活動、重大課題申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人才聯合培養、成果聯合申報、實驗室聯合運營評估等工作,落實相關管理。

通過體制、機制及制度等多方面的引導與約束,有效增加兩個創新主體間的協作緊密程度和創新合作深度,為后續開展深入合作提供良好環境,推進創新主體在創新鏈條中承擔相應職責、發揮相應作用、形成對應效益,協同推進伺服技術發展。

2.聯合研究與論證

雙方以重大戰略需求目標為牽引,聚焦核心科學問題研究和關鍵技術突破,形成創新合力,促進伺服技術發展, 聯合研究與論證工作模式如圖3 所示。

圖3 聯合研究與論證工作模式

實驗室在設立初期,對航天伺服驅動與傳動技術的研究現狀、發展趨勢和存在差距進行了充分論證,并對重點研究方向進行問題分析和現狀調研,系統梳理出伺服動力與傳動技術、伺服驅動與控制技術、系統智能與融合技術等三個研究方向,并設定研究目標,各主體基于雙方在前期技術研發過程中對技術的綜合研判形成共識,確保雙方認識一致、目標一致、步調一致;聯合編制技術發展規劃,后續聯合研究與論證均以技術發展規劃為核心指導文件;圍繞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以國家實驗室建設目標為引領,通過原始創新與自由探索,解決伺服領域“卡脖子”技術難題,形成專業化、高層次論證團隊開展項目論證,以項目為抓手強化聯合研究與論證。

雙方自聯合以來,開展全國實驗室等論證2 次、聯合申報國家重點項目多項、聯合開展以航天機電伺服系統故障診斷與健康管理為代表的研發項目3 項,聯合突破以伺服系統機械傳動部件故障診斷預測等為代表的核心技術多項,聯合研究與論證實現有效落地。

3.團隊建設與人才培養

培養高質量研究團隊和高素質科技人才是實驗室建設的核心指標,其與實驗室發展相互依存、互相成就,實驗室以項目協同促進團隊融合、以深化培養提升人才素質,團隊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模式如圖4 所示。

圖4 團隊建設與人才培養工作模式

在研究團隊建設過程中,從科研院所與高校內部抽調核心研究人員,以科技合作項目或突破行業共性問題為著力點,建立多主體、跨學科、全鏈路協同創新團隊。鼓勵和支持團隊人員到聯合單位開展項目研究、實驗測試和學習交流,形成跨單位、跨專業的集成產品開發(IPD)工作模式。針對聯合攻關成果,形成原創性、標志性和具有示范引領效果的代表性成果,并對成果進行評價與激勵,促進團隊融合。在人才培養中,充分結合兩個主體各自特點,采用聯合培養方式進行人才培養,企業為學校培養的全日制研究生配備企業導師,并由科研院所為其提供實習機會,將學校所學理論與工程應用緊密結合,加強其工程研制經歷;對于科研院所人員,鼓勵其回到學校進行深造,將工程研制中遇到的問題進行總結,在學校中以更強的理論學習支撐實際問題的解決。

雙方建立了以“伺服機構故障診斷與健康管理技術研究團隊”為代表的聯合研究團隊3 個,形成聯合項目小組5 個,研究所累計向高校提供企業導師3 名,為高校研究生提供指導和建議;研究所有1 名攻讀博士人員、1 名在站博士后進入高校進行深造,團隊建設與人才培養成果顯著。

4.學術交流與開放共享

實驗室建立穩固、通暢的互動交流機制,形成深度融合的合作網絡,建立多層次、多維度的開放共享,有力支撐聯合運行機制的建立,學術交流和開放共享工作模式如圖5 所示。

圖5 學術交流與開放共享工作模式

在學術交流方面,通過舉辦中國智能系統會議、三航先進作動技術交流會等高層次、品牌性學術會議,促進實驗室成果的對外交流與展示,加大實驗室與行業的交流力度;通過對內舉辦“LASAT 開放講堂”技術研討會、學術匯報會等活動,促進雙方人員的研討交流;基于聯合研究與論證,依托項目節點檢查、內部驗收等,為實驗室人員搭建一個現場參觀和技術交流的平臺,多層次促進學術交流。

在開放共享方面,主要開展基于需求、基于數據和基于設備的多層次共享。在基于需求方面,雙方針對科學研究與項目研制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卡脖子”問題,開展需求梳理、形成共性技術需求清單。在數據共享方面,科研院所基于項目研制過程中的各類試驗數據進行整理并共享給高校,發揮高校在數據整理與分析、模型建立方面的優勢,強化數據分析?;诳蒲性核趯I實驗室建設和先進設備方面的建設基礎以及高校在大型數值模擬方面的資源儲備,強化實驗驗證和半實物仿真,支撐航天伺服技術發展。

通過舉辦高水平行業會議、高質量內部學術會議、深層次技術交流,形成雙方學術層面的深度交融;同時通過基于需求、數據、設備等方面的合作共享,提高資源的融合和利用效率。雙方目前聯合舉辦大型學術會議5次、開展內部研討交流50 余次、共享設備10 臺套,高水平學術交流與開放共享有力支撐起實驗室的協同創新。

5.聯合科技成果產出

科技成果產出可以作為廣義收益為創新聯合體運行及協同創新帶來持續的動力,并為各創新主體帶來新價值,兩方聯合可以進一步提升成果產出能力,聯合科技成果產出工作模式如圖6 所示。

圖6 聯合科技成果產出工作模式

首先,在協同創新過程中,本著成果是策劃出來的原則,充分聯合兩方力量,在專利、論文、專著、科技獎項等方面進行系統策劃和頂層布局,形成專利樹、成果樹等,建立科技成果池;其次,形成雙方認可的分配機制,參與的科技創新主體依據貢獻比例,協商科技成果署名順序和成果轉化分配比例,形成良好的分配機制;然后,對形成的科技成果,參與的科技創新主體聯合進行市場轉化潛力評估,對具備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的成果進行整理,形成成果轉化清單;最后,依托雙方主戰場,著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將技術創新成果應用于工程實踐。

雙方在聯合后,共同發表署名論文15 篇、申請專利11 項、獲得獎項2 項,雙方成果產出能力提升明顯,協同模式有效激發了成果產出活力,科技成果的大量產出為后續成果轉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取得成效

實驗室開展了依托單位間聯合運行機制的探索和實踐工作,建立了卓有成效的聯合運行機制,形成了一支面向核心技術研發的優秀團隊,打造了多個品牌交流活動,產生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有力地促進了“產、學、研、用”的協調發展,支撐協同創新建設。實驗室年度考核成績排序在集團的8 個實驗室中由建立初期的第6 名上升至第2 名,2022 年度排名第1,從核心技術到成果產出,各方面均實現較大提升和突破,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及平臺重組優化做好了充分準備。

同時,實驗室的聯合運行為雙方協同創新帶來了三方面效應:一是集聚效應,聯合運行進一步促進高校與科研院所的分工與合作,加速校企聯合、發揮各自優勢,有效形成伺服專業人才、成果等各方面的集聚;二是溢出效應,鑒于技術的非排他性、可轉移性和可傳播性,各類成果在雙方合作過程中被再次吸收和利用,產生技術溢出和成果溢出,進一步促進成果產出;三是協同效應,通過聯合運行以產生1+1 >2 的效應,形成了以知識增值為核心,雙主體間大跨度整合的創新模式,實現兩者的良好互動,最終形成高質量的協同創新新局面。

四、結束語

作為校企聯合實驗室,航天伺服驅動與傳動技術實驗室的聯合運行機制建設是實驗室實現戰略目標的重要前提,在雙方精誠協作、共融共生的良好合作基礎上,仍需在聯合運行模式方面開展深入的探索與實踐工作,促進實驗室在核心技術攻關、人才培養、交流共享及成果產出等方面明顯超越原有體系,更好地發揮效用,建設成為高校與研究院所的創新高地,支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

猜你喜歡
科技成果成果實驗室
工大成果
電競實驗室
電競實驗室
電競實驗室
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電競實驗室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醫聯動”擴大醫改成果
科技成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