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把握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

2024-04-16 03:31丁茂戰
群眾 2024年7期
關鍵詞:基調黨中央經濟

丁茂戰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發展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強調“穩中求進”,并不斷拓展其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內涵。2016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進一步提升到“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的高度。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這是對“穩中求進”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繼承和發展,是更客觀、更全面、更準確的科學表達,因應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是做好當前經濟工作的重要方法原則。

穩才能進,必須穩中求進

把握“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必須首先把握“穩中求進”,特別是要“穩”字當頭,先穩再進、邊穩邊進。

20世紀80年代,我國經濟一度偏熱,貨幣供應過多,投資增速過快,出現通貨膨脹問題。面對當時的經濟形勢,黨中央綜合分析后做出了穩定物價、控制通脹、穩中求進的決定。后來的經濟運行實踐證明,黨中央的決策是正確的,我國改革開放事業得以繼續深化。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為了保持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勢頭,黨中央重拳出擊、綜合施策。經過艱苦努力,我國經濟大盤實現企穩。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繼續上升,形勢仍然錯綜復雜。在這樣的背景下,2011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2年宏觀經濟政策的總基調是穩中求進。這就是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基本穩定,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推動中國經濟巨輪乘風破浪、穩健前進。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我們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強調“穩是主基調,要在保持大局穩定的前提下謀進”,“‘穩的重點要放在穩住經濟運行上,確保增長、就業、物價不出現大的波動,確保金融不出現區域性系統性風險”。這些重要論述,闡明了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

堅持穩中求進,是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出發的科學選擇。我國是人口超過14億、經濟總量超過120萬億的發展中的經濟體,解決人民群眾就業是頭等大事,穩步改善民生是基礎性任務,以穩定財力支持國家和社會安全運行是必須守住的底線。所有這些,都要求我國經濟不能大起大落,這是基本要求、前提條件。必須扣緊“穩”字這根弦,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穩定和保持傳統產業優勢,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運行,保持我國經濟合理的增長勢頭,堅決守住經濟社會安全運行的底線。

進才有穩,必須以進促穩

進是歷史規律、大勢所趨?!斑M”也是“穩”的條件。沒有“進”,單依賴“穩”是穩不住的,必須堅持“以進促穩”。

從國際局勢看,以美國為首的少數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實施圍堵戰略,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實施脫鉤斷鏈和封鎖。如果沒有“進”、不能夠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就不可能實現。

從產業發展看,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巨大發展,城鄉居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相對于總需求的躍升,供給端的某些產業領域相對滯后。對于供大于求的那些領域的產業,你不主動淘汰,市場也會把你淘汰。必須推動我國供給端整體躍升,在新的需求水平上實現供需均衡,我國經濟才能健康發展。

從經濟驅動方式看,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勞動力、土地等資源要素是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因素。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和經濟總量的持續擴大,傳統發展方式面臨越來越大的環境承載和要素供給的硬約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不二選擇。

我們必須告別傳統發展理念、建立新的發展機制、形成新的內生發展動能、構建新的產業體系、重塑新的發展生態,大力發展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構建一批新的增長引擎,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同時,既堅決又穩步淘汰落后產能,破除和退出阻礙創新發展、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通過積極發展新的、穩步消減舊的來推進新舊發展生態權重的此消彼長,實現以進促穩、穩中前進。

破也是進,必須先立后破

“破”也是“進”,也是需要的。但是,“破”屬于特殊的“進”,是帶有局部質變性的“進”。破是指某一經濟政策、運行機制、產業形態的退出,屬于經濟系統內某個子系統的質變。在新機制、新政策、新業態尚未建立情況下,就盲目廢除原有的機制、政策、業態,難免會產生較大沖擊,甚至會給經濟社會安全運行、民生就業平穩發展帶來不可承受之重的沖擊。因此,離開“立”這個前提的“破”,客觀帶來的不是“進”,可能恰恰是阻礙“進”。

當年,蘇聯選擇了“爆炸式”“休克療法”改革,給經濟和社會運行帶來災難性后果。而我國改革事業,始終遵循循序漸進、先體制外“立”后體制內“破”,從而取得了巨大成功。兩種改革模式的教訓和經驗極為深刻。在沒有“立”的情況下,決不能實施影響大局、傷筋動骨的“破”。

“先立后破”是在長期實踐基礎上提出來的。2021年,國際市場煤炭價格暴漲,國內煤炭又面臨產能受限、庫存不足問題,部分火電電廠因此發電意愿下降,造成個別地區電力短缺、拉閘限電等問題,工農業生產甚至居民生活都受到影響。黨中央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了糾正。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先立后破”的要求被提出來了。即在推進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過程中,要先建立起清潔能源和低碳產業的基礎,確保新的增長點和發展動力得以形成,再逐步淘汰高碳產業和落后產能。這樣才能確保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平穩推進,避免對經濟和社會運行造成過大的沖擊和影響。

我們當然需要破,但前提條件是先“立”,必須立了再破、先立后破。我國以要素驅動、規模擴張、外延發展為特征的傳統發展方式,是經過了幾十年積累、逐步發展起來的,轉變這種發展方式、弱化并扭轉這種強大路徑依賴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短期通過“破”“推倒重置”可以加快經濟發展變革的步伐,但經濟和社會運行是不可承受的甚至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后果。

“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是辯證統一的整體。穩是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前提,進是我國經濟轉型發展的主線,立和破是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單純依靠穩是穩不住的,“進”中的穩才是健康的穩;立和破是進的更高要求,只有建立在“先立后破”基礎上的“立”和“破”才是正確的選擇。

[作者系東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報刊社原總編輯]

責任編輯:蘇勝利

猜你喜歡
基調黨中央經濟
中央定基調 明年經濟工作這么干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黨中央兩次為誰公開祝壽?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關鍵抉擇
—— 黨中央推進改革開放的戰略擘畫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俏麗基調
黨中央給大學生留下啥印象?
總基調:穩中求進
2015 醫改奮力求進總基調:穩重求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