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本清源,向心靈深處漫溯

2024-04-16 03:31陳海燕
教師博覽·中旬刊 2024年3期
關鍵詞:暴力育人校園

陳海燕

近期,中小學校園欺凌新聞頻上熱搜,其年齡之小,欺凌手段之惡毒,讓正常的成年人都為之驚訝。當然,發生校園欺凌的原因,遠不是某幾個學生的思想品質有問題那么簡單,其背后一定有深層次的綜合因素的累積過程。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如何幫助學生科學地認知校園欺凌現象,并有效地預防校園欺凌,筆者有一些思考。

一、校園欺凌與校園暴力、校園霸凌的區別

校園暴力是指在校內外發生的,可能造成受害者身體、心理等方面傷害的一種攻擊性行為,它的常見表現形式包括身體暴力、情感或心理暴力、性暴力和欺凌等。也就是說,校園欺凌屬于校園暴力的一種。2017年,教育部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其中明確了相關要求。校園欺凌常見的表現形式一般為從言語虐待發展到肢體攻擊,導致被欺凌者被動人際疏離或身體傷害,從而造成被欺凌者身體或精神受到傷害。且校園欺凌除了常見的言語欺凌和身體欺凌之外,還有隱蔽性、擴散性比較強的網絡欺凌、社交欺凌等欺凌形式。相比校園欺凌,校園霸凌的針對性和持久性更強,常常是一個或多個學生長期重復地欺負或騷擾某個學生,對其身心健康和發展造成嚴重且深遠的負面影響。校園欺凌屬于反社會的攻擊行為,是校園暴力中的特殊形式。

二、欺凌者與被欺凌者心理因素分析

根據主要影響因子進行分類,欺凌者大致有四類。

第一類是受家庭影響。這類欺凌者往往居高臨下,有超乎常人的自我認同感。他們通常家庭背景較好,如有較好的家庭經濟條件、父母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等,他們把家庭的優越感等同于自我的優越感。如果家庭品德教育沒有規范好其日常行為,孩子容易對他所不認同、不喜歡的同學產生欺凌行為,以滿足其自我認同感。當然還有的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重視、關注,或者父母忙于工作,或者父母偏愛其他兄弟姐妹,或者存在家庭暴力等,導致孩子缺少愛和溫暖,從而通過欺凌他人的行為來獲得關注、滿足感。有專家在2014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在父母有暴力傾向的家庭成長的青少年,更容易在學校、社區等地表現出攻擊性行為。

第二類是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這一類欺凌者往往在成長過程中接觸或看到不少暴力事件,由于缺乏法治觀念、自身好奇心強,覺得比較酷,于是有樣學樣,甚至選擇跟隨社會不法分子,成為小弟、“馬仔”,進而以為有了“靠山”,就堂而皇之成為施暴者。

第三類是受網絡影響。這一類欺凌者常常沉迷于網絡虛擬空間,將網絡游戲、影視劇當中的元素遷移到現實生活中,將自己看作“主角”、人上人,將他人看作可有可無的小角色,將現實世界當作可以任其擺布的游戲或影視空間。

第四類是受生理因素影響。這一類欺凌者,生性沖動、易怒、暴躁,其生理因素的長期積累會轉化成心理波動和情緒沖動。神經遞質包括去甲腎上腺素(NE)、5-羥色胺(5-HT)、多巴胺(DA)等紊亂會帶來情緒上的不穩定,長期睡眠不足或者某類藥物副作用造成的煩躁易怒現象,都容易讓孩子產生欺凌他人的行為。

被欺凌者比較突出的特點是性格相對內向、軟弱,不擅長人際交往。在身體發育上過胖、過矮、過丑或有殘疾的學生更容易成為被欺凌的對象。當然,一些家庭條件不好,或者家庭管制過于嚴厲,或者因為某種原因自卑感較強,或者在學習、行為習慣等方面經常受到老師批評的學生,也是被欺凌的對象。這類孩子,在欺凌的沖突中身心備受傷害,但是有些孩子“忍一忍,下一個就不是我了”“反抗和報告只會讓欺凌更多”的思想,進一步助長了欺凌者的氣焰。被欺凌者在一味的忍讓、回避中打破了人際交往的平衡關系,導致欺凌行為不斷產生。即使欺凌行為被老師或家長發現和制止,也不過是一時的風平浪靜,如果不能讓孩子自身的心理素質強大起來,后續還有可能成為被欺凌的對象,甚至發展成為被長期欺凌的對象。

三、預防和應對校園欺凌的措施

家校社共育,追根溯源治其本。想要解決校園欺凌頑疾,關鍵在于對校園欺凌產生的原因追根溯源,解決其根本,方能治標治本。家校社本為互助互長、同心同力之一體,現如今許多家長對學校期望太高,認為教育只是學校的事。所謂“教書育人”,確實教書的目標是育人,教書為育人之手段。但是在如此“卷”的社會背景下,很多時候,教書只是考試的手段,家長更關注的是成績,成績是家長、社會評價教師、學校的主要指標。在這種背景下,育人這個終極目標反而被淡化了,學校對學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德育、美育無法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形成有效協同的共同體。同時,部分家長未能樹立良好的德育理念,疏于對子女的管教、引導,法律意識淡薄,也是造成校園欺凌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均存在一定缺失,三者未能形成有效協同的體系。從家庭來看,由于缺乏基本法律知識,部分家長疏于對子女的管教、引導,未能很好地履行監護職責。自媒體的高度發達以及暴力游戲、不良書籍的泛濫,致使一些學生對校園欺凌認知不清,分辨不清網絡與現實,甚至模仿暴力行為。在學校管理方面,有的學校面對校園欺凌往往選擇息事寧人,使校園欺凌者感到犯錯成本低而更加有恃無恐。同時法律對未成年人犯罪包容度高,進一步助長了欺凌現象的發生,以至于校園欺凌現象呈現涉事學生低齡化和暴力型、網絡型欺凌現象增加等特點。家校社如不能從理念上提升認知、從根源上發力改進,三位一體互助互補共同推進、治理校園欺凌現象,那么校園欺凌現象將越來越難根治。

全方位監督,行穩致遠牢其根。目前,不少地方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各自為政、單方面進行育人實踐,不僅共育合力不夠,且存在諸多相互矛盾的理念和監管真空,造成學生思想理念混亂、行為習慣散漫。如學校經常教育學生要文明、誠信,但是我們常??吹郊议L特別是年紀大的家長,經常帶孩子闖紅燈、翻護欄、隨地亂扔垃圾等。問其原因,不過是“不愿等待”“一次而已”,甚至有些家長解釋為“靈活處理嘛”。究其心理,其實只是精致的利己主義思想在作祟。家校社三位一體的教育,應該在育人的目標、內容、方法、評價上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相互監督,才能讓學生的良好思想品質、行為習慣有效落地。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在學校、社會受了欺負,最好的辦法就是比對方還狠,但他們沒有真正認識到,其實這種行為對雙方都可能造成心理傷害。所以家校社三方共同完善教育理念、營造和諧教育氛圍是形成良好教育生態的首要條件。同時,要積極爭取政府和社會多投放高質量的教育公共資源、文化體育資源,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提供支撐。期待能真正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凝聚社會教育共識,建立健全校園欺凌監管體制機制,讓欺凌者不能、不敢、不想欺凌他人,讓校園欺凌沒有真空地帶,從真正意義上讓文明和諧之風行穩致遠。

新時代育人,正本清源鑄其魂?!芭囵B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新時代育人工作必須回答的根本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前瞻性、戰略性的育人工作新理念、新思想、新觀點,其中,鑄魂育人、立德樹人、以文化人是新時代育人工作的核心內容。解決校園欺凌問題的核心還是在于鑄魂育人,只有學生從心靈上正了、從思想上通了、從理想上對了,才能在言語上暖了、在習慣上好了、在行為上善了……

正本清源,向孩子的心靈深處漫溯。我們要去靠近孩子,去傾聽孩子,去感受孩子,去理解孩子,去滿足孩子……每一個孩子生來都是美好的,我們要慢下來,不要被這個“卷”的社會所左右、所裹挾,我們試著去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正向引導,立德樹人,鑄就深層次的思想靈魂和信仰,打造個體獨特的精神標識。那么“以文化人”便是我們三方合育的最好載體,是對欺凌者正本清源的最好方式。如在親子閱讀、書香校園、家庭會談活動中一起慢下來、靜下來,在放松自己內心的同時靠近孩子的心靈,讓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在閱讀中袒露心聲、交流心得、打開心結,讓欺凌離得遠些、再遠些;在讀書沙龍、素質拓展、遠足研學活動中一起動起來、跳起來,在互幫互助的信任里、欣賞里成就自我也滿足他人。

信仰是人思想靈魂生成的基礎和個體精神動力產生的源泉,道德是人涵養價值觀和融入和諧社會的基石——人沒有了信仰和道德,一切為人的因素就無從談起。新時代的孩子,在“雙減”落地和五育并舉中成長,更注重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其中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加強是預防與應對校園欺凌的主要方面。德為先、德為本、立德樹人是主基調。學校不僅要加強思政教育,還要豐富各類德育活動,在潤物細無聲中引導學生樹立“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達到標本兼治的綜合治理效果;還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強度、處突能力,使他們在面臨欺凌時能迅速冷靜并開展心理和行為自救。我們不僅要幫助被欺凌者走出心理陰影、重塑信心,更要注意欺凌參與者的心理狀態,評析他們的心理變化過程,找到欺凌原因,幫助解決形成欺凌的心理根源,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正本清源鑄其魂。

(作者單位:江西省豐城市教育體育局)

猜你喜歡
暴力育人校園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反性別暴力
“暴力”女
校園的早晨
春滿校園
暴力云與送子鸛
開心校園
向暴力宣戰
“珠”育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