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2024-04-16 09:01張健翎
理論與當代 2024年1期
關鍵詞:黔東南州遺傳文化遺產

張健翎

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各族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2023年1月,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的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成功通過驗收,成為目前貴州省唯一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也是至今全國通過驗收的23個實驗區之一。作為國家級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如何將非遺更好地進行保護、傳承與發展,讓非遺最大化釋放出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對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文化振興、推動民族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黔東南州非遺保護與傳承的主要成效

黔東南州境內擁有侗族大歌、苗族飛歌、侗族刺繡、苗族蠟染、苗族銀飾等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的非遺,是黔東南州歷史文化的代表,更是推動黔東南州快速發展不可多得的優勢資源。近些年來,黔東南州多措并舉,非遺保護與傳承取得以下成效。

(一)整體性保護取得新突破

一是加強區域保護。黔東南州圍繞“三山”“三江”重點文化遺產保護區域,實施跨縣域非遺項目整體性保護工程,從而更好地保護非遺存續空間,優化文化生態。二是加強載體推動。2015年以來,黔東南州相繼開展苗年、侗年、姊妹節、“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賽”等節慶和賽事活動,以節慶支持、賽事激勵的方式增強群眾文化傳承的自信心和自覺性,推動侗族大歌、苗族飛歌、苗族古歌、侗戲等非遺項目的整體性保護。三是非遺名錄申報得到提升。黔東南州現有人類非遺代表作1項3處、國家級非遺56項78處,數量位居全國同級地州市首位;省級非遺218項307處,居全省第一;州級非遺329項417處,縣(市)級非遺1590項。截至2023年12月,黔東南州有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國家級3處、省級23處、州級26處。

(二)生產性保護取得新成果

一是黔東南州在全國率先啟動首批州級非遺傳承人群的申報認定工作,激發非遺傳承群體的積極性。2017年,黔東南州創造性出臺了《黔東南州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群認定與管理辦法(試行)》,有效解決侗族大歌、苗族飛歌等集體非遺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群認定難的問題。二是推行易地扶貧搬遷“非遺隨人走”政策,使傳承有持續保障?!笆濉逼陂g,全州實施了30多萬人的易地扶貧搬遷,并在搬遷安置點建有蘆笙場、非遺展示館、非遺扶貧就業工坊39個,組建了40余支非遺傳承隊伍,將原住地文化搬入新的社區,并積極開展非遺傳承活動,讓“指尖技藝”真正轉化為“指尖經濟”。三是推廣“非遺+”減貧模式,實現人民群眾就業增收,有效推動產業振興、脫貧致富。積極探索“非遺+鄉村振興”“非遺+研培”“非遺+旅游”“非遺+紅色文化”等形式的創新融合,實現非遺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雙向賦能。如貴州榜香郁苗繡服飾開發有限公司先后在施秉縣6個苗族村寨建立了以原非遺扶貧就業車間為載體的苗繡產業就業基地,引領和帶動2300名留守婦女以及農民工婦女就業,使人均年收入達到1.2萬元。黔東南州依托非遺傳承基地、傳習中心(所)、非遺工坊、特色街區等場所空間,推出“苗疆非遺研學主題體驗走廊”“百里侗寨非遺主題體驗走廊”等非遺精品主題旅游線路,形成了丹寨縣萬達小鎮、雷山縣麻料銀匠村、臺江縣紅陽苗寨、從江縣岜沙苗寨、黎平縣肇興侗寨等富有特色的非遺主題研學體驗點。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全州累計接待游客4.83億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200億元,其中“非遺+旅游”占旅游綜合收入的50%以上。

(三)傳承性保護取得新碩果

一是積極壯大傳承隊伍。通過申報認定,黔東南州建立國家、省、州、縣四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保護體系,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6人、省級170人、州級294人、縣(市)級4013人。在傳承人中,有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2人、省級51人、州級19人,民間藝人系列職稱1034人,工藝美術系列職稱32人,形成老中青結構合理的傳承格局?!笆濉逼陂g累計培訓非遺傳承人超過5萬人次,培育非遺傳承人4500多人次。二是推進非遺教育進校園。黔東南州現有非遺進校園示范學校323所。通過示范學校的帶動,黔東南州有1000余所學校常態化開展非遺教育進校園活動,厚植非遺主體。三是夯實非遺傳習陣地基地。黔東南州現有各類非遺傳習基地358處,為非遺保護傳承發展提供陣地保障。其中,丹寨縣探索出一條“以非遺小鎮為引領、以非遺展館為骨干、以村落非遺傳習基地為支撐”的非遺傳習基地建設模式。

(四)數字化保護取得新進展

一是加強資源系統建設。黔東南州建立健全四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體系,初步建立了黔東南州非遺圖、文、音、像“四位一體”數字化資源保護系統。完成侗族大歌、苗族古歌、侗族服飾等34個項目及15位國家級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記錄成果圖片2.3萬張、視頻1.1萬條、音頻500個小時,累計容量超過10TB。二是加強應用系統建設。黔東南州在全省率先安裝貴州省非遺數字化著錄與存儲應用系統,覆蓋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16個縣(市)。三是加強資料挖掘整理。黔東南州整理出版31本10余萬冊實驗區非遺系列叢書,編撰地方民族文化鄉土教材60本20余萬冊。

(五)政策性保護取得新成效

一是加強高位推動。黔東南州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成立黔東南州文化改革領導小組和專題工作組,堅持高位謀劃推進、健全工作機制、創新載體模式。二是加強立法保護。黔東南州先后頒布實施《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護條例》等10余部地方性法規,為民族文化生態保護提供法律保障。三是加強政策支持。黔東南州制定了《黔東南國家級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工作實施計劃(2017—2020)》《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方案》等10多項政策性文件。如2022年11月,因一起涉及侵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肖像權案,雷山縣法院依法及時發出全國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法保護令》,為非遺及其依存的人文生態環境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存在的主要問題

黔東南州獲批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來,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成績顯著,但面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引發的市場化沖擊,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亦存在一些明顯問題,亟待解決。

(一)統籌協調機制不健全,保護和利用有效性受限

一是在組織建設層面,作為管理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機構,統籌協調能力不足,組織建設較弱,難以推動全州非遺的規范利用與創新發展。二是在政策制定層面,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通過驗收超過半年,雖然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方案》,但沒有具體的條例和管理辦法。三是在人員配備層面,黔東南州、縣(市)兩級非遺保護中心工作人員普遍存在流動性大、專業性不強等問題。黔東南州非遺保護中心目前有12個編制,實有人員11名,其中6人被抽調到局機關,專職從事非遺工作僅5人;縣級非遺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大都是半路出家,專業水平參差不齊,在認識、理解、實施非遺保護策略和措施上難免有一定偏差。

(二)保護傳承理念弱,傳承后繼乏人

群眾對非物質文化不重視,保護意識淡薄,尤其是年輕一代越來越遠離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熱愛度和關注度減少甚至喪失,導致非遺傳承人呈老齡化趨勢。自2006年以來,黔東南州通過認定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共48人。截至2023年6月,已去世12人。在世的36人中,年齡最大的86歲,最小的也有47歲,大多數人在50歲以上。未成年人在非遺保護與傳承方面雖然有地域優勢,但是義務教育階段的主要學習內容與非遺并無太大聯系,他們沒有很強烈的興趣和主動接受傳承的意愿。

(三)文創產業整體規模小,創新能力不足

一是產業基礎不強。黔東南州非遺產業的發展一定程度地存在規劃不合理、管理不善、政策落實不到位等問題,也缺乏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空間,處于“小、散、弱、濫”的自由發展狀態。大多數傳統手工藝從業者仍然采用家庭作坊式生產模式,缺少有競爭力和帶動力的文化集團公司和龍頭企業。例如,臺江縣施洞鎮從事銀飾生產經營的商戶有117戶,他們相互競爭,產品同質化嚴重,產品的工藝技術標準沒有規范,綜合效益較低。二是資源整合利用率不高。黔東南州非遺眾多,但除刺繡、銀飾以外的多數非遺項目轉化的經濟效益不高。如刻道、獨木龍舟、苗族銀飾鍛制技藝等僅停留在非遺傳承方面,未能實現產品向商品的轉換。三是拓展研發不足。非遺商品民族特色雖然鮮明、突出,但大都零星分散,規?;潭鹊?,缺乏創新設計與包裝。對大眾化、實用性、獨特性的產品研發不足,與日常生活用品的融入不夠。比如,雷山縣銀飾、繡品得以研發升級,但古飄琴制作、馬尾繡、膚裂收斂膏制作、連城米花糖制作等傳統工藝品還未得到較好的研發與利用。

(四)重申報輕保護,政府資金投入不足

一是非遺保護效果不明顯。黔東南州的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及傳承人對申報入選各級保護名錄比較有積極性,入選后的保護措施卻不夠完善,保護效果不夠明顯。某些項目申請非遺評審后,部分地區和當事人對非遺項目持功利化態度,將非遺名錄當作招牌,不重視上級政府對非遺保護程度的審查和評定。如瑤族醫藥(藥浴療法)于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被列為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從江瑤浴的品牌打造成效不理想,有些不良商家甚至對其進行過度包裝和商業化運營,造成不良的影響。二是保護經費投入不足。政府資金投入不足,導致非遺傳承無力,使工作難以有效推進。目前,省級以上非遺已達388處,而且還在逐漸增加,但省級、州級項目保護補助經費人均只有0.5萬元,滿足不了保護傳承的需要。通過調研發現,由于縣級財政吃緊,大多數縣未能將非遺保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個別縣從2018年以來就沒有發放縣級傳承人傳習補貼,影響了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五)非遺對大眾的吸引性不強,部分項目瀕臨消亡

一是社會關注面不廣。群眾尤其是當下年輕人對中華民族傳統技藝等缺乏興趣,很少主動地繼承保護和傳播利用。如人們對傳統音樂、傳統美術、傳統舞蹈、傳統醫藥、傳統技藝等非遺門類比較熟悉和關注,而對民間文學、傳統戲劇、曲藝就不太感興趣。2023年6月10日,貴州省“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暨非遺購物節系列宣傳展示活動在黎平縣肇興景區舉行,盡管活動辦得很出色,但知曉率和參與率較低,影響力并不大。二是部分項目瀕臨消亡。隨著“打工經濟”影響著年輕一代的生產、生活方式及價值取向,有些非遺項目逐漸缺失甚至面臨消亡。這在“民間文學”門類中尤為明顯。民間文學“苗族賈理”是黔東南州苗族地區最經典的口頭歷史文化記憶集成。據調查,在黔東南州100多萬苗族人口中,懂得“苗族賈理”的人較少,并且都是分屬不同縣(市)偏遠山寨的耄耋老人,“苗族賈理”的搶救、傳承和保護迫在眉睫。

三、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發展的對策建議

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創建,標志著黔東南州非遺保護工作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作為非遺大州,黔東南州更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遺,弘揚和發展優秀民族文化,創新推動民族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健全完善體制機制,強化協調配合

一是強化統籌協調機制。推動黔東南州文化改革領導小組和專題工作組一體化進程,把非遺保護工作納入黔東南州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考核評價體系。參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同意調整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函》(國辦函〔2022〕13號)精神,健全完善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共同推進黔東南州非遺保護工作。二是完善政策法規體系。在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方案》的基礎上,修訂、出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等地方性相關法律法規,研究出臺配套政策,進一步完善非遺保護法律法規體系。執行“搶救第一”的指導方針,依法對瀕危項目開展搶救性保護。三是強化協調配合。支持高校、黨校開設非遺專業、課程,培養非遺保護人才。充分發揮高校、科研機構專家學者的作用,建立非遺保護的專家咨詢機制。

(二)加強非遺傳承隊伍建設,沿襲傳統文化瑰寶

一是繼續加大對各級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進行確認和命名的力度,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數字資源庫。注重老中青培養,提升各代傳承人對非遺的熱愛度和自豪感。二是調整完善制定傳承人認定及管理辦法,開展規范化管理,更好地發揮傳承人在弘揚特色文化和傳承傳統技藝方面的突出作用。借鑒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模式,探索建立“非遺代表性傳承示范戶”制度。創建民族工藝人才高地,培養一批工藝大師,帶領技藝傳承、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三是重視和改善傳承人的生存狀態,保障他們的現實需要。通過媒體宣傳、興辦各類賽事和展示展演活動,為傳承人搭建傳承技藝的平臺,提高其社會地位。四是建立各級非遺傳承人傳承活動考核細則,對傳承人的傳承活動進行考評。通過評獎、評優等形式表彰和鼓勵傳承活動開展得好的傳承人,也通過預警、退出等形式鞭策那些未履行傳承職責或職責履行不到位的傳承人。

(三)擴大非遺產業規模,促進民族文化產業振興

一是推動非遺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積極扶持丹寨縣國春銀飾有限公司、貴州榜香郁苗繡服飾開發有限公司、貴州丹寨寧航蠟染有限公司、貴州省施秉縣舞水云臺旅游商品開發有限公司等一批非遺企業,在產業鏈上真正發揮出企業的龍頭作用,強力拉動黔東南州非遺產業快速發展。對具有特色的小微企業、專業合作社或其他實體,鼓勵其探索專、特、精發展之路,努力塑造特色產品和特色品牌。二是推動“非遺+”產業融合。首先,高位推動“非遺+旅游”產業融合?!胺沁z+旅游”是促進黔東南州民族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其一,加強非遺研學游、體驗游。拓展非遺實踐方式,增強非遺傳承實踐活力,推出一批精品非遺主題旅游線路,打造一批非遺主題研學體驗點。借鑒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共建模式,搭乘貴州省支持黔東南打造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橋頭堡”的政策東風,認真挖掘和培育旅游核心競爭力,持續深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大力推進民族文化活態傳承,精心打造非遺文創品牌,推動“非遺+”深度融合發展。其二,推進非遺項目進景區。打造非遺旅游商品展示區、購物點,將代表非遺文化題材的旅游商品伴手禮、紀念品放入景區進行展示銷售。利用活態非遺、民族文化資源組建展演隊伍,開展傳統技藝、非遺項目展示、文化演藝等文化旅游活動。其三,開展非遺商品進民宿。施秉縣通過連接民宿企業與民族企業協作,以室內軟裝、床上用品、走廊掛畫等形式,打造“一宿一品”。通過特色非遺項目在民宿的展示,為民宿注入新內涵,貼上新標簽,將民宿打造得更有溫度、有故事、有靈魂。其四,打造非遺示范點。推廣黔東南州的成熟樣板,在各縣培養打造1—2個非遺特色村居、特色文化街區,推進非遺特色村區培育,為鄉村振興加注文化動力。用好萬達小鎮等平臺,快速形成非遺產業集聚區。其次,促進非遺產業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非遺產業要積極借鑒其他領域發展成果,進行技術研發和創新,開發新型文化消費終端,提升非遺產業的裝備制造水平。在工業產品及體育、信息、物流、建筑等產業中融入非遺元素,通過開發內涵產品、加強工業設計、提高藝術品位等舉措,提升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延長非遺產業鏈條。借助當下“村超”“村BA”的火爆出圈,創新拉動非遺產業的發展。三是強化品牌培育引領。建立非遺重點品牌培育庫,分梯次備選中國馳名商標、貴州省著名商標。引導企業加強商標注冊和專利申請工作,強化企業品牌建設、保護和推廣意識。加快銀飾、刺繡等重要民族手工藝品國家地理標志申報和認證。發揮政府有關職能部門作用,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維護品牌企業合法權益。

(四)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健全多元投入機制

非遺的調查挖掘、保護傳播、傳承人的培訓、傳承陣地的建設和文創產品的開發等都需要經費支持,而高成本和低收益使得單個文化組織或個人無法獨立承擔非遺保護工作,尤其是一些在短時間內無法轉化為經濟收益的非遺項目,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是從省級層面爭取非遺保護專項經費支持,推動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把非遺保護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規范和加強非遺保護補助資金的管理。二是對各級非遺保護專項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和績效評價,按照《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進行規范和調整。三是鼓勵預算單位根據工作需要采購非遺相關產品和服務。采取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等政策措施,支持非遺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非遺相關企業享受稅收優惠政策。四是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繼續改善和加強對非遺的金融服務。健全多元投入機制,支持和引導公民、法人和社會組織以捐贈、資助、依法設立基金會等形式參與非遺保護。

(五)強化宣傳推廣,增強傳承保護影響力

一是發揮新媒體傳播作用。創辦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專網,策劃推出非遺相關題材紀錄片、宣傳片、短視頻和文藝作品等,充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陣地、公共文化設施開展非遺傳播普及活動。二是豐富傳播形式。探索利用文化廣場、商廈大廳等開展非遺傳播展示活動,擴大非遺的影響力和輻射力。鼓勵各縣(市)開展非遺專題展覽展演,利用民俗節慶、丹寨非遺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活動宣傳展示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托互聯網平臺和數字技術手段,向廣大網友講述非遺文化內涵和非遺保護故事。通過非遺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景點、上電視、上網絡、上直播以及非遺展演、非遺文創、非遺衍生品展示、非遺互動體驗等形式,擴大非遺文化宣傳,提高公眾對非遺文化價值的理解,提高非遺的美譽度和傳播度。三是擴大非遺保護覆蓋面。社會組織和民間團體是非遺保護、利用和傳承的重要平臺,其對非遺的保護是政府主導模式下的有益補充。社會組織和民間團體積極發揮在非遺保護中的重要作用,將非遺以組織化、團體化的形式表現出來。政府應當協調有關部門,做好調查研究,成立各級各類非遺保護協會。同時,公眾參與也是調動社會力量保護非遺的一種有效方式。充分發揮公眾參與機制,有利于發揮核心骨干社會動員的作用,也能讓更多具有文化傳承者作用的公眾通過各種方式加入非遺保護的隊伍之中。四是加強對外交流。積極推動非遺“走出去”,通過文化交流對話活動、重大節會和展會廣泛開展非遺交流傳播。組織文化企業和優秀非遺傳承人積極參加中國非遺博覽會等活動,為藝人們搭建展示、展銷、交流、合作平臺的同時,宣傳推介黔東南州非遺文化的神奇與魅力。支持傳承人走出黔東南州、走出貴州、走向世界舉辦精品展、設立體驗區,打造黔東南州非遺文化這張金名片。

(作者系黔東南州社科院院長、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孔九莉 劉正美

猜你喜歡
黔東南州遺傳文化遺產
非遺傳承
捕魚節上捉魚忙
與文化遺產相遇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補妝
還有什么會遺傳?
還有什么會遺傳
還有什么會遺傳?
《文化遺產》2016總目錄
黔東南州廣場體育文化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