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聚一流科技創新資源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2024-04-16 20:10王胡林
先鋒 2024年3期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一流

王胡林

集聚一流科創資源,是支撐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發揮創新的主導作用,集聚一批一流科技創新資源。一流科技創新資源包括科技基礎設施、科技創新平臺、科技研發人才等內容,是成都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支撐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集聚一流科技創新資源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意義

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基本盤”。從國際知名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經驗來看,大型科研平臺、國家實驗室、高品質科創空間、科技領軍人才等一流科技創新資源云集是其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成都要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有效整合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多方力量,集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研院所和大學創新平臺以及一大批科技創新人才,發揮一流科技創新資源在新質生產力形成過程中的“基本盤”作用,為國家實現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應有貢獻。

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的“牽引力”。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經濟“變軌”跨越、“重構”躍遷的機遇窗口。在此背景下,成都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發揮高校和科研機構眾多、產業基礎扎實、創新創業活躍的優勢,強化資源集聚的“牽引力”作用,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形成“資源集聚—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的創新鏈條,服務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創新動能持續迸發的“永動機”。創新驅動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2023年成都已擁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146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3萬家,新增科技領軍人才982人,首批4家天府實驗室實體化運行……這些科技資源支撐著成都不斷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成為持續推動城市創新發展的“永動機”。

集聚一流科技創新資源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建議

推動西部(成都)科學城率先集聚。發揮西部(成都)科學城的區位、政策和生態優勢,聚焦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空天科技等重點領域,加快集聚大科學裝置、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引進一批支撐性引領性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和大型科技基礎設施,投入更多資源支持基礎端研發,打通“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循環,成為全國乃至全球一流科技創新資源最密集、科技成果轉化最便捷的集聚區。

打造一批一流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區。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聚焦具有緊迫戰略需求的重大創新領域和有望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完善和提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一流企業等為主體的創新網絡,吸引和布局一批與重點產業鏈緊密相關的科技創新資源,同時注重科技資源布局的關聯性,努力打造一批多學科、綜合性的一流科技創新資源集聚區。

注重引進一流科學家和一流團隊。把引進一流科學家和一流團隊作為加快科技創新資源聚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點,突破校地、校院合作的體制約束,探索與科學家直接合作的路徑,探索系統性地引進優秀科學家的途徑和專項支持政策。優化天府實驗室等重要創新平臺運行管理機制,支持一流團隊和一流科學家自主確定管理和研發路徑,形成頂尖科學家集聚的“塔尖”效應。

全力打造一流科技創新資源集聚的制度與環境。強化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構筑科技創新資源共享制度,以打造科學數據共享服務、科技文獻服務、知識產權服務等為目標,提供技術評估、技術轉移、項目認定、需求配對、產權保護、政策咨詢等服務支持,持續健全科技成果捕捉發現、對接轉化機制和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實現更大范圍和更多參與者資源共享。

(作者系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市情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

猜你喜歡
新質生產力一流
尋找新質生產力
形成新質生產力要先鍛造新質思維
關注一流學科
我校獲批4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
“雙一流”建設如何推進
構建訓練傷一體化防治模式 為新質戰斗力生成提質增效
把“風景”轉化成“生產力
基于體系仿真試驗床的新質作戰能力評估
人口紅利與提高生產力
展望2014:推動科技創新轉化為第一生產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